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超声筛查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

2022-06-07 11:09利建
医学前沿 2022年6期
关键词:颈动脉超声脑卒中

利建

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筛查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5年3月~2017年3月,共纳入于我院行体检的有脑卒中高危因素但无心脑血管病史的中老年人250例,其中男146例,女104例,年龄45~70岁,平均(62.7±4.5)岁。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分叉处内膜-中膜厚度、舒張末期流速、收缩期峰值流速、搏动指数、阻力指数、颈动脉狭窄情况、有无粥样硬化斑块。随后每位受检者均行颅脑核磁共振确认有无脑梗死病灶,根据MRI结果分为SBI组和非SBI组。结果:SBI组的颈动脉狭窄度以中重度为主,而非SBI组以无或轻度狭窄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BI组的颈总动脉IMT值、BIMT值、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BI组PSV、EDV均低于非SBI组,RI、PI均高于非SB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可以检出颈动脉狭窄、粥样硬化斑块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为无症状性脑梗死的早期筛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关键词:颈动脉;无症状性脑梗死;脑卒中;超声

无症状性脑梗死是指无脑卒中病史,无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而影像学检查却发现脑梗死病灶;或虽有脑卒中,但影像学发现非责任病灶。SBI本质上也是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血栓形成及栓子栓塞是其主要原因[1]。SBI与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等均为高危因素[2]。SBI由于临床症状轻微或一过性而易被忽略,患者的就诊意识不强,临床上难以通过颅脑CT或磁共振进行早期诊断。然而,SBI患者发生症状性脑梗死的可能性比正常人高出10倍,且可增加痴呆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3],因此SBI的早期筛查十分重要。颈动脉病变是发生非心源性脑梗死的病理基础,颈动脉较表浅,通过超声检查可以直接显示其管壁形态学特征及血流特征,通过测量各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以客观反映颈动脉的病变,而且超声检查具有操作简便、无辐射损伤、可反复进行的优点。本研究通过对有心血管高危因素[4]但无明确急性脑卒中病史的中老年人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颅脑核磁共振检查为脑梗死的金标准,探讨颈动脉超声早期筛选无症状性脑梗死的能力。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5年3月~2017年3月于我院体检行颈动脉超声的中老年人250例,其中男146例,女104例,年龄45~70岁,平均(62.7±4.5)岁。纳入标准:①有原发性高血压和(或)2型糖尿病和(或)高血脂病史;②无明显神经系统阳性症状、体征;③年龄≥45岁;④符合知情同意原则。排除标准:①心电图检查提示或有心房颤动病史;②既往曾有明确急性脑卒中的病史。

1.2 仪器与方法

受检者均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仪器为美国GE-Vivid7型多普勒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6~10MHz。所有检查由一位高年资的超声医师完成。检 查前患者需静息至少15min。检查时受检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颈部,按照颈总动脉起始部、颈总动脉主干、颈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的顺序扫察,从横断面、冠状面及斜切面观察双侧颈动脉情况。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颈总动脉分叉处内膜-中膜厚度,分别测量3次取均值;观察有无粥样硬化斑块。采用多普勒超声观察颈动脉血流特征,测量并记录以下参数:舒张末期流速、收缩期峰值流速 、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有颈动脉狭窄者需测量颈内动脉狭窄段峰值流速(PSVICA)、颈总动脉狭窄段峰值流速(PSVCCA)、狭窄处PSV(sPSV)、狭窄处EDV(sESV),各参数均测量3个心动周期并取均值。

MRI设备及扫描使用Siemens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采用标准头颅线圈,FOV 187mm×230mm, 矩阵234×384,扫描层厚5mm,层间距1.5mm。采用常规T1WI、T2WI、DWI轴位像及T2WI矢状位扫描,T1WI:TR 400ms、TE 7.8ms,T2WI:TR 3600ms、TE 95ms, DWI:b值=1000。所有受检者的MRI图像均由两位放射科医师进行分析,判定有无脑梗死灶,根据后者将受检者分为SBI组与非SBI组。

1.3 颈动脉狭窄判定标准

根据2003年美国放射学年会提出的标准:①轻度狭窄(内径狭窄<50%):sPSV<125cm/s,sEDV<40cm/s,PSVICA/PSVCCA<2.0;②中度狭窄(内径狭窄50%~69%):sPSV 125~230cm/s,sEDV 40~100cm/s,PSVICA/PSVCCA 2.0~4.0;③重度狭窄(内径狭窄>70%):sPSV>230cm/s,sEDV>100cm/s,PSVICA/PSVCCA>4.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特征

本研究共纳入250例受检者,其中63例(25.2%)MRI发现梗死灶,187例(74.8%)MRI未发现梗死灶。SBI组中,男38例,女25例,平均年龄(64.2±6.4)岁;非SBI组中男108例,女79例,平均年龄(61.2±4.1)岁。SBI组中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的比例均高于非SBI组(均P<0.05)。SBI组和非SBI组的一般资料总结见表1。

2.2 颈动脉超声检查参数

SBI组的颈总动脉IMT、BIMT值、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均高于非SB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BI组中颈动脉中重度狭窄49例(77.8%),无或轻度狭窄14例(22.2%),非SBI组中分别为92例(49.2%)、95例(5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普勒血流频谱参数方面,SBI组的颈总动脉PSV、EDV均低于非SBI组,而PI、RI高于SBI组(均P<0.05)。SBI组与非SBI组的颈动脉检查参数总结见表2。B7318F16-E9F4-45A8-95E2-32FF93C058F8

3 讨论

无症状性与症状性脑梗死在致病危险因素方面并无差异,前者只是病灶小或多位于“静区”,但它可发展成后者,所以尽早检出具备危险因素的SBI并积极治疗,对于预防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5]。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在非心源性SBI患者中检出率高,斑块脱落及血流速度的改变是微小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7]。颈动脉超声检查不仅可检测血管腔内的形态学改变(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形成、狭窄程度),还可通过频谱多普勒参数了解血流动力学变化。本前瞻性研究中,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的颈动脉IMT、BIMT、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管腔狭窄程度、PSV、EDV、PI、RI在SBI组与非SBI组中均有统计学意义,可作为早期筛选SBI的指标。

SBI组的颈动脉IMT、BIMT值、斑块发生率、中重度狭窄的比例均高于非SBI组。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血脂等心血管高危因素[6]易损伤颈动脉内膜,局部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进而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动脉中层的逐渐钙化,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7]。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8]。颈动脉超声检查可通过检测IMT、BIMT、有无斑块、管腔狭窄程度了解颈动脉的病变程度,后者也间接反映了脑动脉的病变程度,可作为筛选缺血性脑卒中的指标。有心血管高危因素的患者颈动脉超声发现颈动脉IMT、BIMT增厚、斑块形成、管腔中重度狭窄时合并SBI的可能性较大。

此外,颈动脉狭窄导致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发生显著的改变。本研究显示SBI组PSV、EDV显著低于非SBI组,而RI、PI显著高于SBI组,这可能是由于颈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使颈部血流减低,PSV及EDV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因颈动脉弹性变差[10],血流阻力增加,导致RI及PI显著增大。因此,频谱多普勒参数PSV、EDV、RI、PI也有助于SBI的早期筛查。

综上所述,颈动脉超声可以检出颈动脉狭窄、粥样硬化斑块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为无症状性脑梗死的早期筛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有心血管高危因素的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IMT、BIMT增厚、斑块形成、管腔中重度狭窄、RI和PI升高时应行颅脑CT/MRI明确有无脑梗死灶,对无症状性脑梗死的患者应进行积极治疗,防止进展为症状性脑梗死。

参考文献:

[1] 王耀山. 无症状性脑梗死的研究现状 [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3, 16(1): 1-2. DOI: 10.3969/j.issn.1004-1648.2003.01.001.

[2] 郭丽花, 胡如英, 龚巍巍, 等. 脑卒中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 37(17): 4413-4416. 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7.17.119.

[3] 张茁, 邢岩. 颈动脉病变与脑卒中 [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 11(9): 645-648. DOI: 10.3969/j.issn.1009-0126.2009.09.003.

[4] 潘长玉, 程莹. 代谢综合征:值得关注的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 [J]. 中华内科杂志, 2004, 43(11): 801-802. DOI: 10.3760/j.issn:0578-1426.2004.11.001.

[5] 吴政, 林岚, 陈晓春. 无症状性脑梗塞危险因素分析 [J]. 中国老年学杂志, 1999, 19(2): 114. DOI: 10.3969/j.issn.1005-9202.1999.02.029.

[6] 尚进林, 田桂玲. 有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学特征 [J].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4, 12(2): 149-15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65.2004.02.013.

[7] 卢成内, 余向东. 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血管结构改变的研究 [J]. 实用全科医学, 2004, 2(4): 318-319. DOI: 10.3969/j.issn.1674-4152.2004.04.018.

[8] 朱英, 鄧又斌, 毕小军, et al. 超声二维应变技术评价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壁弹性 [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8, 24(9): 1379-1381. DOI: 10.3321/j.issn:1003-3289.2008.09.020.B7318F16-E9F4-45A8-95E2-32FF93C058F8

猜你喜欢
颈动脉超声脑卒中
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或只一步之遥
颈动脉狭窄要手术吗
亲吻会致死,是真的吗
护好你的颈动脉
甲状腺结节与甲状腺癌的临床评估和处理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良肢位摆放结合中药熏敷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
超声评价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与胆囊改变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