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会计学徒制”会计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2022-06-09 04:08尹峰郝言红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32期
关键词:实践探索互联网

尹峰 郝言红

摘要:“互联网+”的技术支持为会计专业人培养才提供了新的发展和思考方向。“互联网+会计学徒制”是以目前的会计学徒制度为依托,结合网络技术而建立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目前大多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实际工作与课堂教学相脱离,管理类或沟通类的课程很少开设的现状。“互联网+”背景下,新兴技术对传统会计假设理论提出了挑战,会计工作环境呈现现代化趋势,会计职能由“事后算账”转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互联网+会计学徒制”会计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搭建基于互联网的学徒制业务平台,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双导师”制度体系,创建“互联网+”特色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机制与人才考评机制,以此来培养适应“互联网+”时代及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会计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学徒制”;会计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目前,互联网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具有互联网特性的新产品不断涌现,行业革新加剧,生产力极大提升,工作模式格局发生系列变化。而“互联网+会计”的融合,也必将逐步改变会计工作方法与职能。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财务处理程序逐步被新兴技术替代,会计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逐渐显现。会计专业教育必然要改革自身教育模式,提供高素质高水平的会计人才,从而更好地适应宏观环境。

一、“互联网+”背景下会计工作变革与会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互联网+”新兴技术对会计工作的影响

“互联网+”背景下,会计数据的收集、加工、处理变得极为迅捷高效。会计工作发生剧烈变革,主要表现在:一是会计数据移动化。“互联网+”新技术在财务信息系统中的应用,逐步实现了从电脑到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的转移,数据的收集、传递、加工、处理、分析与呈现更加便捷。二是业财界限模糊化。“互联网+”新技术的出现,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得以优化重构,财务管理活动不局限于财务活动,还将涵盖供产销、人事、研发等部门,财务数据前端化,逐步实现业财融合,并为财务预测、控制、决策提供信息数据支持。三是会计信息无纸化。O2O功能可以实现企业实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数据与企业外围诸如供应商、客户、银行、工商税务等政府信息系统数据无缝对接,财务数据的收集、传输、存储及处理实现纸化传递与共享。四是财务核算智能化。“互联网+”技术应用,业财系统实现全面对接,数据的产生、传递、匹配、校验等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全面实现自动化票据采集、数据录入、凭证账簿生成、税务申报、报表生成等。五是财务系统云端化。财务系统实现多端协同,数据实时共享更新,从而使得任何人(Anyone)可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通过任何设备(AnyDevice)接入互联网处理任何事情(Anything),实现业务处理流程的5A模式。

由上述可见,会计工作环境愈加呈现现代化特点,新技术不断冲击及改变生活方式与工作模式,会计工作职能在服务企业管理、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过程中逐步从核算型会计转变为管理型会计。会计工作与互联网的联姻,其逐步由传统人工核算模式向“互联网+”模式轉型,新兴技术在财务分析、财务管理、风险预测、战略规划、资本市场运作、预算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应用,对会计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电子票据及网络技术的应用,颠覆了以文件为依据的传统核算方式,使得会计从“信息加工和供给”向“分析、决策、评价”转变、从“事后核算”向“事前预测、事前控制”转变、从“结果”到“过程”的管理转型。传统会计工作通过编制财务报表来体现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相对而言对企业的经营过程缺乏成本的有效管理,严重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互联网+”时代新兴技术的应用,会计管理部门可以对财务信息进行适时分析评价,管理层及时根据环境变化作出相应决策,及时调整服务策略,更好地抓住机遇提高公司的发展利益,降低企业的成本或损失。

再者,会计部门的功能也有所改变。比如“互联网+”被广泛应用于税务行政处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金税三期”的推行,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使纳税人在线纳税申报、纳税服务得以实现,大大提高了纳税人的办事效率。“互联网+”将使会计的管理核算职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从而增强了企业的决策能力、节约了成本、增强了公司的竞争优势。“互联网+”为会计部门提供了由财务核算转变为管理型的机遇。“互联网+”背景下,即时财务报表为即时财务报表分析提供了无限可能,财务活动管理由传统静态管理逐步迈向了动态管理,会计信息监测也由传统的间歇性的监测逐步迈向了连续性监测,这也就突破了以往传统的会计分期理论,让企业会计数据信息变得更加清晰、及时。可以说,“互联网+”的高效率的财务服务为财务部门提供决策、增值和策略支持。

(二)会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面临困难挑战

在“互联网+”背景下,尽会计职业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型已成为共识,高职会计教育想要契合时代发展与要求,必然面临困难与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口径较宽、缺乏前瞻性或过于“理想化”,无鲜明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如专业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依然偏核算轻管理课程,重守旧轻创新。二是职业领域与职业能力脱节,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缺乏企业参与。三是是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重理论轻实践,仅将与“互联网+”新技术密切相关的课程作为选修课程,重视度远远不够。四是教学方法革新难,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或即便有所创新却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二)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缺乏课程支持

“互联网+”时代会计至少需具备五大能力:知战略、懂业务、精财务、会分析、善沟通。大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依然无法脱离传统会计专业课程结构,尽管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系列课程改革,但进展不大,力度不够,尚未形成健全的课程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课程设置没有结合“互联网+”背景对接新技术、新业态、新形势,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以及素质拓展课长期固化,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及时调整。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更多倾向于精财务,重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技能”“财务管理”等传统的会计核算课程。二是专业课程内容设置没有对接企业新岗位、新需求,课程内容没有及时调整。三是专业课程思政融入力度不够,人文素养的培养意识不强,尚未充分发挥专业育人的主渠道作用。

事实上,“互联网+”技术背景下会计人员核算能力的优势荡然不存。传统会计理论已经不能适应移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需求,课程设置、教学标准、教材内容等需要重组,并且向网络化、信息化、多元化、数字化方面发展。尽管在以赛促学导向下“管理会计”、“虚拟公司运营实战”、“财务决策”等课程逐渐开设,知战略、会分析、懂业务、善沟通的课程仍然缺乏。比如,高职院校会计专任尽管不乏理论知识丰富的老师,但大多无实战经验而无法精辟地在课堂上实现理实融合。这种“脱节”式的教育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企业快速、高效率的工作需求;再如,多数院校更多强调知识技能培养,忽视管理、沟通等人文素养的培养,学生毕业后沟通、组织、团队协作能力较弱。

综上可知,“互联网+”的技术支持为会计专业人培养才提供了新的发展和思考方向。而“互联网+会计学徒制”是以目前的会计学徒制度为依托,结合网络技术而建立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应加强“互联网+会计学徒制”会计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搭建基于互联网的学徒制业务平台,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双导师”制度体系,创建“互联网+”特色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机制与人才考评机制,以此来培养适应“互联网+”时代及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会计实用型人才。

二、“互联网+会计学徒制”概述

“互联网+”把网络技术和各种社会领域的创造性成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对技术进步、效率提高、组织变革、实体经济的创造力和生产率提高产生积极推动作用,也为创新要素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互联网+会计学徒制”是有效的整合互联网新兴技术与传统会计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的一种全新的深层次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形式。也就是说,“互联网+会计学徒制”是把现代会计学徒制和网络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互联网思维和会计现代学徒理念融合,有效地将网络技术植入到会计学徒系统、人才培养系统和课程系统中去。其主要的教学方式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招收学生,保证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在教学中既教授理论知识,又教授会计专业技术。这种双主体的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实现了校企共赢

三、“互联网+会计学徒制”会计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我国财税工作变革剧烈,学校必须对现行的会计学徒制度需要进行重新评估,将“互联网+”的作用纳入到会计人才培养之中。

(一)基于互联网创建学徒制业务平台

随着互联网应用日益普及,网上代理记账平台成为我国会计学徒制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时代会计工作水平日益提高,企业对会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使得核算流程智能化、共享化、专业化,人机交换代替传统的人工财税操作逐步实现,业票财税一体化趋势不可逆转。在互联网现代学徒制的条件下搭建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业务平台刻不容缓。

首先,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搭建真实的会计学徒教学环境。如利用云平台等搭建网上代理记账平台,利用网上平台进行受理企业业务,使学生能够熟悉网上运行环境,熟练地使用互联网从事财税工作,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全真实的线上办公环境。该平台空间和运行方式可以实现网络上实现实时的记账、结算、报账、査账等。学校可以通过校内会计机构指导,在校内设立会计师事务所,搭建网上会计系统,在网上进行合法的经营,并将相关的企业信息、会计凭证等信息,由学员通过互联网进行会计处理和财务申报。这样一个真正的公司工作氛围能够更好地培养学员的业务技能。

其次,學校可以与小微企业进行合作,为继续经营网上代理记账平台提供业务支持。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大量小微企业应运而生。在创业之初,由于要兼顾财务成本、人力成本等因素,一般都会选择代理记账公司来协助完成财务、报税工作等。而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方,代理记账公司由于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同时也缺少会计人才,无法适应对小微企业会计核算人才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跨区域的网上代理记账平台是刻不容缓的,该现象也为会计学徒制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支撑,也为校内网上代理记账平台提供了足够客户资源。网上代理记账可以打破时空界限,搭建网上代理记账平台,不仅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新模式,更是一个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典型运用。

(二)开展校企合作,校企资源共享,实行现代学徒制

实行现代学徒制还可以认真遴选一批经营管理规范、有较大规模、有足够资本(资金和人力)基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有先企业管理文化,有敢于进取与创新精神的企业或行业组织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客户资源共享、师资共享,同时利用校内搭建的网络平台,推行“互联网+”会计现代学徒制。针对会计专业开展“互联网+”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一是签订协议,顶层设计。遴选条件优质的企业或行业组织签署现代学徒制度项目合作框架协议书。《协议》内容应当约定合作双方通过联合办学、交流合作等手段,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和企业资源的相互共享,包括共享职业教育政策、师资、技术、实训基地、教学信息、技能鉴定、培训等职业教育资源,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二是深度合作,双轨运行。成立现代学徒制工作组,校企双方共同负责顶层设计,双方各自在单位成立现代学徒制工作办公室,共同研究制定合作探究模式;同时,校企双方派出专业素质过硬的专业教师和企业会计师(师傅)组成“现代学徒制”教学讲师团队,负责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方式改革、学生(学徒)考核选拔评定等工作的落实。

三是开展试点,四段学习。第一阶段(前3学期)基础能力学习,在校文化基础、专业理论和实操基础学习阶段。根据校企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课程教学,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企业文化、业务流程等相关课程由企业主讲,如企业文化及素养课程由企业经理授课,会计书写、出纳实务、翻打传票等专业基础由企业师傅到校传授。可利用在校内网络代理记账平台或成立代理记账工作室,将企业真实业务搬入课堂,企业师傅在学校驻点传授代理记账基本技能知识。第二阶段专门技能培训(第4学期第1个月)。师傅由企业考核挑选具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会计师担任,学徒由校企双方共同进行选拔考核挑选,测试考核命题、评卷由学院第三方组织,实行末尾淘汰制选定学院后进入企业进行“一对一”师徒帮带学习阶段。此阶段企业提供一定数额的奖学金,用于激励学生学习。第三阶段“一对一”企业学徒实践(第4、5学期)。由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同签定人才培养协议,师傅“一对一”帮带徒弟学习,学徒时间不少于6个月。此阶段徒弟的考核由师傅负责,学校则派出教师协助企业全程跟踪与管理,师傅的考核由校企共同评价绩效。学生在企业做学徒期间,根据专业选择3个工作岗位,分别由企业师傅带领实践学习,企业提供住宿、购买工伤保险、创造继续学习机会以及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每天不低于60元),每天工作时间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不超8小时。学徒在师傅的带领下,有权参与企业的各项日常工作和活动。第四阶段选拔顶岗实习阶段(第6学期)。由企业制定相应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对学徒进行综合考核,学生考核通过后,由学生和企业进行双向选择,双方签订劳动就业协议,结束学徒,成为企业正式员工,学徒享有进入金不换公司工作的优先权。

上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要求校企树立以“职业岗位一工作任务一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课程对接岗位、能力对接标准、评价对接社会”为切入点,以“按企业员工综合素养要求和学生认知规律,引入企业关键技术”为原则,进而引领学校课程、教学、教材等改革与建设;与此同时,以“学校对接行业、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能力对接标准、评价对接社会”五个对接为切入点,以采取双轨教学与考核为手段,以“按企业员工综合素养要求和学生认知规律,引入企业关键技术”大胆改革,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师资、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进行学生评价,最终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最终形成以“双轨四段式五对接”的具备“互联网+”鲜明特色的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三)“互联网+”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推行的关键要点分析

1.双轨教学中应植入“互联网+”元素

校企双轨教学采取“半工半读”模式,合理安排教学,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工学交替,知行合一是基本要求。如在校期间可采用课堂教学夯实理论基础,实践教学中将优质企业或行业的客户资源引进校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代理记账平台上传的财务数据,指导或引导学生按照平台原始凭证进行“网上真账实做”的会计处理。同时,建立相应薪酬制度,根据学生完成订单数量给予相应的报酬与生活补助,以激励学生们的积极性。这就要求在开展“互联网+”的会计职业教育过程中,针对不同行业企业的需求进行深度调研,逐步推进探索实践,才能培养出既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功底又懂得“互联网+”前言技术应用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通过创建“互联网+”特色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个性化教学。传统会计学徒制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无法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由于受时间、人数、空间等因素的限制,针对特定学生和特定岗位的个性化教育很难达到。在“互联网+会计学徒制”的模式下教师可以通过腾讯会议、MOOC、学习通、云班课等平台开展个性化教学,并录制精品课程视频,便于学生课后查阅和学习。学生在这些平台上可以灵活选择自己真正需要的课程资源,实现个性化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短视频平台和公众号,及时更新行业动态和招聘信息,使学生对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有清晰的认识,进而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会计教育应该突破学科界限,需要加强学生对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认知与学习。在“互联网+”的新时代,学生不但要懂得会计知识,还要懂得信息追踪,通过对海量的数据发掘、加工、处理,从而为企业进行运营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虎嗅、36氪、雪球等优质财经媒体平台,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实现对行业的宏观把控。

2.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双导师”体系

“互联网+”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应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双导师”体系。该体系应强调“以学生为本”核心理念,通过“双境培养、双师共教”培养人才,以“学校对接行业、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能力对接标准、评价对接社会”的原则,通过整合教学资源,以“互联网+”代理记账平台为依托真账实练,强化“无纸核算”教学,加强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综合训练,提高其实践技能,以适应公司发展的需求。“双导师”制度首先要明确校企双方导师选聘规则,明确校企双方导师工作职责。校内导师可直接从校内专任教师中选聘,要求中级以上职称及具备双师素质。校外导师应有由校企合作单位业务骨干担任。在指导过程中,校企双方导师应及时交流反馈,便于对实施过程的跟踪管理。其次,校企双方导师还要明确各自职责。校内导师主要负责教授理论知识,夯实学生专业功底;校外导师则侧重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人文素养,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最后,建立规范、严格、奖惩结合、重过程考核反馈体系。依托“互联网+”代理记账平台或其他在线资源平台对学生知识、技能和素养三个方面进行全方位考核,考核成绩由校内、外导师共同评定,平时检查与学生总评相结合。

3.构建以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会计学徒制教育育人环境

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加强智能化、网络化会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多措施鼓励会计教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教学、微课程、精品线上线下课程改革,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创新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开展教学能力培训与智慧教室使用培训,鼓励校企双方教师参与教学能力大赛。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学徒教育融合创新发展,逐步完善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育人环境,推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环境。

4.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建专业、共建学院、共建实训基地

充分应用“互联网+”新技术红利,大力发展远程政校企行合作,共建云财务共享生态圈,在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人员培训等校企产学研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在开展学徒制教育过程中实施沉浸体验式、互动式、小组式的教学方法,实现线下课堂教学及线上随时随地“互联网+”自主学习的需求。顺应“互联网+”时代教学主体、教学资源与教学媒介等要素的變革与发展,建立“线上”网络教学与“线下”传统面授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情境、交互、体验、反思为一体的深度学习场域,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5.创建“互联网+会计学徒制”特色的会计人才考评体系

“互联网+会计学徒制”的会计专业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岗位技能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因此,在评估体系设计上应采取学校与企业的双重标准,以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为主体,从专业技能、岗位能力和网络技术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估。学生成绩的评估应根据知识、技能和素养进行适当的比例分配,注重过程性考核,企业导师要从技能掌握、职业态度、工作能力等方面综合综合评定。学校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特征,实行灵活的学分制,把学校和企业的考核结果综合衡量,以确定学生的最终学业表现。

结论

“互联网+”新兴技术为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增质提速,会计行业对卓越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更强烈。“互联网+”会计现代学徒制融入高职会计教育人才培养成为可能,慕课、翻转课堂、虚拟仿真教学、网络代理记账云平台真账实练等现代教学新范式让会计学徒制教育变得直观、生动、智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和创造力,为学习者主动学习创造育人环境,会计人才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锻炼。可以说,培养塑造卓越复合型管理会计已经成为会计产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积极主动推行“互联网+”会计学徒制教育,实现高等会计教育界和企业行业相互协作,共同促进会计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李艳.“互联网+”时代高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农场经济管理,2021,(09):37-39.

[2]赵丽.基于互联网视角的现代学徒制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当代会计,2020,(14):27-28.

[3]邹燕丽,郑琼华,林香山,向云,郑成静.现代学徒制在会计专业的试点[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0,(05):55-56.

[4]马俊红.基于现代学徒制下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刍议[J].现代职业教育,2020,(03):100-101.

[5]郑翠菊,林文.“互联网+”时代会计技能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1):172-174.

[6]贺胜军.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商业会计,2019,(07):117-119.

基金项目: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专项课题(立项编号:GBAZYJYG20201)

猜你喜欢
实践探索互联网
“微课程”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实践探索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