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音乐感”教学策略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022-05-30 06:13齐江胡聪颖
艺术科技 2022年11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策略

齐江 胡聪颖

摘要:“综合音乐感”教学策略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发挥着较大的能动作用。文章结合中学音乐教育的实践,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维度分析,认为在中学音乐教学的前中后期应各有侧重点,在备课阶段、课程实施阶段与沟通反馈阶段,通过不同的方法激发和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综合音乐感;教学策略;中学音乐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1-0-03

“综合音乐感”教学策略作为诞生自20世纪的教育策略,强调非音乐专业的中学生的主体性这一前提下,综合发展多种思维、表达、沟通等能力。其教学成果不仅体现在学生的音乐鉴赏、音乐表演等方面,更表现为开阔的思维、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美的感知能力,这种能力将伴随学生终生。有必要深入研究“综合音乐感”,对改进中学音乐教学、提升学生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具有较强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 “综合音乐感”教学策略

“综合音乐感”教学策略(Comprehensive Musician ship),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对于“综合音乐感”教学策略,一般我们认为其是综合发展多种思维、表达、沟通等能力的一种方式。“‘综合音乐感教学法是一种以构成音乐的共同性因素进行总体的、综合性的学习为出发点的音乐教育观念”[1],“它强调音乐教学是综合性的,反映音乐的各方面是相互联系并综合而成为一个整体的”[2]。综合音乐感以螺旋式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安排课程内容,将音高、节奏、曲式、力度、音色这五种音乐元素按深度排列成不同周期,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始终将音乐看成一个整体,能够从整体的角度欣赏、判断、创造音乐,而不是断裂单一地学习或者表现音乐中的某一要素[3]。这种能力作为学生软实力的一部分,思维能力、人生态度与感知能力也将伴随学生终生。在“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的理论支撑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核心,帮助和引导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从目标而言,“综合音乐感”教学策略要求的核心在于学生的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是情绪唤醒、主观感受与体验的过程[3]。这样的目标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接受音乐课堂的一般规律充分认识。一方面是学生在音乐课程中必须汲取一定的知识,且这些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应该符合课程标准,以提升其科学性;另一方面,教师的参与在整个过程中的作用是需要审视的,目的主要在于发挥教师的引导职能,帮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导者。从出发点与落脚点而言,该教学策略不应仅仅用于课堂上,更应当延伸到课堂之外,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2 “综合音乐感”教学策略的应用条件

在当下的中国,课程标准的推行与素质教育的广泛实施,是“综合音乐感”教学策略与中国的教育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契机。“综合音乐感”教学策略对素质教育的贡献不仅仅是音乐学科所培养的美育精神,也是在充分尊重學生主体性的情况下,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融入其他形式的教学活动,并要求教师在课上与课下多角度地调整师生的知识学习与审美感知的比例。

2.1 教师要充分认识“综合音乐感”教学策略

教师要摒弃陈旧的授课方式,学习并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应当在充分了解“综合音乐感”教学策略的基础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综合音乐感”教学策略贯穿实践教学各个环节。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关注音乐的整体与部分相统一的关系,合理设计创编环节和方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开阔的思维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2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中心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是“综合音乐感”教学策略中让学生取得主动权的必然要求。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动力[4]。如果一个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内容毫无兴趣,被教师和家长逼迫着学习,势必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将学生的兴趣作为学习的充分必要前提是十分合理的。然而,除非学生对音乐课程有浓厚的兴趣,或是受家庭影响,否则很难在课堂上产生积极性,从这个角度而言,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不再制定具体的规则,而是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来进行把控。在活动过程中,尽量达到由学生选题、由学生制定规则、由学生进行评价这三个要求。

2.3 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

一般情况下,学生通过亲自探究、体验等方式获得的知识理解更深刻,记忆也更牢固[5]。同样,学生自己进行的讨论、得到的体悟远比教师口头的内容丰富得多。因此,让学生在音乐课程中交流讨论所体悟到的思想感情,推动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与教师的交流,都有助于学生在校期间身心健康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参与情况,并及时积极地给予反馈,给予学生认可,确立学生的主导地位,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更加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对于参与度低的学生,教师应采取“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关心和爱护,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帮助他们打破内心的束缚,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4 学生要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综合音乐感”教学策略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主导学习的教学理念[6]。学生要以积极热情的心态对待音乐活动,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敢于突破自我的界限。同时,学生应主动地思考问题,有意识地学习音乐知识技能,探索其中的艺术底蕴,而非停留于娱乐层面,将音乐课程简单地看作一门休闲的学科。除此之外,这样的参与也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的接受和训练,它主要表现在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上。有些学生虽然参与了音乐活动,但流于形式,留给自身的思考空间也不大,局限于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完成一项任务。这就要求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给自身留下自主思考的空间,不应局限于教师的要求,忽视自身的主动性。

3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的应用——以八年级音乐课程为例

笔者的实习单位位于南通的古镇唐闸,因此接触到了八年级音乐课的备课与授课,前后参与了教案设计、连续性授课与总结讨论。在此过程中,“综合音乐感”教学策略是授课教师在“素质教育”系列读本与讲座中所涉及的学习内容之一。传统的授课方式一般是教师个人讲授,尽管会插入互动环节,但本质还是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忽略了以学生的个人意愿为主进行自由、开放的探索。笔者认为,“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教学法的局限。同时,“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在素质教育的推动过程中也呈现出素质教育的包容性。以下从备课阶段、课堂实施与课堂评价这三个方面对“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的应用进行分析。

3.1 备课阶段应坚持问题导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传统的课程内容与形式多为话语式的互动,较少以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作为导向。笔者以在实习备课期间运用“综合音乐感”教学法设计学生活动的实例来进行阐述。以苏少版音乐教材八年级音乐课程中的《赶圩归来啊哩哩》为例,笔者在备课期间的教案设计上选择打破教师设计每个环节内容的固定模式,主张从宏观上把控教学方向。在不影响教学进度的前提下,留给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空间,减少对作品的讲解,代之让学生自由地发问,并带着自己的疑问探索学习,给予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笔者认为这与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的“留白”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例如,在设计导入环节,歌名中的“赶圩”容易引发学生的疑问,笔者选择以播放彝族风俗视频来代替讲解,视频展示了彝族百姓热闹非凡的赶集场面,由此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可以发现,原来“赶圩”正是我们熟悉的“赶集”。教师还可以设计带领学生表演赶集的场景,让学生自由地模仿或者发挥想象编创,通过身体的律动切身体会歌曲的情绪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赶圩”这个词,感受到民族风情的魅力。

另外,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较强的应变能力,还需要对学生有包容心和耐心。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有些教师在课堂上面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常常会忽略学生的问题或无法解答,这可能导致学生将来缺乏自己的想法或不敢提出自己的问题,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这也是需要我们重视和反思的一个问题。

3.2 教学过程中注重音乐要素的集合与音乐创作的设计

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注重音乐要素的集合,将音高、节奏、曲式、力度、音色这五个音乐要素组合起来学习。例如,在教授本节课节奏型时,融入节奏中的力度强弱关系;在演唱歌曲时,不仅要关注音高的准确性,还要关注演唱的音色。以此类推,教师应采用合理的方式将两种及以上的音乐要素进行搭配开展教学。

另外,教师还要设计合理有效的音乐创作活动,音乐创作活动需要平衡好欣赏者、演唱者、创作者三种身份之间的关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只关注欣赏与演唱音乐,而忽略了音乐创作。通过与教师交流沟通后发现,教师常常会因大多数学生不具备创作能力而选择放弃这一环节,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尤其是初中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情绪不稳定的关键时期,积极地引导学生创作,让学生表达自身情绪和想法,给予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创作,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还可以通过这种展示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设计创编环节时,让学生发散思维,结合家乡文化,让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对彝族民歌重新填词,创作一首介绍自己家乡风俗的歌曲,对比不同地区的习俗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达到综合发展的目的。

3.3 注重合理客观的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是多样的,前文已有相关论述,这里主要讨论从学生角度作出的评价。首先是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评价,对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要求學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感知音乐的多元化特点。例如,在《赶圩归来阿哩哩》这节课所在的西南民歌单元中,可以从唱词中的衬词特点、音乐情绪、节拍节奏等各个方面对西南民歌进行对比评价,帮助学生提升音乐欣赏能力和对音乐的鉴赏评价能力。其次是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学生可以在交流合作中相互学习,通过了解他人的音乐知识技能等进行互相评价,毫不吝啬地夸赞他人,并提出建议,也积极听取和采纳他人的建议,以提升自己的能力。最后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可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分析自己对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掌握能力,在下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更加重视弥补自身的短板,有效地主导自身的学习。

4 “综合音乐感”教学策略应用的前景

笔者认为,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已经具备一定的“综合音乐感”教学条件,且教育较为发达的南通市,具有经济条件好、设施先进、包容度高等优势。众所周知,南通作为近现代教育发展较早的地区,在多个方面都有独特的优越性及自身特点。近年来的一系列政策,尤其是中小学“减负”等新政策的出台,使音乐课程有了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调整。这些调整对当下的音乐课程具有突破性的意义,提高了音乐课的地位,对音乐课程的安排提出了新的要求。

自2021年起,随着“双减”政策的全面实施,以及这些年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音乐课程的设置与实践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音乐科目列入中考,在音乐学科受到更多重视的背景下,如何上好音乐课,应当怎样认识与深化“综合音乐感”教学策略的运用,是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我们应该关注教育政策,实时作出调整。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大部分教师对“综合音乐感”教学策略的认识不足,但由于其与素质教育紧密契合,在推行课改与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很多教师潜移默化地受到其影响,自觉地在落实“综合音乐感”教学策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在实践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探索出更多适合我国国情的音乐教育之路。

5 结语

“综合音乐感”教学策略符合当代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中学音乐教育领域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提升教师对“综合音乐感”教学策略的认识、以学生的综合感知能力提升为主线,对整个音乐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当然,音乐课程的相关活动也应适当拓展至课外,利用好学生的课余时间,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达到提升学生音乐学科素养这一目的。笔者认为中学音乐教育应在充分理解“综合音乐感”教学策略的内涵、外延的基础上,在教学的前、中、后期各有侧重点,在备课阶段、课程实施阶段与沟通反馈阶段通过不同的方法激发与维护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应做好课后的家校沟通,为中学音乐教育的“最后一公里”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尹爱青.当代优秀音乐教育体系与教学法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3.

[2] 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52.

[3] 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2.

[4] 赵岩.音乐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43.

[5] 赵慈琳.从“学会”到“会学”:美国综合音乐教学感的意义[J].上海艺术家,2015(4):88-89

[6] 王雅童.综合音乐感教学策略在小学音乐课中的应用研究:以广宁村小学中年级音乐课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21.

作者简介:齐江(1972—),男,河北秦皇岛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音乐教育学。

胡聪颖(2000—),女,江苏南通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教学策略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