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联合自血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

2022-06-30 06:18王卫强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11期
关键词:变应性体征鼻炎

赵 帅,王卫强

(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白求恩医院,山西 太原 030032)

变应性鼻炎是以鼻痒、时流清涕、喷嚏时作、黏膜肿胀为主要特征的过敏性疾病[1]。变应性鼻炎的发病与周围环境和患者自身基因有关,常因花粉、尘土、动物皮毛等因素诱发。西医治疗变应性鼻炎以对症治疗为主,多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免疫治疗等,但存在不良反应[2]。中医药在改善变应性鼻炎临床症状方面具有一定优势[3-5],其中非药物疗法具有操作简单、见效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6-8]。笔者采用穴位埋线联合自血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35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4月在山西白求恩医院中医科门诊就诊的变应性鼻炎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男13例,女22例,平均年龄(31.06±8.08)岁,平均病程(7.34±1.21)年。观察组男15例,女20例,平均年龄(32.57±8.02)岁,平均病程(7.31±1.3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国际伦理准则》及《赫尔辛基宣言》的相关伦理要求。

1.2 诊断标准 参照《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年,天津)》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制定[9-10]。症状:有鼻痒、鼻塞、阵发喷嚏、流涕增多中的两种及以上,且每日症状累计发作时间>1 h。体征:鼻黏膜肿胀、颜色苍白,伴有水样分泌物增多。变应原检测:至少1种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阳性,有条件者行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E检测。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16~60岁;病程>1年;患者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近1个月内服用过类固醇、抗组胺药或经其他治疗者;鼻腔有器质性病变者;合并糖尿病、皮肤溃疡或其他重度皮肤病者;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其他严重疾病者,如肿瘤、传染性疾病等。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针刺治疗。针刺取穴分为两组,1组为迎香、外关、曲池、足三里、印堂、上星,2组为合谷、三阴交、风池、肺俞、百会、大椎。每日1组,两组交替进行针刺。消毒后采用0.30 mm×40 mm一次性毫针进行针刺,针刺深度、方向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其中迎香向内上方平刺20 mm左右,风池向鼻尖方向刺25 mm左右,切不可深刺,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每日1次。两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2.2 观察组 ①穴位埋线。选穴为肺俞、大椎、风门、关元、脾俞、迎香、膻中、上星。取一次性使用埋线针(江西格兰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赣械注准20162200287,0.9 mm×65 mm)和可吸收性外科缝线(山东博达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73020800,2-0),消毒后用无菌镊将外科缝线置于套管针内,将埋线针刺入腧穴后,推动针柄将外科缝线置入穴区,并顺势退出针管。两周治疗1次,1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②自血疗法。选穴为足三里、三阴交、曲池、肺俞、迎香。用5 mL注射器在已消毒的肘静脉处抽取静脉血5 mL,每穴注射约0.5 mL静脉血,针尖退出后用棉球压迫止血。注射深度、注射量随腧穴所在部位调整。操作过程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以防感染。每周注射1次,两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总评分,评分项目包括每次喷嚏个数、每日擤鼻次数、鼻痒、鼻塞及体征严重程度等,各项评分汇总为总评分。1分:喷嚏3~5个/次;擤鼻≤4次/日;吸气时偶感轻微鼻塞;偶发鼻痒;鼻甲仅充血肿胀。2分:喷嚏6~10个/次;擤鼻5~9次/日;间断性鼻塞;鼻痒,如虫行感,但可忍耐;下鼻甲靠近鼻中隔,与鼻底仍留有间隙。3分:喷嚏>10个/次;擤鼻大于9次/日;重度鼻塞只能张口呼吸;鼻痒,如虫行感,难以忍耐;下鼻甲紧靠鼻中隔、鼻底,中鼻甲黏膜息肉样变或不可见。0分:无上述症状,鼻部检查正常[11]。

3.2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症状体征减分率≥65%;有效:25%<症状体征减分率<65%;无效:症状体征减分率≤25%。症状体征减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9%(33/35),高于对照组的88.57%(31/3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变应性鼻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体征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变应性鼻炎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变应性鼻炎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评分 治疗后评分观察组 35 10.74±1.34 4.09±1.52△▲对照组 35 10.71±1.18 4.94±1.98△

4 讨论

变应性鼻炎又称过敏性鼻炎,是一种由Ig E介导,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共同参与,发生在鼻黏膜部的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西医治疗变应性鼻炎以对症治疗为主,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及健康教育等,但难以根治疾病。变应性鼻炎可归属于中医“鼻鼽”范畴,本病病位在鼻、肺,与脾、肾相关,病机为脏腑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固,风寒邪气束于肌表皮毛,阳气不得宣散,喷而上出则为嚏[12],故治宜益气扶正、祛风解表。

穴位埋线是集针刺、放血、留针于一体的综合疗法,通过在穴位置入一种可被吸收的胶原蛋白线,从而产生缓慢、长久的良性刺激[13]。相关研究表明,穴位埋线有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细胞代谢的作用,可增强人体免疫[14],降低血清IgE水平[15]。在取穴方面,肺俞、风门祛风补肺;脾俞补益脾胃,有培土生金之意;关元益气扶正,提高人体免疫力;迎香、上星等穴具有通利鼻窍之功。诸穴相伍,共奏祛邪扶正、标本同治之功效。自血疗法将自身血液注射到腧穴,在血液被组织吸收过程中,刺激人体产生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调节机体内环境,增强患者的免疫能力,提高机体IgA、IgM、IgG水平,并降低IgE水平[16]。变应性鼻炎多由机体感受风寒邪气所致,中医认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自血疗法通过理血以治风,同时选取曲池、三阴交以加强理血之功,从而改善人体血液循环、胃肠道功能及内分泌系统[17];足三里、肺俞可补益脾肺,增强人体正气。迎香可激发鼻部经气,促进气血周流,改善局部环境,有效减轻患者症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症状体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穴位埋线联合自血疗法治疗变异性鼻炎疗效显著,与单纯针刺相比,疗效无明显差异,且在改善症状方面优于单纯针刺治疗。另外,由于穴位埋线联合自血疗法的治疗频率较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综上所述,穴位埋线配合自血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肯定,与传统针刺疗效相当,且对患者症状改善效果更佳,值得推广应用。由于穴位埋线与自血疗法的治疗过程须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对医者要求较高。此外,自血疗法需要进行静脉抽血,患者易产生恐惧心理。相较而言,传统针刺创伤较小,且腧穴选取范围更大、更灵活,能够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但不足之处在于传统针刺治疗周期较长,治疗频率较高,故在临床中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猜你喜欢
变应性体征鼻炎
自拟苍玉君子汤结合针刺治疗肺脾气虚兼风寒型变应性鼻炎的经验分享
生物制剂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万物复苏话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方法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滴香油治过敏性鼻炎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病人体征缓变监护方法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
骨关节炎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