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论在山水画教学中的应用

2022-06-29 21:19陈俣行
美术界 2022年6期
关键词:山水画教学

陈俣行

【摘要】诗画同律论对我国历代的绘画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是我国传统绘画创作注重意象审美的一种体现,时至今日仍不过时。在当下的山水画教学中,重视诗画论的影响,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贯穿注入诗画同律的理念,对于促进学生在写生、创作中画出高品格的作品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诗画论;山水画;教学

关于诗与画二者之间关系的论述,中西方的学者均有所涉及,并且由来已久。最为著名的有两个人,一位是德国18世纪的美学家莱辛,另一位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书画家兼文学家苏轼。两人的观点迥异,莱辛秉持的是诗画异质论,认为诗与画分属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各有自己的规律与特点,相比而言,造型艺术局限于空间中的物体,而诗则包括了时间中的运动;苏轼秉持的是诗画同律论,认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本质是强调意境、诗意与抒情。其实在莱辛之前,艺术家和理论家都是秉持诗画同律论的,并且在苏轼之前,就早已有人提出这一理念。总的来说,莱辛的观点有助于让我们认清绘画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其本体语言;苏轼的观点则有助于我们把握绘画的品位和境界,从而创造出具有更高意境的艺术作品。因此,我们提到诗画论,一般情况下都是默认为苏轼的诗画同律论。本文即论述在山水画教学中如何应用诗画同律这一理念,以改变以往只注重笔墨训练的山水画教学。

临摹课是中国画传统教学的必经之路,也是入门之路。以往在临摹课中,往往只注重技巧的训练,在选择临本的时候,教师往往是只重视从笔墨训练的角度去选择临本,这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在进入课程后期,教师则应提供一些在诗意的表现上较为出色的作品让学生临摹,让学生体会优秀的画家是如何去表现出诗意境界的。

应该说,历代的经典山水画作品,基本上都是富于诗意表现的,其例子俯拾皆是。例如南宋马远的《踏歌行》,这是他最为著名的传世之作,其笔墨采用斧劈皴,用笔苍劲有力,干净利索,此幅作品是马远笔墨功夫的集中展现,然而,倘若对此幅作品只是从笔墨的角度去进行解读与临摹的话,可以说是“暴殄天物”了。此幅作品的上方中间题有一首诗,出自宋宁宗赵扩之手:“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这首诗其实是北宋文学家兼政治家王安石所写的《秋兴有感》,诗的大意是一场夜雨之后,京都及附近格外清爽,朝阳出来了,更是分外美丽。丰年人们都安居乐业,在田垅上兴奋地踏歌而行。这首诗的本身即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即“诗中有画”,那么我们再看画家马远是如何去表现诗中的意境的。画家取景于京郊的一处田野景象,远处京城的亭台楼阁隐约可见,而近处则是田园野外,交代出了“帝城”和“畿甸”这一具体的地理环境。画面中部以空白画出云烟弥漫的样子,仿佛是一夜喜雨之后,雨仍未停,还有水汽弥漫。而远处则似乎有一抹云霞,朝阳已经升起。近处的田垅,几位老农满是醉意,步履踉跄地踏歌而行。整幅画画出了春季雨后的清晨云气弥漫、生机勃勃的意境,很好地表现出了诗意,这才是这件作品的动人之处。因此临摹的时候,就要通过对诗与画的解读,让学生理解诗画是如何互为表现的,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意与画意二者之间的关系,把握到艺术表现精华之所在。

因此,在临摹课中运用诗画同律的理论,选择优秀的临本,深入地解析临本在诗画方面的精妙表现,从而让学生从技巧的临摹提升到艺术表现、意境表现的高度,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写生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表现技法和技巧之后,直接面对大自然进行写生表现的一种方式。其难点在于如何摆脱直接描摹大自然的窠臼,而在艺术表现、意境表现上有所提炼和提升。解决的办法仍然是在诗画论的运用上。

学生在面对大自然的实景中,往往容易只是被动地抄袭对象,感受不到意境、意韵,找不出诗意。所画出的作品,容易只是对物象的简单描摹,或是徒有形式的一些笔墨上的游戏,无法画出能够感染人、感动人,让人可以身临其境、可以“卧游”的佳作。其根源在于心中没有诗意。

清代画家石涛曾在题画诗中写道:“诗中画,性情中来者也,则画不是可拟张拟李而后作诗;画中诗,乃境趣时生者也,则诗不是便生吞活剥而后成画。真识相触,如镜写影,初何容心,今人不免唐突诗画矣。”其意思是说,所谓画中有诗,是由当时特定的意境、情趣生发出来的,所以画中的诗不是生搬硬套某一首诗而画出来的,而是内心的识见与自然碰撞相融而成。王原祁也说:“画法与诗文相通,必有书卷气,然后可以言画。”两人所论“内心的识见”“书卷气”,都需要画外的修养。可见,在写生课之前,在让学生掌握绘画表现的构图技巧、笔墨技巧、树石表现技法之后,还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力。

最为便捷的提高方法,一是多读画论。画论是历代画家和理论家作画经验的总结和提炼,熟读画论,对于提升艺术感悟力有直接的帮助。例如,北宋大画家兼理论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对四季山水烟岚有“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归纳,以拟人的手法把四季山的不同形态作了总结,简洁而形象,对学生去领悟山水四时不同之意境有较大的帮助。而石涛在《画语录》“四时章”中则论述得更为具体:“凡写四时之景,风味不同,阴晴各异,审时度候为之。古人寄景于诗,其春曰:每同沙草发,长共水云连。其夏曰:树下地常荫,水边风最凉。其秋曰: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其冬曰:路渺筆先到,池寒墨更圆。亦有冬不正令者,其诗曰:雪悭天欠冷,年近日添长。虽值冬似无寒意,亦有诗曰:残年日易晓,夹雪雨天晴。以二诗论书,欠冷、添长、易晓、来雪、摹之不独于冬,推于三时,各随其令。亦有半睛半阴者,如片云明月暗,斜日雨边睛。亦有似睛似阴者,未须愁日暮,天际是轻阴。予拈诗意为书意,未有景不随时者。满目云山,随时而变。以此哦之,可知书即诗中意,诗非书里禅乎?”如果学生对这些画论能有所涉猎,在面对真山水写生时,则不至于一无所知而画得苍白无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是多读当代画家的写生谈。当代画家离我们更近,他们谈的心得体会也浅显易懂,读起来让人容易接受。例如,当代国画大家李可染就有很多写生谈,他谈到“画要有画眼,要有突出的东西。画面中黑要黑得发亮,要透气。黄宾虹说‘山中有龙蛇’就是说山中的路、水和云气要相互连贯,像龙蛇一样游动,这样才有气韵。”“我画嘉定大佛,让大佛几乎占满了整个画面,再利用周围的角落画上树、石级、江水、行船等。这就不仅使主题突出,而且画面也丰富起来了,感觉‘大’了,‘多’了。”“以最经济的笔墨画最丰富的画,以最小的纸,画最大的画。”甚至他在谈到画《巫山百步梯》(1956年)时说,远山其实是看不到的,但为了突出百步梯的险峻,他加上了那些远山,这样险峻陡峭的意境就出来了。这些平实、具体的写生心得,对学生把自然之景转变成画面中具有诗意的艺术之景,会有直接的帮助。

总之,从临摹古人的技法,进入到面对大自然写生真山水,其难点在于意境、诗意的提炼和表现,此时要让学生了解诗画同律的理念,在大自然中感悟诗的意境,此外,还要让学生多读古人的画论和今人的写生谈,积累前人的经验,慢慢转换成自己的经验。

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决不只是描摹一个大自然的图景,而是要传达中国人的生命智慧和生命哲学,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把握住山水画创作的本质,才能创作出感人至深的山水画作品。

中国山水画,以笔墨作为基础,以意境表现作为旨归,倾注画家的思想和才情,进而寓情于景、寓情于画,借景抒情、托画言志。它充分地展现画家的才华、情操和精神,是画家内心世界的一种流露。因此,画家自身的修养就变得极为重要。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四位一体,而诗是排在首位的,可见前人对诗(文学修养)的重视。

其实,中国人历来是重视诗歌创作的,我国传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即是早在春秋时期的《诗经》,而唐宋时期更是诗词发展的高峰。我国古代许多大画家同时也都是著名的诗人,例如唐代的王维、北宋的苏东坡等,当代的国画大师齐白石也说过:“我的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可见画家们对诗的重视。苏东坡评论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把诗与画的位置并列,等量齐观,既道出了它们的同等重要性,同时也指明了方向,就是绘画作品要有诗意的表现。因此,诗画论在山水画创作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山水画创作课中运用诗画论,首先是要求学生在平时要加强文学方面的修养,多读诗词,感悟古诗对意境的表现,使学生具备一颗有敏锐感悟力的“诗心”。其次,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些古诗让学生作为练习的案例,让他们尝试去表现其中的意境,锻炼他们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的能力。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练习作诗,特别是在自己的山水画上题诗,让学生体会诗画交融的情境表达。最后,是让学生融合自己所搜集的素材,提炼构图,渲染氛围,最后达到情境的表现。

以诗作画,自古有之。前面提到马远画《踏歌行》即是一例。清代画家孔衍栻也说:“余作画每取古人佳句,借其触动,易于落想,然后层层画去。”而清代大画家石涛所作《陶渊明诗意图》更是可以作为以诗作画的范例。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以田园诗而闻名于世,他的诗清新淡雅,可谓是“诗中有画”,大画家石涛选取其中的诗句,共作十二幀册页,去表现陶渊明诗作的意境,充满着田园意趣,是诗情与画意的完美交融,可供我们仔细品味和学习。

而关于文学修养对绘画的滋养,清代盛大士认为:“古人读破万卷,下笔有神,谓之诗有别肠、非关学问,可乎?若夫挥毫弄墨,霞想云思,兴会标举,真宰上诉,则似有妙悟焉。然其所以悟者,亦由书卷之味,沉浸於胸,偶一操翰,汩乎其来,沛然而莫可御。不论诗文书画,望而知为读书人手笔。若胸无根柢,而徒得其迹象,虽悟而犹未悟也。”盛之所言,一语中的。

时至今日,诗词已经日渐式微,绘画作品也越来越缺乏诗意,究其原因,是现在人们越来越世俗,越来越浮躁,缺乏必要的文学修养。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位中国画大家,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没有一颗“文心”“诗心”,则画作是难以感人、难以传世的。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这是前人论述诗画关系简洁而又贴切的总结。诗画论对我国历代的绘画创作产生着极大的影响,是我国传统绘画创作注重人品、画品,注重意象审美的一种体现,是东方审美体系独特的审美要求,时至今日仍不过时。在当下的山水画教学中,重视诗画论的影响,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贯穿注入诗画同律的理念,对于学生在写生、创作中画出高品格的作品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2]郭熙.林泉高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3]李可染.李可染画语[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山水画教学
彝族美神故里 生态山水画廊
英国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