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在急性创伤患者院前急救中的临床价值

2022-06-14 00:25钟茂梅罗日猛胡文彩董浩宇吴幸娜刘刚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年9期
关键词:院前急救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价值

钟茂梅 罗日猛 胡文彩 董浩宇 吴幸娜 刘刚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院前急救;应用价值

在当下的医疗领域中,运用信息技术对急性创伤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无疑为急救的全过程提供了前期的有利保障。通过数字化的院前急救平台实现了院前急救与院后急救的一体化,例如院前的电话微信视频沟通、院前视频监控记录仪、救护车的北斗或全球定位系统(GPS)双模定位急救运转系统等信息技术在急性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中提升了医疗急救的成功率,但是在应用过程中还需不断加强改善,进一步降低创伤患者的伤残率及病死率。

1现代信息技术内涵

现代信息技术主将微电子学来作为基础的条件,将计算机与电信技术相做以有效结合,进而针对声音、图像、文字以及信号等相关数据信息进行获取、技术加工、系统处理以及储存。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为信息学,因此该技术包含ERP、GPS、无线射频识别即射频识别技术(RFID)等相关技术,能够从以上专业技术中学习知识的传播。

现代信息技术从本质上来看是一项内容十分宽泛的技术群体,该技术主要包含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信息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感测技术、系统控制技术以及系统显示技术等。因此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并且以其他技术从未具有的深度和广度介入各个行业中。

2现代信息技术在急性创伤患者院前急救中的意义

如何提升急性创伤患者从院外到院内救治的抢救质量与响应效率以及缩短整个急救链的时间一直是医院和急救系统面临的重大挑战,根据统计我国每年死于急性创伤的人数高达45万,院外生存率不足1%,为此有效的院前急救信息传输手段至关重要。医学科学研究证明急性创伤的危重患者的急救关键是抢时间,在黄金时间内进行抢救可以大大提高抢救的成功率,现在患者在呼叫“120”后,由“120”调度中心派车到达目标医院抢救,一般来说这个过程大约需要两个小时左右甚至更长。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在急性创伤患者院前急救中运用创新性的应用物联网、无限互联等技术将“120”急救中心、救护车、医院紧密联系,覆盖了从院前急救、救护车转运、急诊治疗到住院治疗这一完整的急救流程。大大缩短了患者的抢救时间,可由原来的两小时缩短至一个小时左右甚至更短。

基于现代通讯技术的急性创伤患者院前评估与救治的创新点如下。

(1)当“120”调度中心在接到呼叫后,在第一时间派出救护车的同时,调度人员还能够根据循证知识库对现场的急性创伤患者进行远程诊断和指导,进行专业化的自救和互救。

(2)对救护车上的患者进行远程监护,为避免院前医生个体水平差异的影响,在救护车启动后,远程医疗专家和急诊医生立即开始为患者进行远程诊断和急救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和指导。

(3)院前院内一体化通道,因为救护车上患者的生命体征信息直接传输到医院急诊科和其他专科,提前完成诊断检查,医生提前进入待命状态,对于部分的危重病人,手术室提前做好准备,患者到达后可立即开展救治。

(4)高效信息的采集模式能够改变对呼救患者信息不足和滞后填报的方式,直接采用车外360度、现场单兵、车内等视频采集以及车内患者生命体征采集,使信息采集简单、客观。有利于复杂的现场取证,并提高了患者信息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国内外基于现代通讯技术在急性创伤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现状

3.1国内技术应用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我国在急性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中已经建立了急救网络,实施了急救中心与医院的系统接口,保证了“120”的呼叫响应率,目前已经大大完善了通讯系统的装备,提升了院前急救的效率,调度员能够通过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来的地图信息掌握患者的呼叫位置,并明确现场情况,如果患者所处位置地形较复杂,“120”驾驶人员可通过地图信息提升地址的准确性,目前很多地区的“120”专线采用了ZX-1000 D的网络通讯设备,使“120”的呼叫成功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与此同时也提高了急性创伤患者的生存率,形成了科学合理且有效的急救方案。但是在目前我国由于院前救治的系统模式较多,各种模式的院前指挥系统发展不均衡,例如我国东莞市的行政型,院前“120”指挥网络系统对于院前呼救的信息传递仍然停留在主要症状、地点等基本信息上,并无进一步的病情评估和救治指导。虽然我国基于通讯技术在急性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上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且有了不少显著的成效,但是从客观上来讲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继续研究探讨,为进一步建设院前急救的网络化、信息化创造更多的科学保障。

3.2国外技术应用现状

国外基于通讯技术在急性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上属于较为成熟的阶段,例如在英国的急救中心如果接到了患者呼救电话,调度人员首先会了解患者的病情,根据病情的危重程度分层,在派出救护车到达现场(国外的急救中心会在3 min内出动急救车,十分钟左右到达现场)然后将患者的病情评估状况输入计算机系统,进行系统自动分析,将患者分为不同等级,再根据患者的病情等级选择相应的救治方法。在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建立了急救优先分级调度系统,但是根据相关研究表明美国有研究院前创伤通知电话的准确性对创伤分诊及救治的影响,紧急医疗服务人员经常提供不准确的院前信息,或者根本不提供院前通知,导致对创伤患者的分流不准确,影响了后续的救治措施落实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虽然很多研究表明了通讯技术在院前急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尚未利用院前电话视频、院前视频监控记录仪、北斗移动智能设备等通过网络数据连接实时創伤救治场景和患者各项信息化手段传输回院内,并获得远程指导以及对院前创伤评估处理做到指标监控。

4基于信息技术在急性创伤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关键技术建设

(1)将“120”急救中心的救护车安装GPS定位系统,并纳入急救中心“120”调度指挥系统当中,完成与所在地区的各个医院急诊的信息对接,实现“120”指挥调度、救护车、医疗机构之间语音视频信息的实时传输,健全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立多个空中急救站和水上急救基地,形成中心城区“十分钟急救圈”、新城区“12分钟急救圈”、农村“三十分钟急救圈”、航空“一小时急救圈”的综合格局。

(2)到达现场,首先应明确救治现场周边环境是否安全,并快速判断患者身体情况,根据患者外部形态和病症确定病症性质,进一步判断是否需要医疗进行支援,同时如果出现多名患者时,还需要根据病情或者患者实际情况考虑是否需要采取紧急优先处理政策,比如:火灾、交通事故等大型灾难。其次,在救治过程中应该优先解决危及生命的病症或者问题,明确主要影响生命健康的因素,进一步确定病患能否具有清晰的身体反应以及意识行为,进而来对气道的健康状态做以评估,如:气道的畅通情况、口部位置有无异物出现,如果有问题出现要立刻将其停止系统评定进入救治环节,除此之外,还应该详细评定呼吸频率、深浅以及异常情况等,一旦发现则需立刻处理。而在评估身体状态时,则需针对病患身体是否产生大出血、脉搏、皮肤温度状态灯,如果产生异常情况应立刻进行救治处理。而在二次评估环节上,则需要重点查询病史,针对病人进行全面评定,如果发现问题之后则需要及时进行救治处理,且详细咨询病人家属是否具有过敏史、用药史、既往史、进食及诱发因素,以此作为基础条件根据病患实际情况进行常规治疗,比如:设备供氧、设备监护、系统调整、药物治疗、辅助治疗以及设备治疗等。第三,建立患者生命体征信息传输系统,当“120”急救人员到达施救现场后要给患者佩戴便携式无限监护设备,使患者的生命体征信息和各项数据通过通讯技术传输到医院的远程监护系统当中,使患者在院前急救的整个过程当中处于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的监控之中,使医生能够对患者的伤情做出准确判断。以患者的急救电子病历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将患者的全部信息纳入到系统当中,在患者进入医院急诊时通过计算机输入相关信息开展系统工作,并确保患者的信息与医院的系统对接,并在共享患者的急救信息时保障患者信息安全。最后,在现场或者是中途过程中,将上述步骤完成,患者的病情较稳定,或者在途中持续性开展治疗,将患者移至担架并做以妥善固定。在进行患者的运输途中加强对生命体征监测,观察其病情状况的变化,并对出现相关反应做以对症处理。依据患者的具体病症类型来决定是否需并蛇类研究定点或者是精神病等专科医院,还可依据患者病情症状严重程度,是否就近送至,或者依据患者个人意愿来进行医院选择。通过电话方式来通知负责接诊的医院。

(3)在一般情况下,急性创伤患者的伤情较为复杂,如果“120”急救中心出诊的医生经验不足,就无法对患者的伤情做出准确判断。施救现场又没有高等技术的支持,易错过患者的最佳抢救时间。因此在“120”救护车上安装高清摄像机和拾音设备,再利用通讯网络将施救现场的情况传输到医院的急诊中心,实现医院的专家与出诊医生的交互指导,医院的急诊医生能够通过数字化的院前急救平台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控,并通过查看患者的电子病历通知各科室的医护人员做好救治准备,提高抢救的效率。与此同时,在急救电话接到后,护理人员及时对患者病情状况做以了解,并迅速调派救护车。在救护车前往现场时,护理人员加强与现场人员的沟通交流,保证现场人员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来对患者的安全做以保障;护理人员在急救开展中保持冷静,依据其伤情状况,选择合适的体位,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必要时可给予其吸氧处理,减少患者因缺氧而致使器官组织发生损伤;及时为患者进行静脉通道建立并进行输液处理;寻找患者的出血点采取科学的止血方式,对出现骨折的患者立即对骨折处做以固定,加强对生命体征各项指标监测,针对患者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做以预防。

5现代信息技术在急性创伤患者院前急救应用

根据目前现有互联网适应情况来看,想要保证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效果,需要以区域网络作为应急保证平台,在互联网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之后,利用急救系统、无线通信系统、急诊微信平台、实施心电传输系统、云诊平台、医院内部终端设备等相关方面,能够最大范围开展医疗信息资源共享和数据对接,致使医疗中心与院前内部完成快速、高效、实时的连接沟通。

通过以上互联网设备将患者的基础信息、生命体征、患病情况以及救治方案全面规划并且传输至医疗急诊终端设备进行信息接受,随后利用可视化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将救护车救治环节以音频或者视频等技术模式,有效传输至医院中心接诊部门,最终实现与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除此之外,通过患者的体查报告所生成的二维码能够得到详细的文字报告,使调度指挥中心的对讲机、无线设备的终端以及车载实时对讲机、急救中心相关信息管理系统等可以全方位做以协调。微信以及GPS定位来对报警人做以实时的定位,保证急救相关设备设施可快速抵达现场。依据本地的急救中心信息相关管理系统,来将疾病类型作为划分,通过下列的举例患者或伤员可能会出现情况以及相关急救措施做以说明,院前的急救接诊因人文、地理环境相对较为复杂,病种类型多种多样,有着较多不确定以及不稳定等因素,对急救团队的判断以及处理能力提出较高要求。

5.1创伤处理

比如发生交通事故所导致创伤,高空坠落、暴力以及器械等致使创伤,此类患者较容易发生大量出血的現象,很可能出现失血性的休克,甚至于发生死亡,还可能发生肢体的断离或再植,再植黄金时间为六小时内,因此需要尽快进行转运。利用网络信息的共享平台,可以及时和附近或是可接诊的医院做以对接,车载监控可将救护车中的具体情况传输至中心,利用云诊APP或者是院前急救微信平台将患者的情况以及伤情做以传输;急救护理人员利用无线通讯设备提前通知医院急诊做好接诊准备,救护车的司机利用网络GPS导航系统做以转用路线规划,有效缩短转运时间,在患者到达医院后开通绿色通道,送其做以急诊或者抢救。

5.2心脏骤停

经过急救的医疗人员做以确认,患者病情危及生命,立即采取心脏复苏的相关流程。救护车司机通过信息网络GPS的导航迅速进行转运路线规划,急救人员采用无线通电设备或者是网络信息共享平台与附近医院做以交流,或者是寻求其他部门支援,将患者具体情况信息、致病因素以及到达医院时间等做以提前告知,并利用实时的传输设备来将患者相关检查资料做以传输,到院时急诊工作人员急救设备以及药物均已准备好,并开通绿色通道。患者症状较严重时,可提前与麻醉科、专科、手术室等做以联系,减少院前急救的时间,为院内治疗工作开展争取较多时间。

6现代信息技术在急性创伤患者院前急救中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1)潜在风险:虽然在急性创伤患者院前急救中运用了多项通讯技术且具有显著成效,但是避免不了通讯技术的相关设备出现故障等问题或使用人员对相关设备的使用不熟悉。在院前急救操作时,相关医护人员的技术不娴熟或对设备使用不熟练,对于现场患者的病情变化不能做到及时报告,对后期的院后治疗不能及时提供信息,加长了抢救的时间,对患者的生命安全缺乏风险防范意识。或者由于患者的施救现场处于复杂的地理位置,相关设备仪器不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或由于其他因素的影响造成设备损坏,无法进行通讯连接,“120”急救中心带来的急救物品不足等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而且在很多地区的急救中心当中,院前急救的医疗队伍不稳定,人员经常出现变更,对于院前急救来说无疑是一项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防范措施:由于急救中心的相关设备仪器使用较频繁,因此要对其进行定期检查维修,针对院前急救的医护人员要进行专业技能和使用相关设备的知识培训,确保在对患者进行急救时,设备仪器能够稳定运行,保障患者的黄金抢救时间,能通过专业技能对患者进行院前急救,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急救成功率。急救中心必须要固定急诊专职医护人员,保证其资质在急救工作一年以上,并要建立完善的院前急救医疗救护培训制度,对急救的医护人员加强人文关怀、实施人性化管理,进一步调动急救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风险防范意识,增强急救人员对本职工作的满意度,开展更加高效的院前急救工作。

7结论

急性创伤是现今人类病死率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因此急性创伤的救治服务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现今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区域医院之间的协同救治体系,通过数字化急救平台与相关的智能医疗设备,实现了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有效衔接,大大减低了患者的死亡率,提升了急性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

猜你喜欢
院前急救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价值
高中政治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整合的思考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武术教学中的应用解析
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企业金融管理应用价值分析
浅谈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