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药剂对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的田间防效

2022-07-01 07:24季敬敬杜小康徐德坤
耕作与栽培 2022年2期
关键词:条锈病白粉病杀菌剂

季敬敬, 杜小康, 徐德坤

(临沂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山东 临沂 276000)

中国小麦分布地域辽阔,南界海南岛,北止漠河,西起新疆,东至海滨,遍及全国各地[1-2]。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淮河流域,总面积17 191.2 km2,是山东省粮食大市,小麦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30万hm2,其粮食生产安全为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小麦白粉病、条锈病、赤霉病、纹枯病和全蚀病等是中国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小麦白粉病菌(Blumeriagraminisf. sp.tritici)引起的小麦白粉病主要在中国湿润多雨的西南地区及山东沿海地区流行;20世纪80年代以后,该病在中国主要冬麦区逐渐从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且常年发生[3]。对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而言,白粉病是最重要的小麦病害。由小麦条锈病菌(Pucciniastriiformisf. sp.tritic)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曾是全国第一大病害,在小麦条锈病小流行年份通常造成小麦减产20%~30%,大流行年份往往造成50%~60%的损失甚至会出现颗粒无收的情况[3,4]。近年来,我国气候环境的变化、麦田土壤和水肥条件的完善、农业耕作制度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小麦真菌性病害的发生。同时,病原菌群体的强演化力致使小麦品种抗病性丧失,故药剂防治仍发挥着重要作用[5]。本试验选用4种杀菌剂开展田间防效试验,以期更好地防控小麦白粉病、条锈病,同时探究杀菌剂的使用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2021年4月至6月在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册山镇尚阳社区民用麦田进行。试验地块地势平整,均质中壤土,农户常规种植,农业管理措施均匀一致。小麦防治对象预期会发生,面积0.2 hm2。供试小麦品种为鲁麦1号,无包衣,2020年10月播种。

1.2 试验药剂

42%氟茚唑菌胺悬浮剂、42%氟茚唑菌胺·嘧菌酯和30%戊唑·咪鲜胺(由苏州富美实植物保护剂有限公司提供);15%三唑酮(由江苏建农植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42%氟茚唑菌胺悬浮剂+30%戊唑·咪鲜胺20 mL+20 mL/667 m2、42%氟茚唑菌胺·嘧菌酯+30%戊唑·咪鲜胺20 mL+20 mL/667 m2、42%氟茚唑菌胺·嘧菌酯20 mL/667 m2、15%三唑酮80 mL/667 m2、清水(对照),采用大区对比,每个小区处理面积为300 m2,不设重复。

4月15日小麦孕穗前第一次施药,5月11日扬花期第二次施药,施药用卫士18型电动喷雾器喷施,药剂均进行二次稀释。

1.4 调查项目及方法

施药前,对各处理区小麦白粉病、条锈病病情进行调查,施药后,在第1、3、6、10天观察各药剂处理对小麦生长的安全性,第一次药后10 d、20 d调查各药剂处理对白粉病防治效果,第二次药后10 d、20 d调查各药剂处理对白粉病和条锈病防治效果;小麦成熟后,每小区五点取样,每小区取1 m2,进行测产,计算增产率。

表1 喷施不同药剂对小麦白粉病、条锈病防效及产量的影响

感病株率(%)=(感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防效(%)=(对照区感病株率-药剂处理区感病株率/对照区感病株率)×100%

增产率(%)=(药剂处理区产量-对照区产量/对照区产量)×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两次药后1、3、6、10 d观察各处理区小麦,均无药害,各药剂处理对小麦健康生长及发育均未产生不良影响,小麦生长情况与清水对照区相同。说明供试药剂在设计用量下均对小麦安全。

2.2 防治效果

对于小麦白粉病,四种药剂处理比对照防效显著,药后20 d防效均效果良好,说明药效持久。两次用药,其中15%三唑酮最佳;42%氟茚唑菌胺·嘧菌酯+30%戊唑·咪鲜胺组合防效次之;42%氟茚唑菌胺悬浮剂+30%戊唑·咪鲜胺组合防效最末。

对于小麦条锈病,四种药剂处理比对照处理防效理想,42%氟茚唑菌胺·嘧菌酯+30%戊唑·咪鲜胺组合和42%氟茚唑菌胺悬浮剂+30%戊唑·咪鲜胺组合可将条锈病害控制在100%。

2.3 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6月7日测产,调查结果表明,对照区小麦产量为446.22 kg/667 m2,与其相比,各药剂处理区小麦产量均有一定提高。其中,42%氟茚唑菌胺·嘧菌酯+30%戊唑·咪鲜胺组合处理区的小麦增产率最高,为51.42%,显著高于对照;42%氟茚唑菌胺悬浮剂+30%戊唑·咪鲜胺组合处理区增产率最低,为23.32%。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 结

试验结果表明,4种试验药剂在适宜浓度下茎叶喷施处理小麦,可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其中对于小麦白粉病而言,15%三唑酮防效最好,42%氟茚唑菌胺·嘧菌酯+30%戊唑·咪鲜胺组合防效次之;对于小麦条锈病,42%氟茚唑菌胺·嘧菌酯+30%戊唑·咪鲜胺组合和42%氟茚唑菌胺悬浮剂+30%戊唑·咪鲜胺组合防效可达100%;42%氟茚唑菌胺·嘧菌酯防效在第二次药后10 d、20 d药效均可控制在98%以上,防效与15%三唑酮相当;且各处理施药后调查,小麦都没有出现药害症状,对小麦生长安全。对于小麦健康作用的效果,4组用药均有增产,其中42%氟茚唑菌胺·嘧菌酯+30%戊唑·咪鲜胺组合增产率高达51.42%,高于15%三唑酮。

实际应用中,可在小麦产区对42%氟茚唑菌胺·嘧菌酯+30%戊唑·咪鲜胺组合进行推广,防治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

3.2 讨 论

目前,三唑类杀菌剂的大面积单一施用导致部分地区田间白粉病、条锈菌抗药性增强[6]。要解决抗药性问题,除合理使用现有杀菌剂品种,通过混合或轮换使用低风险的多位点杀菌剂外,还应开发和引进新作用机制的药剂,延缓抗药性发展。

氟茚唑菌胺英文通用名称为fluindapyr,化学名称为3-(二氟甲基)-N-[(3 RS)-7-氟-2,3-二氢-1,1,3-三甲基-1 H-茚-4-基]-1-甲基-1 H-吡唑-4-甲酰胺,是由富美实和意赛格共同开发的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类杀菌剂,广谱杀菌,持效期长,对很多重要病害防治效果优异,对锈病防效尤佳。该类化合物具有内吸性,主要通过抑制病原菌线粒体呼吸作用中的琥珀酸脱氢酶而发挥作用,国内尚未登记使用[7]。嘧菌酯化学名称为(E)-[2-[6-(2-氰基苯氧基)嘧啶-4-基氧]苯基]-3-甲氧基丙烯酸甲酯,作为一种新型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菌体细胞内线粒体的呼吸作用,破坏细胞中能量的合成,从而阻断致病菌体孢子萌发、菌丝生产和孢子形成等生长过程[8]。

氟茚唑菌胺作为新型的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的药物,国内尚未有大田防效的研究。本试验证明氟茚唑菌胺和氟茚唑菌胺·嘧菌酯对于小麦白粉病和小麦条锈病均有良好的防效。后期可结合其对生态环境综合影响的进一步研究来进行市场推广。

猜你喜欢
条锈病白粉病杀菌剂
应对杀菌剂抗性的金属纳米粒子
生防菌剂防治葡萄白粉病
200 g/L氟酰羟·苯甲唑悬浮剂防治草莓白粉病效果示范分析
小麦条锈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控措施
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技术
河南省小麦条锈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控措施
小麦条锈病持续控制的策略
变叶木新病害白粉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
2015中国植保市场杀菌剂畅销品牌产品
墨西哥使用生物杀菌剂提高芒果出口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