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选择题复习教学策略

2022-06-06 01:28李秋萍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考点选择题诗句

李秋萍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第一中学 云南 玉溪 653400)

引言

从近几年的高考情况来看,全国卷古代诗歌的考查一般具备以下特点:从体裁来看,全部为诗,包括古体诗(乐府)和近体诗,没有词、曲;从题材上看,涉及写景抒情、即事抒怀、咏物言志、送别赠友、题画干谒等;从作品的时代来看,唐宋作家的作品占据统治地位;从考查角度看,涉及鉴赏表达技巧和体会诗歌情感、评价思想内容的试题较多,对鉴赏形象、语言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通常会融入到对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考查之中;选择题的变化让诗歌鉴赏命题更加的灵活,且覆盖面非常广泛。基于此,文章重点探讨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选择题的有效复习方法,希望能够为高考语文复习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总结诗歌鉴赏选择题错误选项的规律,正确分析题目

(一)借题巧读,读懂诗歌

高考古诗词鉴赏第一题是选择题,它对读懂诗歌帮助极大。借助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再进行巧读,可提升准确答题率,这是因为选择题的这四个选项:(1)是按照诗歌顺序对诗歌的逐一解读;(2)信息含量大,囊括了情感、主旨、语言、手法等的赏析;(3)只有1个错误选项,并且错误也只是细节上的设误。总之,选项有75%的内容是正确的,抓住它们,再加上自己的阅读理解,读懂诗歌使己成竹在胸。读选项,通诗意,标敏感词,选项正确部分有助于诗歌的理解疏通,并在精读过程中对应相关诗(词)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以(2020 课标全国Ⅰ)《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为例:

选项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借题巧读:第一步:通览四个选项从选项可以看出,四个选项分别是对标题、首联、颔联、尾联的鉴赏。 第二步:将每个选项的分析回归原诗,借题读诗仔细对照品味选项与原诗,将不确定的地方标出,并将基本确定的部分文字作为读诗的辅助信息。例如:

A项是对标题的理解,由选项可以理解标题中“抱疾”、“杜门”的意思。但是标题中的“奉和”是作诗词与别人相唱和,“见寄”是“寄给我”,“次韵”是依照别人作诗所用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因此可以推知此诗是皮日休患病居家时给作者陆龟蒙写了一首诗,陆龟蒙因而所写的酬和之作。两人以诗会友,没有“不通音讯”。

通过以上两步,我们获得了大量有用的信息,不仅找到了“正误敏感点”,还疏通了诗意,进而学生做题做了铺垫。

(二)结合内容,洞悉设误点

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设错类型有:(1)望文生义。解释诗句时,不考虑整体内容,错误解说诗句中的字词等。(2)无中生有。凭空解说一些诗歌中没有体现的内容,比如相关的表达技巧等。(3)说法绝对。选项内容太过绝对,不符合客观情况。(4)胡乱联系。选项将诗歌的某些特点与考生学过的诗句联系起来,但这种联系不是客观存在的。(5)拼凑词句。把几句没有本质联系的话放到一起来解释诗歌。选项对诗歌的分析鉴赏都有其依据,找不到依据的点就有可能是设错点。例如(2020·福建模拟--《青溪口送人归岳州》):

?

解答此题,首先要结合标题、注释等通读诗歌,大体了解诗歌的意义;然后逐一对照选项和诗句,对选项中的关键信息进行确认。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内容和角度没有变化。因此,答题时,考生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找到选项的设误点,仔细分析,认真比对,就可以顺利作答。

二、明确解题流程,逐层分析选项

引导学生逐层分析选择题的选项,这个分析的依据就是诗歌鉴赏的考点,也就是每一个选项重点考查的内容是什么。一般情况下,考点即为诗歌鉴赏题目的设误点。在分析过后,在根据文本的内容进行综合的对比分析。在综合对比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南北朝阴铿《江津送刘光禄不及》为例,这首诗歌有两个考点,第一个考点,诗歌内容,开头两句是描写目送朋友征帆远去的场景,即:诗人赶到江边时,船已经离开了,只能够引领远望,目送船只的离开。这个考点是对诗歌前两句内容的理解,诗人在赶到江边的依据是题目中的“不及”一词,因此是赶到江边。“江诸”说明所在地点是在江边,“船已出发”的依据是“不及”“鼓声绝”,“帆与云邻”,因此,诗歌内容的理解是对的。第二个考点,诗歌的语言。长望,是长时间的望着。依然体现出诗人一动不动的样子。考查的时诗歌语言中的炼字,在选择题中考查炼字,应帮助学生形成如下思维流程,即:解释这个字在文中有哪些含义,是否有修辞手法?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在解答诗歌鉴赏选择题过程中,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分析选择题的选项,需要具备对考点的判断能力。在比对过程中,要进行整体阅读,并关注前后文之间的内在关联,也就是需要看选项中的内容热细节。另外,还应该具备总结设误点规律的能力{1}。也就是说,在诗歌鉴赏选择题复习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紧扣考点,做到心中有底;整体把握,前后联系,重视细节;设误总结,把握规律。

再比如:【201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B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搅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故选B。

首先自然是初读诗歌,然而学生往往存在读不懂诗的情况,怎样才叫读懂诗?笔者认为,从标题能判断出诗歌的题材,读正文能知晓诗歌的内容即“写了什么”,抓关键词和结合注释能把握诗歌的情感即“为什么写”,最后能总结出诗歌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内容和情感。其次,是对选项进行逐层分析,笔者给它取个名字叫“切片”,而切片的依据就是考点,即知晓每个选项具体的考点是什么,因为考点往往是设误点。再次才是结合文本进行比对判断。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确了古诗鉴赏选择题出题方式,规范了解答题思路,从而有效地解决学生完成选择题无考点意识、无文本解读意识、完全凭感觉的现象,提升学生的答题能力,对学生而言,诗歌选择题将不再是难题。学生能选对,是因为运用了智慧,而不再是因为感觉对。

三、深入分析诗歌内容,实现知识的迁移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但常见题材总是有限的,相同题材的诗歌在“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上往往有相似、相近、相通之处。平时学习诗歌,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在考场上,完全可以“知一类诗,通一首诗”,即先从内容入手,尝试根据该诗的内容特色,将该诗大致归类到某一题材,再由类及篇推断其使用手法及具体内涵,亦即合理猜想该诗大致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例如:2017年天津卷《太湖恬亭》为山水田园诗,在解答“简析诗人心境”一问时,可回扣在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夜归鹿门歌>》中“唯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的诗人心境。两首山水诗有相似、相通之处,再结合《太湖恬亭》具体诗句深入分析,理解了诗歌的内容与含义,不难得出王安石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山水田园诗的常用技法也可进行知识的迁移,山水田园诗常用的修辞:比喻、拟人等;写景的表现手法:白描与工笔;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光、影、色彩的渲染,以及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等。在做《太湖恬亭》该诗选择题时,便可将《夜归鹿门歌》的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等考点做知识的迁移,可以减少理解诗歌的障碍。

诗歌鉴赏选择题客观性非常强的题型,一般是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与文学常识的积累情况。在复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重日常积累与文学常识的应用,提升诗歌鉴赏选择题的正确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考语文中,诗歌鉴赏题目是必考题型,教师在诗歌鉴赏选择题复习指导中,应注重总结诗歌鉴赏选择题错误选项的规律;明确解题流程,逐层分析选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内容,实现知识的迁移。近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目并非单一的以“应试”为目的,而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诗歌,并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文章中提出了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复习教学的一些指导策略,旨在激发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诗歌鉴赏选择题的正确率。

猜你喜欢
考点选择题诗句
考点展示
考点展台
不等式(组)考点大扫描
单项选择题狂练
数列选择题精选精练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例说速解选择题的几种有效方法
读诗句,写成语
统计常见考点追踪
十种妙招握在手 破解选择题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