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 育“智” 树“帜”

2022-07-07 21:51张明霞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2年6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建设

·团队简介·

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乐学育人”好教师团队创建于2020年,是江苏省首批“四有”好教师培育团队。该团队以“立精神之志、育研究之智、树引领之帜”为建设目标,通过文化引领、项目赋能、示范辐射培育教师高尚师德、赋能教师综合能力、发挥教师团队价值。创建以来,该团队以“乐学”育人转型性变革项目为抓手,依托学校、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市教师发展学院和高等院校“四位一体”平台,以省级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和市名师工作室、乡村培育站建设为契机,在引领集团各成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推动区域教育均衡、高质、快速发展。

【摘 要】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近年来致力于“四有”好教师的培养,以“乐学育人”为目标,通过铸魂工程的核心文化培育、赋能项目的关键能力锤炼、领跑行动的全域辐射提升等系列活动,打造了一支“志”同道合、研精毕“智”、旗“帜”鲜明的“四有”好教师队伍。

【关键词】教师队伍建设;乐学育人;核心文化;赋能项目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46-0040-05

【作者简介】张明霞,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江苏无锡,214001)党委书记、校长,高级教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优秀党务工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教育强国、培育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出更大贡献。在坚持近40年“乐学教育”研究的基础上,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附小”)组建“乐学育人”好教师团队(以下简称“团队”)。团队通过铸魂工程、赋能项目和领跑行动,打造了一支“志”同道合、研精毕“智”、旗“帜”鲜明的教师队伍。

一、立“志”:铸魂工程的核心文化培育

核心文化是一个团队的灵魂。附小在10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积淀的丰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人文内涵,成就了团队核心文化的底色,这是团队成员孜孜以求的高尚师德。

“家国情怀”是附小百年文化之脉,代代附小人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牢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勇立潮头”是附小百年文化之貌,附小人为实现教育兴国而勇往直前,为均衡优质教育而勇于超越;“求真求善”是附小百年文化之基,附小人矢志不渝地追求教育理想,坚持不懈地探寻教育规律;“童心母爱”是附小百年文化之情,永葆童心,永怀爱意,师爱弟敬,和乐一堂。一直以来,附小人以“家国情怀、勇立潮头、求真求善、童心母爱”的诚勇品质为师德的价值追寻,以实现学校的百年坚守、百年探索和百年梦想。

如何在核心文化的时代传承中让教师完成从“经师”到“人师”的角色转换?团队借助四项工程来实现此目标,见图1。

(一)红色文化引领工程

团队依托附小党委“诚勇党校·乐学育人”党建品牌项目,创办有利于教师精神成长的“三味书屋”:突出“红”味,开展“红色故事会”“诚勇党团课”“青年学习社”等活动,挖掘精神的力量,坚定教育信仰,强化使命担当;突出“鲜”味,开展“延安党校实境课堂”“名特优教师教育咨询会”“青年党团员教师扶贫支教”等活动,抓住人心,扩大团队的影响,让教师乐在其中;突出“辣”味,开展“师德承诺书”“廉洁从教记载本”“诚勇·思廉日”等活动,强化组织的力量,以优良作风影响教风和校风。

(二)百年文化传承工程

理解文化、触摸历史最好的方法就是解读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团队借助附小校史大学习活动,引导教师理解学校文化、发扬乐学精神、保持诚勇品格;系统梳理附小百年校史中的重大事件,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深化师生对附小百年历史的理解;开展“学校史、知校情、展未来”系列讲解活动,感受附小人踔厉奋发、担当有为的精神风貌,积极追求乐学育人的崇高境界。

(三)儿童文化凝聚工程

该工程旨在引导教师深入研究儿童文化,追寻附小教育求真求善的境界。团队开展“经典阅读”活动,倡导教师阅读教育经典,撰写读书笔记,在团体学习中走近儿童,触摸儿童文化,不断提升研究儿童的能力;开展“名师讲坛”活动,利用专业特长,通过高水平引领,增强教师对儿童文化的教育理解力和深度变革力,拓宽乐学育人新领域;召开“圆桌会议”,聚焦完整儿童的培养,开展头脑风暴,凝聚团队力量。

(四)童心母爱培育工程

该工程旨在形成“童心母爱”“师爱弟敬和乐一堂”“先生与弟子笑语盈盈”的育人氛围。团队引导教师在“老照片,小故事”教育活动中聆听附小人坚守平凡、默默奉献的事迹,构建和谐有爱、乐学奋进的精神家园。团队成员在“30年教龄教师表彰”活动中感受老教师热爱学生、热爱学校、热爱教育的情怀,为乐学育人注入活力;在“名师教学经验座谈会”活动中,学习名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智慧,将“童心母爱”化为自身的专业能力,为乐学育人增添动力。

二、育“智”:赋能项目的关键能力锤炼

新时代教师要想担当起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首先要锤炼过硬的教书育人本领,形成关键能力。团队以附小“乐学”育人模式转型性变革项目为抓手,在项目运行中培育教师的研究之“智”,形成了“双线并行—相互推动—以人成事—以事修人”的培育思路,见图2。

(一)项目研究聚焦五项关键能力

培育哪些关键能力是团队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研究儿童能力是一种母能力,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课程开发能力在新课改背景下尤为重要,有效落实国家课程,就是要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在大概念引领下实施单元整体教学、以素养发展为导向进行融科教学是亟须提升的教学能力;面向未来的教育还需要变革学习场景,如何在空间中渗透时间、情境、资源、活动等要素重塑儿童学习生态,是一种文化设计能力;为了学习的评价,追求的是以始為终、体现教学评一致的激励评价能力。

这些关键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生长。“乐学”育人模式转型性变革项目就为教师赋能提供了这样的实践平台,其实质是一个课题项目集群,涵盖了省规划课题、省中小学课程基地与学校文化建设项目、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等。团队核心成员深度参与这些科研课题和项目,因而对儿童、课程、教学、文化以及评价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进而做到开展教学时始终“目中有人”,开展科研时坚持“问题导向”,进行改革时必先“临床实践”。如此,团队教师的关键能力得到了扎实而有效的提升。

(二)项目运行催生三个层次研训

团队优化顶层设计建构起“修炼场”“实践营”“组织部”三个层次的研训体系,以解决教师发展供给不足、研训形式单一、专业性不强的问题,整体完善教师发展体系,建立研训长效机制。

1.“修炼场”——提升个人素养

借鉴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圣吉提出的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的概念,团队成员以自我修炼成就团队共赢。“修炼”要扎根课堂这块田野,研究“乐学”育人模式变革下的课堂新样态:“教材统整会”深研教材,鼓励教师在教材、课堂、经验之间走好三个来回;“基本功比赛”关注教师素养,围绕比赛任务,主培一人,数人跟随,全员参与,全程经历,个体超越带动集体进步;“漫谈式沙龙”倒逼输出,讨论不拘一格、灵动深刻,在闲谈中生成创新,提升理论高度。“修炼”要借力高校、智库和机构,量身设计系列培训任务:研读一套学科专题性理论专著,研究一个有关项目建设的重点课题,开发一项主题综合性文化课程,呈现一节课堂转型的公开教学,生成一组有推广意义的论文。“修炼”要培植个人风格树林,形成个人教学主张:鼓励教师梳理教学经验,形成系统思维,完成专著撰写,彰显教学风格,过一种高品质的专业生活。

2.“实践营”——理论指导实践

团队引导教师将在修炼场中学习到的理论、经验、方法迁移到科研课题和项目建设的新情境中,从而带动教师团队的能力跨越。以省前瞻性项目“乐学教室文化:儿童学习生态的重构”的实践研究为例,基于“学习环境设计”理论,团队成员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课堂教学研究:围绕“乐学教室文化建设”这一主题,一到六年级,语数英音体美全学科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反思提升研究:继课堂展示后,团队开展系列主题座谈会,引导教师分享实践中的经验与困惑。提炼抽象研究:对照环境要素梳理乐学教室文化课例,提取共性要素,形成课堂模型,编撰乐学教室文化案例集。教学管理研究:讨论编写学科专用教室使用制度和运行机制,使教室效用得到最大化发挥。

3.“组织部”——保障团队运行

同僚文化、组织架构和运行制度是促进团队成员协同合作、同生共长的内部机理。同僚文化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共同愿景,建立共同愿景的过程是教师个体学习与团队学习相互转化的重要条件,共同愿景帮助教师生成的身份认同、价值认同滋养着团队中的每个人,且贯穿团队存在的始终。团队由附小校长领衔,不同学科的中青年卓越教师和优秀年轻教师积极参与,组织架构充分体现了人员跨科、结构跨层、梯队跨龄的特点,使综合育人成为可能。运行制度涵盖了学习制度、例会制度、论坛制度、开发制度和共建制度,使团队合作变得有序、高效。

三、树“帜”:领跑行动的全域辐射提升

为了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期待,附小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继续大力推进优质均衡,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团队要承担起引领集团高位发展、帮扶区域兄弟学校、推广附小乐学范式的使命,见下页图3。

(一)集团内织密人才“核心网”——实施高位均衡行动

团队实施高位均衡行动,努力打造一个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的高度统一的紧密型一体化教师资源集群,着力构建三种类型队伍。跨界团队:根据“乐学育人”项目要求,团队有针对性地选取不同学科不同职务的教师,形成跨校区、跨学科、跨领域的教师跨界团队,确保在开展重点项目工作时能实现多元化人才支撑、多维度综合施策。横向团队:对集团内部教师资源实施“五统一”,统一规划、统一培育、统一调配、统一管理、统一步调,形成校区间同学科同职务教师的横向团队,确保项目研究的战略部署准确快速落实到每个校区。纵向团队:保持集团成员校相对独立自主運行,依据各校区办学背景、师资、生源等情况确定研究项目的不同侧重点,形成校区内不同学科不同职务教师的纵向团队,确保整个项目的各子项目围绕总目标顺畅运转。

(二)区域内畅通培育“高速路”——实施高峰示范行动

为促进区域城乡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推动区域教育事业更加优质均衡公平发展,团队实施高峰示范行动,着力打造三条教师培育“高速路”。一是升级教师研训“成长营”。依托省教师发展示范基地,在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团队加强与高校、市教师发展学院的合作,接纳并指导师范生,承担区域骨干教师跟岗研训。二是强化名师梯队“孵化器”。依托附小6个市级名师工作室,团队充分发挥名师名校长的作用,更具精准性、前瞻性、主动性地为区域培育名师梯队,由更多名师带动更多学校,由更多学校推动更多片区,形成“雁阵效应”。三是组建对口帮扶“动车组”。依托附小2个市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由本校2位特级教师担任领军导师,对口支援、责任包干3个对口帮扶市(县)区,为乡村本土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培育乡村教育方面的引领性人才。

(三)更大范围内研制发展“领航图”——实施高端峰会行动

为推动全国全省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实现教育工作助力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团队实施高端峰会行动。团队通过建设“三式”研究性队伍,将“乐学教育”研究逐步向纵深推进。一是建设深耕式研究团队。附小是原国家教委向全国推广的七所“愉快教育”实验学校之一,团队不断深化“乐学教育”研究,为全国“愉快教育”提供更新的科研支撑和成果贡献。二是建设流派式研究团队。教学流派是一种文化形态存在,是地域文化的映射。附小是“苏南五城五校联盟”之一,团队加强流派式研究建设,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和责任担当,形成名师、教育家成长的文化自觉,以及各校和而不同的文化气象。三是建设教研式研究团队。附小是“江苏省教科院小学基地学校”成员单位,团队借助这个研究平台,不断开拓研究思路,聚焦研究主题,开展科学研究,持续推动全国全省小学教科研工作的发展,努力形成可以惠及更大范围的丰硕成果。

总之,团队积极回应时代要求和改革要求,充分领会“四有”好老师的内涵和要义,把铸魂工程、赋能项目、领跑行动作为加强附小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乐学”精神之志,以师德“育人”;“乐学”研究之智,以师能“育人”;“乐学”引领之帜,以师范“育人”。团队的建设方案以点促面、带动全体,为推动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向纵深发展贡献附小智慧。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建设
转型期民办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如何加强“双语”教学与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
百色市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调查报告
高校校内创业实训基地建设
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分析
教师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
云南省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比较分析
新时期基础医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思路探究
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
关于黑龙江省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