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教学中的审美能力培养

2022-05-30 09:32卢玮钰
考试与评价 2022年10期
关键词:静女章节诗经

卢玮钰

古诗词是千年时光构建的精神家园,收藏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喜怒哀乐,浸润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美学体验。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先民们在劳动生产生活中的原创诗歌,记载着周代先民社会、劳动、爱情生活方方面面的风俗风貌,饱含着中国古人独特的生活智慧和纯粹的美学追求。

《静女》选自《诗经·邶风》,这是一首经典爱情诗。全诗三个章节,记叙少男少女相俟、相见、赠物的约会过程,刻画了活泼美丽的少女和憨厚淳朴的男子形象,借“彤管”“荑草”两种意象,展现了两人深挚纯真的甜蜜爱情。基于新课标对语文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的阐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静女》一课,教学目标就不仅仅是“分析形象,体悟情感”这样笼统概括,而是要通过具有明确目标指向的诵读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去感知音韵节奏,赏析人物形象,体悟美好爱情。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反复诵读、推敲、琢磨,发现文字背后的文学意蕴和美学思想,提高自己鉴赏语言文字的能力,进而培养鉴赏诗词的审美能力。

一、讲究节奏,初读音韵美

《诗经》的语言凝练,富有韵律,蕴含独一无二的美学特质。在《诗经》众多诗歌中,意境的营造、情感的渲染,大多通过重章叠句、回环复沓的方式传递。比如《周南·芣苢》,全诗三个章节,只改变六个动词,通过一系列采摘动作的变化,来表现欢快喜悦的采摘场景,富有节奏美,读起来琅琅上口。《静女》三个章节,每个章节以四言句为主,间有五言句。前两章节“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形式相同,只改一字,突出女子的娴静美丽,“其”字为形容词词头,用在形容词前面,有加重、强调的作用,这也是叠词的一种变式。重章叠句,不仅能让诗歌节奏鲜明,还能增加情感表达的厚度,让人读来韵味无穷。《诗经》韵式灵活自由,不拘一格。《静女》属于两韵以上的诗章,每一章节押韵格式多变,句尾韵有一韵到底、句句押韵、隔句押韵等多种形式。《静女》平声仄声跌宕起伏,交错组合,节奏和谐。这些形式多样的押韵,不仅能使诗句富有音乐美、易记好背,而且也为我们诵读诗歌提供很好的切入点。

因此,初读《静女》,从独特的重章叠句、韵式、平仄的角度,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一读二读齐读,把字音读正,句读读清,句子节奏读准,感知明快欢乐的音韵美。

二、联想推敲,细读形象美

德国哲学家鮑姆嘉通最早提出“审美”这一概念,即能辨别、领会事物的美。黑格尔升华这一概念,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模式,他提出审美活动是以审美经验为基础的。所谓审美经验就是在审美活动中,主体感受以及与审美对象间的交流、互动形成的结果。

诗歌重想象联想。为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课前预习我布置了“情景剧改写”任务:展开合理的想象联想,从神态、动作等方面对“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场景进行“情景剧”改写。课上学生呈现情景剧:“爱而不见”的女子躲在暗处偷看男子的窘态;男子如约而至,心上人迟迟未现,他忐忑不安,心急如焚,只能踱步徘徊,抓耳挠腮。一动一静,一明一暗,场景极具画面感。学生结合词句以及观察表演者的神态、动作,快速地说出女子调皮可爱,男子的憨厚性格特点。在表演结束后,我又加入一个采访环节:让男生说说等待时的心情如何?焦急、期待、担忧……顺势让学生带着自己复杂的心情去读“搔首踟蹰”这四个字,学生的语音语调、重读停顿会较之前有变化,这些细小的变化就是学生深入感知体验过后的新认识,学生与审美对象之间的距离瞬间拉近,学生对男子的憨厚痴情的理解也就更到位。

通过联想想象,创设共情情境,学生仿佛进入男子的焦灼世界,心绪自然外化为直观动作,并对此细节推敲,既丰富了学生的审美经验,又能让学生快速地与审美对象进行跨时空的互动交流,读出男子的质朴与痴情。

三、探究迁移,赏读情感美

意象,即寓“意”之“象”,是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古诗词中最基本的审美元素。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诗经》中的意象比比皆是,鸟兽草木、花果虫鱼,品类繁盛,万物尽有。在农业社会的背景下,这些可视、可食、可嗅、可触之物,自然成为醒目的意象符号,为人们表情达意。

“彤管”“荑草”是《静女》中的主要意象。“彤管”,有人解释为:“染成红色的竹管制成的笔”,有人注释为“红色管状的初生之草”。其实笔也好,草也罢,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彤管”意象,落脚应在“彤”字上下功夫,且“彤”与下句的“炜”呼应。学生自由发表观点,说出自己对“彤管”的理解,教师及时点拨,学生明确“彤管”意象别有深意,它既是女子火红真挚之心的象征,也是两人炽热爱情的见证。《静女》中,还描写了男子收到彤管的心情,“说怿女美”,四字双关句表达男子的喜悦,怎样才能读出男子的欢喜?就需要学生在诵读中,抓住需要重读的“女”字,反复读上几遍,细细体会。如果学生一时找不到重读的字,可以让学生逐字尝试,反复对比琢磨。通过对“彤、炜”二字的咬文嚼字,以及对“说怿女美”四字的赏读,诗歌借“彤管”意象既写出女子对男子大胆直率的爱,也见男子对静女的倾慕和赞美。

“茅之始生曰荑,言柔而白也。”在《诗经》中仅出现过两次,《卫风·硕人》篇中提到“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城市生活的孩子对茅草很陌生,探究“荑草”意象,需要教师迁移拓展图片文字资料补充。据后人考证,荑又叫“茅针”,是茅草长成后孕育出来尚未破叶苞而出的嫩穗。它浑圆、光滑、白嫩,很像嫩的小竹笋。通过资料补充,学生对“荑草”柔软、白嫩的特征了解,能更好地理解“洵美且异”四字。此时,老师引导提问:“荑再美,再嫩,它只是一根荑草,男子为何对它爱不释手?”,学生自然就能联系下句。再进一步了解,在古代,荑草不是荒野贱草,而是草中贵族。先秦以前,白茅被视为圣洁之物,来缩酒祭祀。石泉先生《楚国历史文化辞典》这样解释道:“茅,白茅,古代祭祀为求其洁净,凡祭品均须藉于白茅之上”。洁净,这是茅草最高贵的品质。由此,学生就能领悟到静女将自己的深情寄予洁白荑草,二人之间的爱情就如这荑草一样纯真、洁白,物虽小意义却深远。

子曰:“《诗》,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即通过鸟兽草木等直观的自然意象,多去观察社会、理解自然、敬畏生命、颂扬美好。深入探究诗词意象,增强学生对审美对象的认知、体悟,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认同,构建自我成长的诗意家园。

四、浅吟低唱,歌咏人性美

“三分诗,七分读”,诗歌节奏和谐、韵律悠长,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会诗歌的人情美和人性美。《静女》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有层次地“三步读”,能够基本掌握诵读教学的重点。但是,要想让《静女》烙印在同学们的记忆里,还需要开放式的诵读吟唱。

朱熹曰:“国者,诸侯所封之城;而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国风就是先民们口中传诵的民歌。基于此,我设置了拓展活动:“假如你是周朝邶地百姓,你会怎样诵读《静女》?”超乎想象,学生表现异彩纷呈:有按照平仄规律吟诵《静女》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读得虽稚嫩但勇气可嘉;有拿自己喜欢的现代歌曲来套唱《静女》的,耳目一新;有学生借鉴《经典咏流传》的“和诗以歌”形式,将说唱和《静女》的诗歌内容结合,博得满堂彩。学生喜爱《静女》,爱的不仅仅是纯真美好的爱情,更是美好情感背后隐含的纯真、朴素的人性美,它跨越时空,打破地域的限制,历久弥新,余韵悠长。

经典诗词灿若繁星,汇聚成中华文明璀璨星河。“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古诗词诵读教学中,开展科学、有层次的诵读活动,调动学生的脑力、笔力,让学生在品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增强审美体验,提升审美鉴赏、创造能力,传承诗词经典,让古老文明迸发崭新活力。

猜你喜欢
静女章节诗经
从前慢:古诗里的痴守——从《静女》《涉江采芙蓉》说起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李昕澍作品欣赏
高中数学章节易错点提前干预的策略研究
高姝瑶 静女其姝 惟玉及瑶
素养之下,美在引言——《“推理与证明”章节引言》一节比赛课的实录
黄廖本《现代汉语》词汇章节中的几个问题
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