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育德”与家校共育下劳动素养的培养策略

2022-06-25 22:38蒙亮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2年5期
关键词:劳动素养家校共育

蒙亮

摘  要: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完成文化教育任务,还要结合相关素材和资源培养学生的情感,从主观角度上落实德育教育。配合劳动教育与德育教育构建“以劳育德”的育人新模式,能够让学生的双手与大脑协调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意识。文章针对家校共育的教育优势展开论述,思考如何借助家校共育实现“以劳育德”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以劳育德;家校共育;劳动素养

小学劳动教育活动是实现全面育人的重要手段。劳动教育以训练学生的劳动技能为目标,大部分劳动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对学生情感、道德的培养不够重视。结合家校共育实施“以劳育德”,不仅能有效消除学生的劳动抵触情绪,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还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体会劳动的乐趣。

一、家校共育在“以劳育德”中的应用优势分析

1. 完善育人模式,调动学生情感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品格、情感的重要任务,教育活动旨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学校教育重视文化知识的传输,而家庭教育则注重学生品格的培养,将两者相融合,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以往的教育指导工作中,劳动教育由学校教师组织、发起,学生对劳动教育活动抱有抵触情绪,对教师怀有畏惧心理,导致其不愿意主动参与劳动教育活动。配合家庭教育,家长可以从感性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认知、接受劳动教育,从思想上改变学生,实现“劳动教育 + 德育教育”的有机整合。在育人指导工作中,教师要与家长相互配合,针对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兴趣分别进行指导,将各种德育理论渗透到劳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管理劳动过程,用任务去引导学生;家长负责德育教育,让学生从主观情感上体会劳动教育的意义,整个教育过程“润物无声”,使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2. 主动接受教育,丰富教学内容

现有的小学劳动教育模式无法使学生感受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导致其参与劳动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无法提升。从育人功能上来看,劳动教育的德育价值同样不容忽视。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劳动模范先进事迹融入其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让学生形成热爱劳动、乐于劳动的优秀品质。配合家校共育,劳动教育的开展方式被重新调整:家长可以从情感上引导孩子,为孩子讲述劳动故事、宣传劳动的意义,调动孩子劳动的积极性;教师则通过学校教育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的机会,训练学生的劳动技能。使学生在主观情感上接受、配合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劳动教育中。

二、借由家校共育实施“以劳育德”的有效策略

1. 家校分工,各司其职

家校合作,即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整合起来,共同对学生实施指导教育活动。配合家校共育理念,有关教学工作以全面育人、全面参与为特点,不仅在劳动技能、劳动兴趣上教育学生,更会配合情感教育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但是,部分家长、教师将家校共育肤浅地理解为家长与教师共同开展劳动教育任务,以致在劳动教育活动中主次不分、责任混乱等问题依旧存在。我们可以借由家校共育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实现“以劳育德”的教育目标,尝试改变现有的劳动教育方式。家长和教师可以分别布置劳动教育任务,以情感、技能启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热情。

例如,开展“植树”劳动教育活动。家长与教师各司其职,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环节分别落实劳动教育工作。家长带领孩子进行户外实践,观察各类树木的形态、结构及功能,并尝试参与植树活动。家长可以以真实的生活环境进行对比,为孩子展示西北治沙图片:植树之前黄沙遍地,植树之后郁郁葱葱,让学生形成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的良好意识。在学校教育环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植树活动,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完成搬运树苗、挖坑、栽植、填土、灌溉等任务,让学生去实践。现实的环境将带给学生更多的劳动体验:劳动是一个改变生活的过程,就像植树,正是因为有了劳动,我们的生活环境才能更美。完成植树任务后,家长和教师要共同鼓励学生,让学生收获成就感和自信心,使其树立热爱劳动、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家长和教师用“理论 + 实践”的方式践行德育教育,在劳动中育德,实现深度育人。

2. 家校配合,循序渐进

受限于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兴趣,劳动教育工作无法深度落实,在制订劳动教育计划后,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参与劳动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无法提升,劳动素养难以得到培养。针对部分学生劳动基础差、劳动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师要尝试优化劳动教育的方法,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适应劳动教育的有关要求。配合家校共育,教师可以设计渐进式劳动教育模式,有效完成劳动教育任务,改变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态度。

例如,开展“大扫除”劳动教育活动。教师可以结合家校共育重新设计“以劳育德”模式。在家庭劳动教育中,教师指导家长为孩子布置劳动任务,如打扫房间、洗碗、洗衣服、擦玻璃等,培养孩子的基本劳动技能。完成劳动任务后,家长与孩子分享劳动经验,记录劳动所得,同时家长要积极对孩子的劳动做出肯定性评价,重新定义劳动的内涵,即劳动是帮助他人的过程。在学校劳动教育中,教师向学生介绍大扫除的方法和流程,帮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号召学生平时在家多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也是孝敬父母的一种方式。依靠感恩教育承载劳动教育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劳动来回报父母的辛勤付出,促使学生体验到了劳动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形成热爱劳动、参与劳动的良好意识。

3. 家校互动,合作育人

家校共育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在落实劳动教育工作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劳动训练,通过情感、技能上的指导,实现全面育人的基本目标。家长和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要配合家校共育创新劳动教育模式,共同布置劳动教育任务,分别设计劳动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家庭与学校积极开展互动,在合作中努力实现“以劳育德”的目标,有助于凸显劳动教育的德育价值。结合家校共育的特点,教师可以尝试设计全新的劳动教育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

例如,开展“整理班级”劳动教育活动。结合家校共育理念,可以借助家长的力量提前开展劳动训练活动,带领孩子整理房间,帮助孩子掌握劳动技能,围绕“自立自强”这一话题做好日常劳动训练。家长针对“谁的房间谁打扫”“谁的垃圾谁清理”等话题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識,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校劳动教育中,教师则可以结合家庭劳动的经验要求学生参与劳动活动,让学生针对“整理班级”劳动教育活动选择自己擅长的、有经验的劳动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他人是如何完成劳动任务的?他们的劳动方法是否也有可取之处?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不断学习,积累劳动经验。劳动教育结束后,家长与教师共同记录学生的劳动过程,带领学生制作劳动黑板报,对比劳动前后环境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三、结束语

家校共育将情感、技能同时引入到了劳动教育活动中,在吸引学生参与劳动教育活动的同时,能够有效实现“以劳育德”的教育任务。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教师要尝试创新劳动教育开展模式,激发学生的劳动素养,让学生积极参与劳动、不断实践、收获情感,进而培养其热爱劳动、主动劳动的良好意识。

基金项目:平凉市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专项课题——“以劳育德”视域下家校共育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实践研究(PLMYZ061)。

参考文献:

[1]缪静. 家校共育:让劳动教育成为孩子幸福生活的源泉[J]. 上海教育,2018(33).

[2]高生琴. 浅析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J]. 新一代(下半月),2018(6).

[3]蒋春霞. 家校合一劳动教育模式的建构[J]. 教育视界,2019(11).

猜你喜欢
劳动素养家校共育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观照与理性回归
当前农村中学学生劳动素养存在问题与对策
“阳光菜园”:提升留守儿童劳动素养的策略研究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对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看法
家校共育势在必行
农村初中生劳动素养缺失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