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治疗HBV 感染所致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效果

2022-07-14 09:30孙莺莺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10期
关键词:拉米夫定抗病毒肝功能

孙莺莺

慢加急性肝衰竭是指在慢性肝病的基础上突然发生的肝衰竭,其中以HBV 感染引起的最为常见,所占比率超过所有肝衰竭的80%,其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因此,控制HBV 感染是降低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生的关键[1,2]。以往临床主要单独应用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治疗,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容易产生耐药现象。近年来,临床医师将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联合其他药物应用于HBV 感染所致慢加急性肝衰竭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3,4]。为进一步分析核苷(酸)类药物治疗HBV 感染所致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4 月~2020 年9 月本院收治的的178 例HBV 感染所致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9 例。对照组男47 例,女42 例,年龄38~74 岁、平均年龄(53.7±6.77)岁,病程1~6 d、平均病程(3.2±1.0)d,大三阳63 例、小三阳26 例;观察组男48 例,女41 例,年龄37~75 岁、平均年龄(53.9±7.1)岁,病程1~5 d、平均病程(3.1±0.8)d,大三阳65 例、小三阳24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5]中关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诊断标准,并经各项实验室检查确诊为HBV 感染所致慢加急性肝衰竭;②年龄<75 岁;③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和家属了解本次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①其他原因所致慢加急性肝衰竭、其他类型肝脏疾病;②其他器官、系统原发性疾病;③拉米夫定耐药。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保肝治疗,连续服药6个月,且定期复查肝功能情况。对照组应用常规抗HBV感染药物,口服拉米夫定片[葛兰素史克制药(苏州)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581,规格:0.1 g×7 s,批号:20180315],1 片/次,1 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治疗,其中拉米夫定片的用法、用量均与对照组相同,同时口服阿德福韦酯片(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032,规格:10 mg×14 s,批号:20180226),1 片/次,1 次/d。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HBV 转阴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肝功能指标:ALT、AST、TP、AFP。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应用《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 年版)[5]对两组治疗情况进行评价,分为临床治愈、临床好转、临床恶化,临床治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黄疸消退,凝血酶原活动度恢复正常;临床好转: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肝性脑病消失,肝功能指标明显好转,凝血酶原活动度>40%;临床恶化: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均较治疗前加重,肝功能指标更加明显,原有并发症加重或发生新的并发症。总有效率=临床治愈率+临床好转率。并发症包括感染、肝腹水、肝性脑病。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ALT、AST、AFP 均低于对照组,TP 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HBV 转阴情况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有80 例转阴,HBV 转阴率为89.89%,对照组有67 例转阴,HBV 转阴率为75.28%。观察组HBV转阴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01,P=0.010<0.05)。

2.3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慢加急性肝衰竭是肝衰竭的主要类型之一,其发生与HBV 感染的关系非常密切。长期处于HBV 感染状态的患者,肝脏细胞受损,自身免疫功能逐渐降低,致使HBV 在体内的复制持续性亢进,从而进一步加剧肝脏的实质性损伤,引发急性肝衰竭,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并发肝性脑病、腹水等严重并发症,对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临床医师在进行保肝治疗的同时,应将抗HBV 感染作为治疗的重点,防止肝脏细胞继续受损。以往,临床单独常使用拉米夫定等核苷类似物进行治疗,可通过阻断病毒DNA 的合成发挥作用,减轻或者组织肝脏纤维化,但该药应用过程中容易发生耐药,导致病情反复。因此,临床医师应选择更加合适药物,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ALT、AST、AFP均低于对照组,TP 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BV 转阴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经阿德福韦酯片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各项肝功能指标均优于单独应用拉米夫定,HBV 转阴率更高,疗效更好,并发症也更少[7]。阿德福韦酯是5’-单磷酸脱氧阿糖腺苷的无环类似物,进入人体后能通过细胞的激酶作用形成阿德福韦二磷酸盐,进一步抑制HBV 基因的转录,从而达到抗病毒的目的[8]。在传统治疗方案中加用阿德福韦酯,能借助其成分配合拉米夫定,进一步提升抗病毒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体内的HBV 载量,减少对肝脏实质性损伤。而且阿德福韦酯的半衰期比较长,能明显降低拉米夫定单独治疗后可能存在的耐药风险,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保证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9,10]。

综上所述,应用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治疗HBV感染所致慢加急性肝衰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更好地清除患者体内的HBV,使肝功能恢复正常,提高患者的预后。

猜你喜欢
拉米夫定抗病毒肝功能
“抗菌抗病毒”口罩消费风险提示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硬化的效果分析
抗流感 抗病毒 抓住黄金48小时
拉米夫定耐药 应换啥药
新冠患者合并肝功能损害较普遍
肝功能不好的病人,用药应注意什么?
乙肝抗病毒治疗中的几大误区
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