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屋抽梯”

2022-07-11 09:18江苏省无锡市清名桥中学华静红
青少年法治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拖拉梯子惩罚

文/江苏省无锡市清名桥中学 华静红

案例回放

接手初一年级(3)班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我就接到了好几位任课老师的“状纸”:华老师,小A没有及时完成语文作业;华老师,小A的英语默写成绩一塌糊涂;小A的……

不仅如此,我还收到了很多班干部的“监察报告”:小A影响老师上课,被任课老师批评;小A自修课时老是讲话;小A……

整理一下小A的“大数据”,可以看到:自开学以来,只要班主任老师不在场,小A就控制不住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违反纪律。我犯了愁,这样下去该如何是好?

于是,我调出了小A的档案:小A,男,13岁,人很聪明,小学时成绩还不错,只是不够勤奋。进入初中以后,小A仍然一如既往地懒散,能不做的事情就尽量不做,周末的作业经常拖着不交,尤其是抄写类作业,更是能拖一天是一天,甚至干脆不写。

一天,在办公室,我听到语文老师说正在教初一年级(3)班古诗词,便心生一计。随后,我和语文老师一起布置了认真抄写古诗《观沧海》的家庭作业。在等待学生上交作业的时间里,我暗自寻思:小A会不会认真抄写呢?还是继续使用他的“拖字诀”?

其实,一听到“认真抄写”这四个字,小A就已经一脸的不乐意了,嘴里还嘟囔着:“曹操啊曹操,你就不能把你的诗写得短一点儿啊!”

果然,第二天,除了小A,其他人的抄写作业都交了。又过了一天,还是没有见到小A的抄写作业。

这个结果在我的意料之中,但我需要找到他不愿意写作业的真正原因,才能“对症下药”。于是,我联系了他的家长。通过与小A母亲的沟通,我才知道,小A在小学时,他的母亲与在校教师关系甚好,因此小A可以得到一些“优待”,比如,其他学生要交作业,他可以不交;其他学生没有完成作业,需要在学校完成而无法按时放学时,他却可以按时回家。而这些都是在他母亲的纵容和老师的默许下进行的。

原来,小A之所以能登上“不做或者是拖拉不交作业”的“屋顶”,是因为有他母亲这个“梯子”!

电话里,我恳切地对小A的母亲说:“小A妈妈,现在小A已经是个初中生了,他得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我们也应该逐渐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而不是教孩子去依靠家长。孩子总得长大,我们不能永远帮孩子处理问题,对不对?我必须利用这次作业开始培养他的责任意识。他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肯定要受到惩罚,不然以后其他学生有样学样,会形成不良的班级氛围。并且,当他犯错的时候,我们应该及时纠正,让他接受批评,而不是想办法帮助他去逃避过错。希望通过这次惩罚,能让他树立责任意识。如果他能认真、及时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对他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既然小A上了这个“屋顶”,那么我就得把他的“梯子”抽掉,让他没有后路可以走。不然他找家长撒娇,家长又帮他解决了,他还能成长吗,还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吗?

与小A的母亲商量后,我要求小A把抄写《观沧海》的作业认真地做两遍,一遍是和大家一样的作业,另外一遍是对他作业拖拉的“惩罚”。并要求他利用当天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赶在放学前完成。先把其中一遍作业补交给语文老师,再把另一遍作业带回家给家长签字后,第二天交给我。这样先把他的“梯子”抽掉了,他也就只好完成了。“上屋抽梯”的效果怎么样呢?语文老师说,小A的作业不再拖拉不交了,就算有少做的,也会在当天补齐。班干部也没再向我反映小A自修课纪律的问题。同时,小A也不再影响课堂纪律了。

案例反思

案例中的小A习惯了在作业拖拉甚至不交作业的“屋顶”上玩耍,主要是因为有“家长纵容”这架“梯子”。开始中学生活之前,小A已经习惯借助这把“梯子”到这个“屋顶”上玩耍了,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做事拖拉、不负责任、得过且过的习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青年满怀期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青少年学生承担着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任。他们要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好青年,这既是习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也是他们未来应有的模样。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意义非同小可。但这种意识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小事中见行动,积跬步以至千里。案例中,班主任老师利用小A作业拖拉这件小事,以小见大,等小A再次爬上作业拖拉的“屋顶”时,班主任老师用耐心说服了家长,与其合力搬走了“梯子”。小A只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完成该做的作业,才脱离了“屋上无梯”的窘境,最终克服了坏习惯,成为一名有担当的少年。

至于案例中涉及的敏感话题—“惩罚学生”,班主任老师要注意尺度的把握,千万不能把“惩罚”变成了“体罚”。所有班主任老师都必须注意,惩罚只能以关心和爱护学生为出发点,目的是为了告诫学生,令其知错、改错。惩罚是工具而非目的,要做到严而有格、爱而有度。

计谋链接

“上屋抽梯”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十八计。原文是:“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假,即借。大意为:借给敌人一些方便(即我方故意暴露出一些破绽),以诱导敌人深入我方,我方乘机切断敌人的后援和前应,最终陷其于死地。

“上屋抽梯”是一种诱逼计。做法是:第一步,制造某种使敌方觉得有机可乘的局面(置梯与示梯);第二步,引诱敌方做某事或进入某种境地(上屋);第三步,截断其退路,使其陷于绝境(抽梯);最后一步,逼迫敌方按我方的意志行动,或予敌方以致命的打击。

此计用在军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诱敌人,然后截断敌人援兵,以便将敌围歼的谋略。这种诱敌之计,自有其高明之处。敌人一般不是那么容易上当的,所以,你应该先给它安放好“梯子”,也就是故意给予方便。等敌人“上屋”,也就是进入已布好的“口袋”之后即可拆掉“梯子”,围歼敌人。

猜你喜欢
拖拉梯子惩罚
种梯子
拒绝拖拉
木梯子
神的惩罚
“拖拉”同桌
你们扛着梯子去干吗
Jokes笑话
你是“拖拉王”吗
梯云纵
你是“拖拉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