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化安全情报机制及其启示*

2022-06-23 14:01向玉珍邓伯军
情报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情报文化

向玉珍 邓伯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南京 211106)

0 引 言

文化安全指的是一个主权国家的民族精神、政治价值、信仰追求等观念形态的文化生存和发展免受外部的威胁和破坏,处于一种持续安全和稳定的客观状态。文化安全情报是总体国家安全情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领域发挥“先导”“引领”“耳目、尖兵、参谋”作用,是抵御和防范文化领域的风险和威胁,实现国家文化安全发展的关键环节[1]。通观当前我国学界研究成果发现,关于文化安全情报的研究并不多见,鲜有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一是立足反恐军事中的文化情报研究。林媛等[2]认同社会文化情报对军队执行跨文化军事行动的有效作用。通过对美军社会文化情报支援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软件保障方面的经验总结,提出了适应我军发展的社会文化情报支援措施。凌云翔等[3]深入分析了恐怖分子如何利用文化符号诱导人民走上恐怖主义道路,由此突出构建反恐文化情报的重要性,提出了建设反恐文化情报的四项措施。二是立足文化情报对我国海内外利益维护的研究。蒋东龙[4]以文献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文化情报的概念、学理渊源、应用场景进行梳理,充分说明了文化情报在中国海外利益工作中发挥的独特作用,指出要充分发挥文化情报作用,有效保护中国海外利益。蒋飞等[5]从“一带一路”建设的决策支援路径入手,指出文化情报是支援“一带一路”经济决策和反恐决策的潜在路径,并构建了文化情报决策支援路径的概念模型。三是立足国家安全的文化情报研究。于长敏等[6]从情报学历史研究视角,围绕文化情报战略的概念、组织机构、具体实施、内容构成、基本特征等对近代日本对华文化情报战略进行了揭露。刘博文[7]论述了文化安全情报对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性,提出构建我国文化安全情报体系的四项建议。不难发现,近年来,文化安全情报研究逐渐受到学界重视,引起学界的热烈讨论。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利用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持续深入地向非西方国家推进西方文化价值体系[8],文化安全和文化安全情报等问题愈发外显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9],在此背景下,202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门批准设置了“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包括文化安全情报在内的国家安全学学科体系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重要议题。美国是世界上情报体系最发达的国家,拥有包括中央情报局(CIA)在内的17个情报组织机构,构建了涵盖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生物、信息等多重领域的国家安全情报机制。研究美国文化安全情报机制,对建立中国特色文化安全情报机制,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美国文化安全情报机制的建立动因

美苏冷战结束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各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不断加剧,国家文化安全成为影响一个民族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鉴于此,美国虽然没有专门设立文化部,但却高度重视文化安全问题,并建立了一套系统、严密的文化安全情报机制。具体而言,美国文化安全情报机制的建立主要基于三方面的原因。

1.1 谋求世界霸主地位

文化安全对一个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和总体国家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即A有目的地利用文化产品对B展开价值观念传播和意识形态渗透,进而逐步达到对B完全操控的目的。美国作为霸权国家,自古以来就有着强烈的控制意识,所谓天赋使命观、美国例外论、命定扩张论等均是上述意识的体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深入发展,文化领域被美国战略界和学术界视为关系美国未来世界霸主地位的重要支点。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曾公开表示,所谓软实力是通过吸引而非胁迫在国际事务中达到预期结果的能力。巩固美国在世界的领导地位,硬实力是有必要使用的。但美国的生活方式、文化、规范和价值观在全球的吸引力对于美国领导地位的建立更为有效[10]。基于此,长时间以来,美国一直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力量和科技实力,在对外输出文化产品过程中向世界各国源源不断地传播其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以此维护了美国的经济利益、文化利益、政治利益,巩固了美国的霸主地位。2019年底,突如其来的全球新冠疫情加速了国际政治格局的深刻调整与纵深演变。从国际视角来看,欧美政府管控不力,整体抗疫成效远远落后于东亚国家,不仅使得疫情蔓延失控、百姓怨气加重,而且造成经济严重受损、社会秩序混乱、政治危机频发等乱象丛生。与此相反,中国高效抗疫成为全球一枝独秀,社会稳定有序,经济复苏率先重启,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正增长的国家。对此“东升西降”“中进美退”的现象,美国国家情报局办公室发布《美国情报界2021年度威胁评估》指出,当前,网络攻击、新兴颠覆性技术、恐怖袭击,以及外国干预等威胁不断上升。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突飞猛进、军事力量稳居世界前列、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凝聚力不断增强,同时,中国正在寻求“塑造”观念,以破坏以西方为基础的国际价值规范,推进其政策偏好。这意味着中国正在采取包括价值观念在内等方式扩大其自身影响力,进而削弱美国影响力、挑战美国世界霸主的地位[11]。可见,美国战略界和决策者将软实力和文化战略视为构建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重要力量。

1.2 应对持续存在的全球恐怖主义威胁

“9·11”事件之前,美国政府和情报界对反恐文化情报缺乏足够重视,鲜少将它纳入情报工作中。“9·11”事件之后,美国一方面加紧对国家情报体系和国土安全机制进行改革调整[12],另一方面积极对恐怖主义组织和恐怖袭击分子展开剖析,并得出结论:伊斯兰文化与西方主流文化之间的异质性是导致宗教信仰狂热派别无法接受西方主流价值观念,最终引发他们走向恐怖主义道路的根本因素[13]。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时代背景下,全球恐怖主义势力并未放弃或减少恐怖袭击活动,反而抓住这一绝佳历史机遇组织实施了多次恐怖袭击事件。比如,2020年3~5月,非洲ISIS组织在中西非和索马里实施31次恐怖袭击事件,造成约184人伤亡。同年,恐怖主义分子在美国驻突尼斯大使馆发动自杀式爆炸,导致至少27人死亡,另有29人受伤[14]。诸如此类的事件使美国政府意识到,全球恐怖主义并未因美军消灭基地组织首领本拉登而消亡,反而因其善于编制组织网络,运用极端意识形态蛊惑和诱导人民,恐怖组织进入“4.0新世界模式”[15]。即是说,恐怖分子的招募和洗脑是导致恐怖主义难以铲除的主要原因,在恐怖主义治理过程中,单纯地聚焦从源头上追逐恐怖分子、切断恐怖分子获取支持的渠道、保护并提升美国基础设施的应对能力、更新并整合反恐资源、与国际盟友携手加强反恐能力建设等方面将难以遏制恐怖主义发展,唯有全面掌握“怀有极端意识形态动机者”的社会文化特征,高度重视恐怖组织统领区域的文化建设与融入,让更多民众接受反恐方的管理与思想,才能更好地进行反恐斗争[3]。美国政府发布《2011年国家反恐战略》对反恐战略提出四项指导原则,其中一项就强调要运用巧实力,预防和打击恐怖分子极端意识形态的洗脑与蔓延[16]。《2018年美国国家反恐战略》报告强调,ISIS组织十分注重运用网络和媒体宣扬其宗教文化、极端主义思想,以此引诱部分意志薄弱的民众走上恐怖主义道路。美国必须以打击暴力极端主义意识形态为反恐重心,确保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美国的海内外利益不受危害[17]。2021年6月,白宫发布美国有史以来首个《打击国内恐怖主义国家战略》。该战略情况说明书强调,国内恐怖主义已演变为美国最紧迫的恐怖主义威胁,美国政府将增加与技术部门的信息共享,积极加入“消除网络恐怖主义和暴力极端主义内容基督城宣言”,以解决恐怖分子通过网上散布信息来招募恐怖分子和动员暴力的问题[18]。

1.3 多元文化群体自发形成的内在文化认同威胁

美国当代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在21世纪初强调,美国文明性质应当单一,否则必然会产生内部文明冲突[19]。回顾美国历史,美国自建国之日起就是一个由异质性人口共同组成的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主要由白色人种、非洲奴隶、印第安人以及其他人种等构成。而在白色人种内部,也存在着英裔、法裔、德裔、苏格兰裔等区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在废除移民配额制和其他种族歧视政策后,通过了新的《难民法案》,从而促使包括华裔、印度裔、菲律宾裔等在内的大量外国移民涌入美国境内,并长期定居美国。有数据统计,1948年,美国接受外来移民40.9696万人,占1946—1965近20年移民总数的1/2,更有近30万人在同一时期被接受为美国合法移民[20]。大量外来移民人口的涌入为美国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吸纳了各种高端技术人才,为美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大量外来移民也为美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具备相同地域文化、宗教信仰及生活习俗的移民群体开始“聚合”,在美国社会内部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多元文化少数移民族群。长此以往,就造成美国文化“是扩散的、非常富有弹性的、模糊的、永远不得要领的文化领域:一片狼藉,包罗万象却找不出头绪。它涉及五花八门的政治策略。”[21]更确切地说,保守派要求确立盎格鲁——新教文化的正统地位,多元论者主张将差异性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争取同白人相等的合法权利。美国社会内部矛盾不断激化,主流文化和“美国信念”遭到人们特别是少数移民族群的质疑与攻击,由此导致人们无法真正筑牢对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正如我国学者高天智指出的,尽管美国为缓和内部矛盾作了多次努力,但在多元文化群体社会中“个人原有的价值观刻板印象不断强化,价值观分化日益加深,加大了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认同的鸿沟”[22]。这即是亨廷顿发出“我们(美国人)是谁?”[23]时代之问的主要缘由。

2 美国文化安全情报机制的构成要素

“9·11”事件后,为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美国开始对国家安全情报体制进行改革,并于2004年12月通过了《情报改革与恐怖主义防止法》,由此基本奠定了当前美国情报界的体系架构。美国没有专门设立管理文化的情报局,文化安全情报活动除了由中央情报局、国防部、国土安全部等诸多有关国家安全的情报机构负责以外,主要通过政府引导和资助国家艺术基金会、国家人文学科基金会、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署等组织机构来实现管理。一言以蔽之,美国文化安全情报机制构成要素可以分为领导层级、融合层级、监察层级。

2.1 领导层级

美国文化安全情报机制的领导层级是该机制的神经中枢,在整个机制中行使指挥和决策功能,其最高领导者是总统和国会,二者互相配合并制约。在其之下的第二层领导者是总统行政办公室和国家安全委员会。此外,隶属美国联邦政府部门的国家人文学科基金会、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署、国家艺术基金会等也是管理美国文化艺术工作的机构,它们没有行政管辖权,主要负责落实联邦政府制定的文化艺术政策和活动计划,由总统提名和国会批准的各机构领导属于文化安全情报的第二层领导者。2005年,美国汲取“9·11”事件和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情报失误的教训,统合了情报机构,专门设立国家情报总监一职,以统领包括中央情报局在内的全美十七个不同情报机构。国家情报总监由此成为美国文化安全情报机制的第三层领导者。

2.2 融合层级

依据“9·11”事件调查委员会建议和美国国土安全部国土安全指令,美国需要形成国家情报交换模式与全国情报分享计划,即搭建情报融合中心网,以推动各情报机构共享准确、完整、及时的信息[24]。在文化安全情报方面,情报融合中心呈三层树状结构:第一层是联邦政府层级,由国土安全部具体负责,其下专门设立信仰和社区行动中心,其他联邦政府机构起协同支持作用。如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内设立的国家反情报和安全中心就将文化安全情报作为其任务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该中心在《美国国家反情报战略2020—2022》报告中指出,针对美国的行为体数量正在增加,包括俄罗斯、中国、古巴、伊朗等国家行为体和ISIS、基地组织以及具有意识形态动机的实体等非国家行为体。他们试图影响美国公众舆论,破坏美国公民对美国民主制度的信心。美国政府应捍卫美国民主免受外国的影响和威胁,维护美国的开放文化[25]。中央情报局下属国家反恐中心的四大主要部门之一的身份情报局对文化安全情报的融合也发挥重要作用。其下设立美国政府所有已知或可疑国际恐怖主义分子的身份储存库,如姓名、出生日期、照片、学历信息、生物特征以及宗教信仰等信息都会被记录在该数据库中。国家反恐中心则负责向其他情报机构、部门、组织共享与之有关的情报信息,以维护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利益。第二层是州级政府层级。在全美国近80个情报融合中心中,州级情报融合中心有49个(怀俄明州除外),这些融合中心主要负责与全州范围内其他情报融合中心实现信息融合,是州与地方接收、分析、收集、分享包括文化安全情报信息在内的重要节点[26]。第三层是由美国各地方政府或私营机构建立的情报融合中心[27]。它们是联邦政府和地方之间的双向情报集散中心,负责相关情报的上传下达和简单勤务的辅助。文化安全是其中一个重要领域。

2.3 监察层级

机制的高效运转除了领导层级和融合层级以外,另一个关键在于设立监察层级,加强对情报机构的监督和规范。由于文化安全情报散布于多个情报机构之中,所以美国文化安全情报的监察按照整个情报界监察机制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是情报系统之外的监察,主要包括国会、行政部门、社会媒体等力量。与社会媒体力量比较,国会和行政部门对情报工作的监察更具有效性和权威性。例如,美国国会常用的调整和监察办法有情报立法、情报人事提名、情报财政预算、情报调查以及人事弹劾等。其中,美国政府问责局,即美国总审计局,是负责情报界各部门各活动财政预算的监察机构。它通过对各情报部门活动进行财政审计调查,形成相应的报告上交国会,强化对情报机构的监督和整改[28]。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国家艺术及人文事业基金法》规定,美国政府每年应对情报界或非营利性组织给予相当比例的文化艺术资金投入,同时政府问责局要对其展开调查和审计,这既为美国公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支撑,也给予了文化安全情报活动的有效监督。社会媒体力量虽是一种非正式的监督方式,但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监督机制。另外,社会媒体利用多种方式向全球公众广泛宣传美国政府和情报机构的文化政策或活动,充当了美国文化产业和价值观念全球传播的有效载体;另一方面,社会媒体对揭露各种情报黑幕发挥着明显作用,代表了普通民众的声音,如美国总统艺术与人文委员会全体成员请辞事件,《华盛顿邮报》就发挥了揭幕者的作用,爆料美国总统艺术与人文委员会成员对特朗普政府集权主义、仇恨行为、偏激价值观的不满。二是情报界内部监察机制,即以情报界监察长为首的内部情报监察机制。按照《2010年情报授权法案》,情报界监察长对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及整个情报界拥有监督管辖权,其工作职责包括,制定下属各机构年度情报项目审计抽查计划、跟踪审计情报情报财政支出、对违规案件展开调查、接受内部人员或公众检举、向国会和情报机构首长报告审计和调查结果[29]。依据《国家艺术暨人文基金会法案》,美国政府不直接对人文艺术进行干预,主要是在国家层面设立国家人文学科基金会、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署、国家艺术基金会等文化机构,在地方层面,设立相应的州或地方艺术人文委员会,通过对它们提供经费补助的方式落实联邦政府制定的文化艺术政策和活动计划。在机构内部,设立主席或署长一名,委员会委员若干,组成由情报检察长为首,机构内部各情报检察长(主席/署长)为辅,各机构委员会委员为一体的内部监察机制,对文化艺术方面的经费类目、目标、资格进行审计与规划;对合作机构的方案及协议进行指导和监督。

3 美国文化安全情报机制的运作逻辑

美国文化安全情报机制在运行过程中以政府情报机构与非政府情报组织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情报对象锁定、情报信息搜集、情报分析处理的运作逻辑理路,从而推动美国文化安全情报工作有序展开。

3.1 文化安全情报的对象锁定

对象锁定是美国文化安全情报机制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安全情报工作展开的第一步。“9·11”事件之前,由于美国长期秉持冷战思维和外交过程中的“文化中心主义”优越感,文化安全情报对美国国家领土安全的重要意义没有完全凸显出来。“9·11”事件之后,美国情报体系经历了改革,对文化安全的关注度急剧提升,并正式建立文化安全情报机制。因此,在探讨美国文化安全情报对象锁定时,我们以美国情报界在2005—2021年间发布的十余份“全球威胁评估报告”为蓝本,在排除国家安全(NS)、美国情报界(IC)、全球威胁(GT)、地区威胁(RT)等高频关键词外,利用Python程序对其完成共现高频词统计。为便于统计分析,将17年美国情报界全球威胁评估报告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5—2011年;第二阶段是2012—2016;第三阶段是2017—2021。最后得出如图1所示美国全球威胁评估报告共现高频词变化趋势图,进而展现“9·11”事件以来美国全球威胁的认知变化趋势,锁定美国文化安全情报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

图1 美国全球威胁评估报告共现高频词变化趋势

由于历次美国全球威胁评估报告基本围绕全球威胁和地区威胁两个层面展开,我们在统计时既对整体上出现频率高的共现高频词进行统计,也对全球威胁和地区威胁两方面的共现高频词进行统计,以期详细而直观地体现2005年以来美国文化安全情报工作的对象锁定。

从图1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恐怖分子、俄罗斯、网络、经济、武器等词汇出现的频率较高,其中全球威胁层面频率最高的是恐怖分子,区域威胁层面频率最高的是中国。从时间分段来说,2005—2011年,恐怖分子、经济、武器等词汇出现的频率较高;2012年以后地区威胁层面的“中国”出现的频率逐年升高,成为与全球威胁层面“恐怖分子”出现频率相当的共现高频词汇。这说明,2005—2011年,美国情报界以打击恐怖主义为首要考虑,此时美国文化安全情报的重点锁定对象主要是海外恐怖主义分子和美国本土主义恐怖分子。本世纪,随着中国世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美国情报界对中国的关注持续升温,尤其是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美国将中国、俄罗斯、伊朗和朝鲜等国界定为长期关注的对象,并试图与这些国家进行全方位竞争,美国文化安全情报对象锁定也由原来的侧重恐怖主义分子转变为更加侧重上述主权国家[30]。

3.2 文化安全情报的信息搜集

从情报搜集领域来看,美国文化安全情报主要涉及学术知识、理论思想、社会文化动态、民风民俗民情、山川地理物产等全方位系统化的信息[31]。因此,美国文化安全情报搜集主要采用政府机构情报搜集和非政府性质情报搜集相结合的方法(见图2)。美国政府机构情报搜集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美国政府通过第2594号行政命令设立了美国官方首个对外文化工作机构——公共信息委员会(CPI)。该机构前后只存在两年时间,它下设21处分支机构和3个对外部门,是一个庞大而复杂战时信息交流体系。它在正常运行期间为美国收集可靠的战时人文情报、宣传美国的理想主义和战争大义以及纠正外国人心中扭曲的美国人形象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32]。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美国国家安全局和美国情报界先后实施“菱镜计划”(PRISM)和“X—关键得分”监控计划(Xkeyscore),利用互联网数字信息平台监视跟踪国内或全球用户的一切网络活动,从而搜集整理出与文化安全相关的情报信息。需要指出的是,中央情报局、情报研究局、恐怖主义和金融情报办公室也从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参与文化安全情报的信息搜集。在斯诺登揭发“棱镜门事件”后,美国更加侧重非政府性质的情报搜集,专门培养和资助企业、个人、社会团体组织等非政府性质参与者,以期搜集到更真实更有效的文化安全情报信息。比如,1946年美国创建“富布赖特项目”与不同国家展开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访学交流。该项目的实施对世界各国文化发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其浓厚的意识形态倾向也对其他国文化安全构成严峻挑战。一方面,获得该项目奖学金的各国学者在美国研究访问期间会受到美国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美方受资助者可通过该项目到中国访学交流,进而获取中国的第一手资料[33]。

图2 美国文化安全情报搜集图

3.3 文化安全情报的分析处理

根据美国《国防部军事及相关术语词典》的解释,情报分析处理是对原搜集的情报数据或资料进行分析和解读,进而转化为情报产品的过程。在美国文化安全情报工作中,情报分析处理主要源于三种力量的协调合作:第一,隶属国务院部门的文化情报分析处理。众所周知,美国国务院除履行传统的外交职能以外,还具有制定和实施外交报告或政策的职能。以国务院下属机构外交安全局为例,它在负责保护美国驻世界各地外交机构工作人员、国务卿、访问大使等安全的同时,还负责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文化等领域的外交。因此美国外交安全局设置有针对美国文化安全或利益威胁的情报分析处理技术人员,随时为美国文化外交提供可靠的方案政策。第二,以中央情报局为核心的融合情报机构的文化情报分析处理。美国中央情报局是“世界四大情报机构”之一,具备公开或秘密搜集分析有关国外政府、恐怖组织、个人、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情报职能。该情报机构主要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情报技术人员具有较高学历,是某些领域的专家;二是它能协调其他国内情报机构的活动,整合情报信息,在对文化安全情报进行分析和评估基础上生成相应的情报报告或文化政策。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就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刺探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和苏联国内具体情况发动“文化冷战”的典型案例[34]。第三,非政府部门的文化情报分析处理。美国非政府部门的文化情报分析处理主要汇聚了华盛顿特区的科研机构和智库力量与华盛顿特区以外的研究机构和智库力量。它们主要由科研机构、企业、代理商等融合组成,成为非政府部门文化情报分析处理的中坚力量。譬如,华盛顿特区的科研机构和智库中就设立了传统基金会(Heritage Foundation,HF),该基金会中有一批研究者专门从事文化安全情报信息分析处理和美国传统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的工作,是维护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思想库”。

4 美国文化安全情报工作的现实启示

当前,我国面临西方文化情报机制窥视、西方文化价值渗透、西方主流意识形态输入等挑战,不仅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更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总体国家安全的维护和巩固。为此,我们应加强文化安全情报与反情报工作,加强文化安全情报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文化安全情报预警监测平台,开展跨文化交流对话活动,构建中国特色文化安全情报机制。

4.1 加强文化安全情报与反情报工作

文化安全情报与反情报工作是文化安全情报系统的重要分支,是防御敌对势力文化渗透、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内外环境更趋复杂,境外敌对势力加大渗透和西化力度,境内一些组织和个人不断变换手法,制造思想混乱,与我争夺人心”[35]。敌对势力之所以能对我国部分民众制造思想混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敌对势力对我国文化安全信息有所掌握,根据我国现实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文化渗透方案。因此,我们不仅要以总体国家安全理念为指导,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筑牢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也要加强文化安全情报与反情报工作。一方面,要强化专业文化安全情报人员和非国家行为体对国内外敌对势力文化战略、文化政策、文化活动以及各类社会文化思潮等文化情报信息的搜集,及时掌握敌对势力文化情报活动的真实意图、具体方式、弱势所在等;另一方面,在掌握敌对势力文化情报信息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安全反情报工作。要设立能对敌对势力文化情报机构和活动进行科学分析、精准研判、彻底揭露的智库,撕开敌对势力文化情报的面纱,揭露其背后的阴谋诡计,引导我国民众提高警惕意识、增强价值判断,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平台,以算法甄别、筛选、推荐等方式干扰敌对势力对我国文化情报信息的搜集,将敌方文化攻势扼杀在摇篮中。

4.2 加强文化安全情报人才队伍建设

情报人才是情报工作顺利开展的核心。开展文化安全情报工作的关键就在于加大文化安全情报教育投入,加强文化安全情报人才队伍建设。调查显示,我国情报学教育主要分布在少部分学校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阶段,全国高中和小初义务教育阶段几乎没有情报学教育。在全国情报学教育专业或研究方向上,我国情报学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图书馆学、档案管理、科学数据管理、电子商务信息分析与利用、自然语言处理等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方面,文化安全领域的情报教育比较欠缺。从当前情报学教育中需要强化的重要跨学科内容来看,位列前4位的分别是计算机(占比91.4%)、管理学(占比65.7%)、数学(占比59.2%)、社会文化学(占比52.8%)[36]。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我国情报学教育接受主体已对社会文化因素提出一定需求,但我国并未普遍开设专门的文化安全情报教育专业,文化安全情报教育意识不足;第二,不论是军事安全情报人才,还是政治安全情报人才,抑或是经济安全情报人才和新兴科技领域情报人才,都需要掌握多重领域和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换句话说,文化安全情报人才是高端复合型人才,它的培养是一个极其重要却又十分艰巨的过程。要顺利开展文化安全情报工作,文化安全情报人员既要熟悉文化安全情报知识,也要学会利用大数据进行文化情报信息的挖掘、获取、分析、呈现,更要具备政治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等交叉学科的基础[7],缺乏其中任何一项专业技能,都会影响文化安全情报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为此,党和政府要加强文化安全情报教育投入,通过构建文化情报知识体系、增设“文化安全”交叉学科专业、强化相关专业教师队伍培训、强化文化安全情报实践运用等方式方法,培育更多有真才实学的文化安全情报人才。

4.3 建立文化安全情报预警监测平台

情报预警监测平台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一道防线。进入21世纪,随着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数字媒介以及数字社会的迅速发展,文化安全问题从传统领域不断向网络空间、话语空间、心理空间、认知空间等新的空间蔓延和渗透,成为影响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议题。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国文化安全面临西方“普世价值”依托数字隐蔽性带来文化主权消解的挑战,面临数字发生异化造成文化价值遮蔽的挑战,面临数字化消费主义引发的主流文化认同削弱的挑战[37]。面对这些困境,我们必须在我国文化安全情报机制中建立文化安全情报预警监测平台。首先,要强化文化安全情报预警监测人员的正确价值导向和监督,避免文化安全情报预警监测成为一句口号或摆设。其次,要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文化安全情报预警监测中,在对我国文化安全进行线上线下具体形势和未来趋势的科学评估和预测时,既要发挥人工逻辑的研判,也要注重数字技术逻辑的研判,以此整合生成具有较高精准性的国家文化安全预警监测报告。再次,要将我国文化安全预警监测报告分为第1~5个等级,分别是非常安全、安全、不安全、很不安全,依据大数据检测分析的相应安全等级启动相应的文化安全情报预警危险信号,辅助国家及时做出有效回复和反应。

4.4 开展跨文化交流对话活动

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离不开文化安全情报与反情报活动的开展,也离不开跨文化交流对话活动的开展,这是中国特色文化安全情报机制的显著特征,也是防范和抵御敌对势力文化渗透的重要途径。一是要以“和”文化为交流对话的重点内容,消除西方国家对我国的隔阂、偏见、仇视。要进一步推动孔子学院在海外的发展,积极推动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西方文化的交流对话,使西方国家在感悟中国文化魅力中走出文明冲突的怪圈,构建一个“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人文共同体。二是要强化算法推荐技术在网络信息平台文化交流对话中的积极运用,纠正西方民众潜意识中对中国的错误认知。要利用大数据收集、整合和分析的优势,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向海外用户精准呈现符合我国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标准和契合用户兴趣和偏好的讯息,还原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三是要坚持多彩、平等、包容、互鉴的文明观,避免跨文化交流对话中再次跌入西方文化中心论的陷阱。每个民族、每种文明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都值得其他民族和文明学习与借鉴。开展跨文化交流对话,要切实摒弃傲慢和偏见,坚持相互尊重、兼收并蓄的原则,学习和了解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发展模式和文化传统,把握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征,充分认识不同文明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上做出的重要贡献,以此为构建和而不同、开放包容的人文共同体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5 结 语

文化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内容,文化安全情报机制是国家情报工作的有机构成,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总体国家安全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情报体系的国家之一,迄今已经形成了一套严密、高效的文化安全情报机制。对美国文化安全情报机制的建立动因、构成要素、运作逻辑进行剖析,对构建中国特色国家文化安全情报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应建立并完善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的国家文化安全情报机制,从加强文化安全情报与反情报工作、加强文化安全情报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文化安全情报预警监测平台、开展跨文化交流对话活动等入手,推动中国特色文化安全情报工作向着高水平方向发展。唯其如此,方能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防范和抵御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猜你喜欢
情报文化
情报
文化与人
情报
情报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情报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情报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