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考作文教学策略初探

2022-07-01 22:29罗晴
民族文汇 2022年35期
关键词:新课标材料素养

罗晴

2017年,随着“新高考”的逐步展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也有了新的调整,语文作为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高考场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作为分值最高、难度最大的作文板块,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痛点和苦点。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按照高考的标准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如何让学生能够在高考指挥棒下的写作能够游刃有余,这是语文老师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是在学习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构思而成,更多侧重于作文教学策略的归纳与总结,可为一线教师的作文教学提供些许参考。

《课程标准》对作文写作有这样的说明:“书面表达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进一步提高运用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能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简而言之,就是要规范、真实、出色。那么,实际作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的作文达到“规范、真实、出色”这一要求?

第一、制定明确的作文教学指导方案。

这个方案的制定,一般在进入高三的时候必须思路明晰化,并最终形成文本方案,内容上一方面要参考高考以来的命题大数据,了解以往的高考作文命题方向,了解其侧重点;另一方面还要紧跟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抓住近一两年的时政热点。以我拟定的2021年版《作文教学指导方案》为例:

首先对历年高考真题进行分析整理,了解到:1951-1957年命题侧重于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感触,对未来的憧憬;1958—1965年命题呈现出了政治和革命色彩比较浓厚的特点;1979-1998年则侧重于关注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1999-2020年命题日趋生活化,更强调多角度看问题。由此做出简要的分析总结:

(1)关注已考过的,尤其是五年之前考过的作文题。(高考作文题“考三次以上”的,大约68%,高考作文题“考四次以上”,大约52%)。

(2)有一定的政治倾向性(价值导向)。

(3)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现象,多从生活小事切入。

(4)体现一定的哲理性,倡导辩证思维。

(5)表达一种期待,一种反思,一种关注。

(6)高考一直是有情怀、有温度的。

(7)结合“核心素养”,重视高考“没有考过”的。

其次,分析“核心价值观”,梳理“考过”和“未考过”内容之后可以得知,在2021年之前,“法治”“富强”“民主”从未在高考卷中体现过,那么在2021年高考会不会有所体现?

以“富强”为例,“富强”是核心价值观中的国家层面的首要的目标,民富而国强,才是国家的真正富强。加之2020年脱贫攻坚目标已然完成,“富强”会不会体现在高考考卷上?民富=衣食富足+文化富足,我们需要生活的富足,更需要生命的富足,也就是精神富足;国强=政治统一+军事强盛,国家强盛的内在自信和持久保障,又以强而不霸、盛而不骄为智慧准则,体现中国文化的“中庸之道”。总之,“富强”是“富”“强”的有机结合体,既体现在国家层面上,也会体现在个体层面上。逐一进行分析之后,最后做出总结:在国家层面上,我们要建设一个经济富庶、文化繁荣、政治强大、军事强盛的国家;在个人层面上,在追求生活富裕的道路上,同时兼以文化修身,如果在我们关注领土纠纷的爱国之心里,还要坚决拥护着国家主权完整。通过以上分析,由此可以得出几个写作思路,如联系“脱贫攻坚”,富强就是实现共同富裕;联系“体育”,富强就是国强民强;“富强”还可以联系“爱国”“科技”“科研创新”;还可以联系“戍边卫国”,维护祖国领土完整;还可以联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再者,还要分析语文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中明确了对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即:语言素养、文化素养、思维素养以及审美素养,体现在作文里,则主要是“人文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作为考生,需要具备自我意识和国家意识这两个重要意识,写作必须围绕着“两个意识”展开。

通过分析整理,我繪制了如下的思维导图:

最后,还要拟写关键词。

此处所说的关键词,是根据近一年来的时政热点或政策指导拟定的,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值得说明的是,这个《作文教学指导方案》制定出来之后,还需要根据时政热点或者政策指导适时更新。有了这份方案,之后的阅读和写作就有了依据,老师胸中有丘壑,学生心中有方向,落到笔下,学生能够紧扣时代性这一点,充分体现了作文的真实性。

第二、紧跟时政热点,编辑学生阅读材料。

信息化时代,各种阅读材料、写作素材俯首即是,可以说,我们不缺阅读材料,但是缺少有方向性的阅读材料。

在阅读材料来源方面,我一般采用的方式是海选新闻时评与修改网络上的现成阅读资料相结合,《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新华网等官方媒体的发声都是很不错的选择,另外还可以关注一些名师公众号,这些公众号上的微信推文往往也值得学习借鉴。

在内容构成上,阅读材料一般是紧密结合时政热点,以专题形式呈现给学生,如2021年9月有“晚舟归航”,2021年10月有“长津湖”,2022年4月有“神舟十三号返航”“世界读书日”……选择材料时,既要选择新闻时评全文,也要选择素材运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加入模拟作文题及范文,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材料处理上,每周固定一节阅读课,第一周是通读、勾画批注,第二周则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自行选择优秀的语段进行摘录剪切。一般情况,一份阅读材料需要两周时间落实完成。

学生在这个阅读积累过程中,将精彩语段内化成自己的写作语言,最终体现在作文写作里,这样,一篇观点突出、选材新颖、语言优美的考场作文就诞生了。

第三、深入教材,逐一落实写作任务。

2017 年课标中,写作要求贯穿于任务群中,必修七个任务群皆有指向“写作”的任务,如语言札记、读书笔记、文学评论、文章鉴赏方法总结、研究心得、杂感、随笔等,由此可见,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结合。

以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的的人文主题是青春激扬,单元学习任务中有三个写作主题:任选五首诗歌中的一首,学习通过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思考并写一篇札记;从《百合花》《哦,香雪》两篇小说中选择片段,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并作简要点评;以“青春”为主题,写一首诗歌。

从三个写作主题中可以得知,新课标体现出来的写作要求越来越高,文体越来越丰富,内容越来越广泛,回归教材,找到那些隐藏在教材中的与时代契合的闪光点,教会学生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在考场上不吃文体的亏,不吃格式的亏,那么,拿到高分有什么不可能呢?

值得注意的是,在作文实际教学中,我们也许会发现有些写作任务很难实践操作,那么我们就可以创设写作情境,结合生活实际对写作任务进行二次加工,设计出更符合学生实际的写作任务,以此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高考作文,某种程度上说不是考查学生的水平,而是考查教师的视野广度和思维深度,教师如果能够更好适应新课标新教材,能够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深入思考,能够引导学生能够将自己置于社会大环境当中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写作时写出时代性、社会性,同时在语言设计、体裁选择方面也能够运用自如,那么,高考时候学生群体性拿到作文高分未必不可能。

参考文献

[1]李安燕.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教学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1

[2]赵美.高考背景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研究[J].2010.11(35):8-10

猜你喜欢
新课标材料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可爱的小瓢虫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材料
摇摇鹅
赠送折纸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