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在易艺术歌曲《桥》中的声与情之浅析

2022-06-11 11:33任明慧
参花(下) 2022年5期
关键词:歌唱者艺术歌曲气息

《桥》是著名作曲家陆在易的作品,曾获2001年第一届金钟奖,是学习声乐过程中一首很好的演唱作品。作为一首艺术歌曲,该曲的艺术性极强。本文简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创作背景,分析作品的结构、风格,对作品二度创作过程中声与情的表现进行研究。

一、作者生平和作品创作背景

陆在易是现当代有名的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浙江余姚人,有“胸怀大爱的音乐诗人”之称。他从小就进行了民族器乐的学习,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烈的兴趣,因此拥有十分坚实的文化基础。他的音乐创作体裁覆盖面甚广,且都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吸引力,他最优秀的创作领域还是艺术歌曲,对祖国的出路和命运的高度关注是他艺术歌曲创作的核心。他的艺术创作大致可分为“阳光歌者”与“忧患诗人”两个阶段,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内涵不同。20世纪80年代是第一个创作时期,这一时期常被用“阳光歌者”来概括。第二个创作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常用“忧患诗人”来概括。

《桥》由词人于之作词,曲子则是作曲家陆在易于1981年在“古桥之乡”江苏吴县角直镇之行中有所感悟所作。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人们迫切希望看到祖国的强盛。作曲家也感受到了这种希望,在创作过程中无不体现着这一理念。这首歌曲和《祖国,慈祥的母亲》一样,都创作于1981年,都是抒发游子对家乡和对祖国的思恋,在海外华人中反响很大。尤其是这首《桥》,更是因为其风格的与众不同而被海外华人所爱。本曲一般是男高音演唱,但由于旋律优美,女高音和男中音也经常使用。

二、《桥》作品分析

(一)结构

《桥》是一首艺术歌曲,为两段式结构,由两段歌词组成,可以划分为五个部分,前奏、第一段、间奏、第二段、尾奏。

前奏,第1—11小节。这11个小节使用的是民族调式风格的琶音,琶音织体组成的旋律线标示着音乐的开始,清脆灵动的琶音让人仿佛能看到波光粼粼的水面,使得整首作品颇具江南民歌的特点,在聆听之后听众多有身处江南水乡之感。

第一段,第12—25小节。由四个乐句组成,不区分乐段,调式为e小调。第一句“水乡的小桥姿态多,石板缝里长藤萝”使用的是Adagio,在伴奏上则使用了几个柱式和弦,使得歌唱者可以慢慢地唱出第一句,不仅娓娓道来,更为歌唱者的自由发挥留下了充足的时间。第二句则是Moderato,在速度上有所提升,像是在第一句深情之后的一番深深的回味,钢琴伴奏也伴隨着速度的变化而多变起来,使用了两个八分音符、切分以及四分音符,富有流动性。在向第三句行进的过程中将力度提升了一些,由mp渐强为mf,这种力度的变化让人有种略微起势的感觉,但第三句“三步两桥连水港啊”的旋律由“三”的最高音开始逐渐向下,抚平了前两句积攒起来的起势,也为下一句做好了铺垫。在伴奏上则是与上句相仿,且较上句变化少许多。第四句“条条玉带映碧波”中,前四个字并没有标注表情记号,在“映”字上标注了mp中弱和rit减慢,并且在“碧”字上做了三拍子的延音,“碧”字从上一小节的弱拍开始延长,在演唱时应当在此处多多留意,做好处理。“波”字表情术语a tempo回原速,使得为“碧”字“牵肠挂肚”的听众之心得到舒张。在钢琴伴奏上前四字的织体没有过多的变化,从“映”字开始伴奏声部加厚了织体,伴随着“碧”字的延长,伴奏声部也进行了加花处理,右手和弦长音保持,左手则与“映碧波”同步,用一连串的分解和弦使得音乐流动起来。这四句歌词的伴奏声部编排巧妙,暗藏“起承转合”之意,为艺术歌曲中的佳品。本段由于2∕4和3∕4拍子交替出现,使得音乐、歌词及语气结合得恰到好处。

间奏,第26—29小节。表情记号和钢琴伴奏织体都继承了第一段结尾处的a tempo和分解和弦,与前奏有所呼应,使得水面彻底波动起来,为第二段做好了铺垫。

第二段,第30—57小节。可以划分为六个乐句,五六句是第三四句的变化重复。第一句和第二句的速度开始自由流动,具有流动性与抒情性,在“桥”字时出现poco a poco慢慢收紧,到“老汉”处加紧了,在“送粮”前有cresc,到“送粮”二字时力度有所增强。伴奏从第二句起变为柱式和弦,结构更加紧凑,增强了流动性,有助于歌唱者的发挥,通过伴奏的流动给歌唱者的气息流动添一把力。第三四句中规中矩,属于过渡,力度为mf,将更多的表现空间留给了最后两句。伴奏与织体则与第一二句无大变化,都是柱式和弦。最后的两个乐句对第三四句进行了变化重复,力度变为f,加重了思乡之情的表现,也使得整首作品的情感表达在此处到达最高点。

尾声,第57—59小节。以琶音贯穿与三连音的写作手法,与前奏进行了照应,渐弱渐慢,完满终止结束全曲,表情记号为p弱,渐弱浅出。

(二)旋律

陆在易先生的艺术歌曲常常是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性,因此,在旋律的写作上,一般使用的是民族民间音乐,而在音调的选择上更是极为考究,旋律动听优美,具有极强的抒情性,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格。旋律写作手法最能体现不同地域与民族的音乐风格特点。这首作品写作可谓是音诗交融,艺术性与歌唱性极高。在调式上该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对于五声音阶的应用和民族调式中同宫调式交替的运用,也就是e羽调与G宫调交替,使音乐自然、流畅,具有了民谣化的风格。在旋律的写作手法上,受到了上海地域性民俗文化的影响,多采用江南民谣的音乐特点。比如在《桥》的开始句中,应用了江南民族调式中的四度跳进(mi-la-mi)。江南地区的音乐讲究行腔的软滑流畅,经常会运用辅助性的倚音装饰润腔,在《桥》中倚音装饰很多,出现7处倚音,旋律因此更加委婉、圆滑、柔和,演唱也变得更加圆滑上口。这种装饰音的处理方法,对艺术歌曲的创作具有相当大的启发作用。

三、声与情的结合

(一)张弛有度的气息

在声乐艺术中,气息和高位置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气息,一个好的声音气息要沉得下去,即人们常说的气沉丹田。比如“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瓦罗蒂,人们常说他的气是会砸脚跟的。当然,气沉下去只是前提条件,如何运用好这口气才是关键,正确地使用气息才能保证声音的流畅。练歌先练气,懂得歌唱呼吸的人才会懂得歌唱。因此在歌唱的过程中,歌唱者应该正确地利用呼吸方法,恰当地使用呼吸技巧,将歌曲完美地演绎出来。

都说声随情动,还说要随着气息的流动发声,声音才会流动,那对于抒发情感来说气息就相当重要了。陆在易先生的作品大多极具歌唱性和抒情性,所以想要唱好陆在易先生的作品,气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就《桥》这首作品来说,虽然没有很大的篇幅,难度也适中,但是想要对该作品进行完美的诠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注意曲子中各个部分不同的感情记号,按照作者的意图来进行表现,合理地调整气息。对于声乐入门者,在有些地方会出现气不够用的情况,但是遇到曲子的某些地方不可以换气时,那么就要考虑在其他不是很明显的地方进行偷气、换气,以防影响到作品的演绎和情感的表达。比如在演唱“姑娘挑藕桥头歇,老汉送粮桥下过”这样的句子时,由于连续的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使得气息不太够用,要想用美妙的歌声描绘出水乡那悠然自得的生活,可以考虑在句中不太要紧的地方进行换气。比如在连线后换气,但要注意换气声不要太大,当然即使换气也不可吸过量,不然会明显地听到句中的断层感。

(二)声音控制与情感抒发

演唱《桥》这首艺术歌曲,需要凸显其内在的艺术性,歌唱者要感知歌曲诗情画意的语境。这就要求在演唱时要像诗歌朗诵一样优美,当然也就不能有很夸张的音量。为了更好地将感情表达出来,还要做到抑扬顿挫,如此才能感染听众。合适的音量变化对实现这一目的有很大帮助,这也正契合了艺术歌曲的主旨。

对于声与情的结合来说,声音控制是极其重要的,在欣赏歌唱者的美妙歌曲时,在感叹气息悠长连绵之际,一般还有对歌唱者演唱状态的欣赏,但在这之前一定会被带入其中,这就是歌唱者的演唱经验。就像《桥》中的第一句“水乡的小桥姿态多”,前七个字在谱面标记为mp,而最后一个字为p,使第一句有娓娓道来的感觉,这就需要用合适的声音控制来表现。如果做成f,那这句的感觉就会被破坏掉,也就影响了整首曲子感情的抒发。所以在演唱中要注意控制自己的声音,这样方能完成声与情的结合。

(三)如歌如诗的中文发音

艺术歌曲的歌词通常是诗情画意且寓意深刻,可以借此进行自由的想象与诠释,《桥》由于之作词,以家乡的“桥”为原型并进行拓展,仅仅八句词,与旋律一同将思乡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歌词的结构与旋律一样都可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写景,“水乡的小桥姿态多,石板缝里长藤萝,三步两桥连水港啊,条条玉带映碧波。”美丽的江南山水就这样展现给人们,美不胜收。第二段由靜态转变为动态的写景与抒情,“姑娘挑藕桥头歇,老汉送粮桥下过,离家千年也恋水乡,愿做人间桥一座。”此时思乡之情跃然纸上,尤其是最后两句的重复,减慢减弱,让人久久不能平复。旋律对于歌曲极其重要,也是一首歌曲的灵魂,听者最能感受出来的共鸣就是旋律。汉语本身便具有极强的吟咏性,古诗词更是与音乐结合的“歌词”。作曲家使用这种规律,将词中的平仄变化和音韵走向与自己流畅优美的旋律相结合,与词的意境完美结合,使歌曲拥有了极强的艺术性,好像是一个艺术品,精致又饱含诗意。《桥》的旋律流畅,歌词朴实,描绘了水乡人民安然自得的生活场景,在形象化的钢琴伴奏模仿、民谣化旋律的贯穿,以及和声的巧妙运用下,不仅为听众展示了一幅美丽江南水乡的画卷,又为听众展现了歌曲中的情感。

(四)悲喜与共的角色代入

歌唱是表达情感的艺术,精确地诠释出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以及情感是歌唱艺术的首要任务,也是最终目标。这种特点也是在考验歌唱者歌唱的感染力,而角色代入是歌唱者提升自身感染力的最佳方法。

角色代入需要把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人物,然后再把本身的情感带入其中,联系歌曲的内容,去感受、去体验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走向,走入人物的内心,并最终解读作品。角色代入可以提高歌唱者对作品的理解,帮助歌唱者透视曲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让歌唱者更深入地解读歌曲,感悟歌曲中蕴含的人文情怀,并在这一过程中,丰富自身的情感表达,进而提升自身的表现力。

歌唱者要想代入角色,要对歌曲有很深的了解。《桥》是作曲家陆在易于1981年的“古桥之乡”江苏吴县角直镇之行有所悟后所作,当时正处在改革开放初期,作曲家感受到了一种重要理念——真情才是歌曲的灵魂,因此,歌曲的内容无不体现着真挚情感。在演唱《桥》时,可以把自己想象为一名背井离乡多年后终于回到家乡的游子,看到熟悉的家乡美景,看到依旧悠然自得的家乡生活,忍不住叹道“愿做人间桥一座”。还可以更深入地挖掘作者的创作动机,尤其作者是以“大爱”而闻名,歌唱者可以从“小我”出发,再承接到家国情怀上,将那似诗似画却又大气磅礴的歌曲画面展示出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唱好《桥》这首作品,不仅要对作曲家有一定的了解,还要对作品的旋律、结构等进行分析。歌唱者在演唱时不仅要合理地运用气息、适当地把控音量,还要注意中文的发音规则以及中文特有的归韵,最后还要有一定的角色带入,这就是演唱《桥》这首作品所要留意的一些问题,也可以说是演唱中文艺术歌曲所必须注意的几项问题。在注意到这些问题后,并能熟练掌握,就可以达到声情结合的美好境界了。声乐是一门看起来简单却并不简单的艺术,是众多前辈摸索整理出来的一门了不起的学科,也是表现情感的良好方式。因此,我们要尊重前辈总结的经验,又要根据不同作品进行不同的处理。好的歌声有很多严格要求,而要达到声情结合更要考虑很多因素,我们要从对作品的分析开始,逐渐地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刘志华.陆在易艺术歌曲创作特征浅析[J].大舞台,2012(03):1-2.

[2]郭涛.试论陆在易艺术歌曲的艺术特色[D].山西大学,2013.

[3]徐露露.解读陆在易艺术歌曲《财运与鲜花》的演唱实践[D].云南艺术学院,2017.

[4]包阳阳.陆在易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探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5]张微微.《祖国慈祥的母亲》演唱分析[J].艺海,2013(12):1.

(作者简介:任明慧,男,硕士研究生在读,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歌唱者艺术歌曲气息
浅析情绪在歌唱中的作用
蕾丝气息
艺术歌曲演唱的技巧探究
“春的气息”
声乐教学中歌唱者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情感体现与艺术处理
高中“艺术歌曲”教学之漫谈
春的气息
花朵穿上身 春日气息
对我国艺术歌曲演唱技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