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竹铃响叮当”为例,浅谈小班STEM游戏的有效指导策略

2022-05-30 12:33杨惠玲
考试与评价 2022年10期
关键词:风铃小班乐器

杨惠玲

STEM是一种以工程(设计与制作)为纽带的整合多个学科的科学教育模式,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小班STEM游戏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生成融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这四个学科初浅发展目标的游戏,开发利用周边自然材料,鼓励小班幼儿在游戏中愉悦体验、大胆想象、愿意表达、尝试操作。通过实践研究,教师积极探究开展STEM游戏的有效指导策略,旨在满足小班幼儿爱玩、爱探索的需求,增进他们爱问、细致观察的能力,萌发他们对各种有趣现象的探究愿望,帮助他们获得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提升其思考和理解水平,为他们持续开展STEM游戏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小班幼儿STEM游戏兴趣”的培养策略——基于观察,利用资源

1. 敏感捕捉小班幼儿对“有声响”玩具的兴趣

小班幼儿年龄小,对周围会发出声响的事物表现出极强的好奇心。在元宵节的游园活动中,幼儿从家里带来了喜欢的乐器,他们跟随欢快的节日乐曲敲敲打打丰富多样的乐器。这些能发出各种声音的乐器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经常在喝水时、午餐后、放学前簇拥在乐器前摆弄,观察不同乐器的形状、发出声音的部位、变换动作使其发出声音等。他们与乐器多频互动,生发了各种问题,如:“这些乐器是在哪里买的?”“是怎么做出来的?”“铃铛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真好听。”教师倾听幼儿之间的对话,敏感捕捉他们对有声响玩具的探究兴趣,思考并尝试和幼儿一起亲历简单探究或制作有声响的STEM游戏,满足小班幼儿对新奇、有趣事物的探究愿望。

2. 有意识地引导小班幼儿关注自然材料

《指南》科学领域3—4岁目标:“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观察,发现其明显特征”,同时建议“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小班幼儿敲击双响筒,指着侧面空芯的竹筒说:“这里面有洞洞。”双手拍打圆舞板,聆听清脆的竹片乐音,“老师,这个乐器像圆圆的大嘴巴。”幼儿对乐器材料的关注与讨论引发教师的思考:小班幼儿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能主动表达自己的发现。竹子、树枝、泥土等这些自然材料对农村幼儿来说并不陌生,房前屋后的竹林、树木以及大片的田野都是非常珍贵的游戏资源。教师发现幼儿对乐器制作材料有相关提问,有意识地放大他们对自然材料的关注,如通过出示实物或图片、走进现场、收集原生态的自然材料等,激发幼儿对自然材料的探究兴趣。

3. 肯定小班幼儿童真稚趣的奇思妙想

小班幼儿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言语呈跳跃式、非因果性地表达,那是他们对事物独特的感知方式。看到新奇的挂饰仰头紧盯止步不前,“好高呀!我会飞上去。”洗手时边抖动手指边自言自语:“我在游泳啦。”当风穿过悬挂的风铃,“叮叮当当”的声音响起,他们不约而同地扭过头去,“是有人来送礼物了吗?”类似这种童真稚趣的想法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教师在共情的同时,更需要学习以“儿童视角”看待周围的一切。经常蹲下来、静下来、慢下来,就会发现小班幼儿的奇思妙想是值得肯定与鼓励的。教师试着通过各种途径满足他们的愿望,在有回应的过程中激发他们源源不断、更富创造性的想象力,始终怀揣将他们想象的可能通过STEM游戏变成现实的美好期待。

二、“小班幼儿设计能力”的培养策略——多种感官,多种表征

1. “指、说”实物或图片

STEM教育注重计划即设计能力的培养。在成人的意识里,“设计”二字似乎与幼儿园尤其是小班幼儿牵扯不上关系,小班幼儿小肌肉发展能力比较弱,传统意义上利用纸笔进行的设计活动对他们而言有一定的挑战。因此突破认知局限、创新小班幼儿设计能力的培养策略是基于对其年龄特点、发展水平的思考。教师出示他们带来的风铃实物和收集的图片,“我喜欢那个。”“我要做那个长长的风铃。”“我喜欢紫色的、像水晶一样的风铃。”他们指认中意的那一款,心生决定,表达接下来想制作的玩具的形状、颜色等設计元素,动作和语言是内心想法的外在表现途径,小班幼儿这种直观、直接的表达方式是符合其年龄特点的,也是他们独特天性的自然流露,教师要保护这份难得可贵的品性。

2. 创设“设计区”,对话记录

STEM游戏环境中创设“设计区”是满足部分小班幼儿绘画表征的需求,同时鼓励更多幼儿尝试动手涂鸦表达STEM游戏愿望。设计区创设在STEM游戏环境中相对安静的一侧或一角,设计区的小方桌上铺有清新的桌布,桌上支着挂有风铃图片和实物的架子,还有各色水笔和有边框的彩纸等。安静且人数适宜的环境给予小班幼儿专注于当下的心理暗示,他们看看、摸摸、想想、画画,偶尔交谈,记录纸上留下了他们设计的印记。在合适的时间,教师以不同身份介入他们的设计活动,以开放式的提问和引导与他们进行对话,并在设计纸上及时记录他们当时的信息,如鼓励他们贴上姓名贴、边写边读当天的日期、记录设计的主题以及关键或精彩的“金句”,这些信息与设计有关,且有效指导他们后续的制作活动。

三、“小班幼儿制作能力”的培养策略——愉悦情绪,成功体验

1. 提供游戏半成品——“接下去”

风铃的制作游戏比较简单,一根绳串起若干有孔的材料,再系上小铃就制作完成了。动作技术难度不大,比较符合小班幼儿重复串联的兴趣。基于对农村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师幼共同收集竹节、有孔的核桃壳、开心果壳、木片等自然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他们将绳穿过孔洞、拉直,先前穿的竹节、果壳材料掉落了,“老师,这里要打一个结。”“为什么呀?”教师故作惊讶地反问,给予小班幼儿再回顾自己游戏过程的契机,他们准确地指出需要打结的部位,即第一个竹节处。在观察教师帮助其打结的过程中,他们获得串联不掉落的经验,并且在游戏分享中向同伴介绍“固定”的有益经验,同时还达成“提供打结绳子”的游戏约定,保证能持续、接下去串风铃游戏的开展。

2. 游戏材料多样化——“有创意”

在利用自然材料开展STEM游戏的研究过程中,多样化的非自然材料同样不能少,如废旧瓶盖,水滴形、星形的硬纸片、彩色塑质积木、扭扭棒、毛球、甚至有图案的小纸盒等都能投放在STEM游戏中。丰富的材料给予小班幼儿游戏更多的选择性。他们或串联一种材料,或每样各取一个,或按简单的模式串联,每一串都蕴含个体独特的创意。多样化的非自然材料弥补自然材料在颜色、形状、功能等方面的不足,增强小班幼儿对生活材料的探究性,使其萌发废物可用、变废为宝的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3. 游戏用时少而精——“能成功”

小班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专注游戏的时间比较短,因此在STEM风铃游戏中,教师在记录、研究个体持续游戏时长的同时需要尊重他们游戏的意愿,生发趣味性的、建设性的游戏内容,如不主张幼儿一直坐着串竹节做技能练习的手工活动。当观察到幼儿眼睛开始四处观望、小手晃动串好的风铃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幼儿站起来或找一找“风铃挂在哪里比较合适?”或向同伴展示自己成功串联的作品,或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伴,或和老师一起学习打结系上小铃铛等。教师不能一味要求小班幼儿自始至终玩一个游戏,而是要将整个STEM游戏时间在尊重幼儿意愿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过渡和无痕划分,引导他们充分利用时间玩转多个有自信体验的游戏,提高他们参与制作游戏的积极性。

四、“小班幼儿展示能力”的培养策略——多元展示,改进拓展

1. 流动路线展示

幼儿制作完成了一件竹风铃,迫不及待地向同伴展示,他们手提风铃走到建构区主动介绍:“你们看,这是我做的竹风铃。”又来到阅读区:“听到我的风铃声音了吗?好听吗?”竹风铃跟着他们的脚步一路叮叮当当,犹如悦耳的乐曲。他们边走动边展示自己的STEM游戏成果是其自尊、自信的表现。流动路线符合小班幼儿自主游戏、愿意展示自我的心理特点,充分尊重他们与他人互动的需求,并获得积极愉悦的满足感。

2. 固定场所展示

游戏结束后,幼儿提着风铃问:“这个放在哪里啊?”因此,制作的竹风铃需要相对固定的场所展示,一方面是帮助小班养成收拾整理玩具的好习惯,另一方面也是启发幼儿探究风铃响动的秘密。教师将问题抛给幼儿:“请你们仔细看一看、找一找,你想把竹风铃挂在哪里?为什么?”他们想到“挂在窗口”“挂在门上”等有风吹过的地方。教师再跟进引导他们思考:“怎么挂上去?”有的幼儿运用生活经验,说道:“粘一个挂钩。”“拉一根绳子。”于是,教师和幼儿一起寻找合适的悬挂风铃的材料,在师幼合作中完成固定展示风铃的游戏。除此之外,他们还想把风铃挂在其它有风吹的地方,如阳台、阅读区的窗口、卫生间等。班级里各处都有竹风铃,风儿吹过,他们沉浸在“风铃交响乐”的美妙乐音里。虽然看不见风,但他们听声音就能知道“风儿来过了”,从而开启了对风的探究,拓展出新的游戏内容。

3. 表演道具展示

制作的竹风铃会发出叮当好听的声音,游戏中,幼儿拿着风铃来到角色区的“小舞台”上跟随音乐晃动表演,风铃成为了表演的道具。在表演中,竹风铃显得尤为突出,在众多购买的乐器中,竹风铃是幼儿设计、亲自制作出来的,显得尤为珍贵。其次,竹风铃在表演中有时会散落,衍生出“改进”的游戏意愿,尝试更牢固的制作技术,寻找更适宜的材料,制作出更有趣、耐用的竹风铃。“改进”是STEM工程设计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师幼讨论可能的改进策略,修改设计并积极创造,逐步萌发小班幼儿的工程意识。

4. 分享交流展示

分享交流是STEM游戏重要的环节。教师首先要帮助小班幼儿养成定时、定区分享的习惯;其次根据幼儿兴趣、游戲水平以及STEM理念判断有价值的游戏资源,关注幼儿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结合有图有真相的媒介(如设计图、游戏材料、风铃、照片、视频、场景等)引导幼儿回顾自己的游戏过程,表达游戏的成功之处和遇到的问题。教师对照《指南》年龄发展目标与小班幼儿积极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强他们参与STEM游戏的主动性,肯定个体游戏的“WA”时刻,帮助小班幼儿体验STEM游戏做做、玩玩的快乐情绪,并获得初浅的跨学科经验。

教师与小班幼儿共同亲历的STEM游戏是一种尝试,我们的研究还在继续进行中。在一日活动的各环节,教师能有意识地运用科学、工程、技术和数学等方面知识为学生答疑解惑,给予他们主动解决问题的有效支持。小班幼儿丰富的想象力是STEM游戏的感性素材来源,他们在持续的游戏过程中养成有计划、有目的地做事的习惯,促进动手动脑、主动创新等良好品质的形成。

猜你喜欢
风铃小班乐器
学乐器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如何在幼儿园小班开展区域活动
摇曳的风铃
风铃
乐器
吹闹心中的风铃
风铃
小班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
护理专业英语小班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