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感”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培养策略研究

2022-07-01 22:29陈芸万芳杨成文
民族文汇 2022年35期
关键词:使命感爱国家乡

陈芸 万芳 杨成文

摘 要:    当前中学起始年级的学生对国家的情感、责任感、使命感不足,本课题小组通过各种活动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

关键词:爱国情感 中学生

正文:

2016年9月13日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在中学生核心素养中的社会参與这一内容中,“国家认同”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道德与法治》所必需的学科品格之一,涉及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国家认同表现为国民对国家具有持久的爱,主要体现为爱国情感。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中国作为一个文明从未断层的文明古国,文明的延续靠的就是爱国主义传统,现代更要让这种精神薪火相传。这也是本研究课题确立的起因。

一、研究问题

现在的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是零零后,从近年来的网络舆情来看,二十岁上下的青年人的爱国热情是不缺乏的。但在校学生尤其是初中起始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爱国情感问题如何呢?经小范围调查发现,笔者所教七年级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如对国家的基本情况认识不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缺失等现象突出、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强等。这是初中阶段思政课本身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初中阶段的思政课即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就是要使学生从自身开始逐步认识身边、认识社会、认识国家,经历这样一个认知过程,到初中阶段结束时能建立初步的对自身、对社会、对国家的正确认知,因此从初中思政课的编排思路来看,建立学生对国家的情感、提升学生的国家认同是一个加深认知的过程。

我们建立此课题的目的就是希望从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入手,从身处的城市历史起步,从感知文化、感知历史这两个角度出发,提升他们的国家认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具体措施:

怎样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笔者认为应该是一个由小及大的过程。因此我们对本研究主题着眼于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家乡的历史,加深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对所在城市历史的认知,感受传统文化的美、传统文化的传承,认识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来自于先辈们的努力,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措施实施情况

对学生的有意识引导从活动入手,活动的主线为:寻美--析美--创美。寻美即发现/寻找中国之美,通过手抄报比赛、家乡之美国家之美分享会等小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所感知到的国家、家乡。第二步是析美,这要让学生能知其所以然,通过学生的探究、分析找到他们认为这些美来自于什么?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或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可以认识到中国的美来自于中国的领导和制度。活动则可以有如下一些活动,如以分享会的形式让学生分享脱贫攻坚成就,参观本市的博物馆等。第三步是创美,主题是“我为最美中国尽一份力”,活动则主要是实践类活动,如党史讲座,研学类活动,纪念建党100周年系列演讲等。

四、初步的成果

通过一个学年的活动,笔者认为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一些初步的成果:

1.提升了学生对传统文化、家乡、祖国的认识。不仅仅是通过活动让他们认识到了传统文化、家乡、祖国的美,而且升华了他们对传统文化、家乡、祖国的认识,使学生有了对家乡、祖国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而且有了对家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思政课的主题是立德树人,但立德树人绝不能仅仅是说教,而是要让学生的认识转化为自身的行动,也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锻炼了自己有意识获取信息并有效运用的能力;各种分享会、演讲比赛等活动则锻炼了学生的组织活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能力。各种活动的组织实施也是对教师个人能力的锻炼,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自身能力也得到提升。

五、存在问题

对于思政课而言,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是永恒的主题。从整体活动设计及执行过程来看,本课题通过寻美(发现/寻找中国之美)----析美(探索、分析中国美的原因:党的领导、正确的道路、制度的不断完善等)----创美(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和共塑中国形象为争创最美中国尽力)这条活动主线,从思想感化到行为引导,对学生的价值观引领起到了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各个活动的开展,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明显地增加了,学生对国家、家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开始认同并信任自己的祖国,其爱国情感得到很好的培养。

虽然本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我们认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是资源的选取不够典型,整合力度不够,未能充分挖掘本土资源。由于攀枝花是个新兴移民城市,因此传统文化的自有内容是较为贫乏的,因此在感知传统文化这个部分以从网络搜集资料为主,但网络内容本身是纷繁复杂的,甚至会有一些误导的内容存在,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不足,在搜集的资料上有部分内容上有瑕疵。这影响了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今后在类似问题应该更多地在攀枝花本地历史上下功夫,对于三线建设不仅仅是去参观三线博物馆,还可以组织参加过三线建设的老人来座谈、参观部分三线建设实地等方式来进行。这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减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距离感。

二是缺乏学科融合。我们开展的许多活动可以加强学科联合,主要是历史学科,通过提前对八年级历史建党历史的学习可以更深刻地感受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通过对比新旧中国人民生活的情况提升学生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三是应该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联合进行教育,如今年的热门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中美印三国应对疫情举措对比等都可以是我们的教育资源,能提升学生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祖国今天的来之不易和伟大,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参考文献

[1]武耀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21(Z2):40-42.

[2]赵贤毅.浅谈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贯彻路径分析[J].考试周刊,2020(69):107-108.

猜你喜欢
使命感爱国家乡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Heart to Heart with the CPC与党同心
雄关漫道
爱国学·晒佳作
生命带着使命而来
爱国学·晒佳作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