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行业的应用研究

2022-05-30 10:33刘瑶
艺术科技 2022年11期
关键词:新闻传播人工智能

摘要:进入新时期,人工智能逐渐被应用到新闻传播领域。人工智能是一种计算形式,是处理数据产生的智能。如今,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机器人写作、虚拟主持人等。这种新型的新闻传播方式能够极大地提升新闻传播的质量和效率,使新闻传播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时效性更强,更能够服务于现代化的新闻需求。基于此,文章对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行业的应用进行研究,以期推动新闻传播行业蓬勃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新闻传播;机器人写作;虚拟主持人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1-00-03

1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仿、发展人的智力的概念、工具、技巧及其运用模式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发展的最初目的,其实是希望机器像人类一样智能,帮助人类完成一些工作任务。同时,人工智能也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1.1 初创期

“计算机科学之父”艾伦·麦席森·图灵认为,假如通过电传技术让一个计算机和人沟通,并且和人无异,而且没有被识别出来,那就可以认为这款计算机具备人工智能。1954年,由美国人乔治·戴沃尔创造的世界上第一个可编程的机器人应运而生。1956年,美国汉诺斯小镇的达特茅斯学院召开了世界上首次人工智能讨论会,在美国历史上,认为这个大会是人工智能出现的象征。在会议上,麦卡锡首次提到“人工智能”这个概念,其认为人工智能的目标是创造出能够像人类一样利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机器。

1.2 成长期

1966—1972年,人工智能迅速发展,推动科技不断变革。在此期间,斯坦福大学研究所(SRI)的人工智能中心成功研发出当今世界上首个运动机器人——Shakey,这也是世界上首个完全使用人工智能的运动机器人。1966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魏泽鲍姆教授推出了当今世界上首款聊天机器人——ELIZA。ELIZA的聪明之处在于,可以使用脚本文本来理解简洁的自然语言,并能够产生类似人类的交互方式。

1.3 停滞期

1974年,人工智能遭遇发展瓶颈,由于当时电脑的内存有限且处理速度慢,所以没有办法处理实际的人工智能问题。当研究人员希望人工智能程序达到儿童的认知程度时,他们很快发现人工智能无法做到。因为科研没有大幅度的进展,所以一些组织终止了对某些计算机项目的经费支持。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基金会在拨款2000万美元之后也终止了拨款。

1.4 恢复期

1981年,日本的经济产业省拨款8.5亿美元来研究人工智能的相关项目,被称为日本人工智能计算机项目。随后,英国、美国开始向人工智能计算机领域进发,对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美国研究人员道格拉斯·莱纳特的领导下,美国相关人员开启了人工智能研究项目,其目标是让人工智能产品可以采取类似于人类推理的方法开展研究工作。

1.5 繁荣期

1997年,由美国IBM公司设计制造的一款超级棋类计算机“深蓝”赢了苏联职业国际象棋棋手、各国棋类特级高手——加里·卡斯帕罗夫,成为第一台在规定竞赛时间内打败棋类世界冠军的电脑系统。2011年,由美国IBM公司研发的人工智能系统Watson参加了一档加拿大的益智问答综艺节目,在节目中打败了两名人类选手,并获得了100万元的奖励。2016年,阿尔法围棋人工智能机器人(AlphaGo)与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打响了人机大战,对决长达5个小时,比赛总比分为1∶4,以李世石认输告终。

2 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行业的结合

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中国新型人工智能研发方向的指导思想,要求人们积极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同年12月,新华社发表了首条MGC视频新闻——《媒体大脑来了!》,这是人工智能技术与新闻传播行业结合的一个良好开端。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行业的融合就此拉开序幕,新闻传播行业以全新的面貌蓬勃发展。

2.1 计算机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运用

近年来,新闻传播行业的传统企事业单位开始向新媒体转型,开始建网站,推出手机APP,也有部分企事业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加入了人工智能技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新闻传播行业赋能。

2.1.1 机器人写作

新闻传播行业最早的人工智能应用是机器人写作,它对网络资讯、数据分析等信息进行了结构化处理,并按照计算机模拟新闻程序自主制作了新闻报道。从全球的新闻传播行业来看,美国是让人工智能最先真正走进新闻传播行业的国家。2014年,《洛杉矶时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迅速报道了美国某地发生4.7级地震的事件,该篇新闻报道是由美国智能机器人“Quakebot”在地震后3分钟内制作的。

2015年,腾讯财经公司研发了一個自动文字机器人——梦幻写手(Dreamwriter),它可以通过计算在第一时间自动生成文稿,并输出文字信息,甚至可以在1分钟之内就把文字数据发送出去[1]。同年,由新华社研制的智能机器人“快笔小新”,能够在0.3秒钟内完成有关体育比赛的英文新闻稿和财经新闻稿。“快笔小新”编辑处理文稿的主要方法有以下三种:一是捕捉并收集有关信息,二是通过分析模型对信息进行分析,三是根据经过分析运算后得出的数据选取适当的模板制作文稿。

机器人写作的生产力是惊人的,一些写作机器人每天合格的写稿量可达到120篇,总的发稿量可达到642篇,总阅读量超过2亿次。除了写稿之外,它还会做图、做标题等。机器辅助人工写作可以大幅提升工作效率,由此可见,人工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协同工作将是未来新闻传播行业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机器人写手可以作为新闻传播人员的写稿助手,提供关键词提取、敏感词检测、文章标签抽取、摘要自动生成等功能,也可以在新闻传播从业人员写作的过程中给予智能协助,从写作方式、推荐核心信息、文章检查等方面,帮助新闻传播人员提升写作质量和效率。

2.1.2 智能化语音转换

人工智能的语音应用也成为新闻传播行业的重要探索之一。语音转换技术在机器人写作领域得到了充分应用,使用语音转换技术还可以把文字稿件一键转换成语音。新闻传播领域的智能化设计可以为用户提供“视、听、读、聊”的沉浸式体验:视,即直播、短视频融入人工智能播报;听,即听智能播报;读,即用户按照自己的兴趣阅读,平台通过算法为用户推荐阅读资料;聊,即人机交流。另外,人工智能可以通过算法推荐技术收集大众数据信息,并基于大数据生成用户画像,它可以对每个APP的用户抽取百余幅画像和50多万个关键词[2]。

2.1.3 虚拟主持人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的《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明确,要积极推进虚拟主持人以及其他技术的普及,并将它们应用到新闻直播、天气预报、综艺科教等节目,并不断创新播出形式,以增强制播效果,提升电视节目的智能化水平。

央视、新华社等多家媒体借助虚拟主持人播报新闻。虚拟主持人依托人工智能和三维的虚拟影像技术,可以独立开展策划、剪辑、主持、创作等一系列工作。虚拟主持人不仅能实现语音播报,还可以根据内容匹配动作、表情,甚至能手语播报。

虚拟主持人基于智能语音合成技术,输入文字即可生成连贯播报的语音和画面。虚拟形象合成技术,也能有效提升节目制作效率及质量。一些新闻网站的虚拟主播不仅能纠正多音字、背景音和音效,还拥有变速、数字纠错和韵律纠错等功能。虚拟主播还可以瞬间穿越,突破时空局限。虚拟主播可以忽略因特殊天气、道路、网络条件等带来的问题,直接代替真人出镜,让采访报道变得更加安全有效,成本也更低廉[3]。

2.2 人工智能对新闻传播行业的挑战

一直以来,在中国的新闻传播行业,新闻采编工作者是信息传播的主要人员,每一环节都需要采编人员相互合作,缺一不可。从新闻采集、人物采访、写作稿件和编辑稿件到产出新闻消息,每一个环节采编人员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是新闻消息的筛选人和把关人。由此可知,传统新闻行业的采编人员工作量较大。

但是,进入21世纪,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技术更新迭代,比如可以让写作机器人做大量基础、复杂的工作,为新闻采编人员减轻了负担,还可以利用机器人做一些人类做不到的事情,如高空拍摄、取材等。但新技术的出现也意味着初级的、重复的新闻传播工作极易被人工智能替代,新闻传播行业从业者要在更难的、更需要创造力的工作上投入更多精力[4]。

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人类处理基础的、烦琐的工作,而这对新闻传播行业工作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新闻传播行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过去新闻记者要出去采访,还需要编辑稿件,但这些环节逐渐被人工智能取代。如今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掌握基本的采、写、编知识,还要掌握人工智能時代的科技知识,懂得挖掘数据、分析数据、甄别数据等。

3 人工智能技术环境下新闻传播行业可能存在的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但是在这些可能性背后依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伴生于这个时代。

3.1 个人隐私的泄露

人工智能时代离不开大数据分析,要开展大数据分析,就必然要抓取各方信息,包括用户的个人信息和数据。因此,在抓取信息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风险,而人工智能难以保证取得的信息是正确的、合法的,不涉及、不侵犯用户的个人隐私。例如,虽然人工智能的人脸识别技术早已被应用于新闻传播行业,但仍有犯罪分子使用人脸识别技术造假,散播假新闻,歪曲事实,误导舆论,对新闻当事人造成心理伤害,侵犯他人的隐私权、肖像权和名誉权[5]。

3.2 法律风险

第一,研究结果显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产出的作品,只能在特定的要求下,以特定的格式和模板传递新闻事件,因此不能无限地写作。写作机器人是否拥有著作权是一大问题,需要在未来继续探讨。

第二,在大数据技术的影响下,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把很多片段式的信息组成一段完整的信息,然而这段信息很可能涉及他人的隐私。其中最大的法律风险就是泄露个人信息或侵犯个人隐私,这很可能引发一系列涉及个人隐私的法律问题[6]。

3.3 新闻同质化

人工智能缺乏类似把关人的角色过滤和把关信息内容,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把不适合的信息内容推荐给用户的情况,而信息接收者也很容易落入“信息茧房”,在不知不觉中只接收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被同质化的内容包围,丧失客观视角,这对社会发展、人的发展都会造成一定的阻碍[7]。

4 结语

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它给人类带来了更大的可能性,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已经逐渐渗透至新闻传播行业的各个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与新闻传播行业的结合也更加紧密。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新闻传播行业的内涵和外延都将继续扩展,行业内的新平台、新终端、新交互工具会继续演化、迭代,与人工智能结合的新闻传播行业将继续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喻国明,兰美娜,李玮.智能化:未来传播模式创新的核心逻辑:兼论“人工智能+媒体”的基本运作范式[J].新闻与写作,2017(3):41-45.

[2] 喻国明,杨莹莹,闫巧妹.算法即权力:算法范式在新闻传播中的权力革命[J].编辑之友,2018(5):5-12.

[3] 靖鸣,娄翠.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中伦理失范的思考[J].出版广角,2018(1):9-13.

[4] 曹思婕.人工智能出版物的立法思考:基于著作权法中作品的创造性[J].编辑之友,2020(5):15.

[5] 张洪忠,石韦颖,刘力铭.如何从技术逻辑认识人工智能对传媒业的影响[J].新闻界,2018(2):18.

[6] 高渊.传播技术智能化下新闻传播生态的嬗变[J].出版广角,2021(17):20.

[7] 周瑞燊.人工智能热潮下的传统媒体经营管理创新[J].传媒论坛,2020,3(15):30.

作者简介:刘瑶(199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在读,编辑,研究方向:国际新闻与传播学。

猜你喜欢
新闻传播人工智能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研究
媒介融合下的手机媒体新闻传播研究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研究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