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外来青年亚文化的影响分析
——基于17名研究对象的扎根理论研究

2022-06-15 02:23肖建国李雨豪
关键词:亚文化编码政治

肖建国,李雨豪

(江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随着信息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文化消费市场的迅速扩大,各种文化思潮涌入中国。以新媒体为媒介的新兴文化迅速在青年中传播,影响着他们的交往方式和社交习惯。国外青年亚文化借此机会迎合中国青年的社会心理需求,在我国青年教育、社交、消费等领域迅速渗透,其产生的青年亚文化现象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在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影响着新时代青年人才的培育工作,也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

在此背景下,课题研究从外来青年亚文化的界定出发,提出问题并说明扎根理论在研究此问题上具有可行性。研究将基于扎根理论,通过实地体验和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结构化访谈搜集原始资料并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外来青年亚文化的影响模型。在获得模型之后,研究将依此进行阐述,并指明此问题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青年亚文化、外来青年亚文化的界定以及现实问题的提出

任何研究都需要建立在概念的统一和问题的确定之上,如此才能得出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结论。研究首先将青年亚文化以及外来青年亚文化进行界定,再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处境提出本次研究的问题。

(一)青年亚文化

文化的定义问题一直以来有广义有狭义之分,但无论哪一个民族国家在不同的阶段都有可以代表其主流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心理的主流文化。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视角下,文化始终属于社会意识范畴,随着人类对文化本质、结构及其历史演变的不断认识经历着不断的深化。二战之后,西方社会中大批底层群众依托大众传媒的发展,借用各种文化形式表达自己对于当时压抑、紧张甚至荒谬的社会氛围的不满和反叛。以大卫·雷斯曼(David Riesman)为首的一些社会学家开始关注这一社会现象,并提出亚文化(Subculture)这一文化类型,又被称为次文化或非主流文化。

亚文化根据影响的人群范围、地域及其传播载体和文化中心可以区分为多种不同类型。“青年亚文化”概念的提出离不开芝加哥学派和伯明翰学派对青年亚文化群体的关注。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教授罗兰·罗迫逊(Roland Robertson) 将亚文化分为人种的亚文化、年龄的亚文化、生态学的亚文化等不同类型的亚文化。以年龄作为衡量标准,他将亚文化区分为青年亚文化和老年亚文化。英国伯明罕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学者迪克·赫伯迪格(Dick Hebdige)在1988年的论文《闪光灯下:对青少年的监视与展示》(Hiding in the light: youth surveillance and display)中将青少年亚文化的呈现分为两类:问题青少年(youth-as-trouble)与享乐青少年(youth-as-fun)。

(二)外来青年亚文化

国内大部分青年亚文化源自国外,是基于国外文化产品的输出而扎根的,而并非自发。外来青年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影响我国青年亚文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其通过多种媒介激起了我国本土青年亚文化的形成,一同构成了我国当下的青年亚文化。外来青年亚文化具备特殊的文化属性,其在狭义文化定义下作为一种观念文化,蕴含着国外的意识形态,同时又作为一种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表现形式,在文化现象领域有着本土化的自发性。

以国内现有的外来青年亚文化中较为突出的日漫文化为例,其热衷者以“二次元”作为个人精神寄托,通过观赏日本动漫、收集相关周边或参加各种以日本动漫元素为主体的社交活动以满足个人化的心理需求。而日漫文化的文化源和传播媒介皆来自于日本,伴随图像技术的发展,电视动画、 OVA 动画、 ONA 动画的相继诞生,日本动画逐渐演化为由众多分支平台所共同构建的巨大综合产业,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1]。这种起源于日本的青年亚文化能够影响到中国青年,离不开国内在近半个世纪以来逐步形成的青年文化氛围和环境。直至今日,日本的动漫产业早已蜕变为一个成熟的文化商业产业链,各种衍生品的推广已然使得这种外来青年亚文化深入人心。

区别于这种纯文化产业的传播方式,还有其他以商业营销、体育活动等形式行成并传入国内的外来青年亚文化。以球鞋文化(sneaker)为例,它是体育事业发展、运动品牌商业运作、大众娱乐发展合力作用下的产物,起源于20世纪欧美国家的球鞋爱好者,他们热衷于对球鞋的穿着、收藏以及转卖活动[2]。该青年亚文化在国内的兴起依靠的是我国对于国外体育赛事的转播和国外运动品牌进入我国消费市场,大批青年出于对运动明星的崇拜、体育赛事的推崇而不自觉地受此文化的影响。

(三)现实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立足世界发展大势和国家发展全局,着眼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到了关乎国家未来的重要位置上。高校作为培养青年人才的首要阵地,理应在新时代新条件下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取向、正确对待外来青年亚文化。

在时代大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有充分的理由去关注学生的文化生活,那么当下在高校青年学生中活跃的外来青年亚文化就理应被重视。人创造文化也受其影响,文化作用于人,就会产生文化对人的影响。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外来青年亚文化究竟给教育者、被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在了解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对症下药,才能对旧问题和新挑战做出回应,成为学生喜欢的思政课老师。

基于对外来青年亚文化的界定,本文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外来青年亚文化的影响既可以从社会文化现象的角度看待也可以从学校教育角度分析,但其本质上依旧是社会意识范围内的问题。在研究此类问题时,我们需要对问题相关范围内的人群进行抽样分析和系统化的整理,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因此,扎根理论这种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的定性研究理论在此问题上是可行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外来青年亚文化影响模型构建

研究选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作为模型的主体,即老师和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受教育者,本研究者通过结构化访谈的形式对目前在校的高校青年学生进行访谈来获得原始资料。访谈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面谈,另一种是通过网络通讯。对于教育者,研究者则通过实地考察授课和课后访谈的方式搜集原始资料。为了保证本次研究原始资料获取的真实性和饱满度,本次研究按照性别、年纪、学历、专业以及在校身份对受访者进行区分。学生受访者共13名,教师受访者4名,平均访谈时间23分钟左右,基本资料见表1。

表1 受访者基本资料一览表 (标#号为女性)

通过对高校中外来青年亚文化可能影响者的独立访谈,积累相关原始资料,最终对相关文字和语言信息进行转码记录,以形成访谈资料的汇总。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对最终的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以及选择性编码,以此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外来青年亚文化的影响模型。

(一)开放式编码

本研究的开放式编码展现为对原始访谈资料进行编码、标本统计以及登记的基础上,产生初始概念并发现模型中的概念范畴。开放式编码中的标本使用被访谈者完整表达语言,以此展示初始概念,每个范畴中选取二到三条不同来源的原话,具体如表2所示。

(二)主轴编码

本研究主轴编码将开放式编码范畴进行统计归类,挖掘其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主轴编码内的主范畴。表3所示为主轴编码中的主范畴共4种,对应范畴共11种。

表2 开放式编码范畴

表3 基于主轴编码的主范畴

(三)选择性编码

本研究的选择性编码选择主轴编码的主范畴为核心,在确定研究内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外来青年亚文化的影响”的基础上,以推导形式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外来青年亚文化的影响模型。该模型以“外来青年亚文化文化源”作为抽象主体,并将“高校教师”以及“高校青年学生”作为该过程中的有机主体。“文化产品”作为媒介将外来青年亚文化传递到高校青年学生和高校教师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过程”影响着高校青年学生的“文化认知”和接下来的“主体反应”,这些环节在一定的“影响范围”内循环作用、相互影响,最终以“文化认知”和“主体反应”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外来青年亚文化的影响内外体现。该模型的传导符合马克思主义语境下文化对人影响的论述,外来青年亚文化对高校青年的影响没有脱离物质载体和社会关系,同时也体现了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意识形成的作用,如图1所示。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外来青年亚文化的影响模型阐释

研究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外来青年亚文化影响模型(以下简称为模型)的阐释是将该模型中各个环节进行拆分和重组,最后凝练成“外来青年亚文化对高校青年影响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外来青年亚文化的影响层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外来青年亚文化影响反应的问题”三个核心部分进行阐述,以呈现出扎根理论下选择性编码结果的社会效用。

(一)外来青年亚文化对高校青年影响的特点

本次模型的架构,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外来青年亚文化影响的直观视觉表达。通过对模型运行的流畅度和展开程度的分析,研究认为外来青年亚文化对高校青年影响呈现出了以影响方式的直达性、反叛意识的潜伏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为主的特点。

1.影响方式的直达性

外来青年亚文化对高校青年的影响方式具有直达性。文化对人的影响不能脱离一定的文化载体,文化借此进行广泛的传播并获取社会认可,进而通过一系列人类文化活动对人产生影响。文化对人影响的速度就取决于这一过程所需要的时间,而外来青年亚文化则利用多样的文化产品作为自己的文化载体在高校青年的生活中以一种碎片化的形式频繁出现,以直截了当的方式大大缩短了这个时间。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却需要有规定的环境和持续的一段时间,就越发凸显了外来青年亚文化影响直达的特点。

这种直达性的影响来源于亚文化的群体针对性和大众传媒的个性化。亚文化本就是在部分特殊群体中产生的,其传播范围是完全可以预测的。随着网络设备的普及和大数据采集的成熟,人们从大众传媒获取的信息也越来越呈现出定制化、个性化的趋势,一些广告性质的信息服务也拉低了亚文化传播的门槛。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借此掌握文化产品的可能受众的范围,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生产和销售。因此,通过文化产品的引入和国内加工,外来青年亚文化可以通过便捷的传播手段直接影响到国内的高校青年,由此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高校教师缺乏对于外来青年亚文化的认知。

2.反叛意识的潜伏性

国内有学者认为,不管国内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态如何,其始终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框架之内活动,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并不存在根本的对抗关系[3]。但迪克·赫伯迪格(Dick Hebdige)认为青年亚文化与母体文化之间仍然潜在着一致性和连续性,“一个典型的工人阶级亚文化青年对于主流社 会关于亚文化成员及其行为所持的态度是部分赞 同部分反对,不仅在亚文化青年与他们的工人阶级母体文化(具有着无声抵抗的历史)之间,而且在亚文化青年与主导文化之间(至少在它的更民主、可接受的形式之间),存在着相当的共同的意识形态基础”[4]。国内青年亚文化中的外来青年亚文化在呈现出本土化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将其带有的国外意识形态过滤掉,这就意味着外来亚文化影响中存在反叛意识的潜伏。

外来亚文化影响中反叛意识潜伏性是依靠其影响方式直达性产生的。影响方式的直达性帮助可以跨过或优先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到高校青年学生。根据模型,我们不难发现,高校教师需要先对外来青年亚文化产生认知,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内容过滤其中的恶性因素,从而达到教育目的。但问题在于外来青年亚文化影响方式的直达性一定程度上规避了部分高校教师接触的可能,而且教师了解其本质并在思政教育中分析此类问题需要一定时间。但外来青年亚文化中的反叛意识已经先于教育过程在高校青年中潜伏、沉积。

3.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外来青年亚文化自身多元的特点和传播方式的时代性决定了其影响作用在高校青年学生上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首先,外来青年亚文化的文化源是多元的,可以是某种小众群体的集体嗜好,也可以是某种成熟文化表达方式中特殊的文化元素等抽象或具体的文化形式和载体。根据模型,我们不难发现,外来青年亚文化以文化产品的形式影响高校青年之后,高校青年学生的主体反应既有情感的变化也有行为的转变,一旦表现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就有可能是依托不同文化形式和载体的群体性行为。其次,外来青年亚文化传播方式的时代性是指当下交互式媒介的成熟和普及,例如移动网络技术的升级和智能手机在高校青年学生中的普及。此背景下,高校青年不仅接受外来青年亚文化的影响变得简单迅速,其基于该类影响的行为反应和情感抒发也获得了更多的便捷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外来青年亚文化特别是与国内青年亚文化紧密结合的那部分已经在文化心理层面对高校青年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表现在心理状态上的独特症候。中国青年一代正处于青春期向后青春期过渡的阶段,表现在从年龄上已经属于成年人,但在心理上却明显表示出幼稚、逆反、 标榜自我、逃避责任和约束等症候[5]。例如受日漫影响下高校青年学生中出现的“萝莉”“宅男/宅女”“伪娘”现象,以及其他焦虑、厌世、消极等对待主流文化的态度。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外来青年亚文化的影响层面

基于模型表现出的影响特点和架构特点,研究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外来青年亚文化的影响集中表现在高校青年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前的认知和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以及高校青年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后的认知和行为这三个层面。

1.高校青年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前的认知和行为

结合外来青年亚文化对高校青年影响方式的直达性特点,我们从模型中发现外来青年亚文化可以跳过高校的思想政治过程直接影响到高校青年学生。这也就意味着,高校青年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前的认知和行为已经受到了外来青年亚文化的影响。

外来青年亚文化影响在此层面的外在体现起初停留在审美方式、消费行为以及社交活动等此类可视范围内。个体化的认知和行为通过模型中的流程在社交环境和学习环境中多次循环。当个人不断得到同类个体的认同时,外来青年亚文化的影响就不断深化并固化于高校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中,潜伏在此影响中的反叛意识也在此时外化。以起源于欧美国家的球鞋文化为例,起初这种文化以NBA等国外商业体育赛事转播以及国外球鞋产品的形式影响高校青年对球星进行崇拜进而购买球鞋产品。但在后期逐步改变了高校青年学生的审美和价值取向,部分主体呈现出对于主流文化相悖的拜金思想和过度求异理念。

但根据模型和原始资料,不难发现外来青年亚文化对于一部分高校青年学生的影响是有限的。他们可以自觉、自主地对外来青年亚文化进行过滤,通过已有的社会道德认知和理性判断规避恶性影响。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根据模型和原始资料我们不难发现,只有学生的错误认知外化于高校学习环境时,大部分教育者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变化。高校青年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带着外来青年亚文化的影响进入此教育过程中的。高校教师中存在青年群体且其职业要求其关注并指导学生的文化生活,所以外来青年亚文化一定会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实际上,不仅是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其他领域的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部分以及校园内的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都受到了外来青年亚文化的影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仅是被动的受到外来青年亚文化的影响,更是主动寻求、分析、解决这一现实矛盾的过程。

3.高校青年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后的认知和行为

根据模型我们发现,外来青年亚文化的文化源是独立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存在的。一方面,在现阶段和未来外来青年亚文化对高校青年学生的影响是持续不断的;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在连续和阶段的对立同一中不断进行着。因此,在具体问题和实际条件中,我们可以认为外来青年亚文化影响着高校青年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后的认知和行为。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外来青年亚文化影响反应的问题

研究认为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外来青年亚文化影响的主要层面反映出一些迫切需要改进的问题。根据模型建构的呈现,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需进一步改善滞后性问题、需要推进效果的持续性、教育资源还存在未开发之处。

1.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需进一步改善滞后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任何社会任何时期都会有各种问题存在,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现实问题,辨明大是大非、真假黑白,在对社会假恶丑现象的批判中弘扬真善美”[6]。但在外来青年亚文化的问题上,高校中确实存在教育者不能及时了解其内容和本质的问题,从而导致思政课程中相关问题解决的滞后。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思政课程是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了解青年学生在文化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就无法上好思政课,也无法在其他环节做好思政教育。我们既不能一概地否定外来青年亚文化,也不能放任其影响高校青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存在滞后性,实际上是教育者不够关注青年学生的文化生活,使得教育的内容与实际脱节。

2.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推进效果的持续性

尽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尽可能地使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向着时代要求臻善,但由于实际条件的制约,很难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持久保持。在外来青年亚文化问题上,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像上述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一样能对高校青年学生产生如此强烈的吸引力并频繁地以碎片化的形式出现。除此之外,缺乏相关认识或思想政治觉悟的高校教师也存在课堂上错误分析该类问题或引导学生错误思考的现象。例如初始编码中08J认为的“我觉得外来青年亚文化虽然有它不好的一面,但我觉得思政课上老师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对之一刀切……”。这些现象作为干扰因素,使得处于课后和校外状态的高校青年学生难以自觉保持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资源还存在未开发之处

在上述问题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我们发现同样是文化传播,外来青年亚文化的影响方式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和引导效果明显且时效性强。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度分析模型,我们认为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资源开发不够。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被充分开发和利用的教育资源还有很多。外来青年亚文化影响方式的直达性启发我们,可以利用高校学生喜欢的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碎片化的形式频繁出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其数字化、简洁化。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其反叛意识潜伏性的发生原理。我们可以在课前深入学生中了解实际情况,找到问题的起源并利用学生组织做到问题的实时反馈。面对其影响变现形式的多样性,我们也同样可以试着思考用多样的活动和课程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同样也可以做到润物细无声。

四、结 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难免遇到意识形态方面的现实问题及挑战。以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为首的外国意识形态正在以种种不同的文化形式渗透并影响着我国的高校青年学生。研究基于扎根理论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外来青年亚文化的影响,正是希望通过理清目前高校中外来青年亚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矛盾,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发展建议。但本研究在该问题的解决上仍存在不足,需要广大学者和师生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和社会实践才能得出科学合理的问题解决路径。

猜你喜欢
亚文化编码政治
生活中的编码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基于SPM的材料编码自主化初探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Genome and healthcare
主持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