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时空观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2022-07-01 01:59赵晓华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32期
关键词:培养路径历史教学初中

赵晓华

摘要:历史是时间与空间的集合,三大要素为时间、空间、事件,而“时空概念”则是将时间与空间要素相结合,形成一棵独特的、适合自己理解的知识树。一旦有了这样的观念,那么,在以后的历史研究中,学生们就能够根据史料来印证和再现历史。可以说,时间和空间概念是历史学习的基础,要真正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时间和空间意识,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地创新自己的教育方法。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时空观念素养;培养路径

历史学科是把历史作为认识的客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知识,其实质就是把真实的事件转化为思想和语言的历史。历史是中学的一个重要课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它的教学思想由单一的历史知识向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转变,而时空观念素养正是历史核心素养中比较重要的一种。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时间、空间意识素质,文章从时间、空间等方面论述了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时空观念素养,并探讨了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培养途径,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初中历史时空观念素养概述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其中时空观念可算得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奠基石。就目前而言,我国初中所使用的历史教材是专题体例,教材跨度大,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注重以时空观念为基本出发点,引领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所谓“时空观念”,新课标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事实有准确的理解。”新课标给出的仅仅是一个宏观框架和关键引领,要让时空观念素养的培育在操作上有章可循,还有必要对其进行细分,具体分解开来便是如下几点:第一,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第二,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第三,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事件、人物、现象的相互关联;第四,能够在不同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第五,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这五点要求,前两点是认识层面的要求,要求学生知道什么,而后三点是运用层面的,要求学生能够做什么。

2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路径

2.1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构时间轴和空间轴概念

谈及时空观念,我们便不得不提及历史学习的本质,历史本身便是了解社会事物从过去至现在的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而历史事件时间轴和空间轴的建构恰可为这种发展规律的理解奠定根本历史事件元素基础,而为了形成时间轴和空间轴的建构,教师可以适当在教学中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和空间联系做出强调,以时间与空间为框架对历史事件及事物进行教学,最终通过事件与事物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如对历史事件进行时间排序、对历史事件进行空间汇总等。

举例而言,教师可以对初中历史做出时间轴方面的整理,通过思维导图对中外的古代政治制度与近代政治制度进行整理,如禅让制(原始社会)—夏商政治制度(夏朝、商朝)—宗法制与分封制(西周、春秋、战国)—皇帝制、郡县制与三公九卿制(秦朝、西汉公元9年前)—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与察举制(西汉公元9年后、东汉)—九品中正制(三国两晋南北朝)……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能够大致了解从古至今的中外政治制度變化。除了政治制度的变化外,还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对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历程、世界市场的形成与近代工业的发展、东西方文化发展等内容进行整理,以时间轴为基点构建知识框架,并从中建立器物、思想、制度、经济及文化发展间的联系,令历史知识形成互有关联的知识网,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记忆的效率、质量及学生对后续历史知识学习的能力。

2.2利用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时空定位思维

所谓“时空定位思维”,即借助事件所发生的时间与空间条件以对事件形成更深层次的认知与了解,这种思维对于培养中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具有切实意义。在实际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某个时间点或空间点作为切入点,在做出基本的时空定位后再通过线性形式对历史事件的后续发展做出延伸。在此方面,教师可以巧妙运用情境教学法以实现学生时空定位思维的发展。

举例而言,当教师对《秦末农民起义》的内容进行教学时便可以以秦末为时间切入点、以大泽乡为空间切入点来创设情境,如为了对秦时农民起义的根源进行探究,教师可以创设秦朝生活环境的情境,假设学生是生活在秦朝时期的农民,平日主要以耕田为生,而在中年时期却被告知要被强征去修建“秦皇陵”,但是根据其他农民所说,但凡去往修建秦皇陵的人将九死一生,面对这种情形,你会怎么做?在创设了这个情境后,教师先行对学生进行了分组,令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后续的做法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后,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应该奋起反抗,而反抗的方式便是像陈胜、吴广那般起义,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能够立刻理解秦朝农民起义的根源——暴政。

2.3通过构建论辩型课堂培养学生的共时性思维

所谓“共时性思维”,即以时间为轴心对横向发展的历史做出统一分析与论证的一类思维。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教学内容多依靠纵向时间轴展开,学生往往会忽略了同一时期内不同地域的特征间存在的关联性。这虽然对于眼下的历史学习无碍,但是久之则不利于后续高中历史的学习。故此,教师势必需要以初中历史课堂为基础对学生的共时性思维进行锻炼,可以通过构建论辩型课堂实现这一目标。

举例而言,教师在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行教学时便可以在课堂内开展论辩,先让学生思考“在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时中国正处于什么历史事件时期内?”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于17世纪40年代,也就是1640年后,而此时中国正处于明朝中,后续几年先后发生了李自成农民起义推翻明朝、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而英国光荣革命则发生于1689年,此时清朝已然建立,康熙与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此时教师便可以依据此时东西方的不同状况开展论辩大会,令学生们针对17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英国与中国究竟谁更发达?”开展论辩。通过论辩后,学生的意见逐渐达成了共识,即英国在此期间逐步转变为“君主立宪制”,而中国则仍处于改朝换代阶段,其间的先进性一目了然,推翻封建制度的必要性也是如此。通过构建论辩型课堂,学生不仅得到了共时性思维的锻炼,对历史影响的归纳、对整体历史的评价能力亦因此而得到了增强。

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学科的学习并非一日之功,为了实现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培养目标,教师势必需要对教学方法做出创新性改变。比较可行的途径主要包括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构时间轴和空间轴概念、利用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时空定位思维与通过构建论辩型课堂培养学生的共时性思维等,以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最终令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得到良好发展,为学生后续的历史学习与自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肖瑜.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策略探讨[J].名师在线,2021(35):61-63.

[2]翁家城.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探究[J].名师在线,2021(35):64-65.

猜你喜欢
培养路径历史教学初中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