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体育课程的思考

2022-06-07 18:00侴丽松
当代体育 2022年18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思政育人

侴丽松

通过分析大学体育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深度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以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为指导,将思想政治贯穿高校体育教学全过程,以“课程思政”为目标进行高校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锻炼中蕴含丰富思政教育元素及强大的教育功能挖掘,形成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改革,提升高校体育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实现教育和教学的有机统一。使传统高校体育教育和课外体育锻炼对课程思政的忽视,变成品德教育、人格教育、“三观”引导教育重地,并提出培育教师挖掘利用体育育人资源能力、转变教师观念、打造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平台、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将课程思政贯穿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全过程,从而形成长效机制等建议。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大学体育课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必修课之一,是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部分。传统高校体育课程偏重于运动技术技能的传授,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课程的育人性质。体育课程是课程思政的天然“沃土”,将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既能够使学生获得运动技术技能、掌握运动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在运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领略体育精神,培养优秀品格。因此大学体育课理应守好体育这段渠,种好体育这块田。

1 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体育的教学设计

1.1 以“立德树人”为人才培养要求

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基本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高校体育教育中德育工作尤为重要,以体育人,以德服人,立德树人是一个老师的根本任务。德育不仅能体现体育精神的精髓,同时也是当前人才培养的要求。课程思政就是要提升学生德行,将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中,啦啦操课运动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中,以小组为单位,在协作互助动作中要求动作力度、整齐度、美感,要求每个人都要对团队成员负责,由此对学生思想产生深刻影响,使立德树人理念真正成为大学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

1.2 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经,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四个重要”从物质到精神、从个人到国家,对体育进行了精准定位,对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

啦啦操项目的体育课程,既可以单独表演成为个人项目,也可以组成团队成为集体项目,融身体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于一体。从体育锻炼角度,啦啦操成套动作训练可以促进人的身体健康,提高生命质量。从音乐和项目特征可以改善不良情绪、缓解压力等优势特点,因此在啦啦操课程中充分利用其特点和优势,培养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1.3 培养强健体魄与人格并重的大学生

瘦弱不仅在形象上失分,对健康而言,影响更大。容易疲倦、抑郁、肌肉耗损,严重者免疫力变差、易生病。对于大学生而言强健体魄能精力充沛、身心积极阳光,且能更好为社会做贡献,报效祖国。啦啦操项目有口号,有欢快的音乐,动作节奏明快,动作有力度和美感要求,培养学生阳光、自信等。因此啦啦操能够培养健全的人格,能够锻炼强健的体魄,对陶冶性情、历练意志、塑造人格有它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见证者和生力军。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说:“掌握运动技能,提高健康素质,磨练意志品质,这就是学习体育要实现的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2014年8月15日,习近平看望南京青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讲:“一个健全的人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文化内涵,还要有健康的精神和强健的身体,要通过发展体育运动以不断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与健康。”大学体育啦啦操课在“野蛮其体魄”的同时更要“文明其精神”,培养真正的具有强健体魄与健全人格并重的合格大学生,与思想政治课保持同向同行。

2 大学体育教学内容思政元素挖掘及整理

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深挖体育精神极其具有价值的育人思政元素,运用比赛规则树立公平公正的规则意识。利用集体项目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协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培养具有规则意识、道德意识、公益意识、自主意识和科学精神等精神品质的合格大学生。要将体育精神所表现在运动场上的竞争意识与顽强拼搏,遵守竞赛规则,尊重对手裁判等的显性内容,及运动场上角色责任担当,团队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甘于奉献永不言弃精神和自信、自强不息等诸多积极向上的隐性思政教育元素相统一,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2.1 集体项目的奉献精神与团队合作,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体育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内容不能生搬硬套、形式刻板单一。体育课作为一门互动性极强的课程,应充分利用其特征设计多元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参与互动中获得提高与感悟。体育的团体项目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政育人元素,在长期练习中,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合作意识,还可以历练团队品格,培养团队中成员的组织效能观念等。为了出色地完成任务,不同性格特征的人需要相互理解,换位思考,协作沟通,学会包容他人,關心他人。对队长而言参与团队训练或比赛能够提高其责任感、全局观念、组织协调能力和决策能力。对于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特定的位置身份,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奉献精神和个人决策能力。

在啦啦操课堂中结合课的内容及时灌输体育精神,塑造良好的形象、气质,培养对美的感受力与鉴赏力,达到育人效果。如将课堂活动设计多元化,利用线上线下混合互动,在分组练习中选出组长,充分调动全体同学练习积极性,并及时进行教师点评和同学间的互评,强化团队精神等的体育精神;在啦啦操课教学中深挖体育精神内涵及思政元素,丰富教学内涵,使不同身体条件的学生都能够在啦啦操课中得到收获,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应变能力、执行能力等使运动技能得到提高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2 从体能训练中领会体育精神,践行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等优秀品质

啦啦操课程是对体能要求比较全面的项目,对于人体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体能是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综合表现,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运动中的综合反映,是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含有身体素质,肌肉耐力和肌肉力量、心肺耐力、身体成分、平衡、柔韧性、灵敏性、协调性、速度、爆发力等。其中心肺耐力、肌肉力量和耐力、平衡和身体成分等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是维持基本生命活动和增进健康的基础,而灵敏性、协调性、柔韧等则与动作技能息息相关。

近年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学校体育被不恰当地边缘化,导致一入大学体能跟不上,身体各项机能健康状况跟不上繁重的学业需求。大学体育课的体能训练应根据学生基本情况设计体能训练内容,但对于人体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的基本力量与心肺功能训练不可少。这也就要求老师能充分利用教法鼓励、激励学生坚持,从而使学生感受并领会体育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精神。

3 大学体育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路径

3.1 师资培训“融合性”,将思政理论与教学技能同步提高

高品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2021年4月19日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查时,对老师们提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要想实现大学体育课教学思政的功能,关键在于如何提高教师思政能力和水平。首先,高校体育教师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升自身思政素养,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思政理论,再从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寻找方法,强化教师的思政理论知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打造体育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其次,高校体育系部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集中进修和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定期交流思政教育活动。最后,高校体育教师要有责任担当,要有创新意识。在课程思政理念引导下,承担起体育教学思政教育责任,坚持教技术技能的同时不忘育人,坚持言传正能量和身教树榜样的引领作用。在体育课教学中深挖以体育人的思政内涵,勇于探索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各体育项目教学内容与思政结合的契合点,不断提升体育课程思政的内涵和价值效用。

3.2 大学体育课程评价“全覆盖”,将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并重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多以技能考核为主,缺乏完善、系统的德育教育考核和评价体系,导致德育教育偏形式化,不能达到“德才兼备”的全方位考核目的。体育课程考核既要考查运动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还应包括身体体能达成度、学生德行提升度、体育精神品质表现等多个层面。同时将德育效果、德育态度、思政教育转化效果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和指标应尽可能具体化,并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支撑德育评价体系的开展与落实。

在啦啦操课程教学中,结合啦啦操项目特点,将不同水平学生分组别设置团体和个人表演比赛,教师全程监控指导,由学生自主完成动作编排与训练,设计动作组合难度。全方位立体式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变力、组织能力、执行力、团队精神等品德和技能学习成效,采用组合多变灵活的考查方式,提升课程考核维度与难度。课程评价体系包含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评价内容包括运动技术技能、思想品德、体育精神等综合评分,形成科学的全过程评价。因此,要想实现思政教育与大学体育教学的融合,就必须将思想品德、社会公德等思政内容作为考核内容,创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避免课程评价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考与评对教育教学的监督、引导和激励作用。

3.3 发挥课外体育锻炼的教师引导与评价机制,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要根据大学生心理及身体的特点以理论知识、运动技能、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宗旨,为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外体育锻炼目标,要将诚信、责任和毅力等思政元素融入课外体育锻炼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坚韧不拔、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课外体育锻炼目标中不仅要有技能体能目标,还应涵盖提升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冷静思考能力、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能力等能力目标。课外体育锻炼是大学体育课的延伸,应将学生参与的校园体育竞赛纳入学生期末考核评价体系范围。通过课堂内外运动训练的培育,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追求拼搏奉献精神、提升社交能力等优秀素养和情感目标,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4 结语

在“立德树人”基本要求下,“三全”育人的总体目标下,通过分析大學体育教育教学现状,结合实践找出当前教育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思政缺失及课程思政与体育契合点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体育教学全过程出发,以“课程思政”为目标进行高校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锻炼中蕴含丰富思政教育元素及强大的教育功能深入挖掘,在课程设计、教学目标、课程考核评价等重要教学环节,提升体育教师思政素养,全面探索课程思政与体育教育的融合路径及融入方式,使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锻炼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地,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将课程思政贯穿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全过程,从而形成长效机制等,力求为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全视角分析和有力的理论支撑。

(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大学)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拼搏热血的灵动之美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Ice Hockey Requires Teamwork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