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激活乡村文化振兴的对策研究

2022-06-18 05:02陈义新吕薇高燕杨立平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激活五位一体对策

陈义新 吕薇 高燕 杨立平

摘要:乡村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和精神定力,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铸魂工程。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产业文化、人才文化、生态文化、组织文化密不可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统筹规划、科学推进。从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打造乡村文化产业品牌、培育乡村文化振兴多元主体、建设宜居宜业生态文化、激发乡村“组织动能”五个方面精准发力,构建“五位一体”乡村文化振兴对策。

关键词:“五位一体”;激活;乡村文化振兴;对策

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农耕文明所滋养出的乡土文化,是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的“精气神”,它渗透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各领域,是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动力和精神定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1]基于此,本文所定义的乡村文化振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挖掘、传承和弘扬具有时代价值和生命力的优秀传统乡村文化;二是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先进文化融入乡土,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方式,引领和深化乡村文化振兴。

一、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重构振兴精神引擎

(一)构建一主多元的文化服务主体

“文化供给主体是提供文化产品(服务)的人或者机构。”[2]目前,政府部門是乡村文化供给的主要负责机构,随着村民生活领域的扩张,精神文化需求也逐渐超越了狭隘的私人性和地域性,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倒逼文化供给主体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所以政府部门要改变“大包大揽”一肩挑的文化供给方式,要积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企业、民众等多元主体参与的乡村文化有效供给格局,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二)输送多层次的文化服务内容

乡村文化服务的目的是为了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文化本无高低贵贱和优劣之分,但受乡村民众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良莠不齐的影响,文化服务内容也必然要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所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既需要能够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性主流高层次文化,也需要具有地域性、民间性、草根性特点的大众文化、通俗文化和乡土文化。

(三)运用丰富多样的文化服务方式

第一,精准式。要以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导向,推广“点单式”文化服务,可以通过深入乡村调研获取群众的文化诉求或积极探索群众“自主申报式”的文化服务供给方式。

第二,帮扶式。帮扶式文化供给主要是通过立足于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开展“送温暖”“送孝心”“送文化”“送政策”等活动,并以趣味性、互动性、体验性方式和“讲+演+问”“宣讲+实践”等模式呈现,从而赢得群众的信任和喜欢。

第三,“互联网+”模式。在乡村文化振兴中要积极探索“互联网+”文化服务的方式,可以尝试开发乡村公共文化大数据平台,实现对文化民意的实时测报,也可以通过创办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体现先进文化的村民身边典型的人和事,并利用推送人的名人效应,扩大受众面。

第四,可接受式。为了保证高层次文化在乡村能够“入耳入脑入心”,宣讲者的选择、宣讲语言的风格、宣讲方式的运用至关重要,除了聘请专家讲解大政方针以外,还可以邀请乡镇(村)范围内的政策理论能手、“五老人员”(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村民身边的道德模范、乡贤、新型职业农民等,所挑选出的宣讲者一定能用家乡话,通过对身边人、事、物深入浅出的分析,实现理论宣讲“接地气、贴民心”的效果。

(四)稳定文化供给的资金投入

专项资金的匮乏制约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推进,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一是可以设立省、市、县、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在这些专项资金当中既包括乡(镇)村一切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运维经费,也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文体设备购置费用;二是拓宽乡村文化供给经费的来源,比如可以通过乡村自筹、单位帮扶、社会募捐等方式吸纳民间资本,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性政策,例如,以奖代补、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发挥社会各界力量,补足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不足的“造血”功能;三是加强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和审计,保证专款专用、落到实处。

二、挖掘乡土文化特质,淬炼乡村文化产业IP品牌

(一)厚植乡村文化原真理念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不仅仅是一种呼吁更是一种乡土情结,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黄波副教授认为“乡愁作为一个最大的吸引物,将城里的人吸引到农村,将农村里的人留在了农村。”[3]目前,很多乡村文化旅游景区开展的“户外大锅灶”、农家乐体验一日游或传统民宿体验精品游,就是巧用“乡愁”心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这说明我们关注的不只是经济发展和农业进步,而是要同时守护好中华文明传承物质载体的精神故土[4]。在“精神故土”日益式微的今天,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呵护弥足珍贵的“乡愁”记忆,保持原真文化的特质。

(二)培育乡村文化产业新业态

第一,深入挖掘乡村民俗文化。每个地方都或多或少蕴涵着不同的民俗文化,例如,节庆、建筑、饮食、农耕用具等。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的方式也是多样的,除了当下举办的民俗类节庆活动、文化论坛、文化旅游等,还可以通过打造智慧园、亲子园、体验馆、动漫形象等方式,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IP品牌。

第二,注重产业融合形成聚集效应。要想乡村文化产业走深、走远,就必须与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的聚集效应,比如与传统农业融合,发展休闲农场、乡村营地、农业庄园等;与乡村自然风貌融合,发展生态体验、生态康养、生态旅游等;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草柳编、泥塑、工艺品加工制作等。乡村文化作为一种元素,可以植入乡村各个产业当中,各地都要用好文化这一特点,发挥产业融合的集聚效应。940CF489-DA61-40BA-9F13-C9377EFFA258

第三,发展数字乡村文化产业。“数字文化产业以数字创意为核心资源和竞争力,不仅仅将内容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而是要通过创意和演绎,对乡村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5]随着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物联网、大数据、区域链、5G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在乡村建设中流行起来。深圳的甘坑客家小镇依托当地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凉帽,设计出了许多经典形象,并借助信息化技术制作了动画、电影等衍生数字文化创意产品,形成了本土特色文化气息浓厚的原创IP“小凉帽”品牌。数字文化越来越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新动能,所以,各地在乡村文化振兴中要因势而为、因势而做。

(三)创新文化产业经营模式

一是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通过此模式实现户带村、村成面、面成基地,这种模式能够化解乡镇碎片化、分散化的资源困境,以集体资源共同利用、生质增效的方式,激活乡村文化产业活力。

二是PPP运作模式。即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在这种模式中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私营部门依托自身人力、资金、创意优势,对项目进行开发经营管理运作,此模式能够有效缓解政府部门资金压力大、创意不够的困境。

三是共享农庄模式。“共享农庄就是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利用闲置农宅院落、闲置土地及‘四荒地,对农庄产品和农庄整体进行设计规划,进行个性化改造,形成一房一院一地,并根据需求改造为市民田园生活、度假养生、文化创意产业等多种模式,并通过互联网与城市租赁住房需求对接,形成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以及城市消费者‘四赢'局面。”[6]这种政府+企业+农村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了股权和收益共享,南方多地特色小镇的打造均使用此模式。

三、培育多元乡村文化振兴主体,补齐人才短板

(一)培养乡土人才

土生土长的乡村人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乡村中青年人才之所以流失严重,主要原因是乡村无法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向往,但是高成本的城市生活也让他们难以完全融入,所以“城市容不下肉身,农村放不下灵魂”成为了外出务工青年的真实写照。为了打造“回得去的乡村”,首先,乡村周边要有吸纳劳动力的企业,所以要积极扶持乡镇周边现有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其次,要丰富乡村闲暇时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年轻人多元化的文化诉求。再次,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组织策划面向基层、面向百姓的专业技能人才培训活动,也可通过与大中专院校合作,创办农民夜校或乡村文化教育学校,从高校中选聘“三农”方面的专家定期给村民授课,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土专家”、“田秀才”、种植养殖能手、农民企业家等。最后,要健全激励机制,通过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举办根据乡土特色发展的创业项目比赛,为获奖者提供就业指导和帮助;全面推开轻学历重实践能力的职业农民职称制度,对有职称的农民从政策、资金、技术、项目上给与扶持,激发乡土人才的干事创业激情。

(二)培育非遗传承人

首先,要深入挖掘和培养乡村本土非遗传承人,有些非遗文化的技能如剪纸、泥塑、戏曲等赖于家族或乡村传承,已经以文化符号的方式内化于家庭成员或本土村民的身体之内,对于他们的挖掘和培养更易于传承工作的开展。其次,要以“形”为载体,通过建立传承基地、非遗剧场、开办工作室、设计创意作品等方式,将静态的文化瑰宝宣传出去,利用社会效应吸引爱好者进行传承。再次,要给予政策的倾斜和支持,对有突出贡献的代表性传承人,除颁发证书、授予相应荣誉称号以外,应给予适当的政府津贴和物质奖励,同时要加大对传承人培育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尽量以有偿性的方式鼓励参与。最后,要发挥学校文化育人的作用,各地大中專院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建社团、创办技能工作室、举办文艺活动等方式,扩大非遗文化的受众面和普及率。

(三)引进专业技能人才

首先,要健全乡村文化振兴的专干队伍,要在每年政府工作人员的招聘中,设置文化类相关专业,为基层文化建设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其次,要规范化管理乡镇专兼文化人才队伍,对有编无人的文化站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补足专技力量;对“被混岗”兼任的文化站,要秉着专职专任的原则规范调整,确保文化振兴工作有效开展;对任务重、人员短缺的文化站,可采取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临聘文化专员。最后,要完善乡村文化振兴人才队伍的保障机制,对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做实乡村文化事业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要适当的在薪酬待遇、晋升途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配偶安置等方面给予政策性的倾斜与支持,用政策福利留住人、吸引人。

(四)汇聚乡贤人才

“在传统中国乡村,乡贤主要由取得功名但没有致仕的读书人、告老还乡的官员、宗族长老以及德高望重的其他乡村贤达人士组成。”[7]新时代的乡贤一般指“在乡村出生或长期生活,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一定贡献,或者长期在外工作生活,离退休了并有意愿想返乡发挥余热的人才。”[8]当下乡村文化文化振兴仍然要充分发挥乡贤“魅力权威”的作用。首先,要建立乡贤村史馆,传承乡贤文化,利用乡愁情结吸引人才。其次,要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宜业宜居的人居环境,保证乡贤人才能够留得住、留得下。再次,通过搭建乡贤信息库,组建乡贤理事会、参事会、议事会等组织,充分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建言献策、筹集资金、引进项目的作用。最后,要健全乡村文化振兴人才回归制度,灵活运用激励性政策,例如,减免税费、财政补贴、流转资源等,吸引人才返乡创业。

四、刷新乡村“新”视界,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文化

(一)重塑生态文化理念

生态文化是打造美丽乡村的价值开关,是引领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指南。在当下乡村文化振兴中,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观,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化理念贯穿乡村文化振兴的全过程,要努力将乡村原真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拒绝改变农业用地性质的大修大建、拒绝破坏乡村生态环境的商业运作、拒绝破坏生活环境的人为污染行径、拒绝大量施肥用药损坏土质破坏农产品发展的绿色品质定位,要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不仅是愿景更是映入眼帘的场景。所以要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宣传生态文化理念,唤醒工作人员和乡村民众的生态环保意识,维系好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休戚与共的生命共同体。940CF489-DA61-40BA-9F13-C9377EFFA258

(二)突出问题集中整治

自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全国各地乡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得到了大力改善,但当前仍然有部分地区存在垃圾难清理、乱扔垃圾、美丽庭院打造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旱厕尚未真正革命”等问题。所以,乡村生态文化理念的重塑不是只停留在绘文化墙、清理路面、修建公厕层面,而是要采取一系列“内服+外用”的诊疗手段进行整治。首先,要创新生活垃圾处理的方式和手段,可以引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可以推行“定时投放,定点收集”的生活垃圾上门收运模式,可以利用优抚政策发动贫困户组建义务清洁队,也可以通过发放倡议书宣传垃圾分类政策法规,分享各类垃圾变废为宝的小妙招。其次,多种方法激活民众参与美丽庭院打造活动的热情,比如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微视频、广场舞等方式宣传,还可以使用当下流行的“美丽庭院”擂台赛、幸福积分促成效活动。最后,为了让“厕所革命”真正落到实处,除了加大文化宣传以外,还必须帮助村民解决粪池清理频繁、费用高的问题。

(三)精准施策制度保障

首先,要完善乡村环保考核机制,提高考核中三大堆、垃圾死角治理的单向赋分,将打造“美丽庭院”纳入文明乡村考核项目中,形成文明乡村、美丽乡村的动态考核管理机制。其次,要设置村民自治+网格化管理制度,根据全村住户划分街道,每个街道由一名村民代表或党员负责,制定街长负责制方案,管理乡村日常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化宣传工作,并对村民行动实行积分制管理,每月还可根据不同分值兑换相应奖品。最后,要健全基层环境保护和监管制度,利用大数据平台及时掌握乡村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变化的动态数据,并及时做出应对方案。

五、激发乡村“组织动能”,保证乡村文化振兴有效运转

(一)激励机制

要创新激励机制,对于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乡镇机关、基层干部和村干部,除了给予公开表彰、授予荣誉证书和荣誉称号等名誉上的奖励以外,还可以给予发放绩效奖金提高薪酬待遇,优先提拔重用、优先选派外出培训学习和挂职锻炼等福利。只有健全激励机制,运用多样化的激励手段,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基层干部队伍进行乡村文化振兴的活力。

(二)互动机制

为了给乡村两级“减负、松绑”,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观摩,各负责部门要针对工作内容的重复部分积极进行沟通协调,统一工作标准和要求,以农业农村局为牵头单位打造“1+X”的行政工作体系。为了保证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精准性,可以从乡镇级行政单位开始,建立组织结构完善、成员配置合理、职能划分明确、监督运行机制完备且具有上传下达功能,集政策、科技、人才、资金咨询等为一体的去行政化的乡村文化振兴服务中心,依托此服务中心让“五个振兴”互促循环模式能够真正运转起来,发挥实效。

(三)联动机制

为了改变基层干部队伍重经济轻文化的政绩观,必须将各个乡镇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实际推进情况与相关责任人的政绩考核联系起来。首先,要通过完善考核体系,制定乡村文化振兴的专项考核指标,并将其视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量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次,要推进领导干部量化积分管理制度化,对基层领导干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开展情况实行积分管理,每一季度都要将積分情况张榜公示,最终积分与乡镇和乡村年底考核相挂钩。最后,可以对村庄发展情况进行好中差分类,制定一村一策的发展规划,抽调基层经验的丰富的党员干部脱产进驻后进村,找准病原,对症下药。

乡村文化振兴任重道远,绝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就能完成的,这既需要统筹规划、靶向发力,也需要精准施策、科学推进。所以,要着力于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打造乡村文化产业品牌、培育乡村文化振兴多元主体、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文化、激发乡村“组织动能”,共同发力建构“五位一体”的乡村文化振兴对策。

参考文献:

[1]张晟源.把乡村振兴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抓手[J].创造,2018(11):24-26.

[2]徐勇.乡村文化振兴与文化供给侧改革[J].东南学术,2018(05):132- 137.

[3]乡贤、乡土、乡愁:探寻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J].乡村科技,2017(36):12-14.

[4]王立胜,刘岳.新时代乡村工作的总纲目总遵循[EB/OL].(2018-03-

09)[2021-06-15].http://www.cssn.cn/jjx/xk/jjx_yyjjx/jjx_nyyfzjjx/201803/t20180309_3871652.shtml.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文化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7-04-11)[2021-05-13].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23029l.htm.

⑹李倩薇,“共享农庄”激活“空心村”[EB/OL].(2019-10-19)[2021-06- 0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7810513624198049&wfr=spider&for=pc.

[7]杨盼盼新乡贤参与乡村文化振兴路径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20,37(01):42-46.

[8]茆顺苗.乡村人才振兴路径探析[J].现代化农业,2020(06):50-52.940CF489-DA61-40BA-9F13-C9377EFFA258

猜你喜欢
激活五位一体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创设情境,激活政治课堂
培养想象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