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进校园 弘扬传承润少年

2022-07-01 00:14同欢
民族文汇 2022年35期
关键词:进校园必要性传统文化

同欢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进校园。在校园的传统文化教育中,阐述其必要性及当下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探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传统文化 进校园 必要性 问题 建议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也是新时代文化理念的追求,还能形成更多元化、更易吸收的文化熏陶氛围。从孩提时代到长大成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无处不在,能够为其树立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有益于形成正确的三观。一个人只有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才能成长得更加健康。还能促使学校更加健康稳定、和谐长远的发展,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杰出学子。

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

学子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在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也不能忽略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而且中华传统文化宝库是不断地发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液和基因,始终奔涌在少年心间,才能激励中国学子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梦而全力追逐。所以,传统文化进校园关系着学子的全面发展,也关系着祖国的命脉,是十分必要且紧迫的。

1、 建立民族情感,培育民族精神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特色,也是民族的精神及情感的累积传承。传统文化进校园有利于维系民族情感、传达民族精神及民族价值。

2、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传承了很多传统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包括和谐、民主、文明,建设祖国富强等等。传统文化进校园,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运用,建设与发展。有利于将价值观植入学生心中,从而不断内化学生思维品行,使其道德素养得到提升,能够自主、自发的弘扬中华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3、全面提升学子的素质教育水平

以往学子们为了考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忽略了传统文化的学习,传统文化在校园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但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辉煌,是经过不断地实践与创新,才形成了现有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范围也是异常广泛,包括天文、地里、科学、文学、书法、武术、数学等等,加强传统文化研究,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充实校园的智囊库,为学子的素质教育提供丰富平台。

二、传统文化进校园存在的问题

1、应试教育占据学子全部时间

现代学子被学分绑架,家长和老师都只看分数,虽然有减负政策的出台,但是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学子们出校门后仍有繁重的课业需要完成,挑灯夜读是常态,周末也是埋头淹没在课业中。传统古文化除了进入教材的内容,大多数学校采取正课之前、之后“挤时间”的方法开展吟诵、艺术活动等教育。与规范的学科教学不同,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效难以评价。

2、传统文化教育边缘化

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中,由于传统文化教育的边缘地位,不少校长教师内心缺乏情感和文化认同,随着物质基础的不断提高,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人的意识中被逐渐地淡化。国外的优秀文化和糟粕文化同时进入中国。学生年龄小,分不清优秀还是糟粕,一概接受。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出现了是非观念淡薄,民族意识、集体意识、国家意识淡漠,甚至怀疑或者否定自己的传统文化。这样的结果必将削弱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最终会导致中国几千前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流失。

3、传统文化进校园片面化、单一化

学校比较习惯的做法,是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知识教育的框架,从而把传统文化的教育变为学科知识教育,等同于知识灌输。这既有教育不得法的问题,背后也有应试功利主义作祟。例如大搞非遗进校园活动,通常借助节日,表演一些本地非遗的项目,集中于歌舞和朗诵,或者邀请非遗传承人来表扬,这导致学子对非遗认识有误差,也没有将包含的传统文化高效地传授开来。

4、 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切近有效的教学资源不足。

现有的教师都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专业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系统教育并不专业,也不了解,传统文化往往采用一人兼职的形式进行传授,而且教学缺乏整体设计,教育内容缺乏整合、教材内容呈现散乱化、碎片化。不注重教学效果,也没有教学成果的检验,学子们也没有足够的思想重视,造成传统文化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合理化建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文化自信之根。直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1、社会、家庭、学校相互协作、形成合力

传统文化渗透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各个角落,只有社会、家庭、学校形成合力,全方位的为学子讲授传统文化,才能让传统文化的全貌被学子熟知,才能在全国人民心中重塑形象,成为终身必修课。在社会层面上,要开拓更广阔的教育资源,构建良性发展的传统文化环境;在家庭层面上,要营造更良好的家风环境,用生活技能、自身行动,生动、形象地手把手感染;在学校层面学校办在教師培养、课程开发、学科教育渗透、校园文化及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等方面不断地与时俱进,让传统文化根植到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

2、构建小、初、高、大的整体学科建设

学校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成德的地方,学子首先要必须成为有德之人,学子们掌握地知识和技能与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没有必然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孩子们的低龄学段,特别是幼儿园和小学,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培育学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设计和开展丰富、有趣且有深度的教学活动,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潜移默化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初高中学则将中华传统文化理念渗透到办学实践中去,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学生内心,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大学阶段应在具体实践中,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不断增强文化意识、提升文化素养,实现跨文化交际;08AE294B-F0F9-4A30-9D3C-EDC52BEEC57A

3、建设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引进专业教师队伍

构建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整体认知系统,让国民有素质、让公民有担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子心中生根发芽。分析传统文化综合性的特征,通过分学科全面教学来实现传统文化教学。从中华传统文化下的中国数学与数学课程教学,结合丰富的案例,传授中华优秀数学传统文化。语文要找准传统文化和语文课程的重要交集,重点抓好汉字教育、传统文化的阅读教育、古诗词等。重點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地理知识融入进地理课程和教科书,结合现代科技,传授地理知识。传统文化进艺术课强调发现美、创造美,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理解和审美体验层面给予学生更多的收获。通过学科教师的传统文化再教育,提升教师传统文化教学水平。

4、多重抓手,运用数字化推广传统文化

21世纪的今天,3维扫描、3D打印、VR虚拟展示、360°全景等高新技术也应运而生。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也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例如,敦煌研究院的“数字敦煌”展示平台,运用图像拍摄和三维扫描技术来记录文物本体的色彩、空间和三维数据,可以没有时空限制、无损害的进行展示、研究、教学。现在的短视频是最流行的传播载体,视频教学效果要远远高于书本的平面教学,只要精心的摄制传统文化的短视频,抓住学子的眼球, 就能高效传播传统文化。还有直录播技术、音频技术等,增强学科教育的时效性,加强互动感,将传统文化与时代融合。

5、政府和主流媒体要重视与引导,发挥其主导作用

从古至今,一个国家文化的传承是亘古不变的,,各种类型的媒体成为了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信息传播渠道,政府和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的时效性、便捷性、流传度都加强了信息本身的受关注度,大众传媒对华传统文化当长期不懈地传播,为其终极使命和社会责任。每个国家都有占据社会主流并与政府长期保持整体一致的主流媒体,传播着社会的主流意见与价值观,起着强有力的导向作用。政府必须足够重视并着力关心青少年的成长,自觉地抵制各种错误、腐朽的西方文化冲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并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在统文化的孕育、接受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方面,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6、立法保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健康、有序、良性发展,必须上升为国家意志层面的立法保障,必须坚持有法可依、有违必罚的原则,坚持能否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创建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品位和文化精神,以保持与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目标相一致。当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推进,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就能完成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和长期坚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精神标杆、民族文化发展的“活态”见证、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有利于寻找民族的文化之根、之源,有利于辨清发展方向,有利于培养学子的全面、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安定团结,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增强文化自信,最终才能惠泽中华民族子孙万代,才能切实把握中华民族命运,也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08AE294B-F0F9-4A30-9D3C-EDC52BEEC57A

猜你喜欢
进校园必要性传统文化
我想
经典彩调进校园
舞龙舞狮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