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2022-07-03 12:43彭慧敏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2022年13期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应用

摘要:心血管呼吸内科患者相对其他科室,具有疾病致残率高、突发性、病死率高、复发性高的起病。由于其突发性与病死率高的特点,心血管呼吸内科又被称为医院医疗纠纷频发的部门之一。一般来说,护理作为心血管内科治疗的重要环节,其管理中存在一系列的风险因素。护理不当问题一旦发生,很容易引发纠纷,增加医患矛盾。提高心血管科护理质量一直是心血管科护理人员的研究重点。为研究与探讨这一问题,本文基于现阶段临床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患者应用研究,运用文献综述法科学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效果评价,以期提高心血管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效果。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心血管呼吸内科:应用: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 R714.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13--02

一、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干预措施

心血管内科主要是些循环系统疾病,且死亡率最高,由于心内科疾病复杂且症状不典型,如果观察不仔细耐心护理,及时反映病情变化给医生,就会耽误病情,必须遵守严格的护理准则。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血管呼吸内科成为了最常见的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日趋上升,更是人们的健康杀手。随着患者接受心血管呼吸内科治疗的人数越来越多,介入治疗中出现的护理风险也越来越多,因此,明确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介入存在的风险因素,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期风险应对护理措施,在有效提高患者舒适程度和缓解病情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病情方面的康复护理干预

心血管呼吸内科疾病本身具有较高的治疗风险性,患者极易对疾病及手术产生焦虑、恐惧,加之心血管呼吸内科病疾病本身对患者带来的痛苦、求医心切、对健康的渴望等等,造成患者存在较为复杂的心理。接受心脏介入治疗的患者病情较为严重,而且往往希望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当治疗效果不能达到心血管呼吸内科病患者及家属的期望水平,或者出现病情变化,极易引发矛盾和冲突。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病情方面的康复护理干预就体现了出来。

一旦风险发生,应采取康复护理积极措施,将心血管呼吸内科疾病风险损害降到最低限度。护理人员通过详细调查风险发生的经过,与病人及家属沟通,并及时上报护理部、医务部,必要时依法封存病历或实物。科内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对风险事件进行讨论、分析、总结,制定相关改进措施。如此专业的护理风险控制对患者具有特殊的病理方面的帮助,起到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严密观察心电监护情况,重视患者主诉。提前预见风险,及早发现出血倾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的发生。另外,护理风险管理通过制定心血管介入风险管理制度,强化了医护风险意识,规范了医护风险行为,保证患者接受心血管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有效提高了医护质量和患者的满意率。

(二)生活能力方面的康复护理干预

在生活方面,心血管呼吸内科患者一般存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甚至丧失等日常基本生活动作尚不能或者全部无法完成的情况,而具体的表现常常为感觉心慌、心悸、咳血、气短、嘴唇发紫、胸前部位憋闷或疼痛、双下肢水肿、高血压等,出现吃饭喝水要人喂,洗脸刷牙要人帮着做,自己不能洗澡、穿衣、穿鞋,大小便全靠别人帮助或是不能使用日常简单的工具,如不能打电话、不能打伞、不能剪指甲、不能与人交流,由于行动、说话、交流、思维等多方面的障碍,不能从事原来的工作,严重者丧失全部工作能力等。在行走方面出现,走路一拐一拐的困难情况,有的患者需要别人扶着走或者两个人架着胳膊走,严重者则完全不能行走,上下楼梯困难,一部分患者虽然能够行走,但上下楼梯困难或者根本不能上下楼梯。而心血管呼吸内科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目的是使心血管呼吸内科患者患者较好地完成包括提高穿脱衣物、上厕所、洗脸、洗澡、吃饭、做家务劳动在内的生活自理。

一部分心血管呼吸内科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可能留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手脚活动不便、谈话不清楚、日常生活离不开家里人的帮助等。这个阶段,除预防常见并发症以外,进行相关的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传统康复治疗,减轻感觉心慌等的程度和避免加强异常运动模式。要根据个人的情况来定,如果是早期病人康复目标主要是采用一切有效措施预防心血管呼吸内科可能引发的并发症(如嘴唇发紫、胸前部位憋闷或疼痛、双下肢水肿、高血压等),改善其收受损的功能(如感觉、运动、语言、认知、和心理等),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即提高心血管呼吸内科患者的生存质量。

(三)心理健康方面的康复护理干预

就心血管呼吸内科患者早期的康复护理来说,除了必需的病情救治护理之外,针对心血管呼吸内科患者群体的心理护理也是必不可缺的。在对心血管呼吸内科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方面,主要以耐心安慰与劝导他们为主。通过了解他们对心血管呼吸内科患者产生焦虑、悲观等负面情绪的原因出发,通过耐心给心血管呼吸内科患者讲述心血管呼吸内科成功治愈的案例劝导,帮助他们树立治疗痊愈的信心与积极乐观地配合医务工作人员治疗的态度。另外,还要呼吁家属加强与心血管呼吸内科患者的沟通交流,用他们能够理解的话语,解释其目前疾病状况,给予心血管呼吸内科患者足够的关怀。

考虑到心血管呼吸内科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眩晕、呼吸不畅等症状的特征,对于心血管呼吸内科患者的早期健康护理要采取更加细致的综合护理与更加专业的脑血管疾病方面的医师和麻醉医师组成的治疗团队。在日常护理方面,医护工作人员要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病房室内温度与湿度适宜,保证心血管呼吸内科患者拥有充分的睡眠休息时间,定时给心血管呼吸内科患者翻身擦背。因此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患者饮食方面,主要倡导其多食用低盐与低脂肪的易消化与营养丰富兼备的食品。而对于呼吸困难与昏迷的心血管呼吸内科患者,应待清醒后提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的治疗饮食。另外,医护工作人员还要每日心血管呼吸内科患者测量血压并记录其生命体征和重要器官功能情况,一旦出现了与正常指标不同的情况和症状时,要立即通知医生。另外,医务人员还需要及时根据心血管呼吸內科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三)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效果评价

心血管呼吸内科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目前在临床医学方面认为预防是最好的措施,而是心血管呼吸内科的后遗症,约75%的心血管呼吸内科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包括生活不能自理、胸前部位憋闷或疼痛、双下肢水肿、高血压等,在这种情况下尽早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对心血管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改进,在改善患者生活能力与不良的负性情绪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管理模式的转变和高新医学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护理工作不仅仅是打针、输液等技术工作,更多的是与医疗紧密配合,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体现护理人文性和专业性。相应的护理风险也从护理拓展到社区和居家护理,为群众提供医疗护理、老年护理、慢病管理、心理护理、安宁疗护等服务。护理风险管理充分发挥了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在心血管呼吸内科中的专业特长,在病房,全面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指定责任护士,入院时实行一对一接待、入院宣教与身体评估等;住院期间,密切关注患者的身心与安全,扎实落实基础与专科护理,实时解决患者及家属的各种问题等;出院前:开展针对患者和家属的居家康复指导、征求患者意见和需求等;出院后,以电话随访的形式,了解患者康复情况,解答患者疑问,给予相应指导。并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健康指导工作,包括采取多样化的健康指导形式、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内容、制作规范化的健康指导材料,为患者提供全面细致的健康指导(用药、术前护理、术后护理)。

护理工作,从小到喂饭、喂水等生活护理,大到呼吸机监测、气道管理等专科护理都是由护士完成。遇到老年患者,不会用手机或者病情危重用不了手机的时候,护士成为了他们的通信使者。他们代替患者去其他病房看过亲人,带来彼此的问候,也曾经为老人打开视频或者通过语音建立与家人的联系,还曾经坐在危重症患者床前一字一句给他念来自家人的信件。患者眼中闪烁的感动泪光,成了很多老人继续活下去的力量。从基础护理到专科护理再到心理护理,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精细化、高质量的护理。”通过全方位的医护合作,一方面为心血管呼吸内科患者提供具体的、客观的个体化评估,并给予针对性、多样化的治疗与护理;另一方面,护理风险管理的不断促进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人员的成长,对于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未来心血管呼吸内科的功能定位和服务内容会根据医院发展、患者及社会的需求不断完善调整,始终致力于给予患者全程、专业、精准的护理服务。

二、针对提升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效果对策建议

(一)提升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人才的专业培养水平

美国护理学院协会(AACN)就曾指出,在护理人才库的建立上必须强化护理学生的基础技能,确保护理学生学会在接触传染源时保护自身安全,鼓励护理院校积极联系临床合作伙伴,认清临床实习中的挑战,优化学生分配的合理性和公平性。让具有临床经验的护理学生可以在提高患者比例、分担急危急重症临床工作压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在现阶段我国尚未实现对心血管呼吸内科疾病护理人才培养的程序化与专业化。这样导致了我国护理专业学生在进入临床后,存在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的专科性培训与目标定位不清等问题,导致实践与教学的脱节而产生不适应感,专业技术与水平得不到有效地发挥。而心血管呼吸内科疾病护理工作具有繁重、危急、工作量的不稳定、无法预知的特点,要求管理人员对人力资源实现最大化及最优化的使用,二者的相悖是心血管呼吸内科疾病护理队伍素质整体发展的强大阻力。

由此,我们更应该建立一套适合心血管呼吸内科疾病护理专业发展的层次化、统一化、系统化的培训方案,并根据临床实践能力不断调整,达到层次化、可调性。课程体系是急救和危重护理专业人员培训的核心部分。国外大部分高校对心血管呼吸内科疾病科专业课程都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并根据临床需求导向进行培养。培训形式多样,培训考核标准明确。

(二)加强心血管呼吸内科疾病护理人才的保障工作

现阶段国内的心血管呼吸内科疾病护理人才保障体系还存在着以下缺点:一是工作繁重。重症护理室护理人员是要负责病人吃喝拉撒,有可能负责的病人个比护理人员高,比护理人员重,但是定点翻身,抹身,解决大小便是少不了的,护理人员工作下来有可能会腰酸背痛。再加上现在重症护理室普遍增设了血液透析,也大大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任务。二是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大。在重症护理室上班,听见最多的声音就是各种机器报警声音,刚去上班,护理人员可能下班就会感觉耳膜疼,这无疑也会导致护理人员的神经感到紧张。上班时候要时刻盯着各种生命体征,遇见异常要立即处理,工作节奏快。而且从事心血管呼吸内科疾病护理工作还要学会坦然面对生死,面对家属的眼泪,还要学会安慰。而当下我们的心血管呼吸内科疾病护理人才保障体系针对以上问题的保障机制却尚未健全。

因此,医院在医疗设备方面可以适当增加投入,医疗设备管理部门在制定医疗设备的维修维保费编制时需要注意方法、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更需要注意遵循制度规范和流程,务必要做到合规合法,既确保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从而保证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又要最大程度减轻护理人员的超额工作负担,为人民群众的生命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对于心血管呼吸内科疾病护理人才的保障方面还应该建立健全心理保障体系,保障护理人才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徐小雅, 王永生, 王效惠,等. 護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 四川医学, 2012, 33(5):3.

高承峰. 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72):2.

刘玲玲. 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48):2.

孙玉凤. 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护理满意度与消化功能的影响[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8, 23(A01):2.

林红鑫. 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  2021.

孟祥林. 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  2021.

岳欢, 张玉红, 刘浏. 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 饮食保健, 2019, 006(017):124-125.

牟洋. 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 饮食保健, 2018, 5(050):234.

作者简介:彭慧敏,出生于1992年10月,女,湖北黄冈人,大专学历,护师,现主要从事干部病房护理。

猜你喜欢
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应用
120例糖尿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肝脏射频消融术应用全面细致化护理的效果评价
精细化管理应用于医院病案管理中的效果评价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胸外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
护理风险管理对神经外科高血压脑出血住院患者皮肤损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