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对武术课程构建探究

2022-06-07 18:00章诗涵江奔刘鑫浩
当代体育 2022年18期
关键词:武术育人体育

章诗涵 江奔 刘鑫浩

随着“三全育人”时代教育主题的提出,现代化的课程构建也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本次课题研究从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三个角度出发,重点分析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阶段武术课程构建过程的重要路径,其一,构建现代化的武术课程理论框架;其二,深化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指标作用;其三,丰富现有课堂教学方式与方法;其四,构建实践活动课程环节;其五,充分发挥新媒体在课程构建中的积极性作用。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这对加强教育领域的文化建设,实现优秀文化育人的功能有着战略性的指导意义,为文化建设下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纲领性的理论依据。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武术课程作为院校与学生身体素养、素质教育息息相关的重要课程之一,因而,基于“三全育人”视角下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武术课程的文化内涵建设与课程内容构建,避免德育和美育视角的狭隘性,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武术课程专业与产业的积极、良好对接。

本次课题研究,在基于“三全育人”和武术课程构建的建设理念下,在原有的课程建设基础上,倡导构建理论框架为主干、课程指标为辅助、教学方式为支撑、实践活动为环节、新媒体传播为推动的现代化“课程育人”阵地,探寻武术课程构建的新模式。

1 构建现代化的武术课程理论框架

1.1 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

在构建现代化的武术课程理论框架的过程中,需要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武术课程的理论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构建武术课程框架的前期,需要院校积极开展

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集中宣讲活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网络进社团进头脑”教育活动、学生干部诵读十九大报告活动、“十九大精神宣传与交流”主题团日活动、“团支书上讲台宣讲”活动、“学习新思想千万师生同上一堂课”授课活动等,通过一些文化活动的方式,不断强化学生对现阶段武术课程相关理论的理解。

1.2 不断加强师生政治理论学习

在武术课程理论性学习开展过程中,可以通过规范性组织月度全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时间,每周日晚上为全校学生团组织生活时间,制定学习计划和方案,创新学习形式,强化考核监督,实现政治理论学习有效化、常态化、制度化。邀请市委党校教授、市教委专家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授课,组织副科级以上干部参加学习新思想网络培训,开展“学习十九大,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观影活动,组织教职员工集中观看央视2017“寻找最美教师”专题节目、《厉害了,我的国》《马克思是对的》《幸福马上来》等电视专题片、电影等,巩固师生员工同心同德谋发展的思想基础,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学习文化,为后期的武术课程教育与教学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2 深化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指标作用

在推动三全育人武术课程教育模式的重要举措下,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

2.1 建设特色“武术”校园文化

推进“一院一品”校园武术文化建设,设立武术文化艺术文化节、社团武术文化节、武术竞赛等学生活动,形成“一月一主题”的系统化武术课程文化教育新格局,引导学生能够在各类的素质文化活动中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对于特色化的武术文化校园建设,主要是通过一些校园景观、特色“武术”文化长廊、优秀武术榜样墙展、武术文化教室板报等多种方式进行整齐划一的设计与规划,从而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风景。学校特色化的武术文化建设就要通过学校的“根、魂、痕”进行设计,只有了解了當地武术文化的“根”才能通过文化氛围的设计、营造形成与武术文化契合的校园文化的“魂”,这样才能凸显学校的特色,从而与众不同,让每一个学生、每一名教师都能够在特色化的武术校园文化中有所感悟。

2.2 强化传统武术文化教育

院校可以通过大力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中国传统武术振兴工程”等不断活化现有的武术课程构建模式,体育教育教学部可以采用组织全员教师统一编写出版教材《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等书籍,在全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必修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展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庆祝活动,充分发挥传统节庆节日的教育意义,打造民族精神引领和谐发展的学校文化,凝练推进主题教育活动。

2.3 开展先进体育文化教育

院校通过积极开展“体育文化进校园”“武术艺术进校园”等文化建设活动,积极引进外部武术团队到校展演,让武术艺术、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武术文化走近师生。挖掘革命文化的育人内涵,推进实施“革命文化教育资源库建设工程”,通过体育竞技等方式,不断丰富现阶段的革命文化教育活动。通过开展“校园之春”文化艺术体育活动、武术艺术节、田径运动会、足球联赛等活动,培育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艺术文化成果,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体育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文化素质。

2.4 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制定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项目设计,打造武术课程主题文化墙、武术课程主题雕塑、武术课程文化步道等环境景观,不断改善校园文化的硬件建设,使优秀传统武术校园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赋予“武术”校园文化思想内涵软实力。持续开展“最美武术”摄影、新媒体创作大赛,充分挖掘和展示学校环境之美、人文之美。

3 丰富现有课堂教学方式与方法

3.1 充分发挥武术实操课程的主要方法

院校需要在围绕培养人才目标、整合师资资源的重要前提下,以提升体育、武术等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充分发挥实践与实操活动在武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实施武术实操课程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专题式武术实操课程教学,推进武术实操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增强武术实操课程吸引力。建设武术实操课程辅助教学系统,通过系统化的科学方法,能够有效打造一些在线的精品武术课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感知度以及满意度。

与此同时需要不断健全武术教学考核体系的搭建,是武术项目纳入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建议将武术规定综合素质考核的必考项目,也可以通过借鉴多种体育项目或者武术项目的方式,量化学生完成武术实操课程的相关指标,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另一方面,在积极落实考核指标体系的同时,也需要重视综合功能性的检验与验收,重视对学生的运动技能、体能素养、身体素质、课程学习效果、学习态度以及团队合作等各个维度的要素看护。

3.2 全面性提升体育教研水平

在积极构建武术课程的同时,也需要同步制定《体育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加强体育教学工作规范化建设,开展校内听课评课活动,深化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武术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有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作为必要章节、课堂讲授重要内容和学生考核关键知识。在校级课题中拓展武术课程研究专项课题,加大专项课题的经费支持力度,鼓励师生参与校级武术课程专项项目研究。

3.3 有效保障武术课堂教学效益

在不断优化课程构建的同时,也需要积极贯彻落实校领导的带头作用,譬如通过不断强化体育锻炼的方式,使得院校形成示范性作用。在现有互联网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可以积极推动武术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搭建,通过视频教学、网络教学的方式不断强化学生的感知度,能够通过直观、生动的武术动作展示,不断提升教学效果。组织开展体育教学理论课,在契合课程政策与时代趋势的前提下,积极引导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等方式进行交流与探讨,通过互动的方式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有利于进一步强化教学的针对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3.4 创新开展武术课程小组建设

深入挖掘各类武术课程的关键教育元素,破解武术课程“单兵作战”和“孤岛化”困境,将武术内容融入其他课程中。启动武术专业课程课标修订工作,遴选特色课程课标重点建设项目,梳理专业课程蕴含的武术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武术教育功能,融入教学内容及教学设计中,逐步构建起“武术课程”与“课程武术”的协同性育人体系,有效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突破专业课程教学与体育文化教育的壁垒,将体育文化教育贯穿学生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有效提升课程育人功能。

要重视对武术课程小组师资能力的评估,将院校武术专业师资的培养与中小学武术教学联系起来,才能进一步提高武术课程小组的建设水平。与此同时,需要重视对武术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定期考核,将这一项纳入教师绩效的考核体系当中,针对成绩优秀的武术课程小组或者优秀教师个人予以相应的表彰、奖励。建立、健全武术教师在职的培训体制,不断提高中小学武术教师的人才队伍建设,体育教学部门应积极联同教育部门,举办中小学教师武术培训班,开展学区间教研活动,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武术教师培训,将师资培训作为长远性的专项工作进行有序开展。

4 积极构建武术课程的实践活动课程环节

各大院校理应建立健全武术课程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军训、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教育、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全过程。深入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组织实践团奔赴遵义、广安、延安及瑞金等地考察學习,组织开展“牢记时代使命,书写人生华章——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社会实践”等实践育人活动。

院校可以通过开展“徒步微公益”活动、校学生会举办“权系你我,益在大家”权益保护知识竞赛活动、校团委开展驻地萤火谷保护计划活动等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身体素养,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武术课程的应用价值。倡导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为特殊学校、养老机构以及社区等提供志愿服务的方式,进一步感知武术课程实践的现代意义。

5 充分发挥新媒体在课程构建中的积极性作用

院校积极推进课程构建的同时,也需要重视网络教学教育环境的构建,并不断强化专业性、体制化的体育文化的网络教育机制。譬如通过院校体育文化宣传部门、学工部门及广大辅导员等关键角色,充分运用微信平台、QQ空间、微博、大学生在线、QQ群、微信群、贴吧等多种形式,积极组织和开展具有交互性质的网络体育文化、武术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通过采用LED全彩屏现代科技的方式,积极推动学校信息发布、新闻播报、学校宣传、主题活动直播等,不断丰富学校体育文化、武术课程的教育形式。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提升师生网络素养,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重视体育文化教育的网络平台建设,成立学校新媒体队伍,培育新媒体武术课程教育品牌等,推广展示一批武术精英,丰富体育文化教育与武术课程教学的正面舆论供给。

优化体育文化教育、武术课程教学的网络成果评价,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武术课程研究的科研成果统计、列为教师职务职称评聘条件、作为师生评奖评优重要依据。重视体育文化、武术课程等网络工作力量培养,引导广大教师,特别是教学名师、骨干教师、辅导员及行政人员重视网络文明、参与网络育人,致力于培养一支政治能力强劲、业务能力干练、教育教学作风过硬的网络工作队伍。

6 结语

各大院校的体育文化教育教学工作属于院校教育教学板块的重要领域。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容给小觑的巨大力量,在汲取传统文化养分的基础上,发挥文化育人的积极性作用与功能,有助于实现历史文化与现实教育的有效连接,有利于促进现代化体育素质教育工作的进一步落实与落地。本次课题研究基于“三全育人”的视角下,积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诸多养分,对武术课程教育的开展及构架展开深入探讨。新时代的武术课程教学与实践,必然不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理应更加重视对武术文化的传承,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基础上,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性发展,后期也将紧紧围绕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断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理念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引领作用,提出具体化的实施建议,以期对武术课程教学的深化改革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武术育人体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