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文化语言在油画创作表现中的意涵研究

2022-05-30 14:18奉光水
艺术科技 2022年11期
关键词:羌族油画内涵

摘要:羌族大多聚居于西部的高山地带,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是极富地域文化特色的民族。他们信仰万物有灵,“尚白恶黑”,其原始宗教的显著特征是以白石崇拜为表征的多神信仰。在建筑上,他们就地取材,用土石垒砌的碉楼碉房建筑群沧桑静谧,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极强艺术表现力,且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文章主要从地域文化、创作表现、艺术特色和现实意义等方面对羌族文化符号与写意油画艺术语言的融合进行研究。

关键词:地域文化;羌族文化符号;写意油画;油画创作;意象造境

中图分类号:J213;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1-0-03

1 社会效能分析

1.1 保持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自信的内生动力

西方“理念论”所形成的主客分离世界观,受基督教文化和契约精神的影响,形成了个人主义的社会形态。中国在近代一百多年的历史中,不断学习西方的哲学、自然科学。在西方个人主义精神对中国主客同一的哲学逻辑的影响之下,当下的社会正面临不可忽视的问题,即人们互不信任,传统道德观崩塌,逐渐呈现出利己、过分理性的个体至上社会现象,人们难以得到真正的幸福,难以寻找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从传统文化中找到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观的重新建立,其基石是文化自信,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的伦理道德的信仰[1],而其根源则是传统文化中科学、高尚、进步的价值取向。

理县地区的羌族有其自己的生态系统,形成了独特的精神信仰,以及和谐自然、乐生、族本意识等优秀的文化属性。继承、弘扬、发展羌族文化的独立性和特色性,对可持续发展民族文化、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文化自信的内生动力。

1.2 羌民族文化意蕴与油画艺术语言的融合

羌族源于古羌,大多聚居西部的高山地带,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位于阿坝州理县蒲溪乡的羌族,自称为“玛”,被称为“白狗羌(白苟羌)”。因地处高原,西边和北边毗邻嘉绒藏族聚居區,东部和南部与汉族聚居区接壤,其文化风俗和服饰穿戴习俗受相邻地域的影响,特点明显,云纹、日纹、火纹、羊纹等图腾符号在其生活中多有体现。

夬儒节为羌语音译,即祭山会之意,保留着神秘古羌的释比文化,是其文化的经典,也是夬儒节的灵魂所在,现存以《刷勒日》为代表的释比唱经有500多部,《羌族释比经典》共收录了400多部,其法器、服装、羊皮鼓舞、盔甲舞等都是释比文化的代表。理县羌族有自己独特的宗教文化,信仰万物有灵,“尚白恶黑”,是以白石神为代表的多神崇拜。祭祀中设有上中下三坛,上坛事神用白色,中坛事人用黄色,下坛事鬼用黑色[2]。在建筑上,羌族人就地取材,用土石垒砌的碉楼碉房建筑群沧桑静谧,造型方正,上小下宽,窗户不大,给人一种敦厚之感。在岁月的侵蚀之下,建筑呈现出斑驳痕迹,整体表现为黄灰色调,具有深厚的民族地域文化底蕴和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而油画传入中国百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根植于集体意识中的文化自觉,使得揭示和显现西方文化精神的油画艺术形式逐渐被中国文化心理和审美结构同化。羌族的典型文化符号(夬儒节和羌寨),通过中国观照社会与自然的意象思维方式和叙述经验,投射和转换至油画语言的艺术造境中,定然会使羌民族的文化意蕴获得新的呈现、传播和存在方式,这也是油画这一西方艺术形式被中国文化本土化的一种呈现和表现方向[3]。

1.3 城镇化进程中地域文化发展与保护的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是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振兴,而地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是保证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必要前提,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城市建设日益趋同,地域文化内涵逐渐淡化乃至消失,而环境较为封闭的乡镇、古村落中则保留着比较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在西方文化不断冲击的背景下,保护和传承华夏各民族历史悠久、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城镇化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环境改善的迫切需求等主客观条件的变化,给古村落的传承和保护带来了挑战。

笔者深入考察凤凰古镇、宏村、肇兴侗寨等古村落的现状后发现,发展和保护古村落地域文化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不能只留其躯壳而忽视其精神内涵,必须增强当地人对传统文化的依恋和认同感,通过个人意识和社会影响共同塑造文化自信。例如,在夬儒节中应注重保护和传承释比文化,将释比文化渗透到羌人的生活中,削弱其宗教性而凸显其民俗内涵,逐步增强羌民的文化认同感。二是对古村寨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必须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全面结合,从而有效满足人们改善生活环境的合理要求,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科学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以开发文化旅游,凸显古羌文化魅力,打造地域地标特色。

2 形式与内涵构思分析

2.1 对羌文化图像符号元素的提纯与选取

在选择图像符号的时候,笔者选用羌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夬儒节来表现。羌族是一个信仰万物有灵的民族,有神秘的释比文化,释比是羌民在宗教活动和生活中与万灵沟通的重要媒介。而夬儒节正是释比文化的重要体现,节日活动中,羌民在释比的带领下着盛装齐聚祭祀塔前,祭拜万神,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画面背景中,笔者呈现羌族独具特色的碉楼和碉房建筑群,这是羌族重要的文化名片之一(见图1)。位于理县蒲溪乡的羌族民居,采用土石垒砌而成,依山而建,整体建筑群敦厚而静谧,艺术表现力较强。

2.2 结合文化内涵进行艺术创作

在绘画创作中,构思形式是极为关键的一步,它关系到画面的节奏和可塑造性。观察事物的方式不同,所表现的画面冲击力也会有所不同。蒲溪民居纵横交错的土石结构建筑群,在视觉感受上给人一种结实、敦厚之感。而夬儒节是古羌重要的具有宗教、民俗意义的祭祀活动,具有浓厚的图腾崇拜意蕴,羌民着盛装,释比戴猴头帽、手执神杖,诵唱《太平经》祈福,传达万灵之愿,庄严而神秘。所以笔者在构思形式上充分体现画面的庄重感,使画面产生一种稳定、庄重的图像感受(见图2)。

2.3 主观处理色彩以烘托情感

色彩语言是绘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情感表达最直接的视觉媒介。色彩处理是画面氛围烘托的要点,应根据表现对象来决定色调,从而决定画面的意境。内容与色调越吻合,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就越强烈[4]。因此,个人对色彩的主观处理显得极为重要,其是表达作者所寄予的情感的重要载体。笔者在创作中弱化了对客观色彩的直接复制,捕捉自然色彩的整体感受,强调客观物象色彩与主观色彩之间的协作,传达了对客观物象的主观感受,以整体的画面氛围烘托出神秘、庄重和历史感,让观众在画面情感的表述与感知中产生共鸣(见图3)。

3 艺术特色

3.1 民族文化意蕴加持意象造境

羌族有独特的与自然对话的方式,信仰原始宗教,即多神信仰、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其依山而居,以樵、牧、耕、猎多种农作方式为生。其建筑、服饰、礼仪等都有独特内涵,在色彩、图案、造型等方面极具艺术表现力,可通过被中国文化心理和审美结构同化的油画艺术语言加以呈现,在创作的艺术造境中主要吸收其服饰色彩和建筑色彩加以主观处理,从心理空间和精神层面整体把握羌族的文化内涵。

3.2 书写性与制作性相融合的技法表现

笔者在探索中国油画的绘画意蕴和审美感受中意识到,绘画语言表达有其独特的文化积淀和表现趣味,而这来源于中国几千年的艺术沉淀。

所以笔者的绘画技法表现主要包括两点。第一,表现出油画材料所特有的美感,采用直接画法与间接画法相融合的方式,在暗部施以多层间接的薄罩染,在亮部采用直接的色层叠加丰富关系。第二,在整体的绘画用笔上,笔者融入了一定的书写性,尽可能使画面松动而富有张力,具有一定的写意特征,而在整体画面的意蕴表达上,笔者又融入了一定的制作性,以收紧关系,从而使画面张弛有度,更充分地表现画面意蕴。

3.3 朴拙的造型表现手法烘托诗性意境的表达

朴拙是笔者在造型上所追求的重要美学内涵,在画面人物表现上尽可能寓巧于拙,拙多而巧少,在把握形象的朴实和古拙的同时,不失其生动性。在人物、环境的整体烘托之下求尚质、守真之美。在大部分画面表现上,笔者去掉了过多的细节描述,以整体色块的大小节奏进行呈现,在技法表达上没有单纯追求笔触的飘逸,而是尽可能表现民居的朴拙、沧桑之感。

诗意表达一直是笔者所追求的画面意境,重写意、写心。笔者通过主题形式的构思、节奏的把握、情景的融合,营造画面中的生命情感。在作品的诗意表达上,主题与形式、节奏的构思都是外在的直观感受,而情与景的融合则需要内在情感的共鸣,这也是创作最重要的环节。寄情于景的關键在于情的共鸣,要通过作品的主题形式、节奏、色彩等,将人的共通情感传达给观众。因此,笔者寄情于景,此情也就有了寻求普遍性的原则,其是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某种无意识的情感冲动的性质与内涵。

4 现实意义

第一,从艺术学的角度出发,寻求古村寨所特有的形式美感和人文内涵,用作品表达出来,从而探索油画材料与地域文化形式融合的更多可能,是有必要且有意义的。羌人的外貌特色、顽强而倔强的性格、服饰与色彩的地域特点、庄重而神秘的羌族节日等,可以通过油画语言的转化与表达,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内涵和文化诉求。

第二,描绘理县蒲溪乡古村寨民居民俗,挖掘民族文化内涵,能以点带面,使观众通过作品传递的情感对新时代背景下文化的存在状态进行思考,正视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关注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生存现状。

第三,在当代语境下,民族题材的绘画作品在全球化、消费主义文化特质的影响下,呈现出符号化和商品化的症候,在创作中其社会学的意义也随之消减,导致油画创作中人文关怀流失。而笔者通过作品表达出对理县蒲溪乡羌族人民的生活现状和文化存活现状的深刻认识,关注人们的生存状态,亲历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感同身受地洞察其内心世界,从而重拾民族题材油画创作的人文关怀。

5 结语

羌山巍峨、羌寨敦厚、羌人坚韧,羌族地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突出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代表之一,其释比文化神秘而富有传奇色彩。油画语言的组织、构思,以及意象的处理,能够构造羌文化新的艺术呈现手段与文化诉求,同时探索油画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更多可能。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光明日报,2014-02-26(1).

[2] 袁真林.民间祭祀与文化传承:四川理县羌族“夬儒节”探究[D].成都:四川音乐学院,2019:15-37.

[3] 朱效刚.综论中国传统绘画“意象”语言与中国当代油画[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0:10-22.

[4] 秦鲭.洋为中用与个体突围:中国写实油画的现状及其审美向度[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7(3):105-107.

作者简介:奉光水(1989—),男,湖南怀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绘画创作与理论。

猜你喜欢
羌族油画内涵
一张油画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油画《塬下》
油画
理县蒲溪村羌族释比戏文化初探
挖掘习题的内涵
《岁月长又长》(油画)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56 个民族56 枝花羌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