传承地域文化 厚植爱国情怀

2022-05-30 10:48陈大伟张允淑牛圣德
新校园 2022年5期
关键词:龙泉研学家乡

陈大伟 张允淑 牛圣德

龙泉中学在“责任文化”的引领下,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以六大育人途径为抓手,细化各项德育任务,让每一个学生在校训的熏陶下得以润泽、绽放光彩。近年来,学校重视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实践育人途径的研究与探索,以“探寻家乡文化,激发爱乡之情”“厚植爱国情怀,奠定爱国根基”为目标,努力打造“传承地域文化,厚植爱国情怀”德育品牌。

一、凝练地域文化,探索实践模式,实现活动育人目标

龙泉中学位于蒲松龄的故乡淄川,隶属龙泉镇。龙泉镇民风淳朴、历史底蕴丰厚,是国家级生态镇、“天然适硒区域镇”。这里有极富乡村特色的“富硒”农耕生态园;有展示美轮美奂的作品的中华琉璃文化创意园——领尚琉璃;有挖掘出国宝级“宋白瓷”的龙泉古窑,两座保存完好的馒头窑至今仍静静矗立在渭头河村;还有位于韩庄村的铁壶博物馆述说着铁壶流雅韵的历史……这些都凝练成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地域文化财富,蕴藏着多样化的文化教育资源,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而言,更有责任学习和传承。

《管子·牧民》中说:“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爱家,才是爱国,心中有家乡,方可存天下。对家乡之爱是对祖国之爱的根基,这也正是乡土文化的力量所在。鉴于此,龙泉中学依托本土资源,结合初中生的特点,先后开发“走进蒲翁故里 探秘聊斋文化”“齐风齐韵 研学淄博”研学旅行课程和“古风乡韵 故土寻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打造了“传承地域文化,厚植爱国情怀”德育品牌,借助“远足+研学”模式,形成了“6+1”德育课程实体。通过徒步研学探寻家乡文化底蕴,加深与家乡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培养学生知家乡、爱家乡、爱祖国的美好情感,增强责任意识,做好地域文化的传承人。

二、探索实践育人途径,构建德育实践课程体系

1.立足地域文化,构建“6+1”德育课程体系

龙泉中学在实施三级德育校本课程(龙泉中学德育三部曲:底线德育—看得见的德育—责任德育)基础上,在开展学科德育工作的同时注重对实践育人途径的探索和研究,不断完善德育工作,打造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德育品牌——“传承地域文化,厚植爱国情怀”。

立足家乡文化,以“爱家乡”为主题,以“徒步研学”为活动载体,通过“远足+研学”模式,积极探索和实践,最终形成了6个校外实践学习课程加1类校内实践课程的“6+1”德育课程实体。从挖掘本土文化入手,创新实践课程,丰富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爱乡之情,厚植爱国情怀,实现实践育人目标。

从亲近自然、励志远行6个校外实践学习课程递进到传承建馆这一校内实践课程,一活动一特色,一课程一实践,一探究一收获,构建成学校徒步研学德育實践课程体系。通过徒步远足磨炼学生的意志,再结合参观探究学习知识方式,按照前期调研—实际体验—总结反思的实践步骤,让学生领略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风俗、历史古韵、农耕特色、工厂生产等,促进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提高地域文化知识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树立为家乡做贡献的责任意识,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 扎实推进实施“6+1”德育课程体系

(1)亲近自然篇。让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大自然的美、感受万物生长,激发自己积极向上的勇气,在远足中磨炼意志,在实践中体验,同时对学生渗透爱自然、爱家乡的情感教育以及生态环保教育。

① 走进龙泉镇龙二山上的景天花卉植物园,认识各种景物植被,通过亲手种植体验劳动的辛苦,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② 走进龙西湖,聆听辅导老师的讲述,领略家乡的美景,了解建设历史,感悟爱乡之情。结合生态环境教育,增强学生主动爱护青山绿水的环保意识。

③ 走进久润富硒采摘园,传承农耕文化。久润富硒采摘园位于龙泉镇大土屋村的山坡上,属于特色农业产区,以富硒特色闻名。学生走进园区,领略家乡特色农业,尝试采摘,感悟生命的神奇,增强家乡自豪感。

(2)走进名校篇。走进家乡的名校,参观校容校貌、感受校园文化氛围,体验学生的良好学风,为自己的学习规划更好的努力方向。学校每一届毕业生都开展“走进四中,明确目标,激发力量,奋力拼搏”活动,通过远足挑战体能、磨炼意志,通过参观收获感悟。每次徒步研学活动都让学生收获满满。

(3)参观工厂篇。“走进工厂,体验生活”,了解工厂的生产流程、工人工作时的状态和操作工序,从原料到成品的形成过程都是学生参观探究的内容。

① 参观位于龙泉镇尚庄村边的中华琉璃文化创意园——领尚琉璃,感受中华琉璃文化艺术精华和制作工艺的精湛,领略大师的精湛技艺,叹服于精美的设计、精巧的制作、美轮美奂的琉璃世界,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② 探访柳泉陶瓷厂、东华水泥厂,了解龙泉镇本土企业工厂的有关知识、陶瓷制作和发展的历史,体验家乡工业发展的历史、工业生产对本土经济的贡献等,了解相关知识,拓宽视野。

(4)励志远行研学篇。以实际远足为目标,是对学生体能、毅力的考验。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原山红色研学行”等红色远足活动,让学生磨炼了意志,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大手牵小手,我们一起走”齐山行活动,让莘莘学子明确了目标。“清明远足,铭记历史,缅怀烈士”活动,让700余名师生感受到了心灵的洗涤。

齐文化研学实践活动分为“探秘齐文化”“‘非遗传承人”“亲临殉马坑”三部分。在探秘齐文化环节,龙泉学子在齐文化博物馆体验了丰富的研学实践课程:学生在巨型浮雕前体验古典礼仪,穿上齐服,学习实践敬师礼,用古典礼仪向教师和家长表达敬意;在齐文化博物馆参观先齐文明、西周之齐、春秋齐国、战国之齐、秦汉齐风等展厅,学习齐国历史发展知识;在影视展厅戴上3维眼镜,观看《天齐长歌》,梳理齐文化历史脉络,身临其境地感受齐文化魅力。

(5)探寻古迹篇 。开展“走进蒲翁故里 探秘聊斋文化”研学旅行课程,探究家乡名人——蒲松龄的故事。这一课程获得淄博市首批优秀研学旅行课程荣誉称号,2020年12月被评为山东省第二批优秀研学旅行课程。同时开发蕴含历史印记的韩庄民俗馆、铁壶博览馆、大缸博物馆、龙泉古窑、玉石街等本土校外教育资源实践基地,开发校外德育教育资源,丰富学校德育内容。

(6)实践劳作篇。我校建立了龙泉中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四季转换关键节点,体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过程,在体验劳动和观察感悟中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

带领学生走进久润富硒园,领略家乡特色农业文化,学习手工制作月饼。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从准备工具、和面,到烘焙成品、包装成型,学生每一步都认真观察、细致操作。当学生拿到自己制作的成品,捧在手里,舍不得吃,成就感、获得感油然而生,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7)传承建馆篇。为加大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力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我校全力创建了自己的乡村博物馆,通过传承建馆,不断丰富馆藏,挖掘地方特色,传承并发扬人类本性中自然和谐和美的精髓。用精益求精、专注执着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树立耐心、专注、坚持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① 民俗馆。走进民俗馆,一股凝重的历史感会不由自主地令人油然而生。暖和被窝用的“婆婆”、鸡毛掸子、大花粗布、称重的铁秤、种地用的旧时农具、八仙桌……这些都曾是学生的祖辈用过的东西,大多数学生未曾见过。这些展品来自民间,源于百姓,涵盖工具、农具、家电、日用品等20多个种类。我们力求通过讲述每个老物件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学习老辈人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龙泉中学民俗馆以民俗文化为载体,让学生了解地域特色文化的进程、传承和弘扬民族勤劳智慧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从而获得熏陶,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② 陶瓷馆。清康、雍、乾三代,淄博陶瓷业迅速发展,淄博陶瓷的集中产地淄川陶瓷厂就设在龙泉镇渭一村,以出品龙瓶、日用瓷闻名遐迩。龙泉陶瓷生产历史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证明,早在距今8000多年前的“后李文化”时期,淄川区龙泉镇境内先民们就开始掘地筑窑,焚柴而陶。学生在陶瓷馆学习家乡陶瓷产业的历史发展脉络,既学得了知识又增强了对家乡的自豪感。

③ 工艺馆。民间工艺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艺术,是民众智慧的集中表现。工艺馆主要展示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琉璃、刻瓷、根艺、剪纸、泥塑等民间艺术,带领学生一起走进传统艺术的世界。

④ 陶艺制作室。参观结束后,了解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艺术底蕴,学生进入实践操作阶段,自己发挥想象,搜集创作灵感,开发创造潜力,創造出属于自己的陶艺作品。他们经过细心设计,认真制作,在作品中融入自己对生活的解读,也融入自己的情感,凝练了思维和品质。争当不负青春韶华、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努力创造的好少年。

3. 落实课程目标,升华实践内涵

徒步研学不仅是身体的行走,更是对毅力的磨砺,对文化资源的学习和传承。研学活动跨动的是脚步,学得的是知识,提升的是能力,砥砺的是品质,厚植的是情怀。龙泉中学的学生将在初中四年的时间里,通过参与“传承地域文化,厚植爱国情怀”徒步研学活动,积累实践经验,提升能力,升华情感。

(1)活动的前期调研,通过了解家乡人文知识,完成“研学小问号”任务清单,做出自己的调研报告,通过“家乡知识小达人”“家乡知识讲解”等活动提升能力。

(2)活动中实际体验,记录实践过程的点滴精彩瞬间,通过手抄报、我的励志行手册记录、展示、回顾,形成家乡的乡土印记。

(3)活动后总结反思实践步骤,形成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4)开展“我为学校博物馆做件事”活动,学生争做博物馆宣讲员、小记者,广泛宣传、积极实践,收获良多。

三、德育工作见成效

1.拓展了知识面,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徒步研学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地域文化,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知识理解的广度和深度。通过了解家乡的地域文化,激发了学生的爱乡之情,传承地域文化的积极性,厚植爱国情怀,奠定爱国根基。

2.锻炼了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通过徒步研学活动,学生走进自然和社会,培养了对自然和社会的亲近感,增强了关心社会、关爱生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在活动中逐步提高了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与人交往合作能力等。既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自我的责任感,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徒步研学活动还提高了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研学后的体会和感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促进了学生文学素养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3.促进了家、校、社“三结合”育人成果

通过“传承地域文化,厚植爱国情怀”徒步研学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家、校、社“三结合”育人成果,家长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树立了榜样家长,促进了亲子关系,带动了家校合作育人工作的推进,密切了家校关系,更赢得了家长的信任和支持,也让家长在活动参与中,改变了教育观念,提升了素养,带动了整个家庭的文明、进步。

4.拓展了实践活动基地

通过“传承地域文化,厚植爱国情怀”德育实践活动,我校共开辟了领尚琉璃、龙泉古窑等极富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外教育基地20余处。各实践单位与学校通力合作,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支持,实现了学校与社会教育合力促学生发展的教育目标,各个实践教育基地也因学生的到来变得更加文明。

龙泉中学从徒步研学入手,开展了20余次的徒步研学活动。经过几年的探索和深入开展,形成自己的德育品牌,产生了一定影响。学校近两年先后荣获山东省级卫生先进单位、淄博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学校、淄博市德育品牌示范校、淄博市科普教育基地、淄博市首批劳动教育示范学校、淄川区文明校园、淄川区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生活即教育,实践出真知。龙泉中学将继续努力探索实践育人途径,进一步开发“传承地域文化, 厚植爱国情怀”德育实践课程,将远足与探寻家乡本土文化结合,让每个学生在一次次锤炼意志、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体验到挑战极限、战胜自我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这些珍贵的体验延伸到生活、学习中,必将激发学生战胜自我的信心,帮助他们书写出更加精彩的人生。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龙泉中学)

责任编辑:庄 源

猜你喜欢
龙泉研学家乡
话说齐缘堂龙泉铁壶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美从极致简中来——浅析“龙泉”紫砂壶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龙泉铁壶 文化传承中的一抹惊艳
夏天的家乡
龙泉青瓷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