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进路

2022-06-09 06:15黄泽孙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共同体

余 翔,黄泽孙

(1.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2.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民族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1]从2014年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式写入新修改的《党章》之中,再到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可以看出,国家正在不断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力度和重视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人民维护国家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处于改革开放先行区的粤港澳大湾区,正受着世界多极化、信息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影响。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强、信息技术发达、思想理论衔接、接轨全球化等因素也给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带来机遇与挑战。青年兴则国家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在青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点。”[3]铸牢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意识观念,不仅有助于打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根基,还有助于凝心聚力,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大部分都是“00后”大学生,其个性特征显著,且与成长环境有密切联系。为此,在设计铸牢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时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成长背景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根据区域特征,铸牢主体可以分为珠三角九市、香港、澳门三类大学生。通过对比研究,分析三地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现状的差异成因,对症下药,调配出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路径配方。为此,本文依托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华南及粤港澳大湾区研究基地、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某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进行实践探索,提出铸牢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针对性的实践路径。

迄今为止,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较少,已有的研究主要聚焦粤港澳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等方面。2014年香港“占中事件”之后,学界开始关注港澳青年的意识培育。关于粤港澳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研究,大多数研究聚焦在香港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上。如范磊提出,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是作为香港人的自我的个体认同逐步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4]在文化认同方面,黄成华认为,利用传统历史文化资源来强化爱国爱港爱澳的教育,重视以公民身份认同为核心的政治文化认同、中国文化建设,实现身份认同上的递进式发展。[5]在政治认同方面,王晓迪认为,不同的制度环境不仅带来了中央和港澳地区管治机制的不同整合,也相应地造成了政治认同差异;强化中央政府对香港的管治权威,增进香港对国家的政治认同,需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优势。[6]而在已有的研究中,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个案研究较少,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少数民族或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体华夏儿女必须具有的基本意识,铸牢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分迫切。

二、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实审视

(一)研究设计

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在分析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在概念界定方面,本文借鉴学者青觉等提出的“中国认知体验、中国价值信念和中国行为意愿”[7],即“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调研。

(二)样本分析

1.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以粤港澳大湾区全日制高等教育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调查方式,共发放问卷2350份,回收来自34所高校,包括汉族、壮族、蒙古族、满族、回族、维吾尔族等19个民族共2264份问卷,回收率95.6%,其中少数民族大学生152份,香港澳门大学生416份。运用spss22.0对本次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样本基本概况

2.认知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表现是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容的认识,并体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和内涵的熟悉度与理解度。

通过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会选55或57,还有学生不确定我国有多少个民族。从调查结果看出,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大部分都听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概念,但熟悉这个概念的学生很少,珠三角九市大学生只有31.4% 人熟悉,澳门大学生有23.8%,而香港大学生仅有6.5%。相对来说,少数民族大学生熟悉度高于汉族大学生。从侧面了解时,即问到“您认为您周围的同学对这个概念了解吗”的问题时,珠三角九市、澳门和香港三个地区认为周围同学理解分别占36.8%、26.7%、14%(包含非常理解和比较理解)。由此可知高校在宣传、普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有待加强(见表2)。

表2 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认知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超过一半的大学生不确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是在哪次会议上首次提出的,知道是在“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大学生,仅仅只有12.46%的人。而三个地区了解这个概念具体内容的学生比例依次递减,分别为37.1%、24.7%和15.9%(包含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一多半学生不了解其具体内容(包括不了解、比较不了解、非常不了解)。不难看出,港澳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不足,应着重培养(见图1)。

图1 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概念提出时间调查情况表

综上,大部分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熟悉度不高,理解度有限,还处于听过、知道的层次,对于其具体内容的理解、领悟还有待加强。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部分大学生,对国家政策不了解,因此大学生自身应加强政治理论修养。也说明高校在对大学生思想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和培育方面应有更高标准与要求,尤其是对港澳地区的学生,更应该注重其对国家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的培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念,抵制错误思潮。

3.情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情感表现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在想法、感悟度与体验度,在问卷设计当中主要从大学生对于文化、历史及民族的认同、自豪感和使命担当等方面去体现。

通过调研发现,在文化方面,当问到“是否认同本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时,95.6%的大学生选择认同(包括完全认同和基本认同),对于其他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的态度,92%的大学生是选择接纳;不容忽视的是,还有8.0%的大学生的态度是不确定或者不接纳。在归属方面,48.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属于中华民族,46.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既是本民族也是中华民族。由此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较为强烈,但是仍有3.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只属于本民族(见图2)。

图2 对中华民族情感表现情况

在调查中发现,澳门大学生、香港大学生、珠三角九市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表现也有较大的差异。例如被问到对“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看法时,珠三角九市有70.1%的大学生选择非常同意,而澳门有66.3%的大学生选择非常同意,香港选择非常同意的大学生则为62.6%。对“本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这一观点持坚信态度的,珠三角九市大学生占73.1%,澳门大学生占68.3%,而香港大学生则占65.4%。当被问到“如果看见本民族的同学与其他民族的同学发生冲突,第一反应是什么?”时,95.3%的珠三角九市大学生表示理性分析,判断对错,92.1%的澳门大学生和91.6%的香港大学生同样选择如此(见表3)。由此可见,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表现是存在差异性的,其中珠三角九市大学生的情感最强烈,其次是澳门大学生,然后是香港大学生。

表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表现情况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与历史,情感上认同度较高,但也存在少部分大学生体验度偏低,归属感较弱,对其他民族文化持消极态度,这主要原因是民族团结教育的不够普及和深入。而且相对珠三角九市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情感方面,港澳大学生的情感强度较弱。究其原因,一是香港澳门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二是三地交往交流交融不够频繁和深入。

4.行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为表现是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愿意付出行动与参与活动的倾向,并体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活动和同胞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的支持度与参与度。在参与度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没有参加过民族团结相关活动的人数多达被调查总人数的一半以上(见图3)。对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支持度方面,澳门、香港、珠三角本地调查总人数的81.2%、77.6%、85.5%分别选择非常愿意发扬中华优秀文化,表明中国当代青年普遍比较认同中华文化,并志愿维护民族团结,能与其他民族相处融洽。

图3 参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的情况

在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粤港澳三地大学生与其他民族相处非常融洽的人数占40%左右,其中珠三角九市大学生达到49.7%,但将近一半的大学生偶尔才有机会和其他民族的交流,而且香港有8.4%的大学生从不和其他民族交往(见表4)。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一是缺乏大学生交往交流平台,来促进三地大学生相互了解,友好交往;二是大学生群体并未打破地域、民族、文化等个体差异性,以包容开放的心态积极展开交往交流,扩大自己的视野和朋友圈。

表4 民族交往、团结调查表

综上所述,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情感及行为都达到较高程度。但也存在有待改进之处。首先,认知方面还不够深入,比如,大部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熟悉度较低;其次,在情感方面,有少部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体验感较低;最后,在行为上大部分人没有参加过有关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而且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程度低,甚至超过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没有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这些问题都说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不够深入,粤港澳大学生主动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兴趣较低,参与民族进步教育活动的机会少,而且培育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不够多样化。同时,在比较研究中发现,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粤港澳三地大学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情感及行为表现上存在较大差异,应根据三个群体的特殊性,选择和设计有针对性的培育路径。

三、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逻辑进路

(一)一个理念: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1]四个“与共”深刻反映出各民族密切关系,是粤港澳三地的现实写照。粤港澳大湾区是祖国的南大门,是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三地与祖国唇齿相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铸牢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要任务就是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共同建设精神文明家园。粤港澳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一国两制”政策,维护国家统一、安定,必须认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通晓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历史,牢记粤港澳乃至全世界华人同根同祖。

(二)两个向度:高校和大学生

1.高校

高校和大学生相互依存,两个向度相互作用,彼此促进。高校与大学生的关系犹如阳光与花儿,在阳光的照耀下,花儿尽情绽放,最终结出丰富的果实。“目前在粤港澳大湾区分布着近150所高校、4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随着大湾区内高等教育资源的不断盘活以及新高校的不断崛起,这里将成为国内高等教育的‘高地’”。①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E0103高等教育不仅是所提供的人才储备、科研资源和前沿成果正是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的关键要素,更是立德树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阵地,如果高校和学生共同发力,铸牢效果必将更加明显。随着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召开,各高校积极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提高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视度,像有“华侨大学”之称的暨南大学,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学习和制度保障等多种路径,开发出“国情大课堂”“中国文化之旅”“WE创港澳台侨众创空间”等品牌项目,重视港澳台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因此,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要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加深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了解,以灵活创新的方式开展铸牢活动,开发出品牌项目。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识,帮助学生加深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认同意识。此外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增强感染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认同自觉。

2.大学生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0年,单单广州本专科在校大学生就达到130.71万人,在全国各大城中排名第一。①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E0103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将成为湾区的主要人才力量,他们的观念和的意识,关乎湾区的发展和民族的团结,提升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是十分必要的。为此,首先,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需从内打破,主动学习相关理论,不断提升自我理论素养,正确认识“多元一体”的历史过程,加强对中华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政治认知,明确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自觉筑起思想的高墙,抵御各种极端主义思想的引诱。其次,要正确认识新时期民族关系,树立健康的社交观,敞开心扉,加强与其他民族的同学交往交流,深化民族情感。再次,大学生要加强自主学习意识,积极参与有关民族团结活动,在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后,应发挥青年担当,加强爱国主义学习,自觉维护国家统一,提升辨别能力。面对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泛滥和我国社会上价值观多元带来的冲击,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需运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提高分辨能力,积极抵御外界极端思想的影响,与极端主义划清界限。

(三)三个群体:珠三角九市大学生、香港大学生及澳门大学生

1.珠三角九市大学生

过去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及民族地区,而忽略了对汉族大学生正确的思想引导。珠三角九市大学生同样需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普遍较高,更要发挥民族团结意识,感染身边各民族同学,起引领作用。珠三角九市大学生应该自觉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参加促进民族交往与民族团结的活动,比如,珠三角九市对口援疆的“千校手拉手”活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题教育座谈会,学习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感人事迹和典型经验的活动等。

2.香港大学生

铸牢香港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完善香港教育体系建设,加大爱国爱港教师队伍培养力度,发挥社会各界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香港大学生更需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端正态度,全面客观认识国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香港大学生还要自觉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要与分裂势力划清界限,例如,参观黄埔军校夏令营活动;重温邓小平同志关于香港问题的重要讲话精神;参加各类纪念庆祝会议,参观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等。此外,抗战时期香港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个特殊战场;解放战争时期,香港成为反对国民党统治、支持共产党建国的中国各大民主党派的重要集中地。香港大学生可以认真学习香港重要党史人物的文献资料及有关重要党史事件等。

3.澳门大学生

值得注意的是,从上述的调研数据中不难看出,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澳门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比香港大学生稍强。澳门大学生爱国基础扎实不仅得益于澳门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重视,还得益于澳门特区政府、学校、社团合力推动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新时代澳门地区要继续做好澳门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工作。澳门大学生应广泛学习有关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书籍,参加参观民族雕塑园等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活动。此外,还可以多关注澳门“中华民族团结促进会”的文化宣传活动,自觉学习好党史知识,增强自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四史教育:党史教育、新中国史教育、改革开放史教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

1.党史教育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征程,党史教育,十分必要。“中华民族一体感”的历史根基构建在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渗透感与亲和性。党带领中华民族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奋斗发展历程,对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红色教育”主题活动,让大学生了解革命者英雄事迹,感知革命者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传承深厚的红色文化,继承坚毅的革命意志。对大学生的党史教育应该从基层党支部发力,积极宣传红色历史,创新宣传手段,增强教育实效,鼓励大学生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同时,到广州起义纪念馆、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广州中山纪念堂爱国主义基地学习,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爱国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2.新中国史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民族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让中国人民站起来,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照亮民族复兴的崭新征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很快创造了“两弹一星”工程的奇迹,承受住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考验,带领各族人民走向幸福生活。因此,学习新中国史是大学生充分认识祖国的前提。大学生更需从新中国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理想信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开设新中国史的必修课,充分认识国家发展历史,并开展新中国史宣讲活动和主题班会,以及相关影视的展演,让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对国家有正确的认知。通过新中国史教育,强化大学生“五个认同”,深化情感认同。

3.改革开放史教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以巨大的自我革命勇气,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果断地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这一关键抉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只有深刻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时代意义、世界意义,才能担起续写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使命。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能够亲身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在开展改革开放史教育上,也有先天地理优势。可通过参观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到改革开放教育基地学习,开设或增加改革开放史相关课程教育,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史的学习。学习改革开放史能够让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认识国家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历程,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情感,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4.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

中国共产党是坚守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主义而献身、为信仰而坚守、为理想而奋斗的历史。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青年学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进一步明确方向、不断坚定“四个自信”。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是树立捍卫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开展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要和思政课程结合起来,系统地对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进行学习。对于“一国两制”背景下的港澳大学生,要增进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识,增强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五)五种观念: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树立正确的国家观

国家观是从大局、从政治上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识。大学生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破坏活动,维护祖国统一,树立国家安全观。因此大湾区青年更需要自觉学习祖国历史,深刻认识中国国情,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树立正确国家观。同时,大湾区大学生要积极融入大湾区建设,把握机遇,利用区位优势,实现自己的梦想的同时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另外,大湾区有很多学习资源,大学生要利用政府、社会以及学校等提供的资源提升政治思想,培育“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通过学习和实践深化对祖国认同和自豪感。

2.坚持民族团结,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粤港澳青年是中华儿女的一分子,应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认为,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不能以经济发展和区域为条件搞歧视,各民族间是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守望相助、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关系,只有树立民族平等的观念才能做到真正的民族团结。必须坚决反对“三股势力”,身为大湾区大学生需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民族观还包括对国家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认识。青年大学生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决民族问题,遵守国家民族政策的规定,维护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身处改革开放先行区的大学生,更加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提升归属感。

3.理性明辨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澳门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曾说:“认清了五千年,我们就会自然地形成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8]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更要总结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坚定不移维护祖国统一,把爱国爱家统一起来,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是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的深刻理解,是强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民族一家亲,青年学生要铭记历史,在历史明析中不断坚定理想信念。

4.建立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是加强对大湾区大学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是深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文化是粤港澳三地的沟通桥梁,是有血缘的历史记忆。正确的文化观是树立文化自信。大湾区青年需立足中华文化根脉,提升文化自觉,不崇洋媚外,构建继承和弘扬文化体系,树立文化自信,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同时,粤港澳青年可以参与文化学习实践、文化艺术展览和民族文化研习等交流项目,加强中华民族文化认知。

5.抵制非法宗教势力,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政府对待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受世界大局势的影响,粤港澳大湾区地处中国南大门,东西方文化并存,部分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容易被蛊惑,接受极端思想。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更需与“反华势力”和“港独分子”作斗争,抵制非法宗教渗透,明确立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充分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宗教工作的行动指南。

四、结语

中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而拥有大好前程的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必将成为建设的重要人才资源。人才不仅需要高科技、高学历、高智商,更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落到实处,需要不断创新路径,这是一项全员参与、全程培育、全方位的系统性工程。

加强粤港澳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增强他们爱国主义情感,是“一国两制”实践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国家、民族、社会、城市、个人的全面发展。”[9]全员全程全方位地铸牢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有助于提高粤港澳三地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和对祖国的向心力,有助于提升粤港澳经济社会发展合作水平,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在国家、地方和高校的合力之下,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不断得到强化,但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发展过程。铸牢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