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

2022-06-15 09:48万瑀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马克思主义

万瑀

摘 要:毛泽东曾言,没有理论指导的任何实践都是盲目的、无意义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在于解决各种深层次矛盾。对于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重要的理论指导,其呈现了人类不同时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规律,可科学预见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形态的发展实际上是自然历史的发展过程。同时,作为社会主要形态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各种社会生产中融为一体。所以,如何合理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所在,想方设法地促进生产力发展,对各生产关系进行积极协调,能够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对此,必须深入学习与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点思考怎样促使供给侧改革顺利完成,协调并进,提高资源与全要素配置率,进而真正提升人民群众福利水平,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深入研究,着重分析其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义,并提出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15-0001-03

近年来,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推进。通过一系列改革成效分析得知,深入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关知识与理论,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正确理解,并通过创新机制,积极迎合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势在必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在于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与知识为切入点,平衡供需关系,改革的根本着落点在于缓解与解决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所以,实践工作中我们应严格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立足长远,以顺利完成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一、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

在金融危机面前,西方各国家虽然制定并实施了各种应对策略,然而并未改变经济萧条的情况。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加快,我国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困难挑战改革,越要深化改革。经济无限制增长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丰富物质并不是取之不尽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可用少的劳动转化为产品,可变资本渐渐减少,有机构成逐步提高,剩余价值率会表现为一般利润率。另外,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而言,新常态是一种必然趋势,无好坏的区分,满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即便是增长率有所下降,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也不会影响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信心与决心。我们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准确找到发力点,积极迎合潜在需求,用创新来开拓市场空间,提高人均产值。

二、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典型的经济思想之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指导[1]。因此,我们应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入改革,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真正实现。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商品二因素的内在理论联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商品的自身为研究重点,着重论述了二因素及一般经济性规律。纵观人类发展历程,商品必不可少,价值与使用价值同时存在。因此,商品二因素便是使用价值与价值。其中,商品使用价值,则是在实际生活中满足人们某一需求的属性。为了促进价值交换,使用价值是关键,简而言之则是物是有用性,使用价值对应的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社会财富构成的关键;对于价值,马克思认为,其是商品中所包含的无差别人类劳动[2],较为抽象,并未表现出任何具体形式。供需之间失去平衡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供给的产品并未真正满足现实所需,是商品使用价值较低,无法促进市场交换。如此,供给同需求之间表现出错位的情况,因为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交换商品的关键,缺失使用价值则商品不具有内在价值。现阶段,市场需求日益多元化、高水准,如此便要求供给侧产品质量与数量都必须同时改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为必要。只有供给侧产品质与量实现平衡,才可缓解供需矛盾,确保两者始终保持最优状態。

同时,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言,增加更多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根本着落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物质文化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然而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及现实国情,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较为滞后,久而久之集中爆发了低端供给过剩、高端供给稀缺、结构性失衡三大矛盾。在这次改革中,供给物是关键点,主要表现为想方设法赋予供给物更多的内在使用价值。对于低端产能应毫不犹豫地淘汰;对于高科技产业应重点扶持,积极向高效、创新模式转变,着重培育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互联网+”等高技术产业,打造国民品牌,提高产业创新力,创造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3]。

(二)劳动二重性指明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切入点与侧重点

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言,劳动二重性特征较为明显[4]。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赋予供给物更多的内在与使用价值是关键所在,但是商品二因素则是劳动二重性的决定性因素。对此,对劳动二重性进行针对性提高,是当前改革的重难点,当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只是提升供给物价值,更是科学调整与提升供给结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在任何一种商品中,人类所付出的劳动则是价值所在,因此人类劳动付出量是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5]。从“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经济渐渐进入了新常态,社会主要矛盾出现了一系列变化。

对此,为了能够优化供给侧劳动效率,应在生产环节中积极改革制度,创新理念与技术,摈弃低端产业,不断向高端制造转变,进而释放出供给侧强大的创造力,有效推动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经济发展进程中,我国对于基础性生产要素(如自然资源、廉价劳动力)的依赖性较大,这一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难以持续促进经济发展,进而滋生出老龄化加剧、资源持续减少及环境恶化等问题。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应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革新技术、职业培训、改革制度等方面强化劳动者专业技能,积极同国际高端供给合作,逐步提高自身产品价值,提高品牌市场竞争力,进而迎合国内外高端需求。将来,应有序淘汰简单装配工作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污染严重的企业,工程师同高技术工人对全自动生产线或机器人进行操控,高效率生产高附加值产品。高端化、智能化、人才化、效率化才是我国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6517952B-67FC-47C1-8E4B-9226EBD5D28F

三、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

(一)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可有效缓解供需结构性错位现象,有力地促进经济稳步增长[6]。对于资源配置而言,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应积极解放思想,齐抓共管,有的放矢,确保各项改革任务顺利完成。

1.政府简政放权,激发市场的经济活力。政府应同市场进行边界划分,供给侧改革中要求以市场为主导,以市场机制对市场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针对垄断性行业(电力、能源、军工、通信等),政府应适当放宽限制,积极吸收民营企业参与其中,激活其改革积极性,广泛投资,促使传统行业获得新生。同时,进一步提高供给侧对市场所需的敏感性,提高其适应性与灵活性,及时发现与填补市场空白,找到高端产业发展方向,寻求到更多的经济增长点。另外,构建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引导市场合理竞争,有力地提高市场活力。

2.政府鼓励企业创新,加强在产业布局上的精准把控。各级政府应积极改革传统产业,大力培养新兴、高科技、“互联网+”等产业,深度融合产业智能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进一步提高生产力,并采取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采用重组与合并的方式完成市场出清目标,在引导传统产业发挥自身优势外,还应加强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同时,注重企业自主创造力的培养,投入大量研发经费,制定各种创新激励政策,促使科技产业积极创新体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引导企业逐步迈向高端化,进而精准、宏观把控供给侧产业布局。

3.政府转变自身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在这一次改革中,如何转变政府职能也是重点思考的问题。引导政府积极转变自身职能,逐步减少企业、个人制度性交易投入,对各种行政审批环节予以优化,适当地放权。对于政府管理方式而言,应渐渐从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从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积极摈弃大小事包办理念,主动将一些无须政府管理的事务放权给市场。同时,政府应从宏观上监管市场经济,采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相结合的管控模式,确保整个社会供给与需求保持平衡,并对贫富差距、经济波动大等问题进行妥善处理,为市场运行创设优质环境,积极扮演好调控者、守夜人、裁判员等角色,积极服务市场经济。

(二)优化市场要素配置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资本、技术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从现实情况来看,劳动力、资本与创新才是这次改革的重难点,其解决有利于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完善与丰富。

1.對劳动力各要素进行合理搭配。马克思认为,人力资本由人口、教育与培训通过科学流动、合理协作与积极生成活动等构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改革应对劳动力、人口素质及人口结构进行有效优化,积极弘扬“工匠精神”,尤其要注重基础教育、职业专科教育,并加快就业与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对结构比例进行有效优化。

2.对资本各要素结构进行合理调整。获取最大化利润的关键在于提高资本运转率。以往,以需求侧调控为核心的财政货币政策存在各种缺陷,若不良贷款率有所提高,压缩贷款货币政策必然会出现大规模借新还旧、借息还贷等状况,不仅不利于货币政策的实行,而且贷款“空转”的现象会更加普遍,这并不是这一次改革的初衷。对此,应对资本结构进行有效优化,制定一系列结构性财政货币政策。其一,增减并举税收,避免出现重复征税的情况。地方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科学合理的税源与税种,对本地投资环境进行优化;在财政支出方面,应坚持轻重并举的原则,尽量向民生保障、农业农民,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绿色节能等方面倾斜,有力地促进生产力解放与发展。其二,探索积极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对资金流向进行有效调控,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在大力创新创业背景下,产业链、创新链与资金链能够有效结合,充分利用与开发各种金融资源,有效抑制投资行为的出现,能够促使资本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切实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

3.不断改革创新。马克思指出,创新商品价值增值过程尤为关键,创新供给便是最佳的供给。同时,对于创新而言,经济并不是唯一的范畴,文化、社会与政策也应积极创新,在五大发展理念的引导下,要对发展理念予以有效创新,挖掘创新动力,以创业创新来提高劳动价值,最终获取最大化的供给。在实践活动中,传统产业应与时俱进,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对产业生产、消费、流通、交换等环节进行改造与提升。一方面,对于供应链、销售到物流整个环节,可彻底摆脱传统创业体系时间、物理空间的限制;另一方面,对各行各业成本支出进行有效控制的同时,可拓展产品市场规模,打造精品产品。

(三)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出,对于实体经济而言,经济制度及体制是重点。然而,在经济体制制度中,不同时期社会生产关系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因此,经济体制是影响经济发展情况的关键因素。从长远角度分析,未来供给侧改革重点在于促进经济体制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市场调控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一方面,政府应加强自我改革,不得过度和不正当干预市场,也不得越界处理,确保经济能够平稳发展;另一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分析市场不足之处。在市场失灵时政府进行适时干预,转变成为服务型、法治型政府。在具体实践活动中,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对市场经济活动松手。针对无法取消审批的事务,应对审批流程及办理程序予以公开,促使市场能够稳定发展,借助有为、有限、有法治的政府对市场进行有效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在于生产力,需求侧改革的重点在于生产关系。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中,不得忽视改革需求侧,只有兼顾两者才能够确保我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启莲,宋凡金.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改革与战略,2020,(12):1-10.

[2]  谢耀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阈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长江丛刊,2020,(34):142-143.

[3]  李建勇,贺爱玲.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视野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0,(11):20-25+45.

[4]  张娣英.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启示[J].韶关学院学报,2020,(10):36-40.

[5]  郭克莎.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J].经济纵横,2020,(10):58-65.

[6]  解瑶姝.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杠杆率调控模式选择——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当代财经,2020,(10):51-61.6517952B-67FC-47C1-8E4B-9226EBD5D28F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马克思主义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十三五”规划
政治经济学式微了吗?
《导言》和《序言》的区别
第二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现代政治经济学》教材出版座谈会综述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自学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