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媒介记忆视角下湖湘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022-06-25 11:52陈文豪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文化记忆湖湘文化岳麓书院

摘要:岳麓书院地处长沙,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作为一座历经千年的文化建筑,岳麓书院具有深厚的文化意涵,是湖湘文化的物质实体标志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但在当下碎片化的传播语境中,其更多被视作一个网红打卡地,大众缺乏对书院背后的文化价值的了解。纪录片《岳麓书院》通过对书院历史的详细梳理和创新讲述,较完整地刻写与重塑了岳麓書院的文化记忆和文化价值,为湖湘文化在新时期的保护与传承作出了贡献,并收获了不错的口碑与评价。文章以媒介记忆为理论视角对《岳麓书院》进行文本分析,探寻该片建构媒介记忆的方法和策略,为新时期传播语境下湖湘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及与城市历史文化有关的纪录片的创作提供创新思路与借鉴。

关键词:岳麓书院;湖湘文化;媒介记忆;文化记忆;纪录片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6-0181-03

一、前言

岳麓书院位于长沙岳麓山脚下、湖南大学校园内,是一所创建于北宋年间的千年学府。2020年9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曾到这里考察调研,了解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情况。

不过,岳麓书院作为湖湘文化的物质实体标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在当下碎片化的传播语境中更多被视作一个网红地标,大众缺乏对书院背后的深层文化意涵的了解。纪录片《岳麓书院》将书院历史、大小人物命运和家国历史背景联系起来,以湖湘文化传承与书院精神延续为内核,对岳麓书院的文化记忆进行了完整系统的刻写记录。媒介赋予了文化记忆稳定性、持续性和永恒性,使媒介与文化、媒介记忆与文化记忆能够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相互建构、不断轮回、共进共演[1]。

二、多重侧面中重塑文化记忆

在后现代集体记忆普遍缺失的语境下,大众传媒对过去的再现、记载与重构是现代社会重塑集体记忆与构筑国族认同的主要途径[2]。《岳麓书院》通过梳理组织书院历史,展现了书院空间建筑和文化教育的变化,并结合书院所经历的社会历史情境,从多个侧面讲述书院变迁,对书院的文化记忆进行了系统性的再现与重构。

(一)空间建筑中的书院文化记忆

岳麓书院在千年历史中曾多次遭受损毁和重建,书院实体建筑与历史发展变迁联系密切,是城市集体记忆的表现形式,承载着关于过去的信息,体现其文化价值,并创造共同的身份认同[3]。《岳麓书院》从整体和局部两个角度展现岳麓书院的建筑格局变化和部分现存文物,借此述说凝固在这千年建筑中的沉浮命运和深厚文化。纪录片在第一集就介绍了书院延续至今的中开讲堂、左右序列斋舍的格局,并对各个斋舍的作用进行了说明。除讲学和住宿的常规场所外,书院还有祠堂等用于纪念圣贤的建筑,展现了书院学子德才兼修的生活。在讲述书院损毁和重修的历史后,节目配以漫画对书院新的结构进行完整勾画,展现书院经多次修缮后的变化。同时,节目还在讲述中挑选部分标志性文物和景物进行重点记录,如由宋真宗书写的岳麓书院牌匾、《赠了敬序》碑的重刻碑文等,使其与讲述相互映照,让标志性的事物既为讲述印证,又成为加深讲述记忆的文化印记。节目通过对书院空间建筑进行深层刻画和阐释,展现了岳麓书院建筑实体中蕴含的独特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

(二)教育发展中的书院文化记忆

岳麓书院作为古代著名四大书院,历经千年而不倒,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源于对教育和文化的坚守[4]。《岳麓书院》对岳麓书院的学术传统、教学体制、教育理念等进行了刻写,全片由源流、正脉、传道、经世、新变、求是六个部分组成,从智璇弟子引儒释之道入湘讲起,在讲述中穿插呈现了岳麓书院崇儒学之教、承程朱理学、传经世之风的学术传统,以及书院介乎官方和民间的特殊教学体制,并着重介绍了书院的独特和先进之处,如书院入学考核兼顾能力和品德、书院培养人才非为科举考试之机器等。在对书院教育发展的回顾中,回溯湖湘文化的形成过程,追寻湖湘精神的延续脉络。

(三)历史变迁中的书院文化记忆

岳麓书院自北宋建立至今,其命运和思想流变一直与家国历史紧密相联。《岳麓书院》将书院浮沉与不同时代和地区的历史变迁联系起来,通过对不同时空轴线有意识的具象再现,营造了一个“集体想象”的空间,并连接了群体历史记忆和现有政权体制记忆[5]。全片以线性结构记录,将岳麓书院置于社会历史大背景中,展现岳麓书院在时代浪潮中所处的位置,在宏观的时空轴线中对岳麓书院进行定位,对书院文化记忆进行更清晰的描摹刻画。如在第四集《经世》中,将岳麓书院置于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背景之下,找寻岳麓书院与中国近代发展的连接点,记录了岳麓书院毕业生曾国藩、郭嵩焘等人创建湘军、开创近代实务企业和文化事业,为近代中国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历史记忆,将洋务运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与岳麓书院的教育影响联系起来,凸显了岳麓书院在近代的重要作用,建构了“中国近代看湖南”的文化记忆。

三、人物符号中刻写文化记忆

记忆借助符号再现和表述,人物可以作为可见的实体性符号承载一段过去,成为记忆的客体或载体[6]。《岳麓书院》对与书院历史变迁和书院精神延续息息相关的人物进行刻画记录,通过讲述他们人生故事与书院历史的交叠之处,书写了岳麓书院和湖湘文化发展以及浸润其中的书生个体的相互影响历程。

(一)耳熟能详的书院名人

岳麓书院人才济济,培养出了许多为国为民的忠义之士和心怀天下的有才之人,他们在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痕迹。《岳麓书院》着重介绍这些书院名人,讲述他们在书院的生活和学习,以及在后续的人生历程中延续书院精神的故事,借名人符号连接书院文化记忆,建构对岳麓书院和湖湘文化的集体认同。在第三集《传道》中,纪录片以王夫之为主要人物,回顾他一生的经历,从他入书院学习为起始,讲述他在书院接受教育熏陶、与学友共同研学的经历。离开书院后,他高中举人,但因战乱,家破人亡。由于对前朝的忠义,他不愿降归清政府,最终选择隐居山林致力学问。在王夫之颠沛流离的一生中,岳麓书院的精神相伴始终,他对不毁之大道的坚守正是岳麓书院的精神所在;他对清政府的不屈从,正是和那些湖湘前辈一样置之死地而后生;他在隐居时所做之学问,将湖湘实学推向新的高峰。通过将王夫之的精神气节与岳麓书院、湖湘文化相联系,体现书院精神和湖湘文化重要的影响和价值。此外,王夫之和他的著作在之后的讲述中多次作为符号反复出现,既体现出书院精神的传承与延续,又在这样的反复中不断加深对湖湘文化记忆的认同。

(二)鲜为人知的书院贡献者

《岳麓书院》在记录书院名人之外,对书院发展中作出重要贡献但未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小人物进行刻写与正名,点亮了在主流视野之外处于记忆边缘的“记忆的微光”(Memory Glimmer)[7],对岳麓书院历史和湖湘文化发展的文化记忆进行了补充和更为完整的刻画。在第二集《正脉》中,纪录片对孙存这一历史缝隙中的小人物进行了刻画。孙存是明代长沙的一个粮刑官,只是岳麓书院的一个旁听者。岳麓书院在重修后由于没有收回原有学田,难以恢复正常运作,孙存见状便决心自主帮助书院收回学田,为此在各个地主和官员间奔走15年,为书院收回大量学田,保障了书院教学的物质基础。但从现有记载中甚至连孙存的生卒年也无法查到,他留下的只有一本收回学田过程中的账本。通过这样的刻写,纪录片对岳麓书院的历史进行了微观视角的补充,并体现了湖湘文化在湖湘大地上的影响之广泛与深远。

(三)书院历史中的书生群像

《岳麓书院》除刻写记录个体人物之外,还再现了书院不同时代的岳麓学子群像。如宋末战争年代,书院师生共同坚守书院,最终全部为大义殉国于长沙;和平年代,书院学子们畅游山水之间行而论道,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相互促进;新时代,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的师生学习传统文化和新式思想,致力于让湖湘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在不同时代的书院学子身上,可以看到书院精神的变与不变,通过对各个时期书生群像的刻画,展现了书院精神和湖湘文化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表现,体现了湖湘文化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同时,纪录片在对群像的展现中实现了与个体人物刻畫的相互照应,在点面结合中丰富了全片的叙事方式和结构。

四、故事讲述中强化文化记忆

《岳麓书院》在整理文献和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借助创新的讲述方式和影视手法进行组织,刻写书院发展的曲折历程,再现书院的历史场景,营造独特的艺术美感。这样的编排方式“将集体记忆融入故事讲述之中”,使影片在叙事中重建过去,使特定民族记忆在直观生动的图像中被唤醒,在共同的历史回顾中形成集体的关于国家民族的认同意识[2]。

(一)使用情景再现,还原时代场面

《岳麓书院》对书院日常活动和人物经历的记录与刻写,借鉴影视剧制作方式,大量使用情景再现的创作手法,进行了极具特色的处理。全片借助CG动画和实景搭建还原战争等时代场面,片中所有的历史人物均由演员扮演,通过符合时代气息的造型和道具设置以及演员们对历史人物的演绎,与解说旁白相辅相成,以古装剧般的形式再现真实可考的历史。不过,纪录片对历史的再现并非完全复刻,片中许多场景的表现运用了隐喻、闪回等手法。

如第二集《正脉》为了表现心学在后续发展过程中走向僵化、脱离现实,演员们身着古装扮演心学传人,用棉花塞住双耳、用白布遮蔽双眼,以表现他们被白色的虚无遮蔽了耳目,看不到现实,并在解说词讲述心学僵化后的“空谈心性,放纵自我”等特征时,画面被上下翻转与解说词配合,以喻示弟子对心学思想颠倒且极端的错误继承。最终演员们接连瘫倒在地,暗示他们在这样的流弊中必然走向灭亡,对心学的纠正刻不容缓。在这样的编排中,画面对解说词进行了视觉补充,在声画合一中完成了历史讲述。同时,解说词中的文字重点被极具意象化和冲击力的画面呈现,这对塑造和刻写的内容进行了加深与强化。

(二)强化事件意义,营造仪式氛围

在岳麓书院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存在许多重要的时刻,对岳麓书院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影响。《岳麓书院》通过强化这些时刻,着重强调了书院建设和发展历程中重要事件的重大意义,配合各种影视表现技巧,在段落叙事中借这些事件不断营造媒介仪式氛围,激发情感共鸣,加深文化记忆和文化认同。互联网时代的共识恐怕不会是一种逻辑共识,而更多是一种情感共识,网民通过短暂的情感共享仪式获得力量,并在不断的情感消费行为中消解负面情绪,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前行[8]。

纪录片第一季《源流》讲述岳麓书院开创初期的历史,在“千年书院之源头”这一认识框架下,赋予叙述中的各个段落事件以宏大意义,如称智璇弟子引渡经书是开启了“一座伟大书院的滥觞”,强调宋真宗题写的匾额“一挂就是数千年”,将张栻的教学改革视作“里程碑式的变革”等。

在这样的话语模式中,各个事件环环相扣,每一环都不可或缺,对岳麓书院的建设和湖湘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影响。在这些事件的共同作用下,岳麓书院的开创历程与初心、坚守、勤学等崇高精神相联系,给人以前途光明、激荡人心之感。

(三)再现湖湘美景,打造艺术美感

纪录片作为纪实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既是档案的历史记忆,又是艺术的历史记忆[1]。《岳麓书院》在刻写过程中既展现了岳麓书院标志性的景观,如“书院八景”,又记录了湖南四季的真实风光,并运用特写、侧逆光拍摄等手法和巧妙的构图设置记录了极具美感的景色。这些记录景物的画面作为空镜头穿插在全片中,既是对情景再现的纪实补充,又是对在湖湘文化浸润下的湖湘景色的艺术再现,在今昔对照中营造出一种历史氛围。

此外,纪录片还运用独特的制作技巧记录与再现了独特的自然景色,如第一集《源流》中叙述周敦颐对儒学新的理解和阐发时,画面所用镜头是夜空中的动态星轨,与周敦颐深邃的思想理念相映衬。这样极具形式和设计感的镜头在片中适时出现,与叙事相结合,为纪录片打造出一种独特的文化意境和艺术美感。

五、结语

《岳麓书院》从建筑实体、教育发展、社会历史等几个侧面对岳麓书院和湖湘文化的缘起和发展进行组织,通过对书院历史中的大小人物和书生群像的展现,刻写了书院精神和湖湘文化的影响路径和延续历程,并借助独具特色的讲述方式和影视制作手法,创新了对书院历史和文化的记录方法。

在这三个层面的刻写中,《岳麓书院》完成了对岳麓书院和湖湘文化记忆的体系化重塑和建构,在新时代碎片化的传播语境中,为大众了解岳麓书院背后的深层文化意涵和文化记忆提供了渠道。

参考文献:

[1] 邵鹏.媒介记忆理论:人类一切记忆研究的核心与纽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38,218-219.

[2] 刘燕.国族认同的力量:论大众传媒对集体记忆的重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77-81.

[3] 邓庄.怀旧空间的媒介化与城市记忆的传播[J].新闻论坛,2020(11):88-92.

[4] 陈仁仁.论岳麓书院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5-20.

[5] 张凤阳.政治学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81.

[6] 赵静蓉.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 [M].上海:三联书店,2015:44.

[7] 刘亚秋.记忆的微光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发展研究,2017(4):1-27,237.

[8] 常江.互联网、怀旧与集体记忆[J].青年记者,2019(16):92.

作者简介?陈文豪,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

猜你喜欢
文化记忆湖湘文化岳麓书院
担负时代赋予岳麓书院的新使命
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举办己亥年祭孔大典
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与魏源的“救亡图存”“经世致用”
以空间为媒介:从浦东的“空间记忆”到迪士尼乐园的“消费空间”
浅谈湖南的“火辣文化”
《金字塔铭文》与古埃及复活仪式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试论粤剧《目连救母》中的文化记忆
岳麓书院乐教传承演变性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