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开设的现状分析

2022-07-05 07:10王和玉郑嘉欣
韶关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英语专业

王和玉,郑嘉欣,戴 晖

(1.广东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广东工业大学 先进制造学院,广东 揭阳 522000)

近年来,“英语专业危机”成为外学界讨论的热点[1]。围绕语言技能训练的专业教学模式,因为欠缺“专业性”的学科知识体系而倍受质疑。的确,目前高校英语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偏重于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二是侧重西方国家语言文化的学习,缺乏本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导致学生“母语文化失语”[2]。《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提倡本科教育实现“四个回归”,即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3]。我国英语教育肩负着弘扬和传播中国文化的历史责任,将中国文化知识和社会生活内容融入英语类专业教学,是保证高校英语教育摆脱专业危机、实现回归的重要途径。

中国文化课程既能确定双向语言文化教学的人文学科发展方向,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起到课程思政的作用,还能有效落实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提升我国国际形象,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本研究首先调查中国高校英语类专业开设中国文化相关课程的现状,同时调研中国文化英语“慕课”课程内容和学生反馈情况。基于调研数据和结果的初步分析,我们分别从课程思政和中国话语体系的视角,探讨中国文化课程对于英语类专业教育的理论意义和战略价值。

一、英语类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程的现状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为了解中国高校英语类专业开设中国文化相关课程的情况和成效,本研究设定了四个研究问题:(1)中国文化课程开设情况和教学现状如何?(2)英语类专业教师如何认识中国文化类课程教学?(3)学生如何看待中国文化课程及如何评价中国文化语用能力?(4)师生对中国文化教学持何种态度?

本研究以高校英语类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大规模网络问卷调查①学生问卷链接:https://www.wjx.cn/vj/wtU7bDO.aspx;为全面了解相关信息,我们还设计了相应的教师问卷(https://www.wjx.cn/vj/ex5y2im.aspx),回收有效答卷142份,涉及全国74所高校的英语类专业教师。,问卷有效填写时间为2021年4月6日至5月13日,收回有效答卷1 500份,其中有效答卷1 358份,涉及全国162所高校的英语类专业学生。

课题组设计的学生问卷,内容包括填空题、单选题和多选题共15个问题:1-7题测试学生对中国文化课程开设情况的了解,8-12题测试英语类学生在文化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对学习中国文化课程的态度,13-15题测试学生对开设中国文化课程的期待程度和学习意向。问卷经过试用,并根据专家反馈结果进行了修改。部分问题及结果见表1。

表1 调查问卷的部分问题与结果

(二)调查结果与数据

目前,有近60%的高校英语类专业开设了中国文化相关课程,开课方式以“专业必修”为主,其次是“专业选修”,此类课程使用英文教材、英文授课的占56.7%;中文教材、中文授课有23.3%。问卷数据再次证实了英语类专业学生的“母语文化失语”问题,只有7.7%的同学表示“能够非常流利地介绍中国文化”,只有38.3%的同学“能够介绍简单、基本的文化知识”。在英语输出方面,学生一致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专业词汇和表达的匮乏。80.31%的同学认为“英语组织和表达能力较弱”,68.5%的学生表示“涉及中国文化的专业词汇表达困难”,近一半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了解不够”。

学生问卷数据显示,也有少量的“公共必修”及“公共选修”中国文化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概论》使用率最高(33.4%);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概况》(14.7%),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教程》(4.8%)。问卷显示目前高校使用的英文教材有超过一半的没有涉及中国文化内容。48.1%的学生反映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偶尔补充”中国文化相关内容。但在被问及是否“认为有必要在英语课堂上学习中国文化”时,93%的同学表示“(非常)有必要”。94%的学生支持文化输出,认为“在和外国人交流的过程中,有必要介绍中国文化”;91%的学生表示外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程的意义重大。72%的同学“非常愿意”选择这类课程;86.6%的学生希望能够学习“如何用外语表达、介绍中国文化”;72.2%的学生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知识”;62.4%的学生希望能够批判性地进行“中外文化比较”。

从高校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来看,中国文化课程在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仍有待提高。未开设中国文化相关课程的高校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尽管88.1%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开设中国文化类选修课,但只有68.2%的教师表示“有一定把握”承担教学工作。另有13.3%的教师表示“没有把握”,原因是“知识储备不够”,并希望“学校开展相应培训”。“缺乏相关的培训”(53%)是“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中国文化面临的最主要困难”,其次是“难以找到合适的关于中国文化的英文素材”(49%);“缺乏与高校学生水平相匹配的教材”(41.7%)是目前英语类专业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初步分析

中国文化课程开设情况及教学现状仍需要改善,已开设中国文化课程并用英文授课的高校还不到一半。尽管师生普遍认为英语类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程非常重要,但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知识的能力较弱,教师也大都无法胜任中国文化类课程的教学任务。这一现状说明当前英语专业的教学资源和课程设置仍存在问题。英语类专业的主要教学资源以外国语言和文化为主。根据语言输入假设,充分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备条件,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对语言习得的成效至关重要。换言之,理想的语言输入必须在学习者的理解范围内,语言输入必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学生的生活有关联。由于中国学生长期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已经基本具备中国文化的知识结构,这为他们理解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提供了优势,所以也更容易对他们实施高阶的英语内容输入,满足他们的认知需求和兴趣爱好。

参与本次调查的很多教师都表示欠缺相关的知识储备,希望能得到系统培训。《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20年修订版)修订了外语类专业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即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显然,要落实英语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校英语教材建设必须深入分析现有教学资源的问题和不足,基于本国视角和国情,开发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环境和语言输入,解决学生“母语文化失语”问题,提高他们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

二、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慕课”课程

(一)调查的平台与课程类别

为了全面了解中国文化课程的开设情况,我们也同步调研了现阶段国内高校学生使用率较高的“慕课”课程平台(中国慕课MOOCs、中国高校外语慕课UMOOCs、爱课程),用英语传授中国文化内容的在线课程。调查发现,目前有30多门关于中国文化的英语“慕课”,其中“中国文化概况”(东华理工大学)、“英语畅谈中国”(湖北大学)、“英语话农史——华夏篇”(江西农业大学)属于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依据授课内容,已有“慕课”课程大致可分为四类:中国文化概况、中国文化符号、中国地域文化、中西文化对比。我们选取听课人数最多的“慕课”,从课程内容、教学目的、学生反馈评价等角度,探讨相关网络课程的现状。

表2 关于中国文化的英语“慕课”课程开设情况

在中国文化概况类课程中,湖北大学的“英语畅谈中国”从2018年开始已开课7次,广受好评,累计有54 000学生参与学习。课程使用教材《英语畅谈中国文化》,共14个单元,涵盖不同的主题,以简洁生动的英语介绍了儒道哲学、中医中药、汉字、美食、婚俗、绘画、京剧、功夫等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东华理工大学开设的“中国文化概况”,该课程采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文化概况》,涉及内容更广、时间跨度更大,包括中国基本概况、中国哲学与宗教、中国文学、中国艺术、中国教育、中国科学技术等。这两门课程多维度展示中国文化特色,虽授课重点不同,但教学目的一致,“一方面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和认同情感,提高其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二是向世界宣传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通过视频观看、课堂讨论发帖、阶段性考试等方式教学,学生参与度高、获益匪浅。

中国文化符号类课程也颇具特色。四川外国语大学开设的“中华文化导论及经典文本选读”课程选取《易经》《尚书》《荀子》《庄子》《道德经》等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用英语深入浅出地阐释了“礼”“仁”“爱”“道”等概念。华南理工大学开设的“庄子寓言及其智慧”课程则从处世、品格、追求与境界等话题出发,用英语深入浅出地讲授庄子深邃的思想,还通过制作动画、配音等方式为课程增添了趣味性。两门课程的在线人数均超过千人。除介绍中国思想文化之外,这两门课程还比较中西方文化,探索东西对话、交流、融通的可能性。

中国地域文化类的“慕课”有南昌工程学院开设的“畅游赣鄱——水文化英文之旅”,将英语与中国水文文化相结合,介绍赣鄱流域五河一湖的水文概况、历史变迁、生态治理、生活文化习俗、红色文化及流域周边的建设成就等。课程不仅介绍了水利工程方面的英文表达,还传播了赣鄱水文和流域周边红色文化。华东交通大学开设的“中外铁路文化之旅”以及大连海事大学的“英语漫谈海上新丝路”课程,主要介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通文化,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中西文化比较类课程中,中南大学开设的“中西文化对比与交流”、常州大学开设的“中西文化交流”、西安交通大学开设的“中西文化比较”以及郑州大学开设的“中西文化鉴赏”等课程都是“中国慕课MOOCs”平台上的热门课程,有超过千名学生参与学习。这些课程从衣食住行、人文地理、哲学历史、社会价值等方面,展现中西文明在发展进程中的交流与碰撞,开拓学生的认知视野,提高了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

学生非常喜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反馈“慕课”具有以下优势:“内容丰富,讲解清晰”“激发了对本国文化的兴趣和求知欲”“视频授课加课后讨论区的方式非常新颖”“制作动画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不仅提高英语能力也扩展知识面”“感受中国博大文化的同时学习英语”等。

(二)结果讨论

信息技术已成为当前外语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基于信息技术的英语类课程深刻转变了课程的构成范式。总体而言,已经完成的国家精品课程比较充分地实现了优化和共享资源的功能,课程内容和设计呈现了丰富多样、平等交互、多维立体的特性。

本次英语“慕课”课程的调研结果显示,以往“学习自主性较低”“资源共享性较差”“信息资源利用率偏低”[4]等现状已基本改观。英语专业类师生整体上掌握了有序开展在线教学的能力,部分教师在线教学探索富有成效,学生在线上互动学习的体验和效果都较好。这一方面与课程内容、质量及设计的不断优化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教育界对网课的关注和认可度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教师也参与了“慕课”学习。实际上,视频授课只是“慕课”的呈现方式之一,教师还可以设置讨论区、章节测试、学习记录等板块,充分激发学生参与互动,巩固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学生通过“慕课”表现了学习中国文化的积极性,丰富的“慕课”教学形式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参与和认可,这也再次验证了中国文化类的英语课程具有较高的需求量和良好的学习反馈!

三、中国文化课程与课程思政改革

在教学中拓展中国文化课程,是培养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与多元文化沟通能力、落实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资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巨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首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理念经过了历史的检验,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积淀,具有价值导向功能。其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情感,是中华民族爱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潜移默化地强化受教育者的爱国情怀,具有民族凝聚功能。第三,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还具有传承和发展民族精神和情感的功能。学界已意识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故事、经典诗词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等精华融入英语课堂的重要性。实践证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有效输入对思政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和良好效果[5]。

当今教育教学改革出现了从以能力为导向到以价值观为导向的转变。关注教学内容的意识形态问题对于课程思政至关重要,因为任何话语都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价值准则[6]。作为首要教学资源,教材内容传递着价值导向和文化观念。英语教材建设是高校英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对接新的教学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推动教材体系的革新、发展与完善。在国家大力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背景下,国家亟待迫切需要学界对英语专业教材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和研究,了解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内容中的比例和地位,从而为英语专业的课程思政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课程思政的外语教材编写要着重培养文化自信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用外语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文化自信和跨文化能力[8]。

总之,外语专业课程必须实现从“语言知识”到“文化涵养”“价值塑造”的转向。要落实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就必须帮助学生传承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学生的“中国文化身份”,提升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通过整合传统教育方式和信息技术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路径开设基于中国文化内容的英语慕课,充分推进课程形式的多元化,完善专业教学的环境生态。依托“混合式”教学路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构建具有求索性的学习实践共同体,鼓励学生互相帮助、自主学习、积极思辨,增强法制意识和道德修养,其本质内涵完全契合三全育人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政理念[8]。

四、中国文化课程与中国话语体系建设

英语专业教学的载体和目标都依赖英语完成,这是保证语言输入和有效学习的前提。但英语教学内容的大部分事实、方法、概念、原理以及它们的内在联系,都是基于西方话语体系的表达范式,所以必须突破教学内容英语语言文化的本体地位,补充中国文化知识。否则,英语专业教育就只能被动地回应西方“话语”,导致意识形态界限模糊,没有真正的“话语权”。话语体系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世界话语权还不充分,构建和传播中国话语体系已是学界共识。近代以来,“西方中心论”支配着世界的“基本叙事结构”。要获得当今世界的“话语权”,其核心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说话,表达中国观念与价值取向。

新中国成立后的高校“英文系”大都变为“英语系”,形成了重语言、轻文学的专业知识体系;而改革开放以来,英语技能和实践课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导致“英语专业”被普遍看作“训练英语技能的专业”[9]。但“英语专业属于人文学科……其核心是人文主义与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本,维护关切人的尊严和价值,珍视人类发展史上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10]。为英语类专业增设中国文化课程,正是为了强化其人文性,提高其专业性。

总之,高校英语专业教育必须在教学内容上坚持中国话语原则,在教育实践中落实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具体而言,英语专业教育要结合国家战略需求,重新思考和设计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建设,主动构建中国话语体系。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英文教材,不仅可丰富课程教学资料,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同时也符合“经济全球化、文化本土化”的国际形势,强化其人文属性,落实英语类专业培养“国际视野+中国情怀”人才的全新目标。

文化吸引和文化认同是维系民族与国家稳定的重要保障。高校作为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需要把握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点;英语类专业也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专业课程思政。开发中国传统文化的英文教材,为课程提供教学资料;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在学习西方语言和文化,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增强其爱国情怀和文化认同感,强化英语专业的人文性本质与价值塑造的功能,通过教育落实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英语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