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GF、IL-17、IL-35 和LDH 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分析

2022-07-14 09:29李雯雯周章军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10期
关键词:骨髓瘤多发性血管

李雯雯 周章军

多发性骨髓瘤是血液系统第二位常见恶性肿瘤,是一种由克隆浆细胞恶性增殖、异常积聚所引起的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群,且无法治愈[1]。多发性骨髓瘤具有起病隐匿的特点[2],早期临床症状复杂多样且缺乏特异性,常见症状包括贫血、骨病、肾功能损害等骨髓瘤相关靶器官损伤,以及感染、继发淀粉样变性等相关表现。本病在生物学行为、临床表现及预后方面都有极大的异质性,不同患者对治疗反应及生存期长短差异较大。目前临床上尚未完全明确该病的病因,但认为同细胞遗传学、造血微环境等因素有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肿瘤的发生、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可评估多种恶性肿瘤的疗效及预后。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中[3],

能反映肿瘤负荷,其水平的升高与肿瘤性疾病进展有关,也被视为多种血液肿瘤的预后指标。另外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白介素-35(interleukin-35,IL-35)分别为促炎因子、抗炎因子,在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中起到关键作用。本文就上述4 种指标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和分析,旨在为该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21 年11 月就诊于厦门市海沧医院肿瘤血液科的65 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疾病组,选取同期的健康成年体检者60 例作为健康组。疾病组中,男40 例,女25 例;年龄46~80岁,平均年龄(63.25±5.81)岁;免疫分型:免疫球蛋白(Ig)A型20例,IgD型3例,IgG型32例,轻链型10例;根据2005年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nternational Myeloma Working Group,IMWG)制定的ISS分期系统[4],ISS 分期:Ⅰ期15 例,Ⅱ期16 例,Ⅲ期34 例。健康组中,男36 例,女24 例;年龄45~79 岁,平均年龄(63.18±5.86)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疾病组均为经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骨髓形态学等检查确诊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诊断符合《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7 年修订)》[5]中相关诊断标准,且所有患者均为初治;均为成年患者;神志清楚、自愿参与此次研究者。排除标准:存在其他血液系统疾病者;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存在免疫缺陷、活动性感染者;存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1.2 方法 检测方法:应用肝素抗凝管采集所有受检对象的晨起空腹静脉血4 ml,以3000 r/min的速度离心10 min,分离出血清。应用酶标仪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对VEGF、IL-17、IL-35 进行检测,应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和免疫比浊法对LDH 进行测定。根据试剂盒和仪器说明书进行严格、规范操作。疾病组在治疗前及诱导化疗3 个周期后采集上述指标并分析。

治疗方案:所有疾病组患者均接受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诱导治疗,方案包括VRd(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VTd(硼替佐米/沙利度胺/地塞米松)或VCd(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21 d为1个周期。治疗3 个周期后评估疗效,再按疗效分为治疗有效组和疾病进展组,复查上述指标。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疾病组初诊治疗前患者和健康组的检测结果。对疾病组中不同临床分期,诱导治疗后不同治疗效果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疾病组中血清IL-17 与其他指标之间的关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多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检测结果比较 治疗前,疾病组患者的VEGF、IL-17、LDH 均高于健康组,IL-35 水平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检测结果比较()

表1 两组检测结果比较()

注:与健康组比较,aP<0.05

2.2 疾病组不同ISS分期患者指标水平比较 疾病组中,ISSⅠ期、Ⅱ期、Ⅲ期患者的VEGF、IL-17、IL-35、LDH 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SSⅠ期、Ⅱ期、Ⅲ期患者VEGF、IL-17、IL-35、LDH 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疾病组不同ISS 分期患者指标水平比较()

表2 疾病组不同ISS 分期患者指标水平比较()

注:ISSⅠ期、Ⅱ期、Ⅲ期各指标比较,P<0.05

2.3 疾病组不同治疗效果患者指标水平比较 疾病组经3 个周期诱导化疗后评估,治疗有效55 例,其中完全缓解13例,非常好的部分缓解15例,部分缓解27例。疾病进展10 例。治疗有效组的VEGF、IL-17、LDH均低于疾病进展组,IL-35高于疾病进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疾病组不同治疗效果患者指标水平比较()

表3 疾病组不同治疗效果患者指标水平比较()

注:与疾病进展组比较,aP<0.05

2.4 相关性分析 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疾病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IL-17与IL-35为负相关(r=-0.516,P<0.05),与VEGF、LDH 均为正相关(r=0.721、0.684,P<0.05)。

3 讨论

多发性骨髓瘤为恶性浆细胞疾病[6],起源于生发中心后B 细胞并能够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由于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生,肿瘤细胞的浸润,会出现骨质破坏、贫血、神经系统症状、肾脏病变等器官或组织损伤,且患者的正常免疫球蛋白的生成受到抑制,容易合并感染。随着新药研发、新治疗手段的出现,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生存和预后都有了很大改善,但仍有部分患者病情难以控制或早期复发,该病在临床表现和预后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异质性[7],因此,能够选择合理的指标判断疾病进展,早期识别出高危患者对改善患者预后十分重要。

正常浆细胞及所有髓内阶段的骨髓瘤细胞都依赖于骨髓微环境生长、发育和分化。炎症微环境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8],而免疫缺陷、免疫失衡会促进疾病进展。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微环境中免疫活化物的增加,会导致大量生长因子、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分泌,如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 干扰素等,这些因子在促进瘤细胞的增殖、生长、耐药和迁移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引起疾病进展、恶化。肿瘤的分期和预后评估应当充分体现疾病的异质性特点。传统的预后因素主要为反映肿瘤负荷的指标,如浆细胞特性,终末器官受累等。综合传统因素,各工作组提出了许多不同预后评估体系,其中基于细胞遗传学的预后体系对识别高危患者显示了较高的效率。但由于部分患者无法获得足够的中期分裂相供分析,使得常规核型分析具有一定局限性。而FISH 检测对实验室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也不利于在基层医院开展。因此能够联合更多具有预后意义的指标如肿瘤微环境的细胞因子及血清学指标来更好地反映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生物学特性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也能更好地指导疾病的诊疗。

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新生血管的形成同实体肿瘤、血液系统肿瘤的进展、预后密切相关。VEGF 在调节血管新生中起关键作用,同肿瘤的生长、转移有着紧密的联系[9]。VEGF 能够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且与细胞膜上受体特异性结合可促进血管生成、肿瘤组织周围淋巴血管增生,导致肿瘤出现远处转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中微血管密度明显增加,血管新生为骨髓瘤细胞生长创造有利的微环境,VEGF是由骨髓瘤细胞分泌产生[10],其水平的变化提示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并与该病的多种生物学行为表现关系密切。目前已有多种抑制血管新生药物应用于临床,如沙利度胺、来那度胺、泊马度胺等,能够抑制促血管新生因子分泌,封闭促血管新生因子活性,抑制促血管新生因子所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或诱导凋亡,与化疗和放疗有协同作用。本研究也显示,予抗血管新生治疗联合诱导化疗有效的患者其VEGF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可为预后及疗效反应的判定提供依据。

辅助性T 细胞17(Th17)主要分泌IL-17、白介素-22(IL-22)等炎症因子,在感染、免疫性、肿瘤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可对肿瘤免疫进行调控[11]。Th17 细胞通过对信号转录因子进行调节,诱导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分泌IL-6,激活破骨细胞引起骨髓瘤细胞增殖,同时还可诱导血管生成因子表达,引起肿瘤内新生血管生成[12]。IL-17 是由Th17 细胞分泌产生的一种促炎因子,其结合受体,诱导特定转录因子可启动靶基因转录,提高IL-6、白介素-10(IL-10)等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激活破骨细胞,抑制成骨细胞,引起骨质破坏。同时IL-17 还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IL-35 是由调节性T 细胞(Treg)分泌产生,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并对不同T细胞亚群具有选择活性,在未致敏的T细胞中呈异常表达,可增加调节活性,促使Th1、Treg 细胞增殖,进而促进γ-干扰素的合成,在活化T-bet 的同时可抑制Th17 细胞的活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13,14]。

LDH 是糖酵解途中重要的酶,在某些恶性肿瘤尤其血液系统肿瘤中血清LDH 水平常显著增高。其水平反映了肿瘤负荷及其增殖活跃程度。另外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贫血、感染、炎症介质释放等因素也可导致细胞损伤、无氧酵解增强,其代谢产物蓄积,致使LDH释放,引起血清LDH 水平升高。本研究发现,肿瘤患者血清LDH 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且水平升高趋势与ISS 分期相一致,提示LDH 水平增高与肿瘤的恶性疾病过程及预后相关,与国内学者研究报道一致[15,16]。目前,临床常用的ISS 分期系统,也将LDH 纳入其预后评估体系,高水平LDH 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17]。

本次研究显示,治疗前,疾病组患者的VEGF、IL-17、LDH 均高于健康组,IL-35 水平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组中,ISSⅠ期、Ⅱ期、Ⅲ期患者的VEGF、IL-17、IL-35、LDH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SSⅠ期、Ⅱ期、Ⅲ期患者VEGF、IL-17、IL-35、LDH 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组经3 个周期诱导化疗后评估,治疗有效55例,其中完全缓解13例,非常好的部分缓解15 例,部分缓解27 例。疾病进展10 例。治疗有效组的VEGF、IL-17、LDH 均低于疾病进展组,IL-35 高于疾病进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根据上述检测结果的变化可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疗提供指导。另外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疾病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IL-17与IL-35为负相关(r=-0.516,P<0.05),与VEGF、LDH 均为正相关(r=0.721、0.684,P<0.05)。机体在某种因素刺激下,Tregs细胞水平升高,破坏Treg/Th17平衡,Th17细胞会增加IL-17等细胞因子的分泌量,促使瘤细胞增殖,并降低IL-35水平,机体免疫失衡,促使疾病进展[18]。

综上所述,VEGF、IL-17、IL-35 和LDH 表达水平的变化在临床上判断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发展及疗效具有重要作用,监测上述指标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提示性。

猜你喜欢
骨髓瘤多发性血管
来那度胺联合环磷酰胺、低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探讨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多发性跖疣143例临床观察
多发性骨髓瘤伴肾损伤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经皮椎体后凸成型术治疗老年多发性骨髓瘤临床分析
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血管里的河流
少糖多酸护血管
最伤血管的六件事
你的血管有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