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2022-06-06 10:22王密陈菁菁刘芳张艳齐景
医学研究与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龋病甜食乳牙

王密,陈菁菁,刘芳,张艳,齐景

(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口腔二科,河北 保定 071000)

龋病是一种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作用下牙齿的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疾病,为世界卫生组织(WHO)三大重点防治的感染性疾病之一[1-3]。第四次全国口腔流行病调查结果显示,中国3岁、4岁、5岁年龄组的乳牙患病率分别为50.8%、63.6%、71.9%[4]。龋坏对患儿口腔及全身危害较大,甚至可能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的影响[5-9],所以全社会应该重视学龄前儿童的口腔情况。近年来较多的行为因素与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的关系研究结论不一致,缺少中国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本研究通过对建库至2020年10月的中国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危险因素的临床病例对照研究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进一步明确相关因素,为更好地预防龋病提供依据。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为乳牙期儿童;(2)中国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发生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3)文献提供或可以换算成95%CI的数据或OR值。

排除标准:(1)非中文或英文文献;(2)综述类、病历报告的文献;(3)数据不全的研究;(4)重复报告的文献。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要求

1.2.1 数据库的选择

对Embase、CBM、Cochrane、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国内外常用数据库进行计算机检索符合要求的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文献,检索时限从建库到2020年10月,同时手工检索相关的参考文献。

1.2.2 检索词的选择

中文检索词:学龄前儿童、乳牙、婴幼儿、龋病、龋齿、龋牙、龋、危险因素、影响因素、病因、相关因素、病例对照研究。英文检索词:Tooth,Deciduous,Dental Caries,relative,risk。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的提取

进行文献筛选时根据相关标准通过阅读题目和摘要,排除不相关文献,阅读全文,决定是否纳入。资料提取的内容包括作者、地区、年限、样本量、涉及的危险因素等。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对于纳入的文献采用Newcastle-Qttawa Scale(NOS)文献质量评价表的评价标准,进行质量评价,得分≥6分为中等质量文献。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国际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I2检验判断异质性的大小。若研究结果间P>0.1且I2<50%时,表明不存在统计学异质性,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反之采用随机效应模型。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相关流程及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初筛文献后获得801篇相关文献,逐层筛选后共纳入14篇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见表1,其中4篇文献[10-13]为低等质量,故剔除,其余均为中、高等质量,共5 730例研究对象,最终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10篇文献[14-23],文献筛选流程图,见图1,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见表2。

表1 纳入研究的方法质量学评价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图

表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2 Meta分析结果

2.2.1 每天刷牙次数<1

有4项研究[15-16,21-22]报道了每天刷牙次数<1对中国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的影响,各项研究间无异质性(P=0.99,I2=0%),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每天刷牙次数<1是中国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3.06,95%CI=2.08~4.48,P<0.05),见图2。

图2 每天刷牙次数<1的森林图

2.2.2 经常进食甜食、甜饮料或糖果

有8项研究[15-21,23]报道了经常进食甜食、甜饮料或糖果对中国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的影响,各项研究间无异质性(P=0.22,I2=26%),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常进食甜食、甜饮料或糖果是中国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33,95%CI=1.17~1.51,P<0.05),见图3。

图3 经常进食甜食、甜饮料或糖果的固定效应森林图

2.2.3 睡前进食甜食

有6项研究[15,17-18,20,22-23]报道了睡前进食甜食对中国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的影响,各项研究间有异质性(P=0.00,I2=82%),故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睡前进食甜食是中国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94,95%CI=1.64~5.26,P<0.05),见图4。

图4 睡前进食甜食的随机效应森林图

2.2.4 漱口习惯

有2项研究[14,16]报道了漱口习惯对中国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的影响,各项研究间无异质性(P=0.38,I2=0%),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有漱口习惯是中国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的保护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36,95%CI=0.23~0.57,P<0.05),见图5。

图5 漱口习惯的固定效应森林图

2.2.5 Meta分析综合结果

每天刷牙次数<1次、经常进食甜食或糖果和睡前进食甜食为中国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的危险因素,漱口习惯为中国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的保护因素,见表3。

表3 中国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2.3 异质性分析

本研究的异质性评估中,I2>50%或P<0.1,存在异质性,考虑原因可能是纳入研究的样本量较少,各个实验的地区不同进而出现临床异质性。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经常进食甜食、甜饮料或糖果的儿童患龋的风险是不经常进食甜食或糖果的儿童的1.34倍,与国外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12,4-28]。国外学者研究报道糖摄入率与儿童患龋率成正比[29-30]。本研究发现睡前进食甜食的儿童患龋的风险是睡前不进食儿童的2.94倍。饮食是龋病四联因素之一,食物中的糖又是引发龋病的危险因素,其为细菌代谢提供了充足的能量,细菌代谢产酸破坏牙釉质,甚至有些细菌分泌的蛋白酶会使牙齿溶解形成龋洞[31]。学龄前儿童的饮食由主照顾者决定,由此提示父母或照顾者必须加强监督,减少儿童对甜食或糖果的摄入率和概率[9],有利于儿童牙齿健康发育[20]。

本研究发现每天刷牙次数越少,儿童患龋的概率相对越高。这与国外学者Solitani等[31]的研究结果一致, Kumar等[32]通过Meta分析得出与经常刷牙的人相比,不经常刷牙的人发生龋损的风险更大,通过有效的刷牙可以减少龋齿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漱口习惯是中国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的保护因素,这与刘晓晶等[33]的研究结果一致。乳牙列的牙齿排列特点及解剖形态,容易造成食物在口腔内的存留,形成牙菌斑进而诱发龋坏等[13]。因此养成良好的漱口习惯、按时刷牙有效保持儿童口腔卫生,减少牙菌斑,进而减少龋病的发生。

本次研究最终纳入10篇文献且均为中文文献,有明确的病例来源,龋病都有统一准确的诊断标准,研究设计严谨,故所纳入的文献质量较高。这项研究提示家长应提高对孩子口腔卫生的重视,帮助孩子养成规律的口腔卫生行为,可以有效减少龋病的发生和发展。不足之处在于调查人群仅为中国人,存在偏倚,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更多大样本、步骤严谨的试验进一步研究龋病相关因素。

猜你喜欢
龋病甜食乳牙
乳牙龋坏需要治疗吗
Caspase-1: an important player and possible target for repair of the blood-brain barrier underlying neurodegeneration
龋活跃性与年轻人龋病严重程度之间关系的研究
学龄前儿童口腔内致龋菌的活性与其龋病严重程度关系的研究
巧吃甜食,嘴瘾与健康兼得
乳牙
当机立断
爱吃甜食的火柴
180例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调查研究分析
“乳牙”更要好好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