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狭窄患者临床诊断中磁共振诊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点探讨

2022-06-14 03:18杨晓庆
黑龙江医药 2022年10期
关键词:磁共振颈动脉斑块

杨晓庆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磁共振科,河南 驻马店 463000

近几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老年疾病发生率不断升高,对中老年人群的正常生活与生命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故卫生组织对中老年疾病预防引起了高度重视[1]。颈动脉狭窄是很多脑血管疾病的引发原因,导致颈动脉狭窄的因素较多。在以往的临床研究中,发生颈动脉狭窄后,患者的血管壁明显增厚,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不断提高[2]。同时,有研究发现,易损颈动脉粥样斑块是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3]。故临床上应该选择有效地诊断方法对疾病诊断。超声是临床常用方法,使用范围较为广泛,但是因为颈动脉比较特殊,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效果不是很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临床准确性非常高的一种方法,但是由于操作比较复杂,临床费用较高,不适合大范围推广[4]。磁共振检查可以对颈动脉狭窄部位进行多方面检查,可以对患者狭窄情况更好的判断。医院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使用磁共振检查方法,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0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DSA与MRI检查。纳入标准:(1)均符合颈动脉狭窄相关诊断标准。(2)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3)经超声检查没有发现颈动脉狭窄或者是程度较轻。(4)病历资料完整。(5)均知情研究。排除标准:(1)存在检查禁忌症。(2)配合度较差。(3)存在严重的脏器疾病。82例患者中男49例,女33例,年龄44~75岁,平均年龄(68.6±1.4)岁。

1.2 方法

1.2.1 DSA检查 常规消毒铺巾后将双侧腹股沟部充分暴露,使用普鲁卡因(1%)浸润麻醉,穿刺成功后放入导丝,后给予患者肝素生理盐水,拔除导丝。血管造影机(Innova 3100C,美国GE)进行侧位、正位、斜位等多角度检测,将两侧颈动脉充分显示。

1.2.2 MRI检查 使用1.5 T核磁共振成像系统(MAGNETOM ESSENZA)对患者进行检查,定位图为颈动脉斜矢状面图像,中心确定检查范围为颈动脉分叉。序列为T1WI。参数为回波链(ETL)10,TR/TE:800/10。T2WI为ETL:12、TE:9、50 ms,TR:4 800 ms。PDWI为ETL:12、TE:9、50 ms,TR:4 800 ms。TOF为翻转角:20°、矩阵:256×256、FOV:14 cm、间隔:0、层厚:2 mm、TR/TE:20/5。当发现颈动脉狭窄时要对管径最狭窄处、狭窄情况进行观察与测量。

1.2.3 血管狭窄程度判断标准 (正常管径-残存管径)/正常管径×100.0%。1级为<50%,2级为50%~69%,3级为70%~99%,4级为100.0%[6]。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种检查方法检查阳性率。(2)比较两种检查方法检查颈动脉狭窄情况。(3)比较两种检查方法检查准确性。(4)分析磁共振检查影像学特点。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法检查阳性率情况

MRI检查与DSA检查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法检查阳性率 例(%)

2.2两种检查方法检查颈动脉狭窄情况

MRI检查与DSA检查颈动脉狭窄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种检查方法检查颈动脉狭窄情况 支(%)

2.3 两种检查方法检查准确性情况

MRI检查与DSA检查准确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种检查方法检查准确性 例(%)

2.4 磁共振检查影像学特点分析

82例患者MRI图像完整,存在血管狭窄154支,4级5支、3级11支、2级16支、1级50支,狭窄血管存在斑块内出血29支,TlW I序列:高信号。T2W I序列:等信号。TOF序列:高信号。25支狭窄血管存在破裂纤维帽,各序列上显示斑块表面形态不一,存在龛影。

3 讨论

颈动脉狭窄在临床上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且患者同时伴随有动脉粥样硬化、脑缺血症状,及时诊断与治疗非常重要[7]。DSA是临床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在临床评估患者病情,选择治疗的方案中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8]。但是因为DSA是一种有创检查,操作比较复杂,费用比较高,不适合大范围推广,故寻找更好的检查方法非常重要[9]。

MRI是一种无创无痛、分辨率较高的检查方法,近几年在颈部血管疾病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0]。T1WI序列有较高的信噪比,PDWI序列可以对血流进行有效抑制,TOF序列可以对血流动状态进行有效改变,从而可以对临床判断血管狭窄程度提供更多的信息与依据,最终医师可以更全面、准确地对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评估,另外,根据患者的检查结果、临床症状可以对血管狭窄程度进行更直观、准确的判断[11]。有报道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不同也依然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现象,而且患者还存在斑块内出血、破裂纤维帽等症状,由此看出,斑块是不稳定的,且血管狭窄程度提高会使斑块脱落的速度更快,患者的病情也会不断恶化[12]。MRI在诊断颈动脉血管内斑块时可以将其清晰的观察,而医生可以根据斑块危险性将其有效清除,从而可以更好地对患者的脑血量循环进行改善,降低各种疾病的发生[13]。

研究结果说明,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使用MRI诊断,结果较好[14]。MRI检查与DSA检查阳性率比较,说明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使用MRI诊断,结果较为可靠。MRI是一种无辐射、无创检查方法,组织分辨率比较高,可以清楚地对血管管腔进行显示,可以对粥样硬化斑块分布、范围情况进行显示,最终可以更准确地对狭窄程度进行确定,重复性比较好[15]。故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可以将其作为一种较好的手段。DSA虽然是临床检查金标准,使用的范围也较为广泛,判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也较高,但是该方法是一种有创手段,无法对斑块性质进行充分的了解,而MRI检查不仅可以对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判断,而且还能对斑块性质进行准确的判断[16],故临床颈动脉狭窄诊断中使用MRI诊断是一种较好的手段[17]。

研究结果显示,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使用MRI诊断,准确性比较高。MRI的信噪比、空间分辨率均比较高,进而可以减少非自主运动、血流的影响,确保患者在舒适的体位下也可以得到较好的检查图像。当前,MRI的切换率、梯度场比较高,检查时间明显缩短,层厚明显降低,层内分辨率显著提高,这些优势均是提高成像的关键点[18]。而且,当前使用的1.5TMRI的图像质量较好,使用其诊断颈动脉狭窄有较高的价值。

MRI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优势为,磁共振诊断系统的成像比较清晰,检查功能也更加先进,各方面的条件也比较完善。同时图像处理技术更高,诊断工作人员的影像诊断经验比较丰富,从而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舒适、优质的服务,最终保证了诊断图像的质量,诊断结果的准确性。通过MRI诊断颈动脉狭窄,可以对患者的动脉狭窄程度进行更好的判断,且可以对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组成情况、斑块稳定性、危险性情况进行准确的判断,故在颈动脉狭窄患者诊断中使用MRI诊断的价值比较高。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MRI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效果比较好,可以对患者的斑块等情况进行判断,这是在判断狭窄以外的一种新指标,对狭窄程度不高的患者也可以有效检出,进而可以为临床尽早治疗与预防提供更多的信息,最终可以减少各种高风险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以往临床研究也多集中在金标准、超声方面,但是金标准费用比较高,且是有创方法,很多患者无法接受,而关于MRI诊断颈动脉狭窄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故本次研究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虽然结果较好,但也存在不足,包括患者较少,时间较短,所以得到的结论还有待深入分析与论证。因此,往后研究者会不断研究,确保本次研究结果准确性。

综上所述,颈动脉狭窄临床诊断中,使用磁共振检查可以对患者的颈动脉狭窄情况进行明确,进而可以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值得使用。

猜你喜欢
磁共振颈动脉斑块
责任斑块狭窄度及颅内斑块总数与复发性卒中相关:基于高分辨血管壁成像的单中心病例对照研究
一种磁共振成像谱仪数字化发射系统设计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常见专业名词缩略语及符号(Ⅰ)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磁共振成像不同扫描序列诊断肛瘘诊断价值
超声对颈动脉蹼的识别意义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