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陕西农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思考

2022-06-18 22:44张娟娟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内生动力十四五产业发展

摘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后,陕西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十四五”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陕西农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堅成果面临着脱贫地区防止返贫致贫风险任务重、产业发展可持续能力不强、部分脱贫人口内生动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因此,必须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建立推动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壮大支持机制和激发脱贫人口内生动力机制,全力巩固拓展农村脱贫攻坚成果。

关键词:脱贫攻坚成果;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贫困问题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和农村绝对贫困的消除并不意味着农村不再贫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是陕西省“十四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十四五”时期陕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现实要求

(一)提高脱贫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5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8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1]。但也要看到,56个贫困县(区)虽然整体贫困问题得到解决,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落后地位,特别是原11个深度贫困县(区),经济发展仍旧滞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陕西省平均水平。因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提高脱贫人口、脱贫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客观要求。

(二)夯实乡村振兴基础的要求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三农”工作重心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贪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当前,陕西省农村绝对贫困虽然消除,但在已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中,有的产业基础比较弱,有的产业项目同质化严重,有的就业不够稳定,有的政策性收入占比高[2],贫困地区的脱贫基础、御险能力、产业支撑等都还比较脆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根基还不牢固。因此,只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才能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宏伟目标。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

巩固拓展脱贪攻坚成果关系到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1年中央1 号文件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迫切需要扩大农村需求,畅通城乡经济循环”。《2020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0年陕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 86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316元,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陕西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39元,低于全省农村居民平均水平2577元,低于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水平6392元。2020年陕西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2 866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 376元,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值为2.01;2020年陕西省城镇消费品零售额8543.60亿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062.32亿元,城乡消费品零售额比值为8.04。这些数据表明,乡村是一个巨大的、潜在的消费市场,农村需求是形成国内大循环的基础。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关键在于提高农民收入。只有巩固拓展脱贪攻坚成果,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才能扩大国内市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

二、“十四五”时期陕西农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陕西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艰巨而繁重,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脱贫地区防止返贫致贫风险任务重

1、返贫风险大。一是政策性脱贫特征比较明显。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脱贫摘帽,是在密集的政策优惠、超常规政策力度下实现的,脱贫基础比较脆弱[3]。2020年,陕西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转移性收入占比约27%,比例相对较高。二是脱贫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弱。脱贫攻坚战虽然取得全面胜利,但脱贫攻坚解决的是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问题,就是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刚刚越过贫困线的脱贫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弱,特别是2020年脱贫的18.34万剩余贫困人口,承受风险能力差,容易返贫。三是生态环境不佳。脱贫地区大多是自然条件差的地区,特别是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山大沟深,土地瘠薄,暴雨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返贫问题严峻。此外,还存在其他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如镇安野猪对农作物、中药材的危害也非常严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加大了农户返贫风险。四是受疫情影响,陕西省经济增速下滑,脱贫人口就业渠道收窄,这对于主要依靠务工收入的脱贫户来讲,影响非常大,返贫压力不容小觑。

2、致贫风险高。脱贫攻坚期间未享受到扶贫政策的边缘户群体极有可能是致贫风险最高群体,这一现象应当引起高度关注。脱贫攻坚期间,以收入线为主要标准纳入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与没有纳入的低收入边缘户之间并无实质性明显差异。但由于扶贫政策和帮扶措施强调精准性,导致边缘户群体无法享受到各类优惠扶贫政策,缺少福利保障,对疾病、灾害等风险冲击抵御能力较弱,很容易陷入贫困[4]。

(二)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可持续能力不强

1、县域主导产业发展不充分。陕西省大部分脱贫县乡村主导产业种类多且杂,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够高,难以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如肉鸡作为丹凤县主导产业,2020年产值仅为6.67亿元。多数乡村企业缺少人才、资金和技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条较短。

2、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弱。大部分脱贫县受经济发展滞后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少,且多数是小微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在对陕南16个重点帮扶县调研中发现,仅有5个县(区)有国家级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占比不及1/3,带动农户能力有限。

3、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一些龙头企业出于经营成本、盈利性考虑,带动农户意愿不强,再加上经营主体素质参差不齐,虽然享受诸多政策优惠,但实质上并没有与农户形成紧密利益联结机制。33207F7F-5A67-453B-9785-0D27C4D9F5DC

(三)部分脱贫群众内生动力不足

1、缺乏依靠自身勤劳致富的文化氛围。脱贫攻坚期间,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各地都相继出台了一些特惠政策、突击政策,致使一些贫困群众陷入“福利陷阱”,滋生了“等、靠、要”思想,产生一批有劳动能力却不愿劳动的懒汉,致使一些群众虽然在基本生活上实现了脱贫,但思想上并没有脱贫,仍抱有不劳而获的心态,对“边缘户”和通过自己辛勤劳动努力脱贫的贫困户产生负面作用,影响社会风气。调研中发现,目前部分脱贫县区仍不同程度存在抱有“等、靠、要”思想的农户,干活时出工不出力,致使一些脱贫村在脱贫后难以形成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正向氛围。在这种环境下,部分脱贫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强。

2、脱贫群众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教育扶贫只是解决了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问题,脱贫群众的文化程度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因为缺乏必要的就业技能,脱贫群众只能安于现状,致富奔小康的意愿不强,动力不足。

3、脱贫群众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脱贫攻坚战中,贫困群众作为帮扶对象,在“三保障”方面受益颇多,但与之相比,付出的成本却很少,这使得贫困人口的主体作用不能被激发。这种惰性思维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又延续下来,造成部分脱贫群众没有真正参与到乡村振兴进程中去,脱贫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三、“十四五”时期陕西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对策建议

(一)全面落实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1、精准确立监测对象。要将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严重困难户作为重点监测对象。此外,对非贫困县、非贫困村也要重点排查,确保不留盲区。重点监测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在具体操作中,各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准确立监测对象。如,岚皋县把县域内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0%的农户全部纳入监测范围;宝鸡市渭滨区把“六类家庭”作为重点监测对象,定期排查,及时发现,及时纳入。

2、分类施策精准帮扶。抓住返贫致贫关键因素,快速启动发现和响应机制,分类施策,实施精准帮扶,从根本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如,白河县按有劳、无劳和障碍性无劳的划分对纳入的“两类人员”分三类精准施策帮扶,对有劳家庭落实具体帮扶政策,全力支持发展;对无劳家庭落实兜底保障;对因照顧家中失能人员无法外出务工者就近落实公益岗。同时,有针对性地做好源头预防和应对措施落实,全面防范返贫致贫风险。

3、实施多平台数据共享。健全防返贫监测数据平台,加强相关部门、单位数据共享和对接,对监测对象、帮扶对象实施动态管理。如,铜川市耀州区运用国家建档立卡系统信息、省级大数据平台监测信息和“掌上扶贫”微信小程序、“12317”扶贫监督举报平台,掌握异常数据信息,实施动态监测分析,及时发现返贫致贫风险倾向人群,尽早干预,尽快帮扶。

(二)构建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壮大支持机制

1、全面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1)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特别是要推动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险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形态,拓宽农民增收空间。

(2)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完善的设施装备、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陕西高校数量居全国前列,要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和人才优势,高校创新创业联盟,推动产学研企深度融合,推动农业节本增效提质[5]。

(3)扎实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绿色是引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提升农产品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6],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2、高质量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提升家庭农场发展质量。加快培育一大批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家庭农场,积极开展家庭农场示范县、示范家庭农场创建,巩固提升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能力和带动能力[7]。

(2)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完善农民合作社运行机制和经营模式,强化指导监督,创新服务方式,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农户能力[8]。

(3)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引入一批经营规模大、辐射面广、影响力大、带动农户能力强的外地龙头企业;另一方面,围绕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出台激励政策,引导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创新、品牌培育和市场拓展,使之成为引领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9]。

3、进一步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1)提高农民参与程度。一是鼓励农民以土地、林权等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强化农民作为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二是挖掘农村集体经济潜力,让农民参与产业融合发展。三是积极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参与产业融合创造良好条件[10]。

(2)完善利益联结模式。积极完善“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农企融合共赢模式,明确产业分工,提升组织化程度,构建科学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良好,以产业兴旺促农民增收。

(3)强化政策扶持引导。发挥政府扶持资金作用,凡享受政府扶持资金、补贴补助、贴息贷款的新型经营主体,应把带动农户发展作为重要社会责任。凡申请财政扶持资金、补贴补助、贴息贷款和依托政府担保机构获得产业扶持贷款的龙头企业、能人大户,应把带动农户增收作为前提条件,明确带动农户的方式和数量,让农民实实在在地参与进去。

(三)构建激发脱贫人口内生动力机制

内生动力问题不解决,脱贫成效难以持续。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

1、营造勤劳致富的文化氛围。(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对于肩负时代重任的当代农民,应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橹起袖子加油干”,引导其依靠自身努力创造美好生活。33207F7F-5A67-453B-9785-0D27C4D9F5DC

(2)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在脱贫地区切实发挥奋进致富典型示范引导作用,特别是要用身边事激励身边人,激发脱贫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实施正向激励机制。必须形成有劳才有得、多劳多得的激励机制,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并用,治懒根、拔穷根、祛愚昧。

2、提高脱贫群众的综合素质。(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加强对脱贫群众思想、文化、道德、法律的教育,帮助脱贫群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引导脱贫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2)注重实用技能培训。围绕产业和就业需要,把市场需求和培训内容结合起来,培养脱贫群众成为懂技术、肯吃苦、善经营的劳动者,提高群众的发展能力。

(3)创新农村成人学习方式。利用建设数字乡村契机,打造适合农民学习的优质网络平台,让农民通过好的文化栏目、优质短视频、专家学者们通俗易懂的优质线上课程进行学习;邀请“土专家”“田秀才”到田间地头进行实践操作,对农民进行手把手指导;不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开展各种形式的讲座,让农民通过“富脑袋”实现“富口袋”。

3、以有力措施帶动脱贫群众积极参加乡村振兴。(1)引导农民群众参与当地乡村振兴规划的制定与推行,激发农民个人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进而把这种归属感、荣誉感转化为创造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

(2)把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用政策激发脱贫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

(3)支持鼓励农民参加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让农民真正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去,切实增强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陕西省扶贫开发办公室课题组.陕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经验与启示[J].新西部,2021(Z1):79-83.

[2]民政部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中国民政,2020(07):30-31.

[3]张娟娟.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思考——基于陕西省11个深度贫困县的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20(03):67-72.

[4]张克俊,杜婵.后全面小康社会我国贫困治理的任务变化与政策转型[J].中州学刊,2020(10):40-47.

[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315.

[6]仲欣.推动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N].黑河日报,2022-02-14(03).

[7][8][9]高云才.家庭农场农业高质量发展生力军[N].人民日报,2019-10-14(10).

[10]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202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3-44.33207F7F-5A67-453B-9785-0D27C4D9F5DC

猜你喜欢
内生动力十四五产业发展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新常态下提升西安市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对策研究
外源式扶贫背景下农户脱贫的内在动力研究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哈尔滨市长宋希斌:深挖“内生动力”,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