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2022-07-06 02:38郭艳明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31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德育

郭艳明

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它是一门研究人的德性的形成规律的学科。目前我国的教育状况,给我的感觉是传统的德育教育中还存在着不足:

首先,传统的德育教育虽然在内容上顾及到了学生的年龄特征,能逐步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但是在方法方式上却忽视了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特点。为什么有的学生厌学不思进取?为什么有的学生调皮捣乱违纪违规?为什么有的学生品行不端习惯不好?为什么有的学生早恋网瘾叛逆偏执?为什么有的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身上各种各样的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心出了问题,只要把心理问题解决了,学生的问题才可以得到解决。种树要浇根,育人要修心,我们要想彻底解决学生的德育问题和观念问题,必须修行面也叫爱心感化心理辅导励志教育赏识教育,感恩教育这些常用的德育方法,或许有些效果,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很多老师企图通过严格的制度,以及军事化管理来关注学生行为,只是治标不治本,在职业上下功夫。高明的老师,管人先管心,他没有花很多时间在事上纠缠,而是直接从新上入手,明心见性直指人心训练学生的心灵品质开发能量巨大的性质利上下功夫,这是治本。

就拿道德规范或知识学习来说,在儿童道德思维发展的初期,还未有完善的理性思维,其人际交往活动区域和与外界有效交流量较小,此时直接向儿童传授具体的行为规范,先入为主,排斥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影响,使正确的道德行为在大脑中形成条件反射,也许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当儿童成长到一定年龄,逻辑思维开始发达,人际交往频繁,对外界社会的交流和了解增多,单纯地进行灌输,容易使他们对所灌输的内容与外界现实的矛盾感到迷惑不解,导致其道德价值观的混乱,进而会感到成人社会的虚伪,并对学校的道德教育产生反感。可以说,学生中出现对德育工作的逆反心理和"抗药性”与此不无关系。总之,道德教育不应仅仅在内容上,也应该在所采取的方法和方式上适应学生的年龄发展水平。忽视学生心理的发展变化,依然沿用大中小学生一个样的德育方式方法,必然劳而无功。

其次,忽视了儿童发展的时代特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特有的心理倾向。对上一代人极为有效的方法,若全盘照搬,对下一代则可能收效甚微,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德育方法在某个阶段或时期有效而在另一个阶段或另一個时期又不那么有效的现象。当今的社会新事物层出不穷,当代的青少年活泼好动,喜欢创新、变化和憧憬,老一套的方法和与他们时空距离较远的内容,对他们的作用自然十分有限。无论是哪一个年级的学生,如果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比较单调和枯燥,缺乏生动性、趣味性和新鲜感,其效益必然递减。

第三,忽视了道德的内化过程,学生的道德认知过于感性化而理性程度不足。

对中小学生采取带有一定强制性的方法来进行道德行为准则的养成教育,对他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文明规范有很大作用。但如果道德教育未能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思维与情感体验使之内化,他们对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认识和操作仅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上,则难以培养其自律品质。因为他自律必然是有时空条件限制的,当学生处于失去外部道德规范制约的环境中,不少人就可能会有不道德的言行。

第四,忽视学生的潜在能动作用。

学生到达一定年龄,自我意识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他们逐步形成了自我评价标准,并会根据这些标准逐步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内心世界,自我评价逐步成为他们行为的主要调节器,并开始调节、控制自我情绪。当然,学生的自我认识、评价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主观片面性,他们评价别人的品质比较清楚,但评价自己的品质则显得模糊和软弱无力,而且他们的自控能力还比较薄弱。学校、家庭沟通渠道是推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影响学生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就可能会成为学校的问题,学生教育的根在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与孩子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成绩,大家可以去观察下成绩好的,学生家庭比较幸;成绩差的学生,家庭关系大多出现的问题关系紧张。如果学校、教师能引导学生从道德的角度正常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发挥他们进行自我道德教育的潜力,逐步深入地剖析自己个性品质中的优缺点,并设计和调节自我,加强自制力,就能推动他们自我道德的发展和完善。

那么,怎样进行德育教育呢?结合我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1、以理解、尊重为基础,以爱心为出发点。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或许有些老师认为,学生犯了错,只要训斥几声就可以了。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作为一名老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的训斥,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讽刺伤学生的心。教师对学生理解、尊重,就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愉快。

2、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做为学生,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班级即是学生的一个大家庭,因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作为一个教师,要注意班风建设,有了良好的班风,可以使学生在外部的影响中是积极向上。班风好的班级后进生少,就是因为良好的环境促进了后进生的转化,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德育素质。

总之,在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应从少年儿童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使道德教育的内容更加贴近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实际。要以孩子的实际行为与感觉为切入点,把看似抽象空洞的道德条文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学习结合起来,将道德教育真正贴近孩子们的心灵。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重在体验,而道德教育重在养成。

本文系于-“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课题编号:zkjy21217011。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德育
《中国德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跟踪导练(五)(2)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