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作战环境下目标情报分析:职能、流程与原则*

2022-06-23 14:01
情报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敌方情报评估

李 铮

(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南京 210039)

0 引 言

战争自古以来便是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等子系统相互作用的典型复杂系统[1],其本质是人与人之间横跨物理域、信息域和认知域的深度对抗。在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演进的作用下,21世纪初的战争朝着复杂化战争形态的趋势演变,作战环境中的各因素相互联系更加紧密。各目标的功能逐步实现跨域联合,单个目标的功能实现都有赖于一个跨越多作战域的强大的目标系统的支撑[2],且针对目标的行动会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非军事领域造成超预期的后果和影响[3]。

新战争形态下,作战进程精细化、作战效果可控化要求日益提高,制定作战计划需更加关注兵力行动的多级多域效果。目标工作也从服务传统火力作战,评估武器动能打击效果的旧样式,转变为服务跨域联合作战指挥决策,保障复杂作战环境下兵力行动效果的新样式。了解敌方决策模式,掌握目标系统及实体级目标特征,预测评估兵力行动多域多级影响效果,成为情报分析在目标选择、计划制定和兵力行动等目标工作中的必要任务。复杂作战环境下目标情报分析工作如何有效开展,成为了目标工作理论与实践发展在新战争形态下的时代课题。

图1 联合目标工作周期及情报分析职能

美军对复杂化战争形态的适应性体现在美军条令文件折射出的作战理念中。按照美军《国防部军事和相关术语词典》定义,作战环境是指“影响作战能力运用和指挥官决策的条件、环境和影响的因素集合”[4],既包括物理、信息、电磁等作战空间,又涵盖政治、军事、社会、经济、信息、基础设施等相关子系统,体现出美军对作战环境复杂性的深度认识。在作战过程中,美军作战、计划、情报等部门工作均是基于对作战环境的共同理解同步开展,美军目标工作更是重点关注作战环境内实体级目标主观特征、目标间相互关系和针对目标兵力行动多级多域影响效果。剖析美军目标工作模式,能够为把握复杂作战环境下目标情报分析的一般范式提供有益借鉴。

国内学界对美军目标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军目标工作的发展历史、目标工作的基础理论,以及目标工作体系的运行情况等方面,对美军目标情报支援工作的研究则主要关注美军情报体系机制建设与技术手段开发情况,对目标情报支援的关键步骤情报分析则较少关注,尤其缺少对情报分析在目标工作中的职能、目标情报产品类型以及目标情报分析原则特点等方面的系统研究。不过,情报分析是驱动情报流程生产情报产品的核心环节,目标情报分析生产流程的内在要求决定了目标情报支援工作的体系机制建设与技术发展方向,应当成为目标情报支援工作研究的重要角度。本文以美军情报和目标工作相关条令为文献基础,聚焦美军目标情报分析工作,探究其在目标工作中的功能作用、产品类型和分析生产流程,以及复杂作战环境下目标情报分析工作的原则特点。

1 美军目标工作中情报分析的职能

目标工作是按照作战需求、能力和先前的评估结果,对目标进行系统分析、确定其优先顺序,并针对相关目标采取恰当的行动,从而达成特定预期效果,以实现指挥官意图[5]的工作过程。目标情报分析是在感知作战环境态势基础上,综合全源情报,深入研究敌方关键目标的工作过程,其主要作用是揭示敌方目标及目标系统的薄弱环节,描述目标特征与位置,指出目标弱点和对敌方的重要程度,记录对目标及目标系统进行联合火力打击的效果[6]。这一内涵表明目标情报分析不仅要对敌方目标及目标系统特征进行基本整编,更要为作战计划制定、兵力行动、战斗评估等各项工作提供知识支援。

作为美军目标与情报工作的指导条令,《联合目标工作》与《联合情报》分别制定了联合目标工作周期[5]和联合情报流程[7],为联合部队及各军种组成部队的目标工作与情报生产流程提供了基本的指导框架(见图1)。目标工作周期在作战过程中持续运行,单个周期包含指挥官明确作战目的和预期最终态势、目标开发和优先级排序、作战能力分析、指挥官决策和任务分配、任务计划制定和兵力行动等环节,并通过战斗评估工作驱动周期循环。

情报分析是整个情报工作流程的中心环节,正是情报分析驱动了情报工作流程,所以,情报分析在目标工作周期的各个环节也发挥重要作用。在“指挥官明确作战目的和预期最终态势”这一环节,情报分析为指挥官、计划和作战部门提供态势感知,判断敌方的可能行动方案,以及敌作战体系中可为各可能行动方案提供能力的重心。在“目标开发和优先级排序”这一环节,情报分析的主要任务是构建目标系统模型,确定实体级目标特征,选定高价值和高回报目标,协助指挥官生成联合一体化目标清单。在“作战能力分析”“指挥官决策和任务分配”和“任务计划制定和兵力行动”等环节,目标工作的主要任务向计划和作战部门转移,工作层级向战役和战术级延伸,情报分析重在协助确定恰当行动方式和行动时间窗口,为计划和行动的有效制定与实施提供保障。在“战斗评估”环节,情报分析要提出敌方设施和作战能力损害的详细评估,总结敌方行动规律,预测敌方意图,分析己方行动的附带损害,并对下一步行动提出建议[8]。

1.1提供态势感知,明确目标工作方向

掌握战场态势,了解对手,是指挥官根据上级意图明确本级作战目的和预期最终态势的基础,也是目标工作中情报分析的起点。所谓预期最终态势,是指“能体现完成作战行动的全部军事目标而设定的一系列必要条件”[5],是作战目的在战场态势中的具体体现,能有效说明己方作战任务想要达到的最终效果,为进行目标选择、制定作战计划和实施兵力行动提供方向指引。

在联合指挥层级,美军通过“作战环境联合情报准备”程序完成该阶段的情报分析工作,该程序包括“明确作战环境”“描述作战环境影响”“评估对手和相关方”和“查明对手及相关方的行动方案”[8]四个步骤。分析人员通过制作作战环境透视图、敌方行动方案事件矩阵等产品,可视化各类作战环境对我方作战能力的影响,评估敌方实力,预判敌方可能行动和最具威胁的行动方案,进而帮助指挥官确定关心地域,以及敌方作战体系中能够为各行动方案提供作战能力的重心。

在美军定义中,重心是“能够使武装力量实现其目的的力量源泉,它也可以使敌对势力有针对性地对己方采取行动,最终导致己方的失败”[9]。从己方角度出发,重心是敌方作战体系中使敌方具备作战能力的关键目标,也是己方开展目标工作的对象。因此,正确感知作战环境,评估敌方能力及可能行动,明确敌方重心,作战环境联合情报准备程序为目标工作明确了方向,也为针对具体目标的情报分析工作明确了对象。

1.2进行系统分析,挖掘敌方关键弱点

在美军定义中,“目标系统是指在功能上存在相互联系的实体级目标集合,这些目标通常承担共同的任务或发挥共同的功能。”[5]目标系统分析是基于作战环境联合情报准备的分析成果,“综合全源情报对潜在目标系统进行评估,查明实体级目标间关系及在敌方作战体系中的重要程度,确定己方兵力行动优先级”[5]的过程。

依据美军目标工作理念,目标在敌方作战体系中的功能实质上是通过与其他目标的共同活动得以实现的,“目标的真正重要性在于与作战体系中其它目标的关系”[5]。在目标系统分析过程中,分析人员需识别敌方作战体系中关键目标相互关系,构建目标系统模型,掌握目标系统结构、功能和位置特征,分析目标系统发挥功能的关键活动和所需资源等,并在此基础上,继续评估各目标的重要程度,并找出能够破坏或影响敌方目标系统功能,进而削弱敌方作战体系实力的关键弱点。

目标与目标系统是一组相对概念。在敌方作战体系中,指挥控制系统、防空反导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等可被视为一个目标,而这些目标本身又是一个由多个子目标构成的系统。因此在开展系统分析、确定关键弱点时,各指挥层级分析人员都要依据本级任务划定所要分析的目标系统的层次和范围,并根据本级作战能力,确定与己方能力及任务相匹配的系统关键弱点。

1.3研究目标特征,确定恰当行动方式

实体级目标是目标系统中可单独发挥功能的最小目标单元,也是兵力行动的直接对象,其特征包括物理特征、功能特征、认知特征、环境特征和时间特征五个方面[5]。通过分析实体级目标五类特征,分析人员逐步掌握每个目标的材质、位置等物理特征,在其系统内的功能,功能发挥的途径、方式和时间窗口,以及作战环境对目标的影响。在掌握实体级目标特征信息后,分析人员会创建一个目标电子档案夹,将所有与目标有关的资料存入其中[5],以供制定作战计划和进行兵力行动时按需提取。

对实体级目标特征和目标系统关键弱点的详细掌握,是目标工作周期后续环节得以进行的前提。在作战能力分析与兵力分配环节,作战和计划部门会根据目标特征和己方作战能力,为目标清单中各目标分配具有达成行动预期效果能力的兵力行动单元。在计划制定与兵力行动环节,计划、作战和分析部门人员会基于目标系统弱点和兵力分配方案制定作战计划,并确定适用于各作战单元的行动方式。此时,目标情报直接作用于作战计划和兵力行动,情报与计划、作战部门的工作在目标工作周期中实现了融合。

1.4执行战斗评估,提高目标工作效能战斗评估又称目标工作评估,是一个与其它环节同步进行的持续过程,其作用在于评估联合目标工作周期前五个环节的各项工作的有效性[5],界定针对目标的行动实现预期效果的程度[10],帮助调整完善后续的目标选择、作战计划制定和兵力行动方案,以更好地实现指挥官作战目的和预期最终态势。

美军通常利用绩效评估指标和效果评估指标[11]开展评估工作,通过核实指标完成情况,以评估兵力行动预期效果的实现程度,并判断兵力行动的对象和方式是否恰当。战斗评估包括战斗毁伤评估、弹药效能评估、再次攻击建议或未来目标工作建议三项内容[5]。战斗毁伤评估是后两项工作的基础,由情报部门承担主要工作。战斗毁伤评估工作包括物理损伤评估、功能损伤评估、目标系统评估三个步骤,评估对象从实体级目标逐步上升到目标系统和敌方整体实力,属于目标系统分析与实体级目标特征分析所采取的“从宏观至微观的分析路径的回溯”[10。除对目标系统造成的直接效果进行评估外,情报分析还需对兵力行动的间接效果进行分析,包括兵力行动对敌方目标系统及整体实力造成的级联效果、累积效果,以及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非军事领域对我方行动产生的非预期的附带和额外效果。

2 目标情报产品与分析生产流程

“平战不分”是国家安全情报工作的重要特点,也是战场情报工作的必然要求。为履行情报在目标工作中的职能,在和平时期,情报机构应未雨绸缪,实时掌握敌方作战体系各重心的最新动态,持续生产并更新描述敌方目标系统及实体级目标特征的基本描述类目标情报产品。在战争时期,情报部门要与其他部门密切合作,提供适合目标工作各环节工作重心,为计划制定与行动实施提供全程支援的行动支援类目标情报产品。两类目标情报产品的生产流程均符合一般化的情报流程,但因产品内容与作用时机不同,分析方法以及各部门的协作机制各具特色。

2.1基本描述类目标情报产品及其分析生产流程

基本描述类目标情报产品通常在和平时期生产,并在作战准备阶段进行更新。该类产品旨在通过确认各个实体级目标特征,构建目标系统模型,以提供有关实体级目标物理、功能、认知、环境、时间特征信息,目标系统的组成结构、活动规律、空间分布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1.1基本描述类产品的内容

根据目标系统和实体级目标特征,基本描述类目标情报产品分为目标系统模型和实体级目标档案两种形式。

目标系统具有结构特征、活动特征和地理分布特征[12],根据特征划分,目标系统模型共包括系统结构图、活动流程图和空间分布图三种产品。系统结构图通过构建拓扑结构呈现目标系统结构特征,描述共同构成目标系统的各实体级目标及相互关系。活动流程图通过构建时间轴呈现目标系统活动特征,包括系统内各实体级目标为实现系统功能进行的具体活动过程。利用地理空间情报产品呈现系统地理分布特征,描述构成目标系统的各实体级目标在物理空间中的分布情况。

实体级目标档案存储单个实体级目标的五类特征信息,其确定过程与目标系统模型构建过程相重合,属于“一套流程两类产品”。其中,物理、环境特征属于客观特征。物理特征是可通过情报搜集手段发现、识别、跟踪,并有助于描述和辨识目标的特性。环境特征描述了作战环境对目标的影响和作用。功能、认知、时间特征属于主观特征。功能特征包含目标的功能及实现功能的具体过程。认知特征是指敌方目标运行人员处理信息、发挥其控制功能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即敌方人员的决策模式。时间特征包括目标在特定区域的出现时间、停留时间,实现功能所需时间以及被己方识别所需时间等特征信息。

2.1.2基本描述类产品的分析生产流程——以“活动”为原点

功能是目标系统在敌方作战体系中的价值体现,也是目标系统结构的决定因素。活动是实现功能的方式,也是暴露表现特征的过程。在军事对抗环境下,分析人员不能直接掌握敌方目标系统的详细资料,需依赖于情报搜集人员对各目标活动的观察进行推理,因此活动是分析人员分析生产基本描述类产品的分析原点。通过观察活动,分析人员可与搜集人员、专家共同确定进行活动的主客体目标、时间、地点、状态、目的和条件,即“5W1H”要素[12],并推理为进行该活动创造条件的前项活动,以及该活动为之创造条件的后项活动。基于“活动—目标—5W1H要素”分析流程,循环驱动“分析—搜集”过程,分析人员可逐步确定各实体级目标的主观特征、目标间相互关系、目标系统运行规律等,以此制作目标系统的活动流程图、系统结构图和空间分布图,并综合构建目标系统模型。

以“活动”为原点的分析流程需要分析人员、搜集人员与领域专家的整体协作。其中分析人员起到寻求并利用专家知识,开展情报搜集指导,综合知识与情报资料生产情报产品的核心作用。

首先,分析人员需要与专家进行密切联系,搭建“知识共享”的协作式分析环境,利用专家在相关领域上的知识为分析过程赋能。以基础设施类固定目标为例,专家可帮助分析人员了解基础设施的组成结构、生产流程和各组成部分物理、功能等方面知识,为建立实体级目标档案、构建目标系统结构图和活动流程图提供基本知识框架。此外,为克服“镜像思维”带来的认知偏见,分析人员需要与具有敌方相同文化背景,或对敌方决策模式有深入了解的文化专家协作,通过了解敌方人员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掌握基于敌方视角的实体级目标主观特征,以及敌方目标系统的实际运行规律。

其次,分析人员需要保持与情报搜集人员的双向沟通,根据各搜集手段特点为搜集人员提供可观察、针对性强的搜集指标。在以“活动”为原点的分析流程中,分析人员会根据活动的“5W1H”要素提出情报搜集需求。情报搜集需求不能过于宽泛,否则会导致搜集人员任务不明确,所获情报资料与分析需求相关性不足。因此,分析人员需要对情报搜集需求进行问题分解,建立搜集指标,并结合各搜集手段能力进行指标分配,同时说明指标所要解答的分析问题。

以分析某导弹研发状况为例,在不同的研发阶段,与其相关的人员出入、原料运输、设备状态变化等表现特征具有不同的特点,分析人员可根据表现特征和历史状态对导弹的研发阶段进行推理。分析人员可将可观察性强的表现特征设为搜集指标,指导搜集人员对各表现特征进行监视,综合分析目标在一段时间内的活动状态。具体如图2 所示。

图2 以“活动”为原点分析流程示例

2.2行动支援类目标情报产品及其分析生产流程行动支援类产品的生产通常与制定作战计划、采取兵力行动同步进行。该类产品旨在基于目标系统弱点分析,采用兵器推演和实时动向监控等方法,持续预估和评估行动效果,以此确定或修正目标选择、作战计划和行动方式,确保兵力行动能够逐步塑造预期最终态势,最终实现指挥官的作战目的。

2.2.1行动支援类产品的内容

行动支援类产品主要包括目标系统弱点分析、行动效果预估、战斗评估三方面内容。

目标系统弱点分析是基于基本描述类目标情报产品的知识增值,开展于“作战能力分析”环节的初始阶段,通过分析敌方目标运行人员的决策模式,目标系统结构和各目标的活动规律,分析人员可逐步推理出目标系统实现功能的关键活动和所需资源。通过结合己方作战能力,分析人员可与计划人员共同确定目标系统中可被己方利用的关键弱点,并制定高价值目标清单。

行动效果预估在作战能力分析完成后开展,分析人员、专家、计划与作战部门人员通过兵器推演模拟作战过程,预测各行动方案可能造成的打击效果,以及政治、经济、社会影响等间接效果,确定目标系统内高回报目标清单和敏感目标清单,从而协助指挥官选定最佳行动方案,生成联合一体化目标清单。

战斗评估开展于每次兵力行动之后,分析结果对下一阶段目标选择、作战计划和行动方式产生影响。一方面通过评估目标物理、功能损伤程度,目标系统状态变化,为火力人员评估弹药效能,计划人员修正作战计划、提出再次攻击建议提供知识支援。另一方面,通过效果评估指标和绩效评估指标衡量兵力行动实现预期效果程度,并利用专家知识评估兵力行动在非军事领域产生的非预期效果。

2.2.2行动支援类产品的分析生产流程——“多部门协作”

行动支援类产品直接服务于军事行动,其分析过程需要综合敌我双方相关信息,依赖于指挥官、分析人员、搜集人员、计划与作战部门人员,以及专家的多方协作。

首先,专家在分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目标系统弱点分析中,敌方目标系统的运行规律取决于敌方人员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分析人员需与对敌方有深入了解的专家协作,基于敌方决策模式,寻找目标系统中可被利用的关键弱点。在战斗评估中,分析人员与专家要综合目标当前动向与历史行为进行深入思考,不仅分析目标系统的功能、状态变化,敌方未来可能行动,还要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角度全面分析兵力行动造成的级联效果和非预期效果,并分析对己方未来行动的影响。

其次,分析人员需和计划与作战部门人员开展兵棋推演[13],共同完成行动效果预估工作,并确保对指挥官作战目的和预期最终态势,以及作战环境有着相同且正确的理解。分析人员在兵棋推演过程中扮演“蓝军”,站在敌方立场与计划和作战部门人员进行模拟对抗,预判己方各行动方案会造成的效果,以及敌方可能做出的反应,共同协助指挥官决定行动方案。

最后,分析人员、专家要与情报搜集部门建立高效的“分析—搜集”工作模式。搜集部门要保证情报搜集的针对性、持续性与及时性,分析部门要保证分析的预见性和全面性。以情报分析为驱动的搜集模式是提高情报搜集效能的有效途径,分析人员与专家需在兵力行动前利用行动效果预估成果构建情景,根据情景设定实证性的效果评估指标和绩效评估指标,并将其转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情报搜集指标,下达给情报搜集部门。搜集管理人员根据情报搜集指标和各手段能力特点,合理分配情报搜集任务,各类搜集人员实时跟踪目标系统状态变化,掌握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状态变化情况,并向分析人员与专家持续提供目标系统的动向情报资料。

3 复杂作战环境下目标情报分析的原则与特点

在美军目标工作体系下,联合目标工作超越传统功能和组织的边界。作战、计划和情报部门都是此项工作的主要参与方,而其他司令部职能部门(如后勤、气象、法律和通信)的主题专家同样为联合目标工作周期提供支持。在美军情报工作体系下,国家级情报支援机构、本级情报部门和下属情报部门上下级相互支援;情报分析人员、主题专家、各情报门类搜集人员前后端整体联动。美军标准化的目标情报分析协作机制,为复杂作战环境下目标情报分析工作提供了参考范式。

相较于传统作战环境,复杂作战环境的作战域与影响域更加广阔。在复杂作战环境下,敌方目标类型、功能更加多样,相互关系更加复杂,针对目标的兵力行动效果不再局限于目标本身。为履行情报分析对目标工作支援职能,情报部门需坚持平战一体,建立多部门协作式分析流程,综合全源情报,掌握敌方决策模式,预测评估兵力行动在军事、政治、经济、社会多领域效果,保证目标情报产品为目标工作周期全过程赋能。

3.1平战一体,全过程赋能目标工作

目标情报产品积累于平时,运用于战时。分析人员不仅需要在和平时期未雨绸缪,指导情报搜集部门实时跟踪目标动态,对敌作战体系中各目标系统和实体级目标特征进行研究建档,还需要在军事行动中建立多部门协作式的情报工作模式,驱动目标情报周期循环,生产能为制定作战计划和实施兵力行动提供支援的具有洞察性的情报分析产品。

充分的战前目标情报准备是美军采取军事行动的经验性做法。在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前,美军就已利用情报搜集手段收集并不断更新伊拉克全境的全部战略、战役级固定目标,大部分战术级目标和伊军部署信息,建立了对伊作战情报数据库[14]。充分的基本描述类目标情报产品,使美军大大缩减了战时行动支援类产品的准备时间,提高了目标选择、作战计划制定效率,使美军在战争全过程始终保持决策优势和行动优势。

3.2密切协作,多部门驱动分析流程

目标情报的分析与生产过程依赖于分析人员与多方人员的密切协作。目标情报最终要在兵力行动中发挥作用,计划与作战部门人员要积极参与到情报分析与生产过程,特别是行动效果的预测与评估依赖于对敌我双方信息的详细掌握,计划与作战部门人员要为分析人员提供己方作战计划与能力等方面知识,并作为情报用户对行动支援类产品进行评价并向分析人员提供反馈,帮助分析人员提高目标情报分析效能和产品质量。

在复杂作战环境下,目标类型特点不可胜举,非军事领域的非预期效果复杂多变,要求分析人员掌握所有相关知识,具备多域效果评估能力并不现实,但分析人员需要具备寻找、发现并利用目标相关领域、敌方决策模式,以及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专家知识的能力,在开展情报分析之前预判目标工作的知识需求,提前与专家建立联系,搭建知识共享式的情报分析环境。

情报分析与情报搜集不可分割,分析人员与搜集人员必须要组成一个团队,分析人员需解构情报搜集需求,向搜集人员下达可观察、针对性强的情报搜集指标,并说明指标所要解决的分析问题,搜集人员有义务为满足分析需求积极获取情报资料,双方共同驱动“分析—搜集”工作循环。

3.3基于活动,多维度掌握目标特征

在复杂作战环境下,目标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作战样式下的固定设施类目标,人员、地点、事物均可成为兵力行动的目标,目标的主观特征在目标发挥功能过程中的重要程度日益增加。兵以诈立,在军事对抗过程中,敌我双方的隐真示假等欺骗手段古已有之,新兴技术更是使现有情报搜集技术难以识别伪装目标真实属性,一些军民两用设施,或隐藏在民用设施外表下的军事设施,单从目标外表很难确定目标的实际功能以及与其它目标的关系,无法识别目标系统的全貌,甚至容易被敌方的欺骗手段误导。同样,随着技术发展和目标类型多样化,目标间逐渐产生技术、功能、人际、组织等多类联系[3],并基于类型差别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联系方式。传统以“目标”为原点的分析流程,难以适应作战环境变化,识别目标系统全貌,掌握目标间相互关系,更难以提出准确的情报搜集需求,导致基于宽泛的搜集需求所获取的情报资料难以满足情报分析的需要。作战环境的复杂性、军事斗争的对抗性,以及系统内目标的关联性使传统的以“目标”为原点的目标情报分析流程不能应对复杂的目标情报工作,目标情报分析流程必须从以“目标”为原点,向以“活动”为原点转变。

3.4知彼知己,双视角判定关键弱点

战争是敌我双方活的反应[15],目标情报的分析与生产依赖于对敌我双方的了解。确定敌方重心的过程建立在对敌方可能行动方案预判的基础之上,目标系统的关键弱点不仅取决于目标系统的结构和实体级目标的客观特征,更取决于目标系统的运行规律和实体级目标的主观特征,其决定因素是敌方目标运行人员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因此,在分析与生产过程中,分析人员需利用好有关敌方决策模式和历史行为的专家知识,尽可能克服镜像思维,基于敌方视角确定目标系统弱点,预估己方各行动方案的可能效果。

目标情报分析同样离不开对己方情况的掌握。分析人员能够利用专家知识和情报资料确定敌方决策模式,目标系统的运行规律,目标系统实现功能的关键活动和关键资源,找出基于敌方视角的高价值目标,但高回报目标的确定依赖于对己方作战能力的了解,只有对目标系统功能实现具有关键作用,又易于被己方作战能力采取行动的关键弱点目标才符合高回报目标的标准。此外,行动效果预估是己方多部门协作开展的分析过程,只有将有关敌方目标的知识与己方作战计划相融合,分析人员才能生产出符合行动需求的支援类产品,赋能作战计划与兵力行动全过程。因此,分析人员要主动要求计划与作战部门人员参与到情报分析与生产过程。

3.5全源分析,多领域评估行动效果

兵力行动效果是评估兵力行动是否达成作战目的的衡量标准,“效果”原则自始便是美军目标工作的指导原则之一。在复杂作战环境下,兵力行动服务于最高指挥官作战目的,致命性打击不再是兵力行动的唯一预期效果,在某些作战条件下,非致命性效果更有助于实现指挥官作战目的。例如在以军事基地、工业设施等为目标的行动中,分析人员需要对占领后己方再利用时间、功能损毁后民众生活影响程度等因素进行考量。以人为目标的行动中,分析人员要考虑目标在组织、民众的影响力,预估各种行动方案在其目标所属国家或组织内的可能影响。分析人员需要以指挥官作战目的为指导恰当确定兵力行动预期效果,并利用专家知识和全源情报资料,协助计划与作战部门制定有助于实现预期效果,并将附带损伤最小化的作战计划和行动方式。

兵力行动后,分析人员同样要基于全源情报资料,利用专家知识,综合评估行动多域效果。对于目标系统,分析人员不仅要评估行动造成的物理损伤,还要根据全源情报资料评估目标功能损伤程度,预估功能恢复时间,以及目标系统和敌方作战体系的能力变化。在非军事领域,分析人员要及时掌握行动造成的附带损伤和因此产生的非预期效果。非预期效果通常以政治、经济、民众影响等间接效果形式出现,虽不直接作用于作战能力,但会阻碍指挥官实现作战目的,对己方的下一步行动造成不利影响。

4 结 语

在复杂作战环境下,目标工作呈现出目标类型多样化、目标联系复杂化、行动效果多域化等特点,目标工作不再局限于基于传统作战样式特点的目标特征整编、弹目匹配、毁伤评估等基本内容,对目标情报分析同样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观察目标活动多维掌握目标及目标系统特征,基于兵器推演预估兵力行动效果,综合全源情报评估行动多域影响等成为了目标情报分析的重要内容。

本文以美军目标工作模式为研究对象,结合美军目标工作实践和情报分析理论,从理论层面总结了目标工作中情报分析的功能,区分了基本描述类和行动支援类两类目标情报产品,分别描述了各产品的分析与生产流程,并对复杂作战环境下目标情报分析的原则与特点进行了提炼。

与此同时,本文也对目标工作体系建设和情报技术发展的方向提出了个人愿景。为提高目标工作效能,适应复杂作战环境特点,目标工作需要建立多部门、多层级协作式的工作体系,指挥官、计划、作战、情报部门要密切协作,情报分析与搜集部门要前后端整体联动,专家要为分析与决策过程提供有效知识。工作体系转变同样是技术发展的驱动力,为满足实践需求,技术开发部门需要开发能够实时实景表现作战环境的兵棋推演软件,建立能够分类存储大量目标情报产品的数据库,搭建能够实现专家参与的虚拟分析平台,以及协助各层级分析人员与各手段搜集人员进行需求与资料传递的网络共享平台等。

猜你喜欢
敌方情报评估
情报
少林韦陀十八手
情报
4打5,敌方还剩几个人?
情报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水果大作战
人工智能有助于处置敌方炸弹
交接情报
评估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