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2022-06-09 17:32周素婷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32期
关键词:双减政策中国传统文化双减

周素婷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推进,如何落实“减负增效”,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而“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在双减政策下如何落实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实现对学生的立德树品、促使其文化素养的形成、实现文化的传承,同样是语文教师需要着重探讨的问题之一。基于此,本文探究了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提出了双减政策下语文课程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几点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政策;语文教学;中国传统文化;渗透

引言:中学阶段教育是学生人文素养、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通过在语文课堂中挖掘、渗透、运用传统文化,让学生感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无形中塑造其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培养其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师,应以新课程标准和双减政策为指导理念,发挥出语文教学的本质作用,以课程为介质,有效实现语文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分析

(一)落实新课程标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新课程改革构建出了以“核心素养”为重心的课堂观,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由四大方面构成,即“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对帮助学生构建出对我国文化的基本认知、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发展中传承和宣扬中华文化精神有着重大意义。因而,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和新课程标准相契合的,是语文教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关键目标。

(二)树立文化自信,保持语文学习的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之际明确提出了“中国要坚持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石。”这深度体现出了习近平对当代青少年教育的迫切需求。我国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古国,具备了众多的人文理念、精神,是我国发展的根基所在,通过在初中语文课程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文化归属感,形成较强的文化自觉、坚定信念,在今后能够保持更加坚定的态度去传承、弘扬中国文化,从而对语文学习形成正确的观念。

(三)发挥教育的本质功能,实现文化传承

教育本质在于文化的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阔,仅靠单节课是无法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任务。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效意识到传统文化魅力,把握其精髓,在教师的讲解下将传统文化传递给学生,实现薪火相传,有效发挥出自身的教育传承任务。

二、“双减”政策背景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强化教师的文化素养,增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

教师是课程教育的主要推动者和引导者,为有效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广大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加强对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视度,不能“顾此失彼”,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也要无形中进行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其次,教师自身所具备的能力与素养也直接影响和决定了传统文化教育的结果与质量,語文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不能局限于对语文专业知识的掌握中,也要积极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业余时间阅读传统文化书籍,开阔自身的眼界,在教学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具备一定的教材全局观,清楚在哪个章节、哪篇文章、哪个时机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在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上,语文教师要积极采取多元化技巧和策略,积极运用故事性教学、体验式、信息化教学,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从视觉、听觉等多个感官去探索、认知传统文化,体会其魅力,感知其精神,让学生能够真正从传统文化学习中获得启发、感悟。

(二)组织传统文化活动,激发学生的传统文化兴趣

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教学老师,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兴趣,才能主动投入到传统文化学习中去。为提升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语文教师应和双减政策的核心观念相契合,利用课堂活动、情境活动,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既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能降低学生的课堂负担,实现“减负增效”。如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中,这篇古诗中蕴含了中秋佳节的文化习俗,从之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师更加注重对诗词含义的讲解和作者“苦闷、向往、矛盾、豁达”的思想动态的教学,没有发挥出这篇诗歌的传统文化教育作用。因而,语文教师就可以组织一个简单的情境活动,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出一幅作者在月下对酌的图片,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情境还原,还原作者与好友兄弟一起“吟诗赏月”的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加深理解,真正置身于传统节日的氛围中。在情境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大声、有感情的诵读,通过波澜起伏节奏让学生领略古诗文中的深刻意蕴,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

(三)优化课后作业设计,丰富学生的文化储备

课后作业同样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也是发挥出双减政策下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之一。在新课程改革和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教师要实现课后作业内容的优化,布置有趣、多样化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作业中也能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在学习《关雎》《蒹葭》后,教师可以提出相应的课后任务,如:品一首诗,解一种情,找出诗中的意象,品味诗中的情感。在主题确定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主组织团队,然后通过小组成员的自主探究高效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相互协作、相互沟通,既能够增强其团队体验感,发展其团结协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也能在合作探究中深度品味《诗经》中蕴含的优秀爱情主题文化,体味“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的真挚人文精神,从而真正在传统文化学习中有所收获和成长。

总结:综上,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塑造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基石,同样是对传统文化本身继承和弘扬的必然选择。作为新时代的初中语文教师,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功利化”教育观念中,要意识到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双减政策为理论基石,以教材为载体,积极挖掘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实现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融入、融洽,以切实发挥出传统文化对学生的育人育德功能。

参考文献:

[1]朱惠娟.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分析[J].才智,2021(05):176-178.

[2]田玲.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J].学周刊,2020(16):71-72.93E95240-45EF-4A3E-8BD1-FDD068A75D6F

猜你喜欢
双减政策中国传统文化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