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劳动教育育人成效提升路径探究

2022-07-01 18:03张猛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32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课程

摘要:劳动教育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在新形势下加强劳动教育、提升育人成效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具有重大意义。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把握劳動教育的目标、深化劳动精神的刻画、联通劳动教育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整体性、赋予劳动教育鲜明的时代性,才能不断提升劳动教育的教育效果,真正发挥劳动教育思想与技能双重育人作用。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1]。《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能够提升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规范劳动价值取向、提升劳动技能水平。《意见》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人才培养全过程都要发挥劳动教育的作用,在过程中贯通各学段,在空间上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德智体美劳有机融合,理论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两年来,劳动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很多高校探索并实践培育了很多体系化,有特色、有影响的做法,取得了不少成果。开心农场、厨艺比拼、志愿服务包干、专项劳动比赛,设立劳动教育基地,不同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努力打造全方位的劳动教育内容。

同时,在梳理高校已经开展的劳动教育后,也发现目前劳动教育中还存在诸如顶层设计不到位等问题。2021年3月20日,教育部高教司委托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举办了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推进研讨会暨《2020中国劳动教育年度报告》发布会,诸多专家汇聚一堂回顾劳动教育的成果特点、探讨劳动教育未来发展,如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刘向兵提出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三点问题,一是“混同化、浅层化”,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区别研究不够;二是“有劳动、无教育”,将劳动和实践活动等同于劳动教育;三是“一招鲜、单打一”,对劳动教育的系统建构不够[2]。池州学院校长柳友荣教授提出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三非倾向,一是“非教育化倾向”,二是“非课程化倾向”,三是“非专业化倾向”,三种倾向带来的问题体现在劳动精神、劳动情怀的浅层化理解,劳动教育的碎片化、可持续性差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到劳动教育的育人成效。

针对目前高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何从问题中寻找提升劳动教育实效的方法路径,成为新时期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要准确把握、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

劳动是始终贯穿于人类成长过程中的行为,通过劳动,人类实现对自然的改造,获得生存资源,并在劳动过程中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不断思考、不断发展。劳动最初的目的是满足人的生存需要,最原始的形式是狩猎、捕鱼、耕种,最早的组织形式是个人或者无明确分工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的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组织方式也不断完善。

人们参与劳动过程,体验完成任务的艰辛,理解他人付出的不容易,懂得与人交流、换位思考、团结合作的重要,劳动便具备了树德的作用;劳动过程中,如何规避风险、安全生产,如何创造工具、提高成效,如何统筹规划、利用资源,使人不断地利用大脑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具有增智的作用;劳动使人动脑的同时,还要借助四肢的运动,完成劳动目的的实现,让人看得更远、跑的更快、跳得更高,更加强健,具有强体的作用;而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为了舒缓心情、表达感情,创作了绘画、音乐、舞蹈,让人类生活更加美好,具有育美的价值。正是具备了这些特点,劳动超乎了它本身的特性,成为一种教育方式,让人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过程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丰富思维、综合发展。

劳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劳动精神来源于劳动人民,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而这种精神是高校劳动教育的施教目标的重中之重。

高校劳动教育作为劳动教育的一个阶段,根据受教育者的生活轨迹、体质特征及施教者(含高校和教师)文化氛围、顶层设计等众多因素影响,也具有较多特征,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光礼提出高校劳动教育具有职业性强、学术性高、创新性广的特点,且其定位应该符合高校独特的背景,应该能够支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加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育人实效的路径

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效,必须建立在理解了劳动教育内涵实质的基础上,涉及的问题维度宽广、层次复杂,而且各高校普遍开展的时间也短,但就目前来看,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开展:

1.加强劳动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

老一辈中外教育家如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都对劳动教育做了大量基础性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著名观点,如“劳动教育是对年轻一代参加社会生产的实际训练,同时也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劳动即生活”等。但是时代发展迅速,生产力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关系也因时空的缩小而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加强新时期劳动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比如劳教结合与劳动教育的关系,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的关系,五育并举中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等等。

2.推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

目前高校劳动课的实施自由度过大,如果自由度过大,也就是随意性大的话,其科学性就差,就很难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说把课程比喻成跑道,课程目标、内容组织、方法运用是课程的三要素,他认为一门课程要高效的传授给学生,就像跑道的特征,方向清晰、有限制的实施区间。

虽然现在各高校都很重视劳动教育,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教育内容不是很清晰,开展方式不是很明确,育人目标这个大方向不是很统一[3]。而且,高校第一课堂中也零星存在作为实践环节的金工实习(理工科)、生产实习等,训练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但毕竟存在碎片化、区分度差等特点,与真正的生产活动脱节,与企业的需求脱节,因此加强顶层设计,联合企业资源推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设计迫在眉睫。同时,劳动教育课程在大学培养方案中安排在哪个阶段、如何考核等细节化问题也是需要研究探讨的重要内容。BB80066B-E5D9-4376-B0DB-1CEFCD6261EE

3.加强高校部門联动,统筹推进劳动教育

目前,高校劳动教育实施的主体还主要在学工和后勤系统,内容也是以文章前部分提到的为主。劳动教育是一种浸润式教育,就像高校目前大力推广的课程思政一样,是需要深挖课程中潜在的精神实质,与校规校训等校园文化结合开展,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是其他专业学习所不具备的特性。高校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道德素养提升了,就能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就能体会劳动艰辛,减少不客观的抱怨,对于促进校园和谐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劳动教育应该上升到更高的管理层统筹起来,而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教育任务去完成。

4.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深度融合,共同打造劳动教育平台

为了切实加强和巩固劳动教育育人效果,教育部也于2022年4月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标准》指出,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很多高校如合肥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都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等形式,将劳动教育作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内容涉及志愿服务、社会工作、贫困地区支教等,并充分挖掘这些活动的劳动属性。

因此,在统筹目前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深度挖掘课程的劳动教育属性,加强在劳动过程中的启迪、注重劳动中的合作、实现劳动成果后的认可,打造一二课堂融合的劳动教育平台,对实现劳动教育实效也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5.建立科学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各育相比,其实施和评价都具有独特性。而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的作用,才能引导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劳动教育的独特性决定了进行劳动教育评价的必须和必要。一是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无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实践性是其第一特性。只有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的劳动者,才是全面发展的人。二是劳动教育具有广泛的融合性。劳动可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其综合育人的价值十分强大,能够实现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有机融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劳动教育具有充分的社会性。与“五育”中的其他各育相比,劳动教育的实施更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参与和配合,其社会性更加明显。虽然国家规定劳动教育是必修课,劳动素养也将纳入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但劳动行为习惯的养成、劳动精神的培养,崇尚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和工匠精神的弘扬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作用才能实现。

劳动教育效能的充分发挥亟须评价的引领与导向。一方面,在国家层面规定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是对补齐劳动教育短板的有力保障。但劳动教育本身的独特性决定了劳动教育课程不可能像智育的学科课程那样通过书面考试或分数来评判学生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和劳动情感等的养成。另一方面,如果学生不参加劳动实践,如果劳动教育的实施只有学校教育,而缺少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调和配合,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劳动意识,唤起学生劳动精神,更难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气。因此,要构建起劳动教育评价体系,通过劳动教育评价引领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和实践开展,评价引领劳动教育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DB/OL].(2020-03-26)[2022.05.05].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trs=1.

[2]刘向兵.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21,10(4):9.

[3]刘向兵.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21,10(4):10.

作者简介:张猛(1980.7—),男,汉族,籍贯:山东济宁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光电科学与技术学部党委副书记,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BB80066B-E5D9-4376-B0DB-1CEFCD6261EE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热爱劳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