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统编教材,落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学习内容

2022-05-30 10:48侯杰颖向昆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2年10期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统编教材

侯杰颖 向昆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统编教材,语文实践活动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设置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立足思辨的基本要求,准确筛选并充分挖掘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学习资源,进而设计教学方案,完成各个学段的学习内容,是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严峻挑战。

一、准确理解“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定位和功能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重点指向思维能力的发展,即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等思维方法,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等思维品质。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斷、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1]。其中涉及的关键阅读行为有梳理、比较、推断、质疑、辨析、辨别等;理性表达的态度是“负责任”,理性表达的水平要求“有条理”“重证据”。具体到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基于证据和逻辑做出判断

判断证据的客观化和明确化是儿童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思辨要求儿童对正在经历的生活场景进行复杂的思维加工,逐步建立事物之间的因果、时空、条件等关系,逐步形成自觉的思考意识。阅读理解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会用文本信息支持自己的结论,正确理解文本的隐含信息,基于证据和逻辑做出判断。

2. 质疑和反思他人、自己的观点

质疑可以理解为“心有所疑,就正于人”,学习过程中的质疑能够体现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探求真知的执着精神。质疑的前提是全面掌握信息,深入理解信息。善于质疑表现为不轻信,不盲从,立足证据和逻辑追问观点与结论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敢于质疑表现为面对权威和经典,能够提出不同的见解。语文教师的质疑精神能够引领学生质疑精神的发展,语文教师对待质疑的适宜态度,能够为学生创造安全的质疑环境。质疑的对象不仅仅是他人的观点,还有自己的观点,如此,才能在探究与反思中实现思维的发展。

3. 开放的胸怀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未来社会需要具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公民,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了解并深入理解不同的观点,能够在吸纳他人合理表达的基础上就存在的疑点提出问题,“直面选择,果断决策,勇于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和责任”[2]。包容的态度和担当的精神是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关键表现,即允许存在不同观点,有能力解决出现的问题,敢于承认自身存在的问题。

4. 基于理性思维的理性表达

受到情绪化思维的影响,小学生常常“急于表达”或“羞于表达”。理性思维要求运用合理的思维方法,展开完整的思维过程以获得高质量的思维结果。在此基础上,基于理性思维的理性表达通常体现为中心明确,内容不蔓不枝;材料与中心的关系清晰,条分缕析,有理有据。

二、梳理教材资源,整体规划学习主题与学习任务

明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课标要求、定位和功能,为准确筛选教材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需要“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3],制订“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方案。

1. 第一学段学习任务设计

针对新课程标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一学段的学习内容,可以在教材中筛选相关资源并设计如下学习任务。

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乌鸦喝水》,设计学习任务“夸夸聪明的乌鸦”,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乌鸦喝水办法的奇妙之处,说出自己的想法,进而发散思考“如果身边没有小石子,乌鸦还能用什么方法喝到水”,鼓励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要下雨了》,设计学习任务“小小气象员”,帮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梳理小动物的表现与“要下雨了”的联系;延伸到生活中,组织学生收集身边的小动物在天气变化时的特殊行为,尝试据此预报天气情况。

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要的是葫芦》,设计学习任务“我是智多星”,启发学生讨论:种葫芦的人想要的是葫芦,为什么最后却一个葫芦也没得到?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怎样做就可以收获葫芦?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明理由。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寓言二则》包括《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则寓言故事,设计学习任务“小故事大道理”,引导学生阅读交流寓言中的“愚人之愚”,进而联系现实生活,讨论生活中的“愚人之愚”。第六单元《大象的耳朵》,设计学习任务“不一样的‘我”,引导学生讨论大象耳朵的与众不同,形成观点“人家是人家,我是我”,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要正确对待别人的看法,有自己的判断。在此基础上,思考“我”的与众不同之处,鼓励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

综上,第一学段的任务设计侧重引导学生阅读有趣的短文,在阅读中针对问题直接提取信息,并尝试通过单一或少量的信息,梳理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对关键问题形成解释;侧重引导学生开阔视野,由文本走向生活,由他人想到自我,发现、思考身边日常事物的奇妙之处,说出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乐于思考、探究、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

2. 第二学段学习任务设计

针对新课程标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二学段的学习内容,可以在教材中筛选相关资源并设计如下学习任务。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包括《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等四则中外寓言故事,设计学习任务“小故事大道理”,引导学生读懂故事中的人,感悟故事中的理,关联生活中的事,反思生活中的“我”,结合寓言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思考。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牛和鹅》,设计学习任务“换个角度看世界”,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梳理观点与事实间的关系,比较“我”对牛、鹅前后态度的不同,并在质疑提问中探究发生变化的原因。之后结合生活实例,谈一谈换个“角度”看问题收到的不同效果。第八单元《故事二则》包括《扁鹊治病》《纪昌学射》两篇文章,设计的学习任务“历史人物故事会”,引导学生阅读两则故事,借助提纲复述故事。选择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故事,列出故事提纲或思维导图,将故事讲给同学听,学生互动,针对故事中的人或事进行质疑、解疑。

随着学段的升高,文本的内容逐渐丰富,难度逐渐增加。第二学段阅读蕴含道理、解决生活问题的故事,在阅读中由理解和辨析到质疑和提问,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表达的内容和形式方面也越来越丰富和多元。除了借助图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还可以通过列提纲、画思维导图等方式,尝试梳理观点与事实、材料之间的关系,从而逻辑清晰地阐述故事中的道理。

3. 第三学段学习任务设计

针对新课程标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三学段的学习内容,可以在教材中筛选相关资源并设计如下学习任务。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明园的毁灭》,设计学习任务“小小演说家”,请学生收集课外资料,开展以“圆明园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课外资料,有理有据地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第六单元《“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设计学习任务“爱的辩论赛”,帮助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对于巴迪的第一首诗,你认为母亲“精彩极了”的评价好,还是父亲“糟糕透了”的评价好?在辩论赛中,学生联系生活,交流对巴迪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看法,发表见解,力求言之有理。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草船借箭》设计学习任务“我来讲故事”,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提纲等,呈现出草船借箭的过程,搭建交流与表达的支架,追求有条理地表达。第六单元的主题为“思维的火花”,可视为专门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单元,其中包括课文《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设计学习任务“智慧的力量”。首先,让学生阅读单元课文,思考人物面对怎样的问题,当时情况怎样,他们采取了哪些方法,哪些方法有效。其次,用表格、图示或者思维导图呈现出故事主人公思维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这些做法对我们有什么启发。第八单元《杨氏之子》,设计“小小智多星”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思考杨氏之子的“聪惠”具体表现在哪里,并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比较阅读《杨氏之子》和三年级上册的《司马光》与四年级上册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感受三个孩子表现出来的不同智慧,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提升思维能力。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穷人》,设计以“穷人‘穷吗”为核心问题的学习任务。学生阅读小说,思考问题:小说中的桑娜和渔夫到底是贫穷还是富有?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主题为“科学精神”,也可视为专门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单元,可以将单元学习任务设计为辩论活动。

从阅读能力的发展来看,第二学段要求学习辨析、质疑、提问的方法,第三学段要求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学习科学精神,体会猜想、验证、推理等思维方法,体现了阅读方法的进阶。从表达内容与形式来看,第二学段要求运用口头和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运用列提纲和画思维导图的方法呈现故事说明的道理,进一步学习有理有据地口头或者书面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加强调“证据”的重要性。第三学段更加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辨,为学生搭建起思想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乐于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考。

经过这样的梳理和设计,我们可以在不打乱教材编写顺序的前提下,整体规划“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任务,按照整体教学方案实现不同学段学习内容的有序进阶。

三、基于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设计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

制订“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整体教学方案,每个任务的完成需要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作支撑。下面以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学习任务为例,说明实践活动设计的思路。

六年級下册第五单元围绕人文主题“科学精神”编排了《文言文二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表里的生物》《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四篇课文,口语交际“辩论”,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等内容。基于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设计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以口语交际“辩论”为突破口,以开展“生活中的科学”辩论会作为核心任务设计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根据第三学段“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内容的要求,单元学习目标确定为以下四点。

●能查找相关资料,梳理文本中的事件与观点。

●能根据自己的观点,组织、撰写支撑材料。

●在辩论中能有依据、有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应对得当,态度平和,用语恰当。

●通过确定选题、查找资料、开展辩论等,提升思辨能力,正确看待“生活中的科学”。指向单元学习目标,设计一组学习活动,组织召开“生活中的科学”辩论会。

1. 观看辩论视频,明确辩论要求

明确辩论的要求,可以先播放优秀辩论赛的小视频,让学生梳理辩论赛的组织形式和辩论流程。在观看、讨论辩论赛的基础上,学生围绕辩论的基本要求绘制思维导图,进而通过阅读本单元口语交际的相关内容,明确辩论的内容要求与组织方式。

2. 反思生活现实,确定辩论主题

结合课文《两小儿辩日》《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表里的生物》的具体内容,组织学生讨论并明确辩题的形式——辩题在逻辑上是相反的一组判断。学生根据课文讨论的话题,关联“科学精神”主题,围绕“生活中的科学”提炼出一组正反观点的辩题,并确定有辩论价值的观点。小组合作、讨论拟订辩题,全班进行讨论,最终确定“生活中的科学”辩论主题。

3. 划分正反两方,撰写辩论卡片

根据确立的主题,全班划分出正反两方。教师引导学生再次细读文本,体会、探究、发现:课文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通过再读文本和回顾总结,明确《两小儿辩日》提供了论证的基础示范——表达观点,举一种现象或一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看法;《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有序组织事例论证观点——围绕同一观点,选择不同的现象或事例来证明自己的看法。教师鼓励学生借助或引用他人的观点作为旁证,从不同角度证明自己的观点,增强说服力,指导学生根据班级辩题有针对性地搜集材料,根据观点对材料进行梳理、归纳,并写在辩论卡上,为辩论会做好充足的准备。

4. 举行辩论会,总结学习收获

举行班级辩论会,指导学生会表达、会倾听,更要及时做出应对。既要重视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也要研究如何找到对方论证的漏洞,予以反驳。活动结束后,总结本次辩论会的学习收获——在生活中学会思辨,学会表达,懂得尊重不同的意见。

以上四个活动环环相扣,前一个活动是后一个活动的基础与铺垫,后一个活动是前一个活动的发展与延伸。梳理辩论的基本要求,是概念性知识的积累;确定辩论主题是知识运用;角色分工、材料整理是程序性知识的建构;开辩论会,将静态的材料、观点转化为动态的辩论过程是实践应用。学生在相关知识的引领下准备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基于证据和逻辑做出判断,不断质疑、反思他人和自己的观点,敢于承认自己的失误并努力扭转局面,每一轮次“交锋”都要用理性表达呈现理性思考的结果。在辩论结束后,要回顾历程、总结经验,整理辩论过程中积累的材料,重新思考“生活中的科学”,表达自己在集体学习后形成的新思考、新认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角色感强,参与积极,彰显了情境动员学习的作用。活动的目标指向清晰,形成完整的认知过程,体现了连贯性。

猜你喜欢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统编教材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实施对策等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案例:跟四位“名师”学思辨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案例:哀怨曲还是欢乐颂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