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动学生自主性,学好数学

2022-05-30 04:35杨哲风
考试与评价 2022年10期
关键词:能动性调动长方形

杨哲风

教学中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不但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思维,调动学生自主参与,还要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把他们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逐步培养学生会想、会说、会做、会创新、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得到全面主动的发展。让自主学习的天空永远温煦柔和、明亮而湛蓝。本文从“启迪学生自主思维”“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这三个方面谈了谈如何把重点放在学生上,中心放在主动上开展自主学习。

现代教育原理指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而自主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它的开展与实施让素质教育如雨后的彩虹般亮丽而绚烂。

一、启迪学生自主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把教师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可以让学生在思考中走向自主,在自主中积极思考,步步营造出自主学习的氛围。爱因斯坦说过:“一切伟大的成果,源于主动的思考。”

因此,教师精心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该思维价值确切,思维指向明确,思维空间宽松,思路要求完整。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强烈的愿望,积极主动地施展自己的才能,启迪智慧,发现规律,获取知识。

我们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为例,通过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教师可以设计两个问题:(1)“大家认真观察,割补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哪些联系呢?”这种设问有很高的思维价值,弄清两个圖形的内在联系,是推导公式的必备条件。这样的设问,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也很宽松,学生要说的话很多,学优生可以有条理地抓住两个图形的内在联系,中等生只是在条理上稍差一些,学困生也能说出一、二,人人有言可发,可以给学困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集中全体学生的智慧,集中正确的意见,捋出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图形变了,面积没变;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2)完成了上述发现,教师转而提出第二个问题:“根据上面的发现,我们都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由于学生明确了两个图形的内在联系,建立了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空间形式,学生完全可以对头脑中储存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进而独立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这种情境的设计让自主深入每一个学生的思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思考,使“人人能自主”,做到“自主在人人”。

二、调动学生自主参与

教育学原理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没有主动的参与就不会有学习中的自主,任何教育都不可能产生效果。所以我们必须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自主学习的过程,并自始至终参与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自主学习。

如何让学生自主参与呢?首先,激活学生的参与动机。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因此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动机就是指激励人们活动的内在动因和力量。动机可以由内部因素引起,也可以由外部因素激发,而需要和内驱力是激发动机的主要因素。所以我们必须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需要,引起学生的参与动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先在黑板上写出:把(〓)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个。要求学生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当学生说出“6和2”“3和1”等等后,教师提问:“如果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又是几呢?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吗?”这样,可以触发学生产生学习分数这一新知识的迫切需要,引起学生主动参与探求新知识的动机。

其次,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学生有了参与的动机还需有参与的机会。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应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关键,也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落脚点。

例如:“分数”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初次学习分数有一定困难。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上课前把准备好的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各种形状的纸片发给学生,上课时先引导学生把这些纸片折一折,要求使两个部分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然后把这些纸片平均分成4份,分别涂上其中的1份、2份、3份,认识涂色部分,分别有几个1/4,即分别是整个纸片的 1/4、2/4、3/4。这样的参与活动,不但步骤清楚,要求明确,重点突出,而且学生在动手参与过程中形成了自主学习,在自主中知识得到了发展,学习能力得到了加强。

由此可见,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自主学习的生命基因。正如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所说:主体的参与,使学习的过程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让主动发展的空间不再空虚,它给了学习一个支点,使学习变得主动化。

三、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能动是人的一种本能,它体现在学习中就是自身有能力通过努力,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儿童教育中,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他们正处于知识的大量吸收期,只有自主能动地获取知识,才会有以后知识的灵活运用。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我们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就必须来尽力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

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首先在于让学生独立思考。因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同化知识,并积极构建他们自己的意义”的主动构建过程。真正的建构者是学生本人,人的思维是他人不能代替的。教师的作用仅是引导学生建构得快一点、好一点。况且,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数学现实,讲解难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实际需要。另外每个学生都有智力发展的潜能,如果这种潜能在教学中不注意开发它将会被抑制而倒退;引导得法,则潜能发展能达到惊人的程度。不管是知识的建构还是潜能的开发,最根本是独立思考。因为认知的发展离不开原有的数学实际,学生只有进行独立思考积极探求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自己的所需。而所有这些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发展的一个过程,我们必须做到: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自主促进其自主学习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认识时,让学生自己给三类三角形起名称,有学生起了“钝锐三角形”等,教师不立即否定,而是让学生自学课本作比较,自己揭示该类三角形的本质特征。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主动思考,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也要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去解决。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学生自提、自答的过程也是自主发展形成的一个环节,它的发展增强了自主学习的活力,加大了自主学习的效果。

其次,鼓励学生自主大胆地猜测。培根说过:“人类主要是凭借机遇或直觉而不是逻辑创造了科学和艺术。”数学家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凭借数学的直觉,提出各种猜想,进行实践验证,揭示知识规律的过程。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就是典型的证例。著名数学家笛卡尔也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大胆的猜想,发现知识规律,使学生不仅获取数学知识,而且学会探究发现知识的方法。让他们在自主中认识知识的奥妙,在奥妙中促进自主的发展,使自主时刻伴随在学生的周围。

例如:在教学圆环的面积时,出示图形并问学生:怎样计算圆环的面积?有的学生列式是错误的,但我们不能直接给予否定,而是让学生大胆说出思考过程。对学生用外圆的面积减去内圆面积的思路给予充分肯定,并对学生由乘法分配律而作出的猜想,也应给予积极的鼓励。尽管猜想得到的结果是错误的,但它是一个学生自主发展的成果,有了这个自主发展的过程,难道离获得准确的答案还远吗?这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你能不能去验证猜想的结果是否正确呢?学生在用数代入进行计算后自己发现错了。学生自己纠正错误,这比老师讲解更有效,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导”、学生“学”的自主学习。这样不但保护了学生敢于大胆猜想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习信心,并且给了学生最有价值的知识。

总之,虽然自主学习有很多重要的环节,但我们在这三个方面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为学生支撑起“自主的天空”,让学生真正自主起来,让自主真正进入学生的心中,让他们在自主的天空下成长为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

猜你喜欢
能动性调动长方形
我爱长方形
调动多方资源 加快成果转化
合作学习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调动感官,描绘多彩的世界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
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长方形的困惑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