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液、五脏与五味关系的食疗模式初探

2022-06-30 06:18高亚军王勇奇彭艳梅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11期
关键词:化生五脏食疗

高亚军,王勇奇,彭艳梅

(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北京 102400)

中医认为五脏化生五液,五液通过相应的窍道(五窍)发挥濡养、润养、代谢等作用。五液失调与脏腑功能异常密切相关。反之,通过调节相应脏腑可以实现调节五液的目的。笔者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通过食疗可以调节五液。笔者从药食同源的相关文献中,遴选出偏性较小且性味相近的食物并组成饮食配方,形成了一套通过食疗补泻五脏进而调节五液排泌的治疗方法,现具体阐述如下,以飨同道。

1 五液、五脏及五味的关系

1.1 五液与五脏的关系 五液在《黄帝内经》有两种含义:一是五脏化生的五液,即汗、涕、泪、涎、唾,《素问·宣明五气》曰:“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二是水谷所化生的五液,即《灵枢·五癃津液别》中提出的汗、溺、唾、泪、髓[1]169。本文主要研究五脏化生的五液。正常质量的五液属于生理性排泌,当出现质地异常和/或量异常的五液时属于病理性排泌。病理性排泌可总结为10种症状:汗多、汗少、涕多、涕少、泪多、泪少、涎多、涎少、唾多、唾少。每种症状都存在或虚或实的病理机制,如汗多可能是湿热所致,属于实证,也可能为心气虚所致,属于虚证;汗少可能为心阴亏虚所致,属于虚证,也可能是热灼伤津所致,属于实证,其他症状亦可分清虚实。在治疗方面应辨证论治,如治疗心气虚所致汗多宜养心气,治疗湿热所致汗多宜清热利湿,治疗心阴亏虚所致汗少宜养心阴,治疗热灼伤津所致汗少宜清热保津等。

1.2 五味与五脏的关系 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5种滋味。《素问·宣明五气》论述了五味和五脏的关系:“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五味对五脏的作用存在量效关系,适量为养,过量偏嗜则为害。某些药物或食物还存在特殊的“补泻”五脏的作用。

(1)过食五味病理表现 过食五味可损及相应脏腑,具体如下:酸入肝,过酸则肝气以津,脾气乃绝;苦入心,过苦则脾气不濡,胃气乃厚;甘入脾,过甘则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辛入肺,过辛则筋脉沮弛,精神乃央;咸入肾,过咸则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1]169。《素问·五脏生成》曰:“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1]326

(2)五脏、五味补泻理论 五脏补泻,补即顺应五脏应时之性,或增强功能;泻即违逆五脏应时之性,或降低功能。遂其性则曰“补”,反其性则称“泻”。肝木应春,喜辛散而恶酸收,故《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有后世医家认为顺应五脏特性就是补,克伐或减弱五脏特性即是泻,如明·李中梓曰:“违其性则苦,遂其性则欲,本脏所恶,即名为泻,本脏所喜,即名为补。”

(3)五味补泻五脏用药 金·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对五味补泻五脏理论的临床用药进行了补充:“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黄芩。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黄柏、知母。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补之,细辛;以酸泻之,白芍药。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芒硝;以咸补之,泽泻;以甘泻之,黄芪、甘草、人参。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草;以甘补之,人参;以苦泻之,黄连。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药;以酸补之五味子;以辛泻之,桑白皮。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知母;以苦补之,地黄;以咸泻之,泽泻。”[2]。

1.3 五液、五脏及五味的关系 从中医经典及历代医家的论述中可以发现,五味可以通过补泻五脏影响五液排泌。上文列举了五味补泻五脏的代表性药物,但药物偏性较强,临床上即使辨证准确、处方精炼,药物治疗对部分患者仍不能奏效,而当使用偏性较小或接近平性的食物进行组方配伍时,疗效反而明显,体现了“轻可去实”的理念,同时也可以认为是药食同源的食物具有扶五脏正气的作用,这可能是食疗取得疗效的关键。

2 基于五液、五脏及五味关系的食疗模式

饮食五味是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灵枢·五味》指出:五谷为粳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为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为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为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

常见的酸味食物包括醋、西红柿、橘子、橄榄、枇杷、桃、山楂、乌梅等;常见的苦味食物包括苦瓜、茶叶、杏仁、百合、白果、桃仁等;常见的辛味食物包括姜、葱、大蒜、香菜、洋葱、芹菜、辣椒、花椒、茴香、豆豉、韭菜、酒等;常见的甜味食物包括莲藕、土豆、薏苡仁、粳米、糯米、玉米、红薯、蜂蜜、银耳、牛奶、大枣、桂圆、牛肉等;常见的咸味食物包括紫菜、海带、海参、猪肉、栗子、大豆等[3-4]。常见的食物五脏补泻情况见表1。

表1 五脏补泻食物表

笔者基于五味补泻五脏理论及药食同源思想,根据谷肉果疏的五味归类,配制简易药膳以辅助治疗五液异常,具体如下。

泪液排泌多少,应于肝,如果病机倾向于肝的功能偏弱,则采用补法,选择辛味的食物配方,如土鸡汤,土鸡半只,生姜、葱盐适量,炖食;如果病机倾向于肝的功能亢进,则采用泻法,选择酸味的食物配方,如覆盆子泡酒食用,每日5~8个。

汗液排泌多少,应于心,如果病机倾向于心的功能偏弱,则采用补法,选择咸味的食物配方,如芫荽黄豆汤,黄豆30 g,芫荽20 g,煎汤服用;如果病机倾向于心的功能亢进,则采用泻法,选择甘味的食物配方,如党参黄米粥,大黄米50 g,党参20 g,熬粥食用。

涎液排泌多少,应于脾,如果病机倾向于脾的功能减退,则采用补法,选择甘味的食物配方,如大枣粳米粥,大枣10枚,粳米200 g,熬粥食用;如果病机倾向于脾的功能亢进,则采用泻法,选择苦味的食物配方,如椒盐白果,白果250 g,放入2~3粒花椒及少许盐,炒熟。

涕液排泌多少,应于肺,如果病机倾向于肺的功能减退,则采用补法,选择酸味的食物配方,如柚子蜂蜜饮,柚子100 g,洗净后煮烂,加入少许蜂蜜调服;如果病机倾向于肺的功能亢进,则采用泻法,选择辛味的食物配方,如凉拌白萝卜丝,水分多的白萝卜洗净切丝,加入适量白糖拌食。

唾液排泌多少,应于肾,如果病机倾向于肾的功能减退,则采用补法,选择苦味的食物配方,如地黄大麦茶,地黄50 g,大麦50 g,水煮代茶饮;如果病机倾向于肾的功能亢进,则采用泻法,选择咸味的食物配方,如板栗炖猪肉,栗子200 g,猪肉250 g,炖食。

3 病案举隅

3.1 病案1 患者,女,47岁,阵发性心悸伴汗出1年。患者因突然受到打击,出现阵发性心悸,燥热汗出,汗出身冷,严重时每日频繁发作,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生化指标等均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心脏神经官能症,曾服用甘麦大枣汤、桂枝汤、龙胆泻肝汤等治疗,但疗效不佳。患者舌红偏绛,苔薄白,脉弦,两关部略滑,考虑其为情绪过激,化火伤阴(心阴、肝阴),给予一贯煎加桂枝、白芍治疗。服药后,患者症状发作频率减少,程度减轻,但始终未愈。因中药口感不佳,患者希望采用食疗方法,故选用党参黄米粥治疗。具体做法:取党参20 g,水2 000 m L,熬制30 min后将党参捞出,再放入大黄米50 g,继续熬制约25 min至汤汁黏稠。放温后分两次服用。服用5 d后,患者自觉心悸、汗出明显减轻,体力略有增强,考虑大黄米较黏,不易消化,嘱患者隔日熬服1次,1个月后患者诸症消失。

按语:本案患者病机为情绪过激,化火伤阴,故给予一贯煎加桂枝、白芍治疗以滋补阴液,治疗后患者症状改善,始终未愈。考虑患者汗出、心悸等症状与心功能偏亢进有关,故“以甘泻之”,选用党参黄米粥治疗,取得良效。

3.2 病案2 患者,男,50岁,眼睛干涩两年,加重1个月。患者自觉眼睛干涩不舒,午后至夜间眼花症状加重,诊断为干眼症,曾经服用明目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药物,效果不明显,患者舌淡暗,苔白润,脉弦细,故选用覆盆子泡酒治疗。具体做法:取覆盆子200 g,白酒(含37%酒精)200 m L,浸泡1周后,每日捞取8粒,嚼服。3周后,患者自诉眼干涩感减轻,午后至夜间的眼花症状明显改善。继续服用覆盆子,两个月后随访,患者眼睛干涩症状消失。

按语:干眼症的主要病理特征为泪液质或量的异常,脉弦细提示肝气郁结,故病机倾向于肝的功能亢进,从五液代谢的角度应“以酸泻之”,故选用覆盆子泡酒治疗而愈。

4 小结

五液由五脏化生,并分属于五脏,故又称五脏化液。五液的化生、输布和排泄是在津液的化生、输布和排泄的过程中完成的,是五脏综合作用的结果。五脏功能正常,则五液排泌正常,当人体一旦患病,五液排泌则会受到影响[5]。《素问·上古天真论》言:“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笔者从五液、五脏及五味的关系出发,推演出一套食疗配方,通过五味补泻五脏,进而调节五液排泌,最终调节机体平衡,恢复健康。

猜你喜欢
化生五脏食疗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胆汁反流性胃炎与肠化生的关系及其分子机制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上皮化生的相关性
“肠化生”一定会癌变吗
春季养生食疗七要点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
胃黏膜“肠化生”就意味着胃癌?NO!
漫画
食疗养生祛湿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