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产业融合研究述评

2022-07-05 00:36《铜川市财政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课题组
当代农村财经 2022年6期
关键词:理论基础内涵评价

《铜川市财政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课题组

摘要: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为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对中国引文数据库(CCD)中2006-2022年的313篇文献特征展开了研究,探索了农村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界定了农村产业融合的本质内涵,分析了农村产业融合的相关评价研究,并对农村产业融合相关研究的规范化提出思考和建议,认为在概念界定和内涵理解方面,应在契合时代背景与农业农村发展新政策,并做到统一语境;在评价研究方面,应首先明确标准,同时关注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动态性,注重评价体系的实际应用;在农村产业融合效应方面,有必要进一步科学精准地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效应机制展开研究。

关键词:农村产业融合 理论基础 内涵 评价

*本文为中国农村财经研究会铜川科研基地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课题主持:王朝才,课题组成员:申学锋、胡大明、李政、李淑一、刘奥、何妮、韩璐、金昊,本文执笔:李淑一、刘奥、王朝才、申学锋。

自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到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将农村产业融合置于县域富民产业、数字乡村建设等助力农村发展的各类举措中,政府政策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新动向引发了学术界对农村产业融合的研究热潮。但是,综合农村产业融合的相关研究发现,关于什么是农村产业融合,如何理解其本质内涵以及农村产业融合的相关评价等核心问题尚未得到明确的回答。本文对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文献展开分析,试图描述农村产业融合的研究现状,探索农村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界定农村产业融合的本质内涵,分析有关农村产业融合评价的理论研究,为后续农村产业融合相关研究提出思考与建议。

结合数据库的影响力和内容覆盖度等方面,经过综合考虑,我们选择中国引文数据库(CCD)中的CSSCI期刊作为数据源。将“农村产业融合”作为关键词,以2006-2022年作为时间跨度,检索得到文献总数313篇,总被引6131次,每篇文献平均被引次数高达19.59次,侧面反映了农村产业融合研究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农村产业融合相关研究最早出现在2006年,从2015年开始农村产业融合研究的文献数量开始增长,2019年最高达到88篇文献(见图1),这主要是受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2018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化“农村产业融合”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文献数量的变化基本与相关政策文件发布时间相一致。

随着对农业产业融合认识的不断发展以及相关政策的层层推进,CSSCI期刊中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文章的引用频次也逐步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和研究农村产业融合问题。由从表1可以看出,发表农村产业融合主题文献的CSSCI期刊共被引频次超过100的期刊数目有14本,其中被引频次最高达518次。《改革》、《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以及《农业经济问题》等CSSCI期刊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主题的文章被引频次较高,均超过400次。由此可知,在这些CSSCI期刊发表的有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主题的关注度和认可度较高。

高频关键词可以反映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对样本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整理,合并意义相近的关键词,并剔除与主题不相关的关键词,最终得到“三产”融合、农业产业融合、融合模式、利益联结、乡村振兴、农村经济、农户增收、农业多功能性、现代农业、产业升级、产业振兴等关键词。从关键词的分布可以看出目前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都有研究在探讨农村产业融合,但是关于农村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内涵和相关评价等研究较少。

综述已有文献发现,学者们关于农村产业融合的研究较为丰富,无论是有关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等服务于宏观政策大局的研究,还是聚焦于农村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农业的多功能利用等中微观问题研究,大多都引用了产业结构、多功能农业、交易费用、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的相关观点。

(一)产业结构理论

对农村产业融合的研究,首先要了解農村产业之间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产业结构理论。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既包括产业内各部门关系,又包括产业间分工、产业间的地区分布情况。17世纪威廉·配第提出,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工业会比农业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随后,科林·克拉克在其《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也提出,伴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减少,对工业产成品需求提升,随后是工业产成品需求转向对服务的需求。配第-克拉克定理揭示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三次产业的此消彼长规律,劳动力也在此过程中随之增减。基于产业结构理论,随着我国人均国民收入提高,农村单靠农产品生产,其获取的收入相比二三产业越来越少,难以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通过产业融合改善农产品附加值低的困境、寻找农村经济增长新动能是农村产业融合的动力源泉。

(二)多功能农业理论

农业的“多功能性”一词最先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的“稻米文化”,后在联合国相关文献如《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等中也有所涉及。不同国家或地区所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发展不同,多功能农业内涵也略有不同。例如,1996年的荷兰模式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下,将多功能农业的发展等价于重视农业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1997年的欧盟在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和治理结构理论框架下,寻求将农业非商品产出引入服务领域的制度安排。我国在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让农民不仅能靠农业解决吃饭问题,更要通过农业具有的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等多功能促进农村产业融合,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根植于中国特色农业的现代化道路理论与实践,我国学者将多功能农业内涵定位于四个主要方面,分别是农产品生产功能、经济社会功能、文化传承与旅游休闲功能、生态保护功能。

(三)交易费用理论

1960年,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正式提出交易费用的概念,认为“交易成功前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而后,威廉姆森将交易费用的产生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现实中有限理性人和机会主义者导致交易费用,二是专用资产、交易不确定性、交易频率等特定交易因素导致交易费用,三是不同竞争市场环境导致的交易费用差异。在农村产业融合中,可以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与稳定合作关系,避免各主体在利益博弈中可能会因投机思维产生的交易费用,增加交易方合作频率,尽可能实现集体理性,达到各主体共同利益最大化。此外,通过革新技术、提高农业附加值等方式提升农业竞争力,增加其在市场中的议价能力,也能够更好地促进农村产业融合。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从1962年莱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提及农业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02个国家签署的《21世纪议程》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不断丰富,以“整体性的”“内生性的”“综合的”可持续发展概念达成广泛共识。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不应仅追求当前产业发展的速度和数量,也应重视过程中可能导致的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性的协调发展。

(一)农村产业融合的时代命题

为适应经济新常态,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产业发展进行了战略性部署,首次指出要在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下,“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农村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随后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对农村产业融合进行了细化指导。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措施,提出要通过电子商务发展带来的线上线下融合销售方式,以及利用农业的多种功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达到“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目的。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内容更为具体,在推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中提出“旅游+”“生态+”产业融合模式,在融合销售方式方面具体指明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三方的全面融合方案,在支持产业融合用地方面建立用地保障机制,以加大盘活存量、严禁违规开发等措施节约融合用地成本,充分发挥农村土地效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2018年提出建立产学研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构建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2019年在地区结构视角下提出实施以镇带村、以村促镇的模式促进农村融合发展。2022年,在农村产业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数字乡村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政策框架下提出农村融合发展。综合上述背景,结合农村地区间产业间产业内结构、农业多功能属性、可持续发展理念等方面,进行土地、技术、资本等要素重组保障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二)农村产业融合的核心要义

上述政策梳理发现,当前政策以时代背景为依托,将农村产业融合定位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并逐步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进行了细化、完善。自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来,学者们也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特征、模式、以及融合了干什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学者们对农村产业融合概念的认识随着政策的更迭,也在不断更新、完善。大多数学者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概念出发,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农村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中细分产业在产业间进行分工,通过资源配置、技术要素流动等手段,实现技术革新与业态升级,该类内涵界定相比于原有的农业产业融合概念有所拓展,其本质则主要以农村产业间分工与合作的视角解读农村产业融合。继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农村产业融合置于县域富民产业、数字乡村建设等助力农村发展的各类举措中,学者们开始从农业内部融合、“三产”融合、产业链延伸融合、技术融合等多角度综合定义农村产业融合。

同时,学者对农村产业融合模式也展开了多维度研究。马晓河(2015)认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形式主要是以农业为依托,通过农业与其他产业联动、体制创新、产业集聚、技术渗透融合等方式,进行资源配置与有机整合。旷爱萍和李延(2019)认为,可以通过农业内部产业融合、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非农业之间融合、农业与互联网融合等方式方法实现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周立等(2020)将农村产业融合的产业样态分为起始型產业、专业型产业、休闲型产业和理想型产业,通过起始型产业分别与其他类型产业进行横向或纵向链接,以探索农村产业的价值增值路径。

也有一些学者对农村产业融合目的,即农村产业融合用来干什么的问题展开了研究。农村产业融合概念未提出之前,已有学者对农业产业融合的目的展开研究。尹成杰(2007)在论述农业的多功能性与现代农业建设的关系时,认为可从农业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与社会属性出发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目的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梁伟军(2010)在分析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时,认为产业融合中纵向与横向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延长与横向拓宽,以纵横“两维”路径实现现代农业发展。郭军等(2019)在分析农村“三产”融合与农民增收的关系时,通过对河南三个特色融合模式进行案例分析,认为农村产业融合能有效带动农户增收。肖卫东和杜志雄(2019)在阐释农村产业融合内涵时认为,“三产”融合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人民福祉、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涂圣伟(2022)认为农村产业融合通过人力资本积累、生产组织模式创新等方式,提高农民创富能力、促进农民共同富裕。可以看出,学者们普遍将农村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现代化发展相联系,认为农村产业融合根本目的是乡村振兴与人民幸福,以乡村振兴推动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兴农富农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构建科学的农村产业融合的指标体系既有利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也能够结合地区差异和政策环境变化来有效评估产业融合的发展水平,也有助于农村产业融合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但目前在农村产业融合的指标体系构建中还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被广泛接受和认可的农村产业融合指标体系。学者们构建农村产业融合指标体系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差异,认可度较高的农村产业融合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大多数学者都从融合角度构建农村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但关皓杰(2016)基于五大新发展理念构建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評价指标体系,体现了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理念。

农村产业融合的相关研究日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与重视,并且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一度成为研究热点,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概念界定、内涵、融合模式、评价指标、问题及对策建议等研究已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但仍处于初始研究阶段,研究主题较为分散,尚未形成科学系统的研究框架支撑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因此,对农村产业融合的研究有必要加强,并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概念界定与内涵理解方面,学者们基于不同视角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由于其侧重点不同,表述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对其本质的认识表现出与同时期的政策趋同。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的认识,已经不仅是原有的基于农业内部融合的概念,在2015年后逐渐扩围到农业内部融合、三产融合、产业链延伸、融合技术、创新融合等多维度融合。随后,在中央一号文件等政策指导下,农村产业融合还应与农村的县域富民产业,数字乡村建设等国家政策方针相结合,以促进农村经济新发展。

第二,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方面,我国目前关于农村产业融合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理论内涵和驱动机制的探讨,有关农村产业融合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较少,学者们构建的指标体系差异较大。已有的农村产业融合的评价体系,多数侧重于融合行为和融合效应两个方面,由于数据采集的局限性,导致一些直观且重要的指标未能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内,而且部分指标体系只适合少数区域使用,难以跨区域覆盖,所以当前的评价体系尚未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标准体系。因此有必要结合政府部门公布的宏观数据指标,构建一套数据可测、跨区域可比的评价指标体系来科学度量农村产业融合度,更要注重评价体系的实际应用,为制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第三,在农村产业融合效应方面,目前的研究多数偏向于从理论角度研究融合的经济社会效应,对于农村产业融合如何来促进乡村振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探讨缺乏研究的数据支撑。部分学者仅仅将农村产业融合作为产业政策的一种,从产业的过程和效果出发来考虑农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所引起的经济社会效果,容易忽视了农村产业融合的特殊性与整体性。农村产业融合是农业农村的系统性工程,涉及了多方主体和多个因素,不仅有农业的提质增效、绿色生产,还有农村的新产业、新业态的形成与生态生活环境的改善,最后达到实现乡村振兴、提高人民福祉的目的,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科学精准地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效应机制展开研究。

参考文献:

[1]于刃刚.配第——克拉克定理评述[J].经济学动态,1996(08):63-65.

[2]方志权.日本发展多功能性农业的启示与思考[J].上海农村经济, 2016(05):39-42.

[3]彭建,刘志聪,刘焱序.农业多功能性评价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06):1-8.

[4]孙新章.新中国60年来农业多功能性演变的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01):71-75.

[5]牛文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认知——纪念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 20周年[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22(05):9-14.

[6]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 2016(08):17-28.

[7]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和农经司课题组.推进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6(04):3-28.

[8]涂圣伟.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用机理与政策选择[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01):23-31.

[9]马晓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J].中国合作经济,2015(02):43-44.

[10]旷爱萍,李延.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当代农村财经,2019,No.274(07):2-4.

[11]周立,李彦岩,罗建章.合纵连横:乡村产业振兴的价值增值路径——基于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多案例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1):63-72+2.

[12]尹成杰.农业多功能性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2007(07):4-9.

[13]梁伟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分析:一个产业融合理论的解释框架[J].求实,2010(03):69-73.

[14]郭军,张效榕,孔祥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农民增收——基于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案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9(03):135-144.

[15]肖卫东,杜志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内涵要解、发展现状与未来思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6):120-129.

[16]关浩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何构建[J].人民论坛,2016(20):52-54.

[17]陈池波,李硕,田云.中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与省际比较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21,37(02):326-334.

[18]黎新伍,徐书彬.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测度与空间分布格局[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12):60-74.

[19]李芸,陈俊红,陈慈.农业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对北京市的应用[J].科技管理究,2017,37(04):55-63.

[20]蒋一卉.农村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以北京市为例[J].经济界,2017(02):83-90.

[21]冯伟,石汝娟,夏虹,耿晴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21): 5697-5701.

[22]关浩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何构建[J].人民论坛,2016(20):52-54.

责任编辑:宗宇翔

猜你喜欢
理论基础内涵评价
夏粮丰收:内涵丰富 意义重大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