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漫画表现论的产生与发展

2022-06-07 13:53刘晋涛
艺术评鉴 2022年8期

刘晋涛

摘要:漫画表现论最早提出于1960年,直到1989年,以日本漫画家手冢治虫的去世为契机,人们才真正意义上开始研究漫画表现论,这期间时间跨度长达30年之久。1990年之后漫画表现论逐渐渗透到社会之中,在日本漫画研究领域中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力。这期间出现了石子顺造、夏目房之介、四方田犬彦、竹内长武等一批漫画研究者,他们对于漫画中特有的表现形式和构造进行了细致且系统地分析。本文结合日本漫画发展历史,整理和阐述日本漫画表现论是如何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并提出漫画表现论所存在的一些局限性。

关键词:漫画表现论  日本漫画  日本漫画历史

中图分类号:J0-05

一、“社会反映理论”与“漫画表现论”

关于日本漫画的研究分析是由两种潮流所构建而成的。第一个是“社会反映理论”,这是由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所提出的一种从漫画的外部进行分析的方法。“社会反映理论”主要忽略了漫画作为媒体的表现特性,将注意力放在漫画的表现内容上,如故事的主题和思想性,并试图分析作者的意识形态和大众社会的动向和趋势。另一种是“漫画表现论”,这是由艺术研究者和漫画研究者提出的一种关注漫画内部的分析方法。“漫画表现论”忽略了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意识形态,强调表现形式而不是表现内容,并试图澄清漫画的自主性,追求电影、动画等其他媒体里所不具有的漫画的独特机制和语法。根据漫画研究者三轮健太郎的说法:“漫画表现论才是讨论漫画特殊性的唯一途径”。虽然“社会反映理论”和“漫画表现论”看起来是二元对立的,但实际上它们是相互补充的,在研究漫画的特性时,这是两种重要的研究手段。

二、日本漫画表现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20世纪60年代石子顺造的漫画论

20世纪60年代,池田内阁于1960年9月宣布了“高增长和收入加倍”的政策。1963年,电视动画片《铁臂阿童木》开始播出,漫画和电视动画的媒体融合现象越来越频繁。另外,东京奥运会在1964年举行。吴智英提到:“1960年代是日本从美国占领体制中独立出来,开始靠自己的力量走上经济繁荣之路的时期”。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漫画出版业迎来了一个高速增长的时代。成人漫画《文春漫画读本》在20世纪60年代初迎来了出版高峰。少年漫画杂志《少年杂志》《少年星期日》《周刊少年跳跃》《周刊少年杂志》相继创刊,1967年,《周刊少年杂志》的发行量超过了100万册。周刊漫画杂志作为一种新媒体正在蓬勃发展,同时,在少年周刊杂志的刺激下,少女周刊漫画杂志《周刊少女之友》和《周刊玛格丽特》也相继出版。此外,在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了面向青年的漫画出版物,比如:《漫画杂志》《周刊漫画动作》《剧画》等,形成了青年漫画杂志的热潮。这种诞生于出租书屋的青年漫画杂志逐渐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并推翻了漫画只适合儿童的先入为主的观念。

随着周刊漫画的定期出版、读者年龄段和漫画市场的扩大,以及社会上对漫画需求的增长,漫画作品和漫画家的数量急剧增加,漫画作为一种文化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对漫画持批评态度的声音也开始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关于漫画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献之一是评论家石子顺造的《当代漫画的思想》。在《当代漫画思想》第三章中,石子顺造提出了以下论点。

“未能将漫画作为漫画本身来评价的最突出的例子是只讨论漫画的绘画性和主题性,仅仅根据漫画的主题和故事情节,对登场人物性格进行分析,对漫画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进行解释,以及讨论艺术家的意识形态。这样的分析方法,前者是绘画主义,后者是文学主义,两者都是互补的现代主义。”

并不是说上述的研究方法本身就是错误的。相反,这种分析方法的前提是作为漫画表现的多层次结构的图片或文字,我们不能省去它。这是很明显的,但如果我们撇开作品的主体,漫画就和小说没有什么区别,反过来说,我们将独立于它们是图片这一事实。问题是绘画行为本身的体验或观看漫画的接收与表达,或思考之间的结构关系、媒体的特点应该在这里受到关注,不存在与体验或行动无关的表达或思想。

石子顺造批评了旧的漫画研究方法(社会反映论),即将漫画里所表达的内容简单地还原为社会的动态或大众的心理反应,将漫画作为一种透明的媒介,似乎漫画是反映时代和社会趋势的镜子。他认为,应该首先讨论漫画作为一种媒体的独特性,而不是艺术家的思想或社会背景。

在石子顺造的《当代漫画思想》第一章中,他指出了哪些是构成漫画的最基本要素,如“视角和主题”“线条和人物”“方格和剧情发展”“文字和图像”“媒体和信息”“表现和思想”。石子顺造最先提出了漫画表现理论的基础概念,这可以说是一篇开创性的文章。然而,漫画研究者竹内美帆认为石子是用哲学术语以及理解困难的语言来批评漫画。夏目房之介谈到石子的漫画理论时说:“当谈到关键点时,石子使用的是民众以及反现代主义这样的词汇,也只停留到理论的简单描述阶段,并没有具体地深入去研究漫画表现的特点”。即使石子顺造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提出了漫画表现论最基本的概念,但他追求媒体独特性的思想也没有立即被之后的漫画研究者繼承下来。

20世纪60年代除了石子顺造之外,还有一些零散的漫画研究,如草森绅一的《故事漫画的语法》和伊藤逸平的《漫画中的视觉传达的变迁》。

(二)20世纪70年代作为“私论”的漫画论

1970年大阪世界博览会开幕,共吸引了6421万游客。1973年石油危机开始,1974年东京设计学院开设了漫画课程,1977年佐佐木动画学院在东京成立,同年放映了动画片《宇宙飞船大和号》,上映期间总共有270万人进行观看,大受好评。1979年,动画片《哆啦A梦》也开始播出。吴智英写道:“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可以说是叛乱时期的结束,石油危机,以及随后的经济的稳定增长。国民的中产阶级意识在进化,享受社会稳定、强调物质和个人满足的倾向变得更加强烈。另一方面,也出现了校园暴力和家庭暴力的迹象”。他说:“这种稳定产生了一种窒息感,导致了颓废现状”。

20世纪70年代,当其他出版物受到石油危机的影響出现衰退时,漫画杂志和单行本的销售却很强劲,漫画销量出现了稳定的增长趋势。1975年,举办了名为“同人志即卖会”的同人漫画展。1977年《少年跳跃》和《少年冠军》的出版册数同时突破了200万本。1978年,漫画杂志和单行本的总销售价值达到1836亿日元,占所有出版物的15%。在少年、少女、青年和无厘头等各种类型的漫画中,漫画表现手法在不断演变和创新,可以说20世纪70年代是现代漫画的青春期。

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漫画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日本各地形成了许多漫画团体,杂志投稿栏目中的漫画迷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加活跃。1977年石子顺造病逝后,米泽嘉博和村上智彦等漫画评论家出现在舞台上,并开始以个人随笔的形式进行漫画批评。米泽和村上他们有着相同的理念,他们认为如果不去思考漫画是如何绘画出来的,运用了怎样的线条,如何去分格的,纸面上出现了哪些图像这些问题的话,就无法真正谈论漫画的乐趣。与石子在20世纪60年代针对广大读者的漫画批评相比,村上等人在70年代发表的漫画批评是针对那些和他们一样喜欢漫画的小众读者,以及以漫画作为一种媒体所形成的读者群体。漫画批评作为一种“私论”,其特点是不从旁观者的角度出发,而是从“私人”和“主观”的角度出发,不考虑漫画与社会的关系,坦率地谈论自己与漫画的关系、漫画的魅力和阅读漫画的经验。从感性角度出发谈论漫画的行为对当时的漫画读者来说是有说服力的,并在漫画读者群体的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读者能够从特定的漫画表达中解读出相同的意义,他们自己的阅读经验可以被许多人分享,读者群体的形成促使了后来漫画表现论的形成。漫画表现论得以具体实现,第一个必要条件是漫画读者群对于特定漫画的作品评论变得日趋成熟。

(三)20世纪80年代受到“符号学”洗礼的漫画论

1981年,《机动战士高达》大受欢迎。1984年,日本放送协会开始卫星电视广播,宫崎骏的动画片《风之谷》在影院上映。1986年,《平等就业机会法》实施。1989年,天皇去世,年号改为平成,同年,《樱桃小丸子》和《蜡笔小新》问世。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长期稳定,国民的中产阶级意识在社会上扎根。

1981年,日本各地开设了15000多家便利店,它们与书店一起成为漫画杂志的主要贩卖渠道之一。漫画周刊中的体育热血漫画开始走下坡路,以安达充的《接触》和高桥留美子为代表的浪漫喜剧漫画成为潮流。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的杂志,如80年代初出版的《青年杂志》和《清晨》。工薪族漫画、美食漫画和政治漫画也应运而生,如川口开治的《舰队的沉默》,它忠实地描述了国际关系,并引起了社会现象。漫画迅速传播开来,不论读者的年龄或性别如何,它都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在社会中扎根,并获得了人们的认可。从鸟山明的《阿拉雷》开始,高桥洋一的《足球小将》、车田正美的《圣斗士星矢》相继被拍成电视动画片,大热作品层出不穷,漫画的人物形象超越了单个媒体,在多个媒体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是漫画市场的增长和巨大化时期。

1980年日本符号学研究协会成立,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基本结构和其他研究结果被翻译到日本,该思想不仅影响了语言学研究,也刺激了文化研究、社会学、经济学和其他领域,日本的漫画表现理论也受到了符号学的影响。在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人员包括四方田犬彦、竹内长武和大城宜武,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四方田犬彦的《手冢治虫作品中圣痕的研究》、竹内长武的《手冢漫画中关于电影手法的研究》和夏目房之介的《漫画中关于泪滴的思考》。

(四)20世纪90年代之后漫画表现论的成立和发展

20世纪90年代的漫画界,《少年跳跃》的发行量达到650万册。1995年,日本漫画的总销量达到高峰。1996年,由于《龙珠》和《灌篮高手》连载的结束,《少年跳跃》的发行量开始下降。随后,漫画咖啡馆和二手书店相继开业,人们可以更多地接触到过去的作品。

在1992年6月出版的《手冢在哪里》中,漫画表现论的主要理论家之一夏目房之介对当时的漫画进行了如下批评。

“如果试图只从故事的流程来谈论漫画,不可避免地会把漫画的整体修剪得很小,而忽略了有趣的主体。其结果是一种借鉴既定的党派理想的理解,如进步派或保守派。这是最无聊的事情。这对于漫画评论来说,是一种很贫瘠的语言。”

夏目房之介的《手冢在哪里》是对漫画表现论的全面发展,他通过对漫画线条的临摹来分析表达细节。夏目说:“漫画的线条和分格就好比是其身体的组织,而漫画的思想、理念就存在其中,我想破译我们在画漫画和读漫画时所依赖的漫画语法”。漫画研究者三轮健太郎也指出:“有一种倾向,认为表达理论是讨论漫画独特性的唯一途径。已经成为之后漫画研究者之间共同的前提”。

另一项引起关注的代表性成果就是1995年出版的《如何阅读漫画》。在这本书中,作者借用各种漫画插图,研究了构成漫画的要素,并系统地构建了漫画表现理论。特别是夏目房之介,他提出了漫画的专用术语,如“形喻”“音喻”和“间白”等,他的漫画表达理论对年轻一代产生了很大影响。夏目的漫画电视讲座《为什么漫画是有趣的》于1996年播出,深深地渗透到漫画读者中。此后,关于漫画表现理论的研究开始流行。20世纪90年代,不仅在日本,甚至在欧洲、美国等国家都可以看到关注漫画的独特机制和文法表现形式特征的研究,出现了一些开创性的研究,包括苏考特·麦克劳德的《漫画学》和蒂埃里·格伦斯坦的《漫画的结构》。

根据漫画研究者竹内美帆的说法:“随着90年代符号学表现主义的出现,漫画表现论随后分化为三个主要方向。第一,漫画解读能力,即把漫画作为一种语言来阅读的能力。第二,将漫画视为一种角色表现文化进行分析。第三,将漫画视为一种视觉表现文化来进行分析”。

在21世纪,漫画研究以各种方式推进,包括读者理论和产业理论。从媒体比较研究和角色造型理论的角度推进了漫画表现理论的研究,以上就是“漫画表现论”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概述。

三、漫画表现论的局限性

漫画表现论注重漫画里的构成要素,是从特定的视觉要素中去解释漫画思想的研究方法,虽然在漫画研究领域很有影响力,但是也存在以下的问题。

第一,漫画是作品,同时也是商品,它经过生产-流通-消费的过程,传递到读者手中。只注重内部表现形式的漫画表现论从一开始就忽视了漫画作为商品以及交流媒介的特殊性。

第二,漫画作为时代和社会的产物,它的表现形式也受到社会和其他媒体的影响,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漫画的内部表现与外部的社会状况无法完全孤立开来。

第三,忽视了读者的能动性。漫画不是漫画家单方面向读者的信息传递。读者看漫画时,不能完全接收到漫画家所表达的意思,会产生自己的解读方式,根据文化研究的观点来说,就是拥有支配的解读、交涉的解读,甚至是对抗的解读。在阅读完之后,可能向自己朋友发表自己感想,也可能去临摹漫画,或者自己亲自动手绘制同人志,甚至走向专业的漫画家之路,漫画表现论忽视了读者的能动解读与受众的多样性。

只靠漫画表现论无法完全解释漫画是什么,也会使漫画的研究变得单调,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需要从读者论、媒体论、记号学等多种视角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石子順造.现代漫画的思想[M].太平出版社,1970.

[2]夏目房之介.手塚治虫在哪里[M].筑摩书房,1992.

[3]夏目房之介.如何阅读漫画[M].别册宝岛EX,1995.

[4]夏目房之介.手冢治虫的冒险 战后漫画之神[M].筑摩书房,1995.

[5]吴智英.现代漫画的全体像[M].双叶文库,1997.

[6]四方田犬彦.漫画原论[M].CHIKUMA学艺文库,1999.

[7]三轮健太郎.漫画与电影-分格与时间的理论[M].NTT出版,2014.

[8]竹内美帆.漫画的审美:美术教育、表现论、文本分析[D].京都:京都精华大学,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