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教育

2022-06-08 16:06史苗苗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职校生思政课程中华传统文化

史苗苗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价值,是当代思政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思政课程;职校生

2019年3月18日,国家最高层领导会议就思政教育话题强调指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从国家层面看,国家非常重视思政课教育,提倡结合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上好思政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礼记·学记》上有一句话,“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思是说,建立一个国家,领导一国的老百姓,教育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教”?我们该教给学生什么?在《礼记·学记》上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善良的方面不断地增长,过失得以减少和挽救。长善就是“立德”,救失就是“树人”。所以,“长善救失”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而思政课恰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现代教育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基本道德素养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基本上看不到,即使有,也没能够深入人心,落到实处。弟子规讲,“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弟子”的教育步骤和规划安排得就很好。我们可以把人才分成四个等级:有德有才是“正品”,一个人又有德行又有才能,这是社会所急需的,真正的“德才兼备”的人;有德无才是“次品”,一个人有德行,才能不够,培养他一下,还可以为社会和国家所用,不至于对国家社会造成危害;有才无德是“毒品”,一个人很有才能但没有德行,那会给国家社会造成很大危害,甚至也被稱为是“危险品”,社会上很多犯罪现象就是这么来的;最后,无才无德是“废品”,这样的人比较少。所以,立德树人的任务在职业学校开展非常有必要。

要深刻把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确保职业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确保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党的千秋伟业后继有人。职业学校学生大都是中考成绩不是很理想,被“刷”下来的一批青少年,他们更需要关注和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人思想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在一点一滴的浇灌、日积月累的影响中产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做的正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工作,就像指路的明灯,精神的灯塔,肩负着新时代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

职校思政课程应以孝悌教育为本

孝,指对父母回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儒家至圣先师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不是教条,是培养人性光辉的基础土壤,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谈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对的,并不只是单方面的顺从。孝,指对父母要孝敬、顺从;悌,指对兄弟姐妹要尊重、爱护。孔子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父死子继,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中孔子提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因此,至德之道就是孝悌之道,它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之道的开始;儒家提倡孝悌,要求子弟敬重父兄,晚辈尊重长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很多,但孝悌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应该把它作为一种社会道德风尚发扬光大。

我们要培养的人才,是把自己的情怀放在国家、民族的复兴之上的人才。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规律,正如《大学》所说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先后的次序,这个先后次序把握了,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古人有句话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千百年来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忠肝义胆的忠臣,比如屈原、关羽、诸葛亮、狄仁杰、包拯、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等,忠臣层出不穷,民族英雄代代都有。中国人是怎么样培养出这些忠臣的?培养忠臣首先要从培养孝子来做起。《孝经》上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恪尽职守,最终建功立业、服务大众。一个人,假如对抚育自己长大的父母尚且不能报答养育之恩,关爱理解他们的辛苦,他又如何能“推己及人”地去关爱他人,热爱工作,报答社会、国家和人民呢?

那么在职校思政课程中怎样融入孝道孝悌内容呢?在中职一年级《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里面,讲到道德相关内容时就可以把孝悌内容加进来,进行道德感恩教育,每个人都受到过许多道德感化,如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亲友的关爱、他人的服务等等。只有学会感父母恩、感他人恩、感国家恩,少些抱怨,多些宽容,才会成长、快乐。常怀感恩之心,常行报恩之举,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才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职校思政教育应该加强学生立志教育

明代文学家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行之事。”职校生要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添砖加瓦,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小我”融入到国家的“大我”中。作为思政老师,上好思政课,不仅要开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还要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四个自信缺一不可。另外,还要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坚持和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

思政课程要加强学生的立志教育,还要厘清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志”。二年级思政课程《哲学与人生》里面讲到理想与职业理想相关内容,职业理想是一个人实现志向途中的风景,它不等同于志向,只是远大志向和崇高目标的附带成果。孔子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可见“志”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没有志向,就没有成功的动力。志向越大,成功的概率就会越大,志向不是对美好事物时有时无的向往,而是对一个清晰目标的追求,每分每秒都在为这个志向努力。这条道路是艰难的,路上必定满布荆棘。思政教师要把这样的正确道路融入思政课的教育教学中,帮助广大年轻人找到人生存在的意义、唤起他们的人生荣耀感和使命感,不畏惧艰难立得大志。

思政课程应该加强学生做人做事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其中包含了做人处事、教育、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与方法。许多思想和观点被人们反复揣摩应用,作为典范一样去遵守和效仿,为人们指明了方向,帮人们走出了许多误区,避免了许多错误,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文明精神食粮,思政教师应该把其精华传授给学生。

思政课程涵盖广泛,从《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到《职业道德与法律》,再从《哲学与人生》到《中国传统文化》,这些都是教学生做人做事的课程,必须围绕、关注、服务于学生。思政学科既有宏观层面人类与社会发展的规律,也会有微观层面具体处理一些个人与团体问题的做法。从职校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来看,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认识和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也是非常迫切和重要的问题。职校生处于青春期,心智不够成熟,情绪波动大,人际关系问题也经常困扰他们。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古人重视“德”,强调的是“仁者不忧”,指的是能够在理解和包容中去推已及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时代在发展,中国古代很多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仍然可供今人借鉴。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指导我们识人和相处的原则。譬如,了解判断一个人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要观察他如果去做一件事,是怎么去做的,再观察他做此事时的情况是怎么样的,他的心理状态是坦然的还是忐忑不安的。可见古人比我们善于识人,能够全面地去看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的观点反映了儒家自身修养的思想。加强个人修养最好的办法就是“内省”,因此,塑造理想的人格,与个人修养是分不开的。这些古人的智慧对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大有裨益,会使人生拥有更宽阔的心胸,懂得欣赏他人、体谅他人、尊重他人,提高个人的人生格局。这也是把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育的一种重要体现。

加强职校思政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

职校思政教师队伍既包括奋战在教学一线的思政课教师、直面学生日常生活的辅导员,也包括党政干部和兼职代课老师,他们自身所具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政老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作為一名思政教师,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践行,才能真正做到坚守初心、不辱使命。

站稳政治立场,把握政治方向

思政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特征,这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始终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方针,站稳政治立场,确保党的路线方针、各项工作任务不折不扣地通过思政教学落到实处。只有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才能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向,落实好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加强政治学习,把握政治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可见国家对思政老师的重视。作为思政老师,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学习应该是政治理论的学习。要切实加强对党的政治理论的学习,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不但要积极努力学习,更要善于学习,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自己。

坚定文化信仰,铸魂育人

职业学校开设思政课,其首要目的就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学生选择、确立、坚守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讲信仰的人首先要有信仰。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有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坚定信仰,每位思想政治教师都要带着信仰上课,要播撒阳光到学生心中,贴近学生成长的认知和期待,做到春风化雨入心田。思政课不仅要讲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建构深化学生认识。

勇于实践,改革创新

思政课的教师要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通过落实新课改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以事说理、以事喻理、以事彰理。注重思政课程理论教学与应用实践的结合,注重对学生运用马克思基本原理进行生活实践的能力培养,从而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学会运用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效的创新能力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既让学生通过生动的实践事例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又让学生自觉以此指导自己的人生行动,使学生逐渐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头脑中逐渐构建起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明确的教育精神,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注重培养人的担当意识;“家国同构”的爱国主义情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诚信精神;“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的廉洁文化;“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忠孝观念等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目标,就是通过文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人。职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担当意识、爱国情怀、诚信精神、忠孝观念等全面发展的人才,更努力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猜你喜欢
职校生思政课程中华传统文化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浅谈心理剧提升职校生生命能量的妙用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关于职校生就业与学校专业设置的思考
自我效能感在职业学校学生科技创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网络信息化下的高职大学生德育工作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