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粮化”后粮食生产要素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差异化分析

2022-06-18 14:45赵正豪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粮食安全

赵正豪

摘要:粮食生产要素关乎国家粮食安全。伴随着农村耕地非粮化,粮食播种面积下降,我国粮食的总产量在近三年却平稳上升。以2010—2020年农业生产数据为样本,将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作为粮食生产要素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出各个生产要素对粮食安全的差异影响,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粮食生产要素;粮食安全;差异化分析

一、文献综述

根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学术界从概念、案例和实验等方面分析了农村基本建设项目对提升我国粮食产能的影响,降低农村生产成本、提升技术质量、提升农民投资要素规模报酬,对推动我国粮食生产具有重大意义。朱建军、张蕾(2019)认为农村土地流转是资源配置的最主要方式,此外还有数量和品质的流转叫项升、江激宇、方莹(2020)认为粮食产出效率是对农户所从事农业生产以及管理过程工作效率的一个测量方式,其农产品生产中劳动力、耕地、种子、农药、肥料、加工技术等产出因素直接影响着测量的结果,各个因素在规模以及效率上的变化都将造成生产效率的变动。同时,包括社会成本、城镇化、金融发展等社会要素都可以通过改变各投入因素资源之间的比例来间接影响产出效率[2]。叶明华、度国柱(2015)认为生产要素投入要注重于劳务投资,肥料、杀虫剂、农膜等增产性投资,机械设备等省工性租赁作业投资,并在提高省工性资金投放比例、减少增产性资金投放比例、降低劳务投资等方面达成基本共识[3]。王放(1997)认为城市化的进展会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增加农村机械设备的使用率,推动规模化生产,进而增加单位面积产量,认为城市化并没有对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危害[4]。马天样(2014)通过C—D生产函数分析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等研究发现,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要素的影响因素显著性排序主要为粮食单产、化肥施用量及农业机械总动力[5]。田红宇、祝志勇(2018)调查表明,支农政策、肥料施用量和农业机械投入都和粮食产量成正相关关系[6]。陈春兰、史琛、金涛(2020)为研究江苏省内粮食产量与主要生产投入要素之间的关联,将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1978—2018年江苏省粮食产量与主要生产投入要素之间的联系展开了分析,结果表明:化肥施用量、机械化水平与栽培面积对江苏的粮食作物总产量影响很大[7]。

二、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要素与粮食安全

(一)粮食主产区区域概括

河南、黑龙江、山东、江苏、安徽等十三省区为我国粮食主产区,几乎占到了我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0%、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75%和粮食总产量的80%,保障着我国粮食安全,由于近三年国内外经济状况萎靡,其“非粮化”现象更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8]。

(二)粮食生产要素与粮食安全

近几年随着耕地“非粮化”的转变,大量原本种植粮食的农民由于受种粮利润或土地流转成本的影响,转出土地后选择从事瓜、蔬、花、果等非粮生产,农业生产的要素投入结构也随即产生变化,最后影响粮食安全。为保障粮食安全,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均会被优化并重新配置。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受农业生产要素流動与重新配置的影响,粮食生产效率在某种程度上也将发生变化。首先,粮食生产要素的变动将影响食物的供给量和粮食生产的质量。农户希望获得更多的报酬性收入,必然舍弃耕地转而投资城乡建设,劳动力的减少将一定程度减少粮食生产,农业资本会更趋向于更多的经济型作物。其次,随着粮食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粮食生产科技发展动力越来越大。最后,由于“非粮化”现象的发展趋势,使得种粮地大面积转化成农业非粮化用地,土地利用形态出现了变化,可耕地的面积大大减少。

(三)粮食生产要素指标的选取

影响粮食安全的原因众多,可从贸易、生产、土地利用、城镇化、劳动力、政府收入等多方面考察咒将劳动力、资本、土地、科技作为衡量粮食生产要素的一级指标,其中资本包含2个二级指标,科技包含3个二级指标,劳动力包含1个二级指标,土地包含2个二级指标,共8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与粮食生产要素的关系用“正”和“负”来表示(见表1)。

三、粮食生产要素对粮食安全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立

粮食生产要素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模型:

式中Y为被解释变量,即粮食安全,用人均粮食占有量来表示。β为方程系数。α1为常数项。ε为残差项。Xm为自变量,即影响粮食安全的指标,如劳动力规模化程度、科技规模化等。

一般一个国家(或地区)年人均粮食占有量≥400kg,可以认为该地区粮食安全,该数值越大,安全性则越高。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数据来自2010—2020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河南统计年鉴》等。有些数据丢失,通过spss软件进行缺失值处理,通过均值或者中间数来代替丢失的数据。

(三)各指标描述及权重分析

用全国的数据完全可以反映粮食生产要素和粮食安全的关系(见表2)。

共选取4个一级指标,即劳动力、资本、土地、科技,每个一级指标下涵盖一个或多个二级指标,共8个二级指标,研究时段为2010—2020年,不能直接用8个指标和被解释产量进行回归分析,故对这些二级指标进行降维。采用熵值法,用Excel软件对其进行计算,在计算权重之前,先将所有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由于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所用公式不同,计算时需注意指标属性。计算各指标比重、熵值及权重,再求得各二级指标占一级指标的权重,达到降维的效果,同时得出每一个指标占总权重比重(见表3)。

从熵值法所得出的权重结果可以算出,影响粮食生产要素发展的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科技、土地、资本和劳动力,说明在粮食生产的过程中,科技和土地应该得到重视,劳动力占比最小,表明劳动力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相对较小,这体现了规模化指标多元化的完整性,指标影响程度不一。0196B4B3-0396-4F43-9EE0-F9EAC59EAC16

四、回归结果分析

通过表3可以看出各个指标占总权重比重和占一级权重比重,得到关于P(劳动力)、M(资本)、L(土地)、S(科技)和U(粮食生产要素)的关系如式:

U=0.1915P+0.196M+0.2655L+0.347S

将这些关系式与粮食生产要素和粮食生产安全之间的关系式结合,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多元回归。由于指标间的衡量跨度不一,所以将二级指标整合到一级指标中,为了使数据计算结果标准,在一级指标计算中,将每一个二级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并对处理结果进行综合评价指数测算,再将二级指标测算结果求和,得到一级指标,相应地对因变量Y,即人均粮食占有量进行归一化处理,最后得到回归结果(见表4)。

“非粮化”现象会影响劳动力、资本、科技发展和土地流转等综合因素,进一步影响粮食规模化生产,会带来粮食生产要素升级,最终对粮食安全问题产生一定影响(见图1)。

从线性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劳动力、土地和科技对粮食安全有极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资本对粮食安全影响正向影响不显著。具体分析如下。

(一)劳动力正向影响粮食安全显著性强

近些年来,为了得到更大的利益,土地“非粮化”经济格局发展得比较快,而相应的,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会参与到第二三产业的生产,从而导致了大批农业人口大量迁移或奔向城镇打工,而这些人口流动使得农业劳动者数量大大减少,进而造成在农业粮食生产中没有足够劳动力资源,严重影响了农业粮食生产。因为第一产业的收益并不占优势,所以农户身为“经济人”也会综合考虑比较利益,而为了增收,农户需要改善耕地的种养结构,而因为农民付出了等量劳务而得到的收益并不均衡,所以,农户会把原来种粮的耕地改为非粮化种植,由此一来,耕地面积会相应下降,而粮食产量也就会降低。随着耕地非粮化发展,更多的耕地转变为集约型土地和家庭农场,但是由于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劳动力规模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并不显著。

(二)资本对粮食安全影响不显著

首先,由于耕地“非粮化”的原因,耕地减少,更多的土地用来种植经济产物,所以资本被迫流向了规模化。这种规模化是一种被动的规模化,所以虽然正向影响粮食安全,但并不显著。

(三)科技的发展对粮食安全呈极显著的正向影响

科技的各个指标在粮食生产要素指标中所占权重最高,并对粮食安全问题影响极为显著。随着粮食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于提升粮食品质和农机质量越发重视,邀请更多专业人员参与粮食生产,给粮食安全带来正向影响。随着土地“非粮化”现象的日益严重,用来种植粮食的土地越来越少,为了提高粮食的产量,只能从本质上提高生产效率,粮食生产科技的提高也对粮食安全带来正向影响。

(四)土地与粮食安全呈极显著的正向影响

第一,近年来,我国对审批农地和使用农地的要求大大提高,无论城镇化进展如何或城市需要扩张发展都不能乱占用耕地,严守耕地红线政策。第二,就算一部分耕地被占用,但随着农业科技不断进步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生产技术大大提高,单位粮食面积产量也相应提高,这就解释了虽然农业用地减少,但是更多的耕地规模化生产粮食,对粮食安全呈极显著的正向影响。

五、对策

(一)引导劳动力流转,加强农民技术培训

政府引导乡村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流动,改善农村农民的整体素质,从而增加农民积极性。在对农民实行兼业增收的同时,尽量引导以薪资性生活收入为重的农户合理流转乡村耕地,不让耕地落荒,并且通过对乡村农业劳动者开展综合技术培训,包括机械田间管理、标准化耕种、农业机具的应用等,增强乡村农户粮食种植实力,增加乡村粮食单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

(二)促进产业发展,加大资本扶持

相关农业部门应当加强对种植业投入力度,提升粮食产量,带动社会各界投入到粮食生产的项目建设中,从而实现农业投资者多样化,这将有助于农业投资方对粮食育种、环保农药、新肥料等现代农业产品要素的投资开发。

(三)提高科技的重视程度,加强农业科技的投入

应加强农业生产科技发展,加强粮食生产人员专业训练,要求管理人员应熟练专业管理知识。生产效率提高了才可以从根本上正向影响粮食安全。适当引导国家专业人才对农业技术、硬件和软件进行开发,从而保障粮食安全。

(四)加强土地管理,提高相关执法力度

应控制并制止土地“非粮化”现象,虽然国家城镇化需要更多的土地,但是不能随意侵占农用土地,要保障粮食安全,坚守1 200 000km2耕地红线。为了确保1 200 000km2基本农田,各级政府应该提高执法力度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农田“非粮化”的现象扼杀在摇篮中。

参考文献:

[1]朱建军,张蕾.农地流转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数量和质量双重视角[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9,18(01):28-35.

[2]项升,江激宇,方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一个文献综述[J].新疆农垦经济,2020(12):85-92.

[3]叶明华,庹国柱.要素投入、气候变化与粮食生产——基于双函数模型[J].农业技术经济,2015(11):4-13.

[4]王放.论我国城市化与粮食生产的关系[J].人口研究,1997(05):19-24.

[5]马天祥.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研究[D].哈爾滨:东北农业大学,2014.

[6]田红宇,祝志勇.中国粮食生产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DEA- Tobit两步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12):161-168.

[7]陈春兰,史琛,金涛.江苏农业生产投入要素对产量的影响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5):10-12.

[8]张黎.城镇化发展对中原经济区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1,46(02):7-11+21.

[9]张樨樨.我国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60-64.0196B4B3-0396-4F43-9EE0-F9EAC59EAC16

猜你喜欢
粮食安全
我国的粮食安全及对策探讨
我国的粮食安全及对策探讨
城市化背景下的耕地保护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农地流转“非粮化”及对粮食安全影响研究述评
中国农业需避免落入产业化陷阱
云南省粮食安全视角下马铃薯产业发展
基于区域竞争视角的我国粮食安全与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