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教材”——教师应有的一项修炼

2022-07-07 02:50郜建辉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教材内容课程标准物理

郜建辉

“品”,多用于品茶、品酒、品菜。一个“品”字,不但表明一种鉴别优劣的行为,也使这一行为平添了几分优雅,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情趣之意,增加了一定的专业内涵。近几年,由听课到“品”课,已经把教师的听课、评课、议课活动推高了一个层次,站在了欣赏的角度,带着关爱他人、欣赏他人的观点评教论课。故而,“品”教材也应成为教师的一项修炼。

教材作为一种教与学的媒介,广泛地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教师而言,教材更是教学内容的主要知识来源。“品”教材较之久已习惯的读教材,已是一种境界的改变。一则会“品”,表明教师拥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二则愿“品”,表明教师须有专业发展的意愿。特别是对新一轮课改后的教材,能以欣赏的眼光,研究的心态和分享的神情,变研读为品评,不仅能“品”出教材内容的准确与内涵,还能“品”出国家教育改革的精神、教材编写的背景与意图。久而久之,教师就会在“品”教材中练就一双专业的慧眼,助力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一、课程标准是“品”教材的依据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1]。2019年11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指出,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由于取消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课程标准作为考试命题的唯一依据,很好地成就了教学、命题、考试、育人的一体化进程。课程标准对于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标准或课程目标都反映着当时国家对教育的要求,反映了学科教育的价值变迁及能力培养的完善过程。以初中物理学科为例,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共颁布了 11 个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教师在“品”教材的过程中应结合时代背景,以学科的课程标准作为依据。对于教材内容,在“品”的过程中,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怎么办”,还要知道“因为什么”“为了什么”,在教学中真正实现从“教什么、怎样教”向“为什么教、为谁教”的转变。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压强”时,如何“品读”教材中有关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呢?教师通过学习课程标准,就可以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对压强的要求是: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2]。由此可见,对于压强的概念教学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属于“理解”水平,注解它的行为动词有:理解、分类、计算等。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让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学习目标,势必要达到三方面的要求:一是要通过实验来学习;二是能定量分析简单的、与压强有关的问题;三是要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办法。依此,教师只要遵循上面的三个要求,不论选用什么样的实验、什么样的现象、练习什么样的习题完成学习任务都是高质量的教学。反之,如果是照本宣科,只是用语言简述、解释,即便讲得再清楚,也不是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二、核心素养是“品”教材的目标

教材是学生知识学习的重要来源,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绝不能简单地将其看作是知识传递的蓝本,要以教材为载体,为抓手,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目的就是通过教学培养各学段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师在“品”教材的过程中,要以各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为目标。在教研、教学、自我备课的过程中,一要在教材中深挖各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的着力点;二要仔细研讨各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措施;三要思考基于本地区学生特点的措施达成的适恰性。简单地说,就是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品”,由原来的知识思考,或是“三维目标”思考,提升到“核心素养”层面的思考,真正把教学过程实现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承担、感受责任的过程[3],让教学活动为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服务。物理教师在日常考试、练习的试题处理上,要依据教材内容提高自身的习题处置能力,体现坚持正确育人导向。在题目立意上要做到深挖素材的育人价值,突出正确的育人导向与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弘扬时代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等等。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质量”时,教材中给出了我国航天员从地球带到太空的一个陀螺质量是不变的。以往教师讲解质量是物质的属性时,经常会强调:物体的质量是不变的,不会随地点的变化而改变……如果我们将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落脚点”,就可以播放“2020年12月19日,国家航天局举行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交接仪式”的视频片段,然后提问:嫦娥五号探测器从月球采集带回的1731克月球样品,拿回到地球,移交至中国科学院,样品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发生改变了吗?这样设计,不仅可以在情境设置中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通过该内容的讲解提升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也较好地完成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有效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三、博观约取是“品”教材的策略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第一部教育论著《学记》中就有“约而达,微而臧”“能博喻然后能为师”的论述,苏轼也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诗句[4]。故此,教师在“品”教材的过程中,要想“品”出水平,“品”出品位,就要先“博观”后“约取”。

在“博观约取”中,“品”出教材内容的精准性。《课标》对教学内容的界定是系统、整体的宏观表述,而教材中的课时内容描述是微观、具体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前的备课过程中“把书读厚”。然后,观而有选, 取而有择, 有的放矢, 唯真是取[5]。例如,在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的“光学”教学中分别出现了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二者一个是“定律”,一个是“规律”,一字之差,学习要求却大有不同。

在“博观约取”中,“品”出教材内容的科学性。现实的教学中依然大量存在着“唯分数论”现象,要想解决“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的问题[6],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抓手,注重学生科学性和学科素养的强化。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时候,教师如不全面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产生沿革,学生就会简单地认为“伽利略完胜了亚里士多德”。反之,如果教师能够通过讲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等众多科学家对力和运动规律的认识,就会让学生形成完整的思维认知体系,以科学的态度建立对物理规律的认识,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品”教材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将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教学活动的诸多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让教师的专业发展走上快车道。教师的专业性主要体现的是基于学情,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就是,基于学情去研究教學、设计组织教学活动,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学是一门特别的艺术,教材分析是教师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以“品”的雅兴面对教材,就会对教材内容博观约取,围绕学生的“困惑”进行内容选择、知识重构和情境创设。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会在学习内容上取之有“约”,呈现方式上喻之成“博”,课堂流程上构之尚“简”,取得自然、高效的教学效果。教材就像一块布,不能原样不动地披在学生身上,只有经过教师的剪裁,才能做出绚丽的衣裳。

参考文献:

[1]韩震.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细化思想政治学科育人目标[J].基础教育参考,2018(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郭华.项目学习的教育学意义[J].教育科学研究,2018(1).

[4]马娇娇,万久富.“厚积薄发”释义商兑[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7(4).

[5]刘金虎.简约课堂教学:内涵、建模与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3).

[6]陈丽.端正“五观”,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J].内蒙古教育,2020(17).

课题项目:天津市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新时代中学物理教师学科教研的策略研究”(KT-【十四五】-006-GH-2131)

编辑/王    波

猜你喜欢
教材内容课程标准物理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只因是物理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我不是教物理的
关于高职院校国学教材内容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