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设计
——以《食品贮藏与保鲜》为例

2022-06-14 08:58周丹丹李婷婷王佳宏范龚建李晓静吴彩娥
食品工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保鲜果蔬思政

周丹丹,李婷婷,王佳宏,范龚建,李晓静,吴彩娥

南京林业大学(南京 210037)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1]。高校的思政建设,包括课程思政建设,专业思政建设,甚至延伸到学科思政建设,都在说明一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2]。在我国高校的专业教学过程中,尤其是理工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仅注重专业领域知识的传授,缺乏思政元素成为一种常态。针对工科类专业课程教学,《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在教学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1]。

《食品贮藏与保鲜》是食品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该课程以林源食品资源为研究对象,聚焦果蔬等产品采后生理生化变化原理和成熟衰老的关键因子研究,探讨因势利导的保藏理念和技术,培养学生绿色发展的思维和素养。以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理念为引导,梳理在《食品贮藏与保鲜》课程中可以融入的课程思政突破点,探讨将课程思政元素贯穿于专业建设和教学实践的一系列举措,推动和构建食品专业课程的核心价值体系,以期实现高校立德树人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任务。

1 《食品贮藏与保鲜》课程专业教学和思政建设目标

高校思政与教学基本处于分离状态,培养方案过度追求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思想品德的培养,造成“专业无思政、思政不专业”的思政建设瓶颈[3]。培养德学兼修、德才兼备的综合型、复合型理工学生和未来的工科从业者是当今时代新工科建设的目标之一[4-5]。在习总书记对“课程思政”建设具体要求的背景下,理工科专业思政教育如何引领和服务“课程思政”与“新工科”建设是时代赋予的新课题,如何将专业教学建设与思政建设有机融合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

1.1 专业教学目标

《食品贮藏与保鲜》是食品专业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专业课之一,专业教学的目标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传授、专业技能培养和实践应用。通过课程的学习,向学生传授果蔬采后生理生化变化原理,影响果蔬成熟衰老的关键因子,食品贮藏保鲜技术原理、方法及贮藏保鲜技术措施等知识。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学会针对食品的保鲜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自主设计合理可行的保鲜方法,具备解决森林食品保鲜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学习和技能培训,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设计的保鲜技术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食品腐烂变质等实际问题,为学生在今后工作实践或从事相关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1.2 思政育人目标

在实现专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在全面贯彻OBE的基础上,落实以学生“学习产出”为导向的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加强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效果,从而支撑人才培养[6]。将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职业使命感、创新创业精神、诚实守信等思政元素融入《食品贮藏与保鲜》课程教学全过程,使得学生了解我国食品贮藏保鲜行业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围绕食品类专业培养目标,确定《食品贮藏与保鲜》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几个方面:(1)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和科学事迹引入向学生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理想信念等政治素养;(2)使学生掌握食品贮藏保鲜的基本理论、贮藏方法、保鲜技术等,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果蔬采后贮藏保鲜的问题,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等工程技术能力等专业技术素养;(3)通过食品贮藏保鲜案例专题研讨、食品工艺实习、参观果蔬贮藏大型设备等方式引导学生培养工程意识、创新实践意识、团结协作意识、大国工匠精神等个人素养;(4)讲授食品贮藏保鲜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帮助学生理解食品保鲜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食品热点问题,增强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感,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如图1所示,《食品贮藏与保鲜》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将课程的专业教学目标与思政育人目标有机融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元素传递给学生。

图1 课程教学目标与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关系

2 《食品贮藏与保鲜》课程思政案列的挖掘与融合

《食品贮藏与保鲜》课程教学内容涉及果蔬采后生理、影响果蔬贮藏因素、果蔬商品化处理、果蔬冷链物流、果蔬采后病害及防治、食品贮藏方式、食品贮藏保鲜各论等。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与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等社会问题息息相关,很多知识点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应用性[7]。《食品贮藏与保鲜》课程经长期建设和完善,获批2020年国家一流课程,秉承“思政教育融入高度无大小,融入细无声”的教学思路,其中融合大量思政范例,具有普遍的课程思政示范性。课程内容设计过程中,通过讲授食品贮藏与保鲜的发展历史和社会经济学意义,提高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和荣誉感;通过真空冷却保鲜领军人物孙企达教授、果蔬保鲜新技术耕耘人关文强教授及食品冷链物流建设践行者谢晶教授等典型人物案例的讲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现实生活果蔬成熟衰老现象的分析,教育学生认请果蔬成熟衰老的本质,引导学生用科学知识去探究果蔬衰老的奥秘,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少见的果品蔬菜采收和采后处理方法,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以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分析各种保鲜技术的最新进展,教育学生要以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紧跟学科前沿,探索食品贮藏保鲜技术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创新意识。

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典型人物案例视频学习、果蔬保鲜实践环节、食品贮藏与保鲜的社会经济学意义和食品保鲜新技术专题研讨会等形式,结合慕课和雨课堂等新型授课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在课程中自觉地形成道德判断和价值认同,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思政内容,进行价值反思。表1列举《食品贮藏与保鲜》课程各章节教学内容可融入的思政案例。依据课程每一章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专题研讨会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方案中,制定对应的课程思政教学策略。尤其突出针对《食品贮藏与保鲜》的课程培养目标对应的政治素养(家国情怀、理想信念)、个人素养(工匠精神、团结协作、创新实践)、专业素养(职业使命、敬业爱岗)和社会责任(奉献精神、职业道德)等,将其融入教学全过程。

表1 《食品贮藏与保鲜》章节内容与其蕴含的思政元素

3 《食品贮藏与保鲜》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的初步探索

根据专业课的特点和发展脉络,深入挖掘《食品贮藏与保鲜》的德育内涵和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以课堂为阵地,以食品贮藏与保鲜知识体系为基础,结合学科发展史及食品贮藏与保鲜研究领域的知识内涵,设计凝练“课程思政”元素。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式课堂模式、案例讲解、翻转课堂和组课堂讨论等多元化教学模式,结合课外实践、校企合作等实践活动及多元课程考核评价模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食品贮藏与保鲜对我国食品安全、人民健康和社会发展等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等[8-11]。

3.1 提升专业教师思政水平,定期更新思政元素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教师是高校育人的主力军,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塑造学生优良品格的引导者[12]。为保证将思政元素良好地应用于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课程思政专题培训。教师要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层次、多方位的解读,将专业知识上升到普遍的思想,探索食品专业的思政元素。在授课过程中,能够结合专业知识列举可以融入的思政元素,通过案例讲解和提问的方式,使学生在掌握专业课的同时强化思政教育理念,以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两者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

3.2 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丰富课程教学模式

改变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创新教学模式,利用实际案例启发性分析、课堂讨论、专题讲解、课堂提问等方式,加强学生在课堂上互动与思辨的能力,引导学生以追踪答案的形式学习课堂内容,掌握食品贮藏与保鲜相关理论知识点。利用雨课堂、慕课等新型教学手段,进行课堂互动,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13]。

3.2.1 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模式教学

南京林业大学《食品贮藏与保鲜》课程获国家一流课程建设、校级在线开放课程,具备实现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条件(图2)。在开展线上教学时,要充分利用雨课堂、MOOC课堂等现代化智慧教学工具,加强课堂提问和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的教学效果。在线下教学中,引入思政案例要有一定技巧性,通过视频教学、案列讲解、思维导图、科学家事迹、图片展示等手段引入思政元素,创造思政教学氛围。同时,鼓励学生开展专题系列讨论,根据《食品贮藏与保鲜》课程章节内容,安排专题讲座。以果蔬采后病害及防治这一章为例,安排4~5个学生组成1个小组,实地调研市场上容易发生病虫害的典型水果和蔬菜,通过拍摄取证、资料收集、查阅文献、请教相关研究生等方式对病虫害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型的病虫害提出相应解决措施。通过PPT课件制作、现场演讲、同学提问、教师点评和学生网上互评等环节,实现翻转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协作、理论应用于实践等精神。

图2 《食品贮藏与保鲜》课程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3.2.2 采用“课前启发—基础知识—引导迁移—内容升华”模式融合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

课前利用长江雨课堂发布课前任务,使学生对课程有一定初步了解,在课程授课过程中,结合图片展示、PPT、流程图等形式总结和梳理课程的专业知识点。在学生充分掌握专业知识点的情况下,通过问题牵引引导的形式启发学生根据现实中的生活现象或现实所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其中的原理或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最终,融入专业思政元素,实现课程内容的升华。以课程第5章果蔬的冷链物流为例,采用“课前启发—基础知识—引导迁移—内容升华”教学模式,设计如图3所示。在该模式教学下,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可以开发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图3 果蔬的冷链物流“课前启发—基础知识—引导迁移—内容升华”模式设计

3.3 拓展课外实践活动,开展实践教学

为促进食品专业类学生对未来工作的了解和深刻认识,增加课程的实践环节,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结合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定期组织学生到食品企业和基地参观实习。通过现场观摩和工程师讲解,将实地所体验的情景与课本知识点对应起来,让学生切实领悟“理论源于实践”的深刻内涵,认识到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距,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参观后,学生提交社会实践报告,分析企业或基地参观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教师根据实践报告判断学生是否掌握课程的相关专业知识,并及时对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进行总结和梳理。

3.4 丰富多元考核模式,完善课程评价方式

课程思政教育是一种价值观类的教育,其考核形式与专业知识的试题考核有所不同。因此,要改革课程的考核模式,丰富单一的试题考核形式,将学生的认知、思政思维、举止行为等纳入最终的成绩中。课程思政的考核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的内容。在形成性考核中,将课堂平时成绩提高40%,将学生的课堂回答问题情况、课堂讨论情况、社会调研报告、PPT课件制作、现场演讲等纳入平时成绩考核范围,关注学生精神风貌、行为举止,并以学生撰写反思性文字素材等形式考核思政教育效果。在终结性考核中,设置开放、非标准化的考题,由单纯的知识考评扩展到知识和价值的综合考评,考查学生对内含思政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考查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

4 结语

《食品贮藏与保鲜》是一门集果蔬生理变化原理、果蔬商品化处理流通、果蔬采后保鲜技术一体的食品类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可以较好地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初步探讨课程思政建设在食品类专业教育中的应用,通过“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将课程的专业教学目标与思政育人目标有机融合,着重挖掘《食品贮藏与保鲜》课程每一章节中的思政映射点,从提高教学团队政治素养,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模式教学,采用“课前启发—基础知识—引导迁移—内容升华”模式教学,丰富多元考核模式等方面初步探讨食品类专业思政教育改革的可行性途径,以期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协同“育才”与“育人”相统一的目的。

猜你喜欢
保鲜果蔬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果蔬PARTY
这些果蔬都成精了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保鲜美丽
彩虹花的保鲜
果蔬的畅想世界
插花如何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