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视域下的地理教学实践研究

2022-07-05 07:40迟晓瑞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劳动课堂教育

迟晓瑞,郎 宇

2020年7月,教育部发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首次正式指出,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2]劳动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有效途径。[3]如何在国家义务教育时期,新教材新课程建设的重大改革发展创新要求的这种宏观大战略背景前提下,在当前地理课堂及实际地理教学的工作中渗透科学实践的劳动教育技术内容,培养教师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的实际地理课程知识与增加学生劳动实践教育及实践应用技术相结合,养成激发师生热爱劳动和技术生活的优秀自觉行为,真正能够达到素质教育的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的良好育人效果,是我国及当代许多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课题。

一、深学笃用,全面理解劳动教育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九届全国教育大会上向全国人民阐释现代教育目标,首次较为全面而完整地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标,强调了“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对于中学地理教学来说,将“劳动教育”这一理念贯穿教学过程始终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任务之一。通过系统地确立一个明确合理的课程目标、丰富合理生动的劳动教学内容结构以及合理科学客观的素质评价知识体系,将课外各种生产实践与活动教学相结合,既强调要尽量让青年学生面对真实复杂的个人生活、生产过程和多种社会性生活服务和任务情境,亲历具体实际问题的各种劳动生活过程,又要注意运用实践所学的各种知识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提高生产劳动实践质量和学习效率,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自己正确的现代劳动观,崇尚和谐劳动,尊重劳动,增强自己对家乡劳动人民深厚的感情,报效祖国和家乡,奉献社会,逐渐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能力。

此外,在努力发挥中华传统劳动技艺、传统文化工艺项目育人功能内涵的同时,紧跟当代科技文化发展和劳动力产业技术变革,准确地把握适应新时代的劳动工具、劳动新技术、劳动产品形态的新变化,创新设计劳动教育内容、途径、方式,增强当代劳动教育人才培养的鲜明时代性。同时,要特别关注青年学生切身感受社会劳动实践的艰辛过程和所收获的种种快乐,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逐渐完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二、紧抓主线,实施四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培养体系

针对我们当前发展劳动实践教育培训课程时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它诸多新问题,应从规范劳动技能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四个教学基本管理维度,围绕“四位一体”要求促进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科学规范化发展。

(一)课程目标:激活核心素养

地理教学中的劳动教育教学目标设定要将劳动教育目标和地理的核心素养相结合。新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体系中提出了地理学科人才培养的四大核心素养,即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和地理实践力,这四个维度分别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劳动教育所蕴含的价值。具体来说,通过一些科学的探究活动和考察活动,以劳增智、以劳强体,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用分析方法展示地理学科的独特空间和时间视角,也可锻炼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以此来达到以劳育美的目的。

(二)课程内容:融合课堂内外

课程整合是学校落实优质劳动技能教育工作目标任务实施的两个核心载体,这无疑就要求将现代劳动教育理论贯穿整个地理课教学和整个实践过程,结合当前学校教育的客观实际需要情况,构建出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明显的、基于地理学科整合的现代劳动能力教育理论课程体系。这个学科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课堂内的地理教学体系,二是课堂外的地理实践体系。

1.依托“教材”与“教室”,构建丰富多元的课堂内教学体系

高中地理学科主要有自然和人文两大部分内容,涵盖内容十分广泛,除了自然科学,还包含与社会人文相关的经济文化等科学知识。新教材综合了德智体美劳的育人目标,是十分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因此,教师在准备素材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要利用好教材,巧妙有机地加入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很好地融入地理教学中。例如,将必修教材中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统计,如下:

地理教材必修一必修二劳动教育内容天文地质现象的观察、家乡地貌变化观察、校园树木植被调查、家乡土壤黑土的调查、了解身边的应急及避难的场所等。学校周边附近城市公共功能区分布调查、当地旅游特色与文化景观的调查、所辖城镇和主要区域商业中心位置调查、绿色食品消费调查、网络订餐、闲置物品回收交换调查等。

除了能够自行灵活选择地理教材课程体系中相应模块实验的教学基本内容并使用教具以外,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范围内教师可以自主开展地理教具手工实验制作、地图模型手工绘制、地理小综合活动实验手工制作等方面的实际动手活动实践。例如,在地理教学课堂上,让学生们根据各自在课下时间主动收集而来的各类信息资料图片数据和野外实验观察数据,绘制成特定时段地区内不同类型地理要素图,如各种天气状况、地形地势、交通道路等方面的详细示意性图表内容或地图,教师们教学时可以直接结合这些资料、地图数据进行专题课堂讨论、分组教学探讨活动。还可以实际应用在学校课堂的教学环节设计上,组织每个班级学生分组进行制作教具的比赛,如自制地球仪,制作世界三圈环流模型、绘制世界洋流模式图等。

充分发挥地理专业实验教室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演示实验操作,使劳动教育内容多样化,提升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有效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如,在地理专业实验教室做关于控制水土流失问题的模拟实验:准备几个小型矿泉水瓶,一些干泥土,小型绿化植物,一些自然枯死的干树枝树叶。取两个相同体积质量相同的泥土块分别放入同一个矿泉水瓶槽中,一瓶泥土中撒上些枯枝树叶,最后留一瓶无覆盖的泥土,随后,加入等量的水,观察三种不同状况下水土流失的情况。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参与课堂教学,从而加深他们对森林水土流失原因及对植物危害性的认识,使其懂得加强保护植物的重要性。

2.依托“社团”与“基地”,构建课堂外的地理实践体系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地理学科有经纬天下地理社团,社团通过丰富多元的活动,进行劳动教育内容的拓展。比如,经过专业老师细致的教学指导或由家长带领、陪同前往南湖公园等实地进行野外综合考察活动,考察目的可以包括实地了解公园设施的各项保护功能、游客人数及其组成及结构变化了解园内的空地面积规划状况变化等,增强学生户外环境观察、采访相关知识储备及制作地图能力。同时,我校还在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设立了基地,在大学丰富的实验室及基地中,学生学会了气象观测,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观察岩石标本,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习,扩大了地理视野、锻炼了思考能力、增强了知识储备,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地理信息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也有助于体会到劳动教育中收获的成就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此外,还可以通过学校的学农基地实践,在耕种的季节,组织学生去种玉米、萝卜、土豆;在秋收的季节,组织学生进到农户家扒玉米、收庄稼,学生在学农活动中,对教学中涉及的农业区位、农作物分布、农业生产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深刻地体会到劳动人民的伟大。还可以通过学校的社会活动实践基地,组织义卖、体验日等活动,以丰富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让学生适当走入社会,增加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也从中体会到价值创造的艰辛与不易,真正从内心去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从而形成劳动素养,为终身发展服务。

(三)教学过程:采用项目式学习

地理课堂中的劳动教育,内容与形式丰富多样,过程与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实施中,也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其中最有效的就是“项目式学习”。所谓项目式学习,就是从真实情景出发,将地理的学习方法、核心素养的落实、学生情感与价值的体验等融合在一起,浓缩到一个具体的项目中。教师要与其他学生小组一起主动参与实践项目活动,在一定时间限制内,指导学生选择自主活动,计划、提出某一个研究项目的构思,通过实地查阅学习资料、研究项目讨论、现场成果展示汇报等多种形式研究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动手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能力,学生小组在此探究活动过程中同时还可以获得更有效快速的知识,并获得社会的情感技能,形成劳动素养。

【案例】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项目式学习。

【教学活动设计】

将全班同学分成8组,分别就座于地理教室的8个圆桌旁。每组手中都有一幅长春市区交通旅游地图。

【项目一】标划长春市各主要功能区。

设计意图:学生们亲自标注他们生活的城市长春,通过其功能区的分布与空间组合形态,深刻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含义。

【项目二】识别长春的古建筑物和街道设计。

设计意图:学生们通过案例探究,明确新长春的城市布局与以前并没有什么太大突破,不过是扩大了外围面积而已。而作为现代城市在中国的第一个标本,现代城市大部分的优点和缺陷,都可以在它身上找到。

【项目三】对比分析长春市现代布局与以前的城市布局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们通过案例探究,深刻理解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社会影响,是影响城市地域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项目四】画出长春市三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地租图像。

设计意图:经济因素的探究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实际应用、分析相关数据信息和背景资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得到深层次的有效锻炼,课堂有序而活跃。

【项目五】设计长春市未来城市结构模式。

设计意图:展望长春的城市发展前景,给学生勾勒城市未来发展的美好画面,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以长春这座城市空间结构为基本案例,以社会生活和实际问题为社会情境设计研究问题导向,通过合作式探究活动的项目式实验方式,分析了长春市内部城市空间结构的具体形成及其过程,又分别研究了若干相关案例,教师进一步归纳引导,通过分析找出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整体形成的最主要社会因素,结合城市空间结构未来发展规划,明确我国城市地域结构也将逐步随着未来城市空间的发展过程而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学科主体地位,引导每个学生自主地思考、学习、实践、合作探究,积极主动展示自己对生活的城市的了解,通过案例学习使地理课堂更具有活力、更有效率。学生通过多途径搜集素材,制作介绍长春的视频文件,通过选材、文案、编辑、配音、配乐,激发其对长春的热爱,塑造主人翁意识,实现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通过地理案例与探究,学生还能够积极设计开发和成功实施多种地理实践活动,提升地理自主综合实践应用力,落实现代地理学科必备的核心素养。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动手制作实物等方式,使学生对客观现实中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做一次简要的分析,理解人地关系也是相互对立统一的,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实现地理学科劳动素养的培养。

(四)课程评价:进行总结与反思

评价是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劳动教育过程实施和环节实施很重要的环节。对普通学生家长来讲,即学校对中小学生劳动文化素养教育的整体评价,通过学校劳动素质教育,学生在校的基本劳动技术素养得到了哪些教育等;而对学校领导来讲就是劳动教育管理督导,即如何评价学校推进劳动教育的成果。所以应关注学生整体成长的评价,要体现过程性认知评价与终结性认知评价相结合的教育原则。从整个评价方法体系来说,有很多方面还值得特别关注。

对一些个人感受和亲身感悟,以及平时参加课外劳动锻炼的好经验和做法,可以汇编形成记录材料,全面真实、客观系统地记录该校学生课堂内外劳动训练内容和学习结果,并应辅以更多元化的评价管理方式。比如,组织学生采用自评或与同学互评的活动方式,组成评价小组,客观系统地对这些学生在实际劳动中的表现进行分析评价,过程性评价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会有利于及时引导鼓励学生开展更为积极健康的反思,从而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实用劳动技能,增进师生劳动情感,形成认真负责、珍视劳动过程的品质。

如果仅仅通过一些量化的指标来评价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和情感,可能会有缺陷,因此还要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真实体会和感悟。要在后续的地理教学中不断总结、提炼、反思与完善,以探索劳动教育的最佳实施路径,真正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地理学科的全面育人价值。

猜你喜欢
劳动课堂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甜蜜的烘焙课堂
题解教育『三问』
欢乐的课堂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